手术切除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中长期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61例患者的72处皮损采取手术切除,术后2h内、第5天、第9天分别对手术部位行放射治疗后随访6年。结果:61例患者72处皮损随访6年,痊愈率93.06%,有效率98.61%。结论: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是治疗瘢痕疙瘩有效、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早期放疗;中长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2-096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id-to-long term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ng keloid with combination of surgical operation and early radiation. Methods 72 lesions of 61 patients were received surgical operation, then radiation therapy in 24 hours,5 days and 9 days after operation,and then 6 years follow-up. 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93.06% 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8.61% after 6 years follow-up. Conclusion Treating keloid with combination of surgical operation and early radi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s.
  Key words:keloid;surgical operation;early radiation;mid-to-long term clinical effects
  目前,已有文献对手术切除术后放射治疗瘢痕疙瘩进行了报道,但随访时间大多较短,为了评估该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中长期疗效, 笔者科室对2004年3月~2007年11月手术切除术后放射治疗的61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了为期6年的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科室门诊及病房就诊者。研究初始,共对82例患者进行观察,因随访周期较长,最后共61例完成6年的随访期,并纳入统计。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21~67岁,平均35.1岁。皮损共72处,其中前胸40处,肩背部17处,腹部10处,四肢5处;诱发因素:毛囊炎(含痤疮)51处,水痘7处,外伤3处,原因不明11处;病程18月~33年,平均49个月;病灶大小:0.8cm×2.0cm~4.5cm×12.0cm。
  1.2诊断标准[1]:瘢痕超过半年以上仍不断增生;瘢痕潮红、充血、感痛痒、隆出皮面呈瘤状增生,范围超过原病变范围向附近正常皮肤扩张;术后易复发;病检表现为大量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分裂。
  1.3方法:局麻下沿皮损边缘外约0.2cm切开皮肤至皮下脂肪层完整切除皮损,沿皮下脂肪层游离切缘处皮肤,达到减张目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让切口尽量靠拢,间断缝合皮肤关闭切口。术后24h内、第5天、第9天分别对手术部位行放射治疗,采用西门子PRIMUS-M型直线加速器的7-MEV电子线照射,范围自切口外放1cm,距病损100cm,照射剂量单次均为600cGy,3次总量1800cGy。
  1.4 疗效评价:参考方方[2]、李惠斌等[3]的评价标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评价。痊愈:皮损基本消失,局部切口平软,皮肤色泽正常或淡红色,无疼痛、搔痒症状;有效:皮损局部复发,高出皮面呈瘤状增生,但未超出原有皮损范围,疼痛、搔痒症状存在,但较前好转;无效:原皮损复发超出原有皮损范围,疼痛、搔痒症状同前。有效率以痊愈+有效计。
  2 结果
  61例患者,72处皮损均在术后10~14天拆线,无1处切口伤口裂开或延迟愈合,治疗后随访72个月(部分采用电话随访),分别于术后1、3、6、12、24、36、72个月作为随访时间点。随访结果见表1。
  随访中,共有4例患者5处皮损在1年内出现复发,表现为瘢痕潮红、隆出皮面呈瘤状增生,伴有疼痛搔痒,其中1处皮损复发超出原有皮损范围,其余57例患者67处皮损在随访期6年内无复发,亦无明显疼痛搔痒等感觉异常,6年随访结果痊愈率93.06%,有效率98.61%。
  3 讨论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皮肤在创伤后大量纤维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红色、隆起、坚实的肿块,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向周围进行性扩张而超出原有损害范围,且伴有疼痛、搔痒、感觉过敏,以3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耳、胸、肩背部等处。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甚明确,但瘢痕体质者常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瘢痕疙瘩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放射治疗、压力疗法、硅酮、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生物学治疗及其他维甲酸、曲尼斯特等药物口服治疗等[4]。由于瘢痕疙瘩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与不明确性[5],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均不理想,复发率极高,而且复发后皮损增大,因而目前主张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综合疗法。
  利用放射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主要是电离辐射抑制、破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胶原的合成与沉积,抑制肉芽毛细血管的增生,减少炎症介质,从而控制瘢痕疙瘩的复发[6-7]。皮肤损伤后24h内,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最为活跃,此时行放射治疗将使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明显受抑制,胶原细胞产生明显减少,瘢痕形成受抑制,故应术后早期实施放射治疗[6]。另外,直线加速器的电子线表面剂量较高,一般为80%~85%,并随深度增加迅速衰减,瘢痕疙瘩主要发生在真皮组织,较为表浅,这对于皮下正常组织及其他器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毕竟有学者认为放射治疗有潜在的致癌性,尽管其证据不足[6,8]。   笔者对61例72处瘢痕疙瘩实施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即对手术部位行直线加速器电子线照射治疗,总量1800cGy。Kal [8]认为疗效与放疗总剂量有关,总剂量越高,疗效越好,复发率越低。但瘢痕疙瘩属良性皮肤肿瘤,原则上要求尽量降低放疗剂量,缩小放疗范围以保证治疗的安全。目前报道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有多种剂量和放疗范围的方法,最佳的治疗剂量和放疗范围还有待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作进一步研究。
  本组共治疗61例患者,72处皮损,在术后3个月随访开始发现有1处皮损复发,1年内仅有5处复发,且较集中于术后3~6个月,1年后至6年随访期结束未再有新复发皮损出现,痊愈率达93.06%,有效率达98.61%。该治疗方法近期疗效与中长期疗效均较显著。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放射性皮炎、切口延迟愈合及照射部位皮肤癌变等明显异常情况,故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复发的5处皮损均为原皮损范围较大,手术切除后,局部皮肤张力亦相应较大,由此笔者考虑这与瘢痕疙瘩治疗后复发有较大的关系。对于此类皮损可考虑分次切除、核切除[2,9]等手术方法再联合术后早期放疗以减小切口皮肤张力来达到减少复发的可能。并且,皮损复发相对集中于术后3~6个月这一时间段内,故应在术后这一时期加强随访,并且可考虑在本方案治疗瘢痕疙瘩的基础上,再于局部切口愈合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尝试加用得宝松针剂局封[9]、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外用[10]、铒像素激光照射[11]等方法,以期取得疗效的进一步加强。当然这些也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赵柏程,钱利.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1):73-76.
