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触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人员对这一新型病毒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它与亨德拉病毒有着十分接近的亲缘关系,这为探索病毒源头提供了线索。没多久,研究证实,一种叫做“黑喉果蝠”的蝙蝠是尼帕病毒的宿主。这种果蝠原先的栖息地被人类剥夺之后,就聚集在了养猪场附近的果园里。
  在澳大利亚,也有一种新型病毒被发现,并被确定为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与狂犬病十分相似,病人被蝙蝠咬伤后发病,至少已有两人死亡。狂犬病毒在人类中引起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
  2006 年秋天,在秘鲁北部,亚马孙河流域附近,有11 名儿童被吸血蝙蝠咬后患狂犬病致死。而在1996 年,在加蓬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爆发了一种被叫做“埃博拉”的传染疾病,在人类中引起的死亡率达到68%。后来,一位兽医学专家在当地捕捉蝙蝠并在它们的血样里获取到埃博拉病毒分子痕迹。
  读到这里,人们一定会问:天哪,难道都是蝙蝠惹的祸?
  有关专家指出,属于翼手目的各种蝙蝠是各种危险病毒的理想宿主。一些蝙蝠喜欢群居,它们亲密地依偎在一起,它们生育后代的数量很少,但对幼蝠十分溺爱。相对于一些体形较小的哺乳动物来说,它们的寿命属于比较长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蝙蝠是一种古老的物种,种类极多,大约占哺乳动物的20%。它们会飞,所以在世界上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都有它们的落脚处。蝙蝠不仅平行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且还垂直地生存于森林中的各个层面上,它们接触的不仅仅是用以果腹的果子和昆虫,它们能够上到树梢上晃来晃去,能够接触到生活在上到森林天蓬冠盖、下到森林地面上的各种其他物种,包括啮齿动物、食肉动物、蛇、猴子、黑猩猩、大猩猩以及人类等。
  
  还地球生态以健康与平衡
  在所有的病原体中,病毒是最可怕的。它们变异迅速,不怕抗生素,而且神出鬼没,引起极高的死亡率。非典、猴痘、狂犬病、埃博拉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黄热病、亨德拉病毒、流感、艾滋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要将所有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都列出来,那将是一份相当长的清单。
  许多不为人知的病毒并非永远甘于默默无闻。正像捕食动物有着它们惯常的捕食目标,病毒也是如此。也正像狮子偶尔会换换口味,捕食一个人而不是一匹斑马,病原体的目标有时也会转移,而环境的变化也会给它们以新的机会。一种病原体从非人类的动物成功地转移 到人类身上,感染了人类,由此引起的疾病就叫做“人畜共患病”,也叫“动物寄生物病”,即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例如狂犬病和鹦鹉热。“人畜共患病”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澄清在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等可怕字眼构成的大字标题后面的生物学事实。有人预测,“人畜共患病”在21 世纪将成为被大量使用的一个词汇。
  
  虽然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可能已经找到,但还是有许多问题未能得到解答。例如,埃博拉病毒是如何从宿主身上逃逸出来的?勒罗伊说,“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直接从果蝠传播给人类的,我们只知道它们是直接从死亡的大猩猩传播给人类的。”还有,这种病毒是如何变异和进化的?为什么在刚果和加蓬发现的埃博拉病毒品种对人类的杀伤力如此之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生命周期有多长?它向大猩猩和黑猩猩的传播机制是什么?病毒是如何影响人类免疫系统的以及如何进入人体的?等等。
  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非常困难,因为它不来则已,一出现就来势凶猛,感染者能否存活几天内就见分晓。每次爆发受袭人数都不是太多,而且通常都是住在偏僻森林地区的人,这些地区远离医院和医学研究中心。病毒在局部地区爆发,一旦得逞,很快又在森林里消声匿迹,就像惯于打游击战的战士一样,研究人员只有耐心等待病毒下一轮的爆发。但是,没有人能够预见埃博拉病毒下一次现身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一切取决于病毒自身。
  
