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儿童的音乐记忆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_t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应尽量结合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进行,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丰富对音乐的美好记忆;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完全体验,音乐的审美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关键词】音乐记忆 儿童经验 音乐审美教学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特殊价值在于:音乐审美。音乐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音乐技能或技巧方面的训练和获得。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以音乐的美感染儿童,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儿童,进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在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表现”领域中的“歌唱”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新课程改革后,《音乐课程标准》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即音乐课≠唱歌课;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最基本的理念。这种新理念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技能与知识的专业性;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激发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在实践中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使他们在欣赏中享受音乐,并用音乐来丰富、美化自己的人生。
  一、经验“无意”是有意
  儿童的音乐经验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如小鸟的啾啾絮语、树叶的沙沙声、流水的哗哗声和人们玩耍时的嬉笑声……这些自然的“音乐”对儿童的记忆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伴随儿童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日渐沉淀在儿童的记忆深处,奠定了他们的精神底子和审美触觉。
  笔者认为,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素养,首先要帮助儿童积累并丰富音乐审美经验。即:拥有良好的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使儿童从小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
  1.再现儿童经验中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一种由音乐作品唤醒的“特殊”记忆,是儿童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审美经验的形式再现出来。这种“经验”是儿童对音乐作品多次聆听体验、感悟交流,经过不断的音乐审美实践,在积累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活动中犹如一把无形的钥匙,能够带领儿童开启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
  2.把握审美经验中的“音乐特性”。
  作曲家把自己的审美经验、情感体验以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形式转化为音乐作品,并以音乐这种特殊形式传达给审美者聆听、欣赏,使人在灵魂震撼中,得到共鸣与享受。然而审美者能否感悟作曲家的意图,能否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取决于审美主体对音乐所拥有的审美经验。大致说来,这种经验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1)丰富性。多姿多彩的事物构成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会与多种事物、情感联系在一起。比如聆听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渴望春天》时,仿佛看到了换上绿装的树林、河旁开放的紫罗兰、歌唱的布谷鸟和夜莺,还有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游戏的人群。这是因为所倾听到的音乐与他们已拥有的审美经验相似的缘故。
  (2)差异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不同,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音乐美的记忆想象也会出现千差万别。
  (3)早慧性。这种经验是在儿童的早期年龄阶段形成的独特感受力与记忆力。儿童对于音乐的敏感,是为“特殊期”,表现为一种“早慧性”。错过这个特殊的训练阶段,其对音乐记忆的感受力也会逐渐退化、消失。
  (4)缄默性。这种经验沉潜在人的意识深处、情感深处、心灵深处。没有音乐情境的呼唤,就不会主动地活跃。例如,在欣赏管弦乐《打字机之歌》时,儿童随着音乐在击键声音的位置模仿打字,仿佛置身于一种繁忙的办公场面之中。
  (5)内生性。这种审美经验是音乐感的基础,会在反复的音乐活动中不断地从已有的实践性经验上拓展、延伸,继而生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新”的经验。如儿童凭已拥有的审美经验欣赏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很快就能从主题的重复入手,进而听辨、把握出现的次数、变化特点和情绪特征,用体态动作表现作品的曲式。
  二、教学“无为”先有为
