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歌唱共鸣与气息运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f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活动是和谐、美好、悦耳、动听的人声运动过程,完成这一过程所具备的条件首先要形成合理、协调、通顺的气息运用,努力保持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积极、主动的促成他们彼此的默契合作,以达到歌唱乐器所要求的基本状态,在流动富于弹性,充满共鸣色彩的歌唱发声过程中,构建正确、合理的歌唱体系,完成歌唱乐器的制造。
  [关键词]歌唱 气息 协调 共鸣
  
  歌唱发展为一门被广大听众所接受的艺术形态在于它借助歌唱家的歌喉表现出奇特的、优美的、超乎于寻常的人声魅力,或激昂高亢,或柔和纯净,似行云流水,令人心醉。根据不同的作品需要,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喜、怒、哀、乐,在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内涵方面,是其它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人声所特有的美。在几千年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歌唱艺术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时代的文化烙印,但始终突出的表现出对恬美、纯净的歌唱魅力的追求,这也正是人类崇尚歌唱艺术之真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发展起来的美声唱法,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已被世界公认为优秀、完美的歌唱体系。它的核心部分,是在良好的人声共鸣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人声的魅力,在音乐表现中,以优美的歌声启迪亿万听众的审美情趣,营造出一种高雅和高度文明的艺术氛围。美声唱法的演唱发声有着严格的规则,对于歌唱用声的规范有着系统、科学合理的体系。其体系的宗旨在于,充分调动一切可能有利于良好发声的环节和因素,逐渐挖掘出人声的最大能量,即共鸣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最佳歌唱的艺术效果,无论是上世纪初享有盛誉的卡鲁索到今天的伟大的男高音帕瓦罗蒂,还是全能女高音之王卡拉斯到今天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萨瑟兰,他们那惊人的歌喉无不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而这些著名的歌唱家那恬美的音色,清纯的音质和宏大的音量都与他们那巧夺天工的声音调控能力分不开的。而这调控声音的能力的根本就在于他们超人的气息调节能力。正是他们多年积累的成熟的气息调节训练造就了伟大的、无与伦比的歌唱艺术。于是才有了“唱一辈子歌,练一辈子气”的说法和“气是声之本”的精辟总结。
  人们形象的比喻“声带好似提琴的弦,而气息如同小提琴的弓”,生动地形容了歌唱活动过程中喉器与气息关系,实际上在歌唱发声的活动中其相互关系比提琴的弓与弦的关系复杂得多。由于气息的不同运动形态,必然影响到呼吸器官、发声运动器官、咬字器官、共鸣器官等与之相关联系的运动形态,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声乐发展状况,从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声乐舞台到层出不穷的中国声乐人才在多类世界声乐大赛上频频获奖,其中无不渗透着我国声乐教师们对歌唱呼吸、歌唱气息运用的愈来愈科学、合理的解释。
  “歌唱是一种运动,需要良好的姿势来决定他的呼吸状态、呼吸状态决定他的共鸣状态,共鸣状态也决定他的嗓子怎么用”,从沈湘大师对歌唱如此绝妙的诠释中也可看出歌唱的呼吸是多么的举足轻重。而完成歌唱过程中,产生其合理的共鸣的条件又是与呼吸状态密不可分的,这足以说明歌唱的呼吸可谓歌唱之根本。
  “要使声音有生命力,就要有呼吸的支持。”歌唱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力。而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是有区别的,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变化要多,比语言用声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长。歌唱的呼吸要根据不同作品乐曲在情感情绪表现中的喜怒哀乐变换着运用呼吸。因此,我们说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生理呼吸,而是有意识支配,有针对性,富于技巧的呼吸。
  生活中人们的语音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经常是变化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说话。而这种语气语调虽然有着声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却没有严格的界定,随意性较强。而歌唱艺术则不同,由于声乐作品的旋律有其固定的高低,有着规则的时值、音质、音色的优美表现等要求,其诸多方面体现出严格的界定,刻意性较强,也就对演唱者在呼吸运用上提出了更严格、规范的标准。否则,演唱者是难以胜任歌唱艺术的表现要求的。
  歌唱与生活中的随意呼吸的区别在于,说话对吸气肌肉群的参与不太强调,而歌唱时则要求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将吸进来的气保持住,即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使呼与吸相互结合形成对杭,在歌唱者的腰部周围产生压力,以达到歌唱者的声音富于生命的活力,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呼吸控制是歌唱艺术表现的原动力。沈湘大师讲,“吹管乐是人练深呼吸来吹管乐器,唱歌是人用深呼吸来吹自己”。
  歌唱在形成原动力之后,应当说共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人们仅靠声带这个振源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很小且单薄、不悦耳、缺乏美感的,不能称之为歌唱的声音,是要通过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最终形成歌唱的声音。而且,决定歌唱音色的优劣,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与共鸣的条件则是更重要的,几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歌唱发声前的吸气要深而不僵,其过程就很自然的把共鸣腔充分的打开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由此可见,形成良好的共鸣是由合理的歌唱呼吸作为铺垫的,而共鸣的产生又是合理的呼吸的带动而形成通畅、流动、和谐的声波在各共鸣腔得以充分的扩大,最终成为丰满、滚动、连贯的复合音。于是,优美的歌声产生了。
  在歌唱的发声运动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里面包括咽腔——声带发声以后向上传递达到的第一个共鸣腔,也是离声源最贴近的一个管状腔体;口咽——咽喉上方向连着咽部的口咽段;鼻咽——口咽上面连接着咽部的鼻咽段;口腔——可变动形状的立方体空腔;鼻腔——可变动性最小的,相对稳定的腔体;以及鼻窦、上颌窦、筛窦、与蝶窦等。这些一系列的共鸣腔体多数是可变动的,离振源越近,变动性越大。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不稳定性超过了任何由人制作的乐器,演唱者必须把这种自然的乐器调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唱歌,而这种相对稳定的调整唯有在深呼吸状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适合歌唱发声所需要的状态。没有良好、正确的歌唱呼吸,这一系列的共鸣腔体调整运行则无法进行。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要把呼吸的运用与共鸣腔体的关系协调好,充分打开腔体与深呼吸同时进行。此时因为有了舒服的深呼吸,共鸣腔体就随之很顺畅的打开,沿着喉、咽、鼻咽这条呼吸的通道得以合理、舒展地扩张。顺着喉咽壁往上、往下的腔体是歌唱很重要的共鸣腔体,歌唱的声音是通过这条通道把贴着后咽壁唱出的声音很迅速的反射到前面,形成明亮、富于弹性流畅的歌声。这种歌唱的声音的共鸣是从头顶到前额都有的,而不是具体到哪一个部位,所以我们把这种良好、和谐的共鸣称之为复合共鸣,其声响效果富含着泛音群,给人们在听觉上造就了美妙、悦耳、穿透力很强的歌声震荡,满足了人们对优美歌声的渴望,让人们获得人声美的享受。
  歌唱发声获得共鸣的首要条件就是喉位放在什么地方。如果有很舒服的深呼吸,人们的喉器就自然地放下了。这是所有的歌唱者都会遇到的问题。男声、女声、高声部、低声部都是要求把喉气放下来,放下来的程度要比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用声时的状态要低。不是一味的低,以至于有人故意地压低,而是要保持吸气后下来的程度,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丰富的共鸣,又能产生良好的音色,并且在气息的衬托下歌唱的声音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喉器放下来可产生两个好处:一是歌唱的乐器本身的空间振动能产生更丰富的共鸣,基音的能量扩大了。二是放下到适当的位置,声门的运动就更自如了。我们说高喉器的状态、嗓音的活动由于空间过窄、过短受到限制,而压得太低也同样会形成限制。喉肌拉力过大,改变了原有相对松弛的运动空间,难以产生和谐的歌唱发声,失去富于弹性、悦耳的音色。只有喉器保持着吸气下来时很舒服的程度,再与深呼吸有机地结合,这时歌唱的真假声结合也就显得轻松、灵活、自如了。产生良好的歌唱效果的基础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至于共鸣腔体的用法,由于曲目演唱的具体要求的异同,由于演唱风格的不同,也由于声部要求的不同,共鸣腔体共鸣效率各有不同。我们说唱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歌唱发声腔体共鸣部位侧重及腔体的用法。如美声唱法是分声部特点的,需要而偏重于某一部分共鸣多些,但所有的共鸣腔体全都要用。这样用共鸣发出来的声音色彩与生活中的用声是有一定区别的。歌唱用声要比语言用声的音质纯,音色美,且音量大。歌唱训练就是要把日常语音用声的器官制造成歌唱的乐器,才能适应歌唱的需要。唱法不同,一方面是由于演唱者的嗓音能力各有不同,运用方法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共鸣腔体的用法也大不相同。如我国的京剧、沪剧、粤剧、川剧等不同地方的剧种,它们的区别在于吐字行腔、语言风格、音乐表现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但它们在歌唱用气方面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虽各有特点,但的确是大同小异,都要具备扎实的运气功底,否则,是很难达到艺术表现的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完成歌唱活动的过程中,气息与共鸣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因此说,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是要从良好的、合理的呼吸训练入手,同时兼顾着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在训练这两种功能的协调配合过程中,达到所调节能力互相之间的促进,互为发展,而建立这样一种歌唱用声的默契关系,是逐步提高演唱者发音能力、歌唱表现能力的基础,所以说,没有合理的呼吸就没有歌唱,没有良好的共鸣发挥就没有歌唱的艺术表现。作为从事歌唱艺术的工作者来讲这是必须要认识到的,作为学习者则是必须经由这里走向歌唱艺术的大道。
  