  多种病毒的宿主蝙蝠
  人们至今犹记,非典风波过后,牢笼中果子狸那双惊恐万分的眼睛。广东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在提交的报告称,在研究非典初期,研究人员在中国南方动物市场发现了感染病毒的果子狸,但此后再未发现新的携带病毒的果子狸,说明它们并非非典源头,可能只是中间宿主,将病毒间接传染给人类。那么,究竟谁是非典“主犯”呢?
  如今,科学家追根溯源,重审此案,终于抓获非典“主犯”之一——蝙蝠。国内病毒专家进一步证明了蝙蝠与非典的渊源。有研究证明,中华菊头蝠携带大量“类SARS”冠状病毒,它们才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事实上,蝙蝠正成为许多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宿主。例如,蝙蝠逃不了与狂犬病的干系。有研究证明,狂犬病毒已在众多陆地食肉动物间建立起一个稳固的传染网络,其中包括蝙蝠。研究还表明,蝙蝠与埃博拉、亨德拉、尼帕、猪腮腺炎等病毒都有染,它们保持自身无恙,却可能在摄食过程中将带有唾液的果肉碎块吐到地上,感染其他宿主。
其他文献
2010年4月,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研究人员通过红外望远镜观测发现,位于猎户座星云——著名的恒星诞生地——中的新近诞生的大质量恒星IRc2的周边大范围区域内(太阳系面积400倍以上)分布着圆偏振红外光。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如此大面积的圆偏振红外光,这一发现有可能为一种理论提供了证据。该理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太阳系星云受到类似猎户座星云里的新生大质量恒星的圆偏振光红外线照射,致使原始太阳系
它们为什么独自行动  一声巨大的咆哮声打破了冬夜的静谧。听到这个声音,正在做大象行为研究的生物学家凯特琳·奥康纳·罗德维尔从睡袋里一跃而起,甚至都顾不得脑袋暴露在严寒中就冲出门去。在昼夜观测塔上,凯特琳往6米之下的水池俯看……  这里是凯特琳在野外进行象群研究工作的大本营。她在这里可以很好地对大象的行为进行昼夜观测。但此时,月亮几小时前就已下山了,四周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于是,她拿起了夜视镜。
这个美丽的乡村古镇留存着老旧的四合院,当然也少不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快跟着阿玄一起来挑战吧。  第1关  山村里风景美如画,建筑更是古色古香。找找看,这些照片是阿玄在哪里拍摄的呢?  第2关  山村入口刻有一首诗,考考你,这首诗的詩句可以换一种排列方法,意思保持通顺吗?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  第3关  村中最古老的水井起源于
果味十足的粪便  大卫·巴文把一块粪便凑到鼻子边上,深深地对着它吸了一口气,然后说:“嗯,不错,腐烂中还带点苦味儿。嗯?好像还有点越桔的味道?”他又嗅了嗅:真的,霉味中的的确确有一股子水果的芬芳。  大卫手里的这块扭曲的粪便来自于阿伯里斯特威斯以东10千米外的莱多尔峡谷,是从一棵布满苔藓的威尔士橡树上采集到的。现在,这块粪便成了大卫他们揭开一个野生动物之谜的关键线索——英国威尔士中部出现松貂了? 
在现代动物园的工作中,其实,动物福利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国内外很多动物园中,都有很多我们日常没有察觉的有趣且有意义的工作,但这些却被《奇妙的朋友》节目忽略了。  大家是否注意过节目中的一个小细节:在考拉称体重时,体重秤被设计成了树枝的样子,让小考拉愿意主动抱住这个树枝,显然它们更喜欢这种自然的方式,而不是硬生生被搬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冰凉的“平面物体上”。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其实正是动物园的工作人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实:在月球表面行走过的人,比到过地球最低点的人还多。在1969~1972年的六次“阿波罗”任务期间,一共有12人进行过月面行走。然而,探索过地球终极深度的人迄今为止才只有区区两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雅各·皮卡德和唐·沃尔什,他们对马里亚纳海沟最低点——所谓“挑战者深渊”(位于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南端的一个巨大凹陷,深约11000米,是迄今已知的地球海洋最深处)的探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期刊
鸟类学家克里斯汀·谢泼德紧皱眉头观察着10米长的风洞装置,她在做一个鸟类对新品种玻璃窗反应的实验—— 美国鸟类研究中心的风洞测试实验。这是美国防止鸟类飞撞玻璃的三种测试方法之一。谢泼德有些难过,因为在这次实验中她失去了一只北美歌雀。由于鸟类经常看不到透明而坚硬的玻璃,对着玻璃直撞上去往往产生悲剧性的后果。谢泼德希望通过实验证实,带有条纹等纹印的玻璃可以警告鸟类远离这种致命危险。  据估计,美国每年
与其他蜜蜂家族的种类相比,地蜂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的触角下方有两个沟(体壁内陷而成)。地蜂俗称“挖地蜂”,因为它们会像个煤矿工人一样在地上挖出隧道。有时候它们也会在悬崖峭壁上或堤坝上挖隧道筑巢,它们喜欢在土壤稀少的地方筑巢,因为这些地方植物无法扎根,而它们不喜欢植物的根系一点一点地侵入到它们的巢穴里。  与分舌蜂相同,地蜂也会首先挖出一条主隧道,然后在主隧道上挖出很多虫室,在每个虫室内产下一枚卵。
从最微小的分子细节来研究活细胞,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清”这些活生生的生物分子,仅仅靠我们的一双肉眼是不行的,最近科学家研制的“眼神超好”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让我们走进了纳米世界。他们的这一突破性工作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从此,显微镜让人们的视野可以拓展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其实,细胞看似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