  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这意味着激活儿童的音乐经验,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先天敏感力,在充满审美的音乐活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发展。音乐教学要紧紧围绕审美这个核心,基于儿童的音乐经验,设计出有创意的、切合儿童音乐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把儿童带入音乐学习的自由王国之中。
  1.反复出现:变模糊为清晰。
  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曾说过,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乐曲的主题。笔者认为:只要当相同的音乐再次响起时,能够唤起儿童的音乐记忆,也就是音乐中的审美经验被完全激发,那么,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应注意训练:(1)反复聆听,感知变化;(2)反复聆听,记忆主题。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铜管乐合奏曲《祝你快乐》是一首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乐曲。记得某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边走边听,并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设计出不同的队形和动作。当儿童听到主题重复出现的时候,即做相同的动作和队形,这样,很快乐曲的框架就显现出来了:由A→B→A→C→A五个部分,即主题部分出现三次,作品的结构很快从模糊变得清晰可感。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方面让儿童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丰富了其在音乐艺术上的审美经验。
  2.形象再现:变听到为看到。
  当一个个音符有组织地串联形成乐句或是一小段旋律,这时的音符就变成了句子,显然它已具备了表达意思的能力。如果能让儿童“读懂”这样的哪怕是一句,也将会对整个音乐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歌曲《五月的夜晚》导入部分,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聆听感受,模仿动作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录像,里面有我和其他班的学生一起跳的舞蹈。请大家听着音乐,仔细看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动作?(播放)
  (2)分析顺序及路线
  师:下面再看一遍,这次请注意我们的动作顺序以及走的路线。(播放)
  生:共三组不同的动作。
  生:第一、二组相同的动作分别做了两次(师板书:2 2),还有一组原地站着(师板书: 1)。
  师:这样看来,这段音乐有5个部分组成(2 2 1=5)。用音乐的语言来说的话,它有5个乐句。
  (3)全体用动作感受5个乐句的变化
  教师将歌谱直接录制成集体舞的伴奏音乐,儿童在反复的体验活动中不仅熟悉了《五月的夜晚》的分句、旋律走向、结构,同时获得了音乐审美,把欣赏的旋律变为可观赏的舞蹈,儿童很快就感悟到歌曲由5个乐句组成。
  3.结构呈现:变无序为有序。
  如苏少版第三单元民乐合奏《赶花会》,经过多次的呈示变奏,表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欣赏第一段落,即主题部分时,某教师这样设计:
  师:仔细听这一段有没有相同的乐句?用图谱表示。
  V V V V ︴, , V V V V ︴, ,
  ( ( ○ ○ ○ ○ ○ ○ ○ ○
  根据音乐的节奏特点,给图谱配上适合的动作加以表现。V表示拍手;︴表示晃手;,表示捻指; ( 是舒展手臂的动作;○表示手叉腰,按节奏点头(左、右)。
  完整聆听音乐作品
  师:有几个地方出现了这段熟悉的音乐?
  生:两段。
  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相同的。
  师:除了引子外,你总共听到了几段音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3段。第2段给我一种逍遥、快乐的感觉。
  师:如果用图形表示这3段的区别,你会怎么表示?
  生现场笔画:△○△
  通过图谱记录将抽象复杂的曲式结构变得有迹可循。儿童在活动中很快就感悟到了作品的单三部曲式:A→B→A(△○△)结构,从而提高了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再根据音乐节奏、音高、速度等变化配以简单的律动,不仅帮助儿童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而且对记忆音乐内容与表达音乐情感也有一定的效果,这一过程极好地丰富了儿童的音乐审美经验。
  4.生动表现:变不确定为可把握。
  音乐审美经验既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同时又是审美主体内省与概括的结果。其表现为通过听觉来感受、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一种审美活动。如: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歌曲《云》,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能用明亮、轻柔两种不同音色表达歌曲情感。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闭上眼睛——在想象中练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呜”做发声练习,并用聆听、想象的方法: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一朵白云,身体越来越轻,慢慢地往天上飘去……
  (2)欣赏不同的云的画面——在感受与理解中练声
  欣赏月光下的云,范唱轻柔的“呜”声;欣赏阳光下的云,用明亮、流畅的“啦”声;欣赏带着小雨点的云,用短促、有弹力的“哒”声表现……
  (3)教师弹奏歌曲《云》的旋律
  学生很快就能用明亮、轻柔两种不同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并主动为歌曲配上云在空中飘浮的律动。
  这个过程说明:通过训练,儿童在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把不确定的转化为可把握的,由朦胧的升华为清晰的,由表象的跃升为本质的。通过感性形式的浸染,激发起儿童丰富的音乐遐想,从而使其获得悦心悦意的审美经验,并积极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儿童在亲身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审美经验,为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尊重音乐艺术的表现特点,以一种更为“音乐”的方式进行审美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把儿童经验的音乐审美教学升华到更为理性的境界,并让儿童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注: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其他文献
