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吐谷浑在青藏高原建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史学界泰斗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建立“吐谷浑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而创造了这个光辉标志的吐谷浑古国的王城,就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
香日德吐谷浑王城建立的历史背景
魏晋时代,香日德地区属白兰羌的驻牧地,大致范围包括布尔汗布达山南北山麓、格尔木、都兰地区。四世纪初,鲜卑吐谷浑部大首领吐谷浑率部从辽东半岛迁徙至甘、川、青交界的地区,“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说明吐谷浑的早期,就已经占有了白兰之地。
吐谷浑七十二岁死,长子吐延嗣位。吐延雄勇过人,人称“项羽”。但性暴烈,引起了被他征服的羌人的强烈反抗。据《魏书·吐谷浑传》栽:公元329年。吐延被羌人首领姜聪所刺,当剑还在体中时,吐延便给大将绝拔渥说:“吾气绝,棺敛迄,便远去保白兰。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叶延小儿。欲授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也。”交待完后事,自己才抽剑而死。叶延就是吐延的长子,吐谷浑第三世国王。吐延少而勇果,而且知书好文。他以古礼制“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为依据,正式定吐谷浑为国名。吐延被刺和叶延立国,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以当时吐谷浑所处的形势度之,吐谷浑可能就是在白兰地区建立了国家。但并没能在白兰建王城,因为这时吐谷浑活动中心在黄河以南。
其后。吐谷浑据有今甘南、川西北、青南之地,大力向河湟、甘肃中部扩张势力,便与强敌西秦发生冲突。390年,第五世国王视连被西秦国王伏乞乾归封为沙州牧、白兰王。说明吐谷浑实际占有白兰地。同年视连卒,其子视罴继位为第六世吐谷浑王。乾归遣使拜视罴为白兰王。视罴“欲建功业”,不愿受制于人,拒绝了乾归的封赐,乾归觉得丢了脸面,便举兵攻打视罴。视罴大败“遁保白兰”,此为吐谷浑二保白兰;417年,吐谷浑八世国王树洛干欲东向称霸未遂,又被西秦打败,“奔保白兰,渐愤而卒”,此为三保白兰。417年九世国王阿豺始通好南朝刘宋政权,被封为白兰王。431年,十世国王慕璝擒获了已打败了西秦的夏国国王赫连定,献俘北魏。吐谷浑占有了原西秦所属的犬片土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国。
444年,十一世国王慕利延挑起内乱,北魏遣伏罗王攻打吐谷浑,慕利延大败,“奔走白兰”,此为四保白兰。第二年。北魏攻破白兰,慕利延率众从柴达木盆地穿越沙漠,越当金山,攻入于阗国,“杀其王,据其地”。第二年,北魏军退。慕利延留亲族守于阗,自己返回白兰。从此,吐谷浑的疆土已扩至整个柴达木盆地、环湖、甘南、川西北。
452年,慕利延卒,其兄树洛干之子拾寅立,为十二世国王。拾寅是一位文武兼备,很有政治眼光之人。他选定在伏罗川(柴达木)香日德地区建立王城。《梁书·河南传》记:“乃用书契,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
拾寅选定香日德为吐谷浑国王城之址,有四大因素。其一,在拾寅之前,吐谷浑在今青南、甘南也建立了兆阳、洪和、树敦、贺真等城池,但规模较小,吐谷浑各国王根据形势发展,游动于这些城池之间。并无固定的王城。到拾寅时,吐谷浑国势大增,社会形态有了较大的提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王城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其二,吐谷浑在与西秦、北魏的军事对抗中,每败必奔走白兰,将白兰作为稳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从中发现白兰这块地方水草丰美,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有北祁连、南昆仑为天然屏障,距强敌北魏既险而又远,每遇强敌便进入白兰山(布尔汗布达山)凭险而守,其敌虽鞭长而莫及。