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充斥着各种坏消息的第三季度,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中海外做空中国概念股和温州高利贷危机是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但是同时激增的信息量也增加了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在海外唱空中国的论调当中,面对温州高利贷危机这类的经济热点,怎样才能有效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提供真实权威信息,回答外界关切
实际上,温州民间信贷所面临的问题今年4月已出现了一些苗头,个别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发生老板“跑路”、跳楼自杀、企业倒闭、员工欠薪等事件已零星出现。到了第三季度,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正朝宏观调控的方向逐渐降温,通胀见顶并缓慢回落,在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担忧等宏观背景下,国内媒体对温州高利贷的报道逐渐增多,到9月下旬,众多境外媒体纷纷加入报道,使“温州”成为在国际媒体上能见度最高的中国城市。
媒体的公开报道不乏耸人听闻的描述,比如“温州上演中国版次贷危机”、“温州成为中国经济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温州金融市场面临崩溃”、“温州信贷炸弹”等等,部分媒体在报道时更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称“硬着陆”在所难免云云。新华社英文财经编辑敏锐地意识到,温州民间信贷面临的困境很有可能成为海外炒作“中国崩溃论”的最新借口,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后,笔者发现,媒体当前对温州民间信贷情况的报道往往集中在几件孤立的事件上,而且很多报道内容都是根据传言写成,“估计”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出现频率非常高,民间信贷规模等权威数据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政策等宏观信息十分缺乏,而这些恰恰对弄清楚温州民间信贷事态的发展十分关键。
仔细分析其他媒体的报道后,我们决定利用新华社在温州设有常驻记者这一优势,用记者在一线了解到的真实权威的信息,回答外界的关切。鉴于事态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求新华社的稿件除了要提供权威的数据和解读宏观政策外,必须客观中立报道事实,留有余地。
发挥“主场”优势,报道事实,留有余地
编辑围绕获得的权威数据统计,从近20页的新闻素材中提炼梳理了与温州民间信贷最关键的信息,在9月30日播发了英文深度报道《新华视点:中国收紧信贷,部分中小企业钱荒心也慌》一稿。新华社英文稿件的主要读者是西方人,而中国特色的“高利贷”或“民间信贷”,对习惯了现代金融服务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向外国读者解释中国特色的事务,历来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难点——为了更好帮助外国读者理解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编辑在撰写英文稿件时,有意识地加强了相关的解释,“民间信贷市场”除了按字面翻译成“informal lending market”(非正式的借贷市场)外,编辑又添加了必要的背景,指出“民间信贷”是“在中国银行体系之外进行的个人或公司之间的借贷行为”,并把温州民间信贷出现资金链断裂与曾在西方出现的“庞氏骗局”进行了比较,帮助外国读者理解。稿件引用了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的统计,首次就温州民间信贷规模给出权威的数据:1100多亿元,相当于温州市银行信贷总额的五分之一。
这是新华社关于温州民间信贷情况的第一篇英文稿件。稿件播发后,由于数据权威,加上采访翔实,迅速引起外界关注,英国广播公司、英国“新闻界”网站(WWW.newscircle.co.uk)、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环球投资者”网站(WWW.investors.tom)、《印度时报》、中国日报网站等国内外媒体纷纷采用了新华社的报道。随后,根据温州民间信贷事态的最新发展,新华社又播发了多篇英文报告,包括《中国聚焦:温家宝总理急赴温州调研民营中小企业》、《中国出招处理温州债务危机“落跑”老板回国》、《中国中小企业债务危机可控》、《中国聚焦中小企业闹钱荒,中国政府伸出援手》、《中国聚焦:中小企业希望政府协助度过难关》和《温州拟申请成立民间信贷改革试验区》等。新华社关于温州民间信贷情况的组稿播发后,外媒的炒作开始降温,市场上也出现了更多理性的声音,比如香港媒体就开始反思“媒体的兴奋点在于温州高利贷引爆,而国务院的九条新政则是‘放水’中小微型企业,所谓‘危局’明显失焦”。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涛也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撰文称,民间借贷的规模相对较小,对中国银行业和经济直接影响的担忧被夸大了。