  [2]方方,赵亮,吴信峰,等.手术加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35(4):245-246.
  [3]李惠斌,陈芳,马幼平,等.手术切除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对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892-893.
  [4]方方,张国成.协和皮肤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09-214.
  [5]赵庆利,冯燕君,杨庆琪,等.瘢痕疙瘩发病诱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23(9):490-491.
  [6]仇灏,吴士良,徐岚,等.γ射线外照射对胶原代谢等指标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2):102-104.
  [7]李凯.手术结合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J].华西医学,2002,17(1):137.
  [8]Kal HB,Veen RE.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s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keloids.Dose-effect relationship[J].Strahlenther Onkol,2005,161(11):717-723.
  [9]阮仁杰.髓核剥离术加得宝松针局封治疗耳廓瘢痕疙瘩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3):195.
  [10]付昱,魏义花,孙洁.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4):2377-2379.
  [11]杨智勇,赵艳,崔晖,等.铒像素激光联合硅凝胶软膏预防面部术后瘢痕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6):1192-1194.
  1[收稿日期]2014-04-22 [修回日期]2014-05-30
  编辑/李阳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适合鼻部整形的肋软骨切取和雕刻新技术。方法:选择340例适合用肋软骨移植进行鼻整形的患者。采用25~30mm长的唇型微小切口,用弧型切骨刀切取断层肋软骨。对肋软骨毛料进行精细雕刻处理,制作鼻整形所需的各种移植物。结果:340例患者经微小切口切取断层肋软骨块全部顺利完成。用新式雕刻法制备出6类肋软骨移植物,用于鼻整形全部获得成功。1年后随访158例,胸部切口均达到无瘢痕或少瘢痕愈合
期刊
[摘要]目的: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联合美皮贴治疗与传统打包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方式对于游离移植皮片成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总住院时间及揭除辅料时疼痛程度等指标,评价其优缺点及临床实用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多种原因致皮肤缺损需行游离皮片移植术者)随机分为NPWT联合美皮贴组(A组)与传统打包组(B组)。A组: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根管再治疗的原因及技术方法。方法:2010年5月~2012年5月完成根管再治疗患者中,选择其中术后18个月随访了的73例(85颗), 统计其需要再治疗的原因,针对原因分别进行再治疗,统计其成功率。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颗患牙中,59颗完成了根管再治疗并获得了临床成功,成功率达69.4%。在预后影响因素统计学分析中,其中除牙位及临床应用类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期刊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青少年的面部、背部、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1],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活性增强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遗传,内分泌及免疫紊乱等相关,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在青年人中的患病率为35%~90%[2],刺激性食物,内分泌紊乱、熬夜、精神紧张、滥用化妆品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微粒口腔黏膜移植在先天性无阴道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术前确诊为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岛状切取口腔黏膜约16cm2,将其剪碎成直径约0.3~0.5mm 的微粒;直肠与尿道之间造穴,平均长约10cm,直径约4.2cm,腔穴中置入支架,将微粒黏膜移植于再造阴道腔穴顶部和四周。术后放置模具6月,并每日抽动扩张至瘢痕软化。结果:手术时间为50~80min,口腔创面无疼痛,2天创面愈
期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甚至渴望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改变自己的形象[1]。整形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营美容机构的崛起,打破了公立美容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丰富了美容医疗市场,为广大的求美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高就诊咨询的成功率和服务满意度,提升经济效益,部分医院都在使用内容、形式不一的门诊信息卡,但缺乏规范化格式
期刊
[摘要]目的:将皮内着色技术应用到脱毛后的昆白小鼠,研究脱发的美容方法,从全新的角度对男性脱发进行美容。方法:将昆白鼠去除背部毛发后,用文身机刺针进行皮内着色,并将着色染料进行分级。结果:皮内着色后的小鼠无不良反应,着色效果佳,持久时间长,未见明显褪色,部分针刺点有局部晕色现象,可以通过调节进针深度而改善。结论:皮内着色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美观效果角度,比现有手段都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得到更
期刊
创伤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由机械和物理等因素导致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颌面部为人体暴露于外界的组织,相较于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到意外损伤,由于颌面部有保持容貌外形的特殊性质,所以一旦受到创伤,不但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功能,同时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和心理障碍,因此,对于颌面部创伤的治疗还要顾及到对于容貌的影响。对于外伤创口,尤其是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感染性创口,不但愈合时间长,并且愈后瘢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牙周炎致前牙移位通过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因牙周炎造成前牙移位的患者,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待牙周炎症基本控制后,再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内收、平整、排齐因牙周炎导致移位的前牙,同时配合牙周护理及调牙合等措施,从而达到消除炎症、牙合创伤,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恢复美观。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牙的牙龈指数、牙周袋探针深度、附着水平等。所得数据采用采用χ2检验进行
期刊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青春期,颜面部发病率高[1]。痤疮后容易遗留瘢痕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貌,导致患者心理障碍。我科于2013年1月~2013年10月采用2 940nm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40例患者并且进行了精心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收治,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37岁,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