  参考文献:
  
  [1]李晋纬,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努力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迫切需求,本文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
本文通过了解基本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知识及其我国对农村青年小额贷款政策的出台背景,分析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开展以来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试图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农
摘 要:教书育人如百年树木,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滴灌技术自然也适用于教学工作,可恰当地称之为“滴灌式教学”。滴灌效应简而言之,就是适时、适度、精准、渗透。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而言,这种滴灌式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梯度、有层次,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轻松高效,课后积累也深厚扎实,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式学习有很大益处。  关键词:滴灌式教学;滴灌效应;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企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地方政府促进企业集群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地方政府在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途径。
中国农村城镇发展的起点比较低,速度也较慢,而且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城镇建设才得到重视,从中也难以得到指导未来农村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许多国
摘 要:民族地区农牧村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对农牧村学生的学习发展及健康成长均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作为农牧村地区的老师来说,不但要对农牧村学生厌学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及关注,还需要对农牧村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以解决农牧村学生厌学的问题。  关键词:农牧村学生;厌学成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
在中专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在中专数学教学中
本文从住宅市场中住宅的价格与价格弹性出发,运用辽宁省1999年-2007年间住宅市场的主要统计数据,实证研究辽宁省住宅供给价格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为进一步研究辽宁省的住宅可持
摘 要:利用QQ平台进行教育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师生感情,同时它的群发、视频通话、文件共享等功能,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学生间交流互动,然而高科技的平台也存在两面性,文件共享成了“作业共享”,视频广播不能同步等,所以广大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QQ平台,助力小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QQ平台;小学教育;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