这次媒体对温州民间信贷危机进行狂轰滥炸,以及外国对冲基金利用个别坏消息来做空中国概念股等做法,给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和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在证券化、资本化盛行的全球化时代,价格的波动已完全由资金和预期所驱动。因此,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挤压外媒负面炒作的空间,中国媒体也必须守土有责,在事关国家利益的热点问题上不缺位,不失语,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也不盲目拔高,授人以柄。
可以预计,外媒未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关注点仍将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债务)、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经济领域,同时个别行业和公司的动态消息也有可能被放大,用来唱衰中国或渲染“中国崩溃论”。
对非单一事件的经济现象报道,我国媒体应该发挥“主场”优势,充分利用分布全国各地的大量一线采编人员,更快捷地接触到新闻当事人和官方机构,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等差异化报道竞争策略。在这方面,新华社也曾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去年年底,美国炒作美中贸易逆差数据的声音喧嚣一时,新华社与外媒短兵相接,组织策划了大量经济调研报道,如《从“芭比”到“苹果”:笼罩在数据迷雾下的“中国制造”》、《“中国制造”赢粒糖跨国公司赚间厂——贸易数据隐藏的惊人现实》、《贸易统计数据的背后——中国顺差全球受益》等稿件,也被外报外刊广泛转载,有效传递了中国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与温州民间信贷对外报道的这次经历说明,中国媒体在进行非单一事件的经济现象报道时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消息来源和数据统计必须具有权威性,要么是来自政府部门等官方组织,要么是来自有公信力的非政府机构;二是要注意区分某一经济现象到底是全局性的问题还是仅仅发生在个别地区或行业的局部事件,杜绝以偏概全、夸大其辞;三是要有来自基层的鲜活的观察,一线记者要利用“走转改”的契机,深入调研,及早发现具有苗头性的经济现象;四是要打破地域的限制,加强综合各地具有共性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解读;五是要吃透国内和国际两头,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中国和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外媒关注中国某种经济现象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反映了国际大环境的某种变化。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责编:谭震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但是同时激增的信息量也增加了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在海外唱空中国的论调当中,面对温州高利贷危机这类的经济热点,怎样才能有效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提供真实权威信息,回答外界关切
实际上,温州民间信贷所面临的问题今年4月已出现了一些苗头,个别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发生老板“跑路”、跳楼自杀、企业倒闭、员工欠薪等事件已零星出现。到了第三季度,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正朝宏观调控的方向逐渐降温,通胀见顶并缓慢回落,在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担忧等宏观背景下,国内媒体对温州高利贷的报道逐渐增多,到9月下旬,众多境外媒体纷纷加入报道,使“温州”成为在国际媒体上能见度最高的中国城市。
媒体的公开报道不乏耸人听闻的描述,比如“温州上演中国版次贷危机”、“温州成为中国经济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温州金融市场面临崩溃”、“温州信贷炸弹”等等,部分媒体在报道时更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称“硬着陆”在所难免云云。新华社英文财经编辑敏锐地意识到,温州民间信贷面临的困境很有可能成为海外炒作“中国崩溃论”的最新借口,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后,笔者发现,媒体当前对温州民间信贷情况的报道往往集中在几件孤立的事件上,而且很多报道内容都是根据传言写成,“估计”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出现频率非常高,民间信贷规模等权威数据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政策等宏观信息十分缺乏,而这些恰恰对弄清楚温州民间信贷事态的发展十分关键。
仔细分析其他媒体的报道后,我们决定利用新华社在温州设有常驻记者这一优势,用记者在一线了解到的真实权威的信息,回答外界的关切。鉴于事态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求新华社的稿件除了要提供权威的数据和解读宏观政策外,必须客观中立报道事实,留有余地。
发挥“主场”优势,报道事实,留有余地