策划并推出这个选题,源于对苏派校长的希望和期望。  当下,一些校长热衷于把校长当作官来做,为了晋升官位或者保住官位,他们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对上级负责”上——上级的指示、评价高于一切。于是,眼睛向上,心思唯上,师生都不幸成了他们“对上级负责”的工具。还有一些校长,热衷于把校长当老板来做,为了自己和自己学校的利益(政治的和经济的)最大化,不择手段争生源、争地盘、争荣誉……这是一种典型的“对自己(校长
从词源的角度看,“远方”具有四个维度的含义。其一,“远方”具有空间维度,意指遥远的地方。师生的远方,既有实体的意义,更有心灵的意义。其二,“远方”具有时间维度,意指未来的时刻。基础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立足当下,为师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石。其三,“远方”具有矢量维度,意指多个方向。基础教育的魅力之处,在于彰显个性。其四,“远方”具有程度维度,意指发展程度,即深远之处、胜过之处。基础教育之魂,在于开发潜
编者按:2012年11月1日至4日,2012年江苏省“隆天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首届华东地区“苏派”教学高层论坛活动在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举行。本届颁奖活动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由《江苏教育》编辑部统筹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以“不拘一格地教”为主题,特邀华东六省一市语文、数学、科学学科的12位名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他们是:景洪春(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
在历届的PISA测试中,加拿大都以出色的成绩在国际享有盛誉,其中安大略省的学生更是凭借“卓越”的成绩单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被OECD称之为“全球最佳学生”。2013年9月,有幸作为初中教育管理者中的一员,赴加拿大进行为期两周的进修。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引起的感想还是不少。内心总在不断地追问:枫叶为什么那样“红”?  一、以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我们参观的Camilla Road Senior Pu
【主持人语】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之学,但是,教育学不是纯经验之学,这就意味着教育实践离不开思想,教育思想最具有穿透力,教育思想是教育实践的灵魂。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换言之,学校是靠校长的思想站立起来的,作为学校领路人的校长应该成为思想者,这样才能导引学校的发展。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校长的思想力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没有思想的校长是走不远的,也会制约学校的长足发展。校长形成思想力的路径
作者:刘墉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爱的美丽与疼痛》是台湾作家刘墉创作的一本新书,全书由二十几篇小散文组成,文风一如从前,质朴而温润。爱是美好的,但爱也是令人疼痛的。孩子长大了,离巢而飞,父母心里纵有万般不舍,却不愿意影响他们的生活,于是他们决定把距离和空间留给子女,但是将风筝线的另一头牢牢系在自己心间。他们会追着成名的儿女满世界跑,却会悄悄地抹平旅店床铺上的痕迹,为的是不让儿女想念自己而伤心;
中国和印度真的可谓是“山水相连”——那山即喜马拉雅山,那水即雅鲁藏布江。两个同在亚洲的超级人口大国就这样背靠背地站着,一个站在世界屋脊的南边,一个站在世界屋脊的北边。  自去年10月到今年1月,我们先后走访了印度的16个邦、28个城市和10多个村庄,零距离地感知印度、体会印度。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对VSSU机构的访问。  经过印度首都新德里,我们到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拜访。盛情款待我们的外交官得知我们在
【设计理念】  小语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教,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而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学的愿望,继而唤醒学生主动学的意识,最终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因此,以学定教,以让促学,立足儿童的立场,让儿童快乐、自觉、主动地学习,以语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06年,前身是“能仁学堂”,校训是“能仁致远”。近年来,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为抓手,坚持继承与创新同行,努力培塑师生的“能仁人格”,把让每位师生拥有“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得走的能力”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学校把文化追求落实到课堂研究、课程建设、队伍管理等实际行动之中,让师生共同享受文化建设的芬芳
A Forever Friend  Sometimes in life, you find a special friend. Someone who changes your life just by being part of it:Someone who makes you believe that there really is good in the world; Someone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