编辑围绕获得的权威数据统计,从近20页的新闻素材中提炼梳理了与温州民间信贷最关键的信息,在9月30日播发了英文深度报道《新华视点:中国收紧信贷,部分中小企业钱荒心也慌》一稿。新华社英文稿件的主要读者是西方人,而中国特色的“高利贷”或“民间信贷”,对习惯了现代金融服务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向外国读者解释中国特色的事务,历来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难点——为了更好帮助外国读者理解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编辑在撰写英文稿件时,有意识地加强了相关的解释,“民间信贷市场”除了按字面翻译成“informal lending market”(非正式的借贷市场)外,编辑又添加了必要的背景,指出“民间信贷”是“在中国银行体系之外进行的个人或公司之间的借贷行为”,并把温州民间信贷出现资金链断裂与曾在西方出现的“庞氏骗局”进行了比较,帮助外国读者理解。稿件引用了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的统计,首次就温州民间信贷规模给出权威的数据:1100多亿元,相当于温州市银行信贷总额的五分之一。
这是新华社关于温州民间信贷情况的第一篇英文稿件。稿件播发后,由于数据权威,加上采访翔实,迅速引起外界关注,英国广播公司、英国“新闻界”网站(WWW.newscircle.co.uk)、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环球投资者”网站(WWW.investors.tom)、《印度时报》、中国日报网站等国内外媒体纷纷采用了新华社的报道。随后,根据温州民间信贷事态的最新发展,新华社又播发了多篇英文报告,包括《中国聚焦:温家宝总理急赴温州调研民营中小企业》、《中国出招处理温州债务危机“落跑”老板回国》、《中国中小企业债务危机可控》、《中国聚焦中小企业闹钱荒,中国政府伸出援手》、《中国聚焦:中小企业希望政府协助度过难关》和《温州拟申请成立民间信贷改革试验区》等。新华社关于温州民间信贷情况的组稿播发后,外媒的炒作开始降温,市场上也出现了更多理性的声音,比如香港媒体就开始反思“媒体的兴奋点在于温州高利贷引爆,而国务院的九条新政则是‘放水’中小微型企业,所谓‘危局’明显失焦”。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涛也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撰文称,民间借贷的规模相对较小,对中国银行业和经济直接影响的担忧被夸大了。
这次媒体对温州民间信贷危机进行狂轰滥炸,以及外国对冲基金利用个别坏消息来做空中国概念股等做法,给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和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在证券化、资本化盛行的全球化时代,价格的波动已完全由资金和预期所驱动。因此,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挤压外媒负面炒作的空间,中国媒体也必须守土有责,在事关国家利益的热点问题上不缺位,不失语,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也不盲目拔高,授人以柄。
可以预计,外媒未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关注点仍将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债务)、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经济领域,同时个别行业和公司的动态消息也有可能被放大,用来唱衰中国或渲染“中国崩溃论”。
对非单一事件的经济现象报道,我国媒体应该发挥“主场”优势,充分利用分布全国各地的大量一线采编人员,更快捷地接触到新闻当事人和官方机构,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等差异化报道竞争策略。在这方面,新华社也曾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去年年底,美国炒作美中贸易逆差数据的声音喧嚣一时,新华社与外媒短兵相接,组织策划了大量经济调研报道,如《从“芭比”到“苹果”:笼罩在数据迷雾下的“中国制造”》、《“中国制造”赢粒糖跨国公司赚间厂——贸易数据隐藏的惊人现实》、《贸易统计数据的背后——中国顺差全球受益》等稿件,也被外报外刊广泛转载,有效传递了中国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与温州民间信贷对外报道的这次经历说明,中国媒体在进行非单一事件的经济现象报道时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消息来源和数据统计必须具有权威性,要么是来自政府部门等官方组织,要么是来自有公信力的非政府机构;二是要注意区分某一经济现象到底是全局性的问题还是仅仅发生在个别地区或行业的局部事件,杜绝以偏概全、夸大其辞;三是要有来自基层的鲜活的观察,一线记者要利用“走转改”的契机,深入调研,及早发现具有苗头性的经济现象;四是要打破地域的限制,加强综合各地具有共性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解读;五是要吃透国内和国际两头,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中国和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外媒关注中国某种经济现象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反映了国际大环境的某种变化。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