《资治通鉴》给拾寅始邑伏罗川时作注:“据伏罗川犹未离白兰之险也。”其地域的北、西、南诸方向周边无强大的敌对国家。又便于与传统盟友南朝相互往来,犄角相助。故极适宜建立永久性的王城。其三,只从慕利延攻估于阗后,吐谷浑疆土西进千里,选香日德筑王城,有利于居中统治。其四,到慕利延时,北魏已统一了长江以北,包括河西走廊的全部地域,其势如日中天,常兴兵攻打吐谷浑,欲灭之而后快,吐谷浑权衡利弊,自知不是对手。在这样一种政治大环境下,拾寅选择在香日德建立新的王城。是非常明智之举。吐谷浑香日德王城的定位
452年,拾寅建成的吐谷浑王城,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518年,也就是距拾寅建成香日德王城66年之后,这一年。北魏实际执政者胡充华太后,派遣僧人宋云一行去西域求法,送行的场面十分热烈宏大。因为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国事活动。当时的吐谷浑与北魏关系较好。所以宋云一行选择了吐谷浑境出西域的路线,其中也包含着安抚吐谷浑的政治意愿。这件事见范祥雍《洛阳伽兰记校注》:“宋云与惠兰生俱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路经西域取经……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日月山),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官防正在于此。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浑国(城)。路中甚寒,多侥风雪,飞砂走砾,举目皆满,唯吐谷浑城左右媛于余处,其国有文字,况同魏,风俗政治多为夷法。”
对于这条信史,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铨释。有谓此城为青海湖连伏俟城。有谓在海南,有的认为在德令哈,有的认为在都兰巴隆。所以众说纷云者,是由于对青海地理不太了解之故。其实,这条史料将吐谷浑城的方向、方位,历程及参照物都说得十分明确。宋云一行为步行,日行40里左右,从日月山到海南、到伏俟城勿需二十三日,德令哈又无流沙可渡,唯一符合条件的是香日德。从日月山到察汗乌苏需二十多日,察汗乌苏有一条古道向西南穿越今铁奎流沙,即达香日德镇。其流沙直接香日德镇河东村耕地。此一线上,唯香日德暖于别处。至于鸟鼠同穴,在海西荒漠戈壁上时有所见。笔者在六十年代初,曾在茶卡原运输站后的戈壁上。亲见其状。鸟大于麻雀,花纹黄白相间,站立在鼠头之上,张翅而不飞,鸟鸣鼠奔,共进一穴。这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共生现象。至于说鸟雄鼠雌,实为古人受阴阳学说的一种揣测,不足信。
香日德藏语“树木繁多”之意。香日德镇距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60公里,距日月山460公里。古城在镇的西’北。《都兰县志》在文化遗址分布情况表中,只有“香日德古城遗址,在香日德镇区”一句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日德工作过的人,大都见过古城的残迹,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古城只存北墙。残高约3米,长约300米,城外有护城壕痕迹,宽约8米。城东南紧邻香日德河畔,有一高大的烽火台,古城辖区就在北墙与烽火台之间,也就是今香日德镇范围之内。青海古城众多,但有烽火台、护城壕的古城则十分罕见。 所以这古城的规格颇高,是王者之城。宋云到达香日德王城时,其王为拾寅王之孙,十四世吐谷浑王伏连筹。距拾寅建王城相去66年。在这一时段内,史书不记载吐谷浑另建王城。那自然就是拾寅所建的王城了。
香日德镇有一位解放前的老坐地户赵铁匠。据他说,从前这座古城是“城套城”,即城里面还有城的意思。其后因为人口繁衍,城内外被开垦为耕地,城墙被挖土填了畜圈。到五十年代只剩了北墙。此老虽是个铁匠,但知书善画而好古,别号“丹山老人”。他从古城中捡得不少文物,有铁器、箭头、陶器、玉器等共三十八件,最抢眼的是一件大型镂花铜器的残片。他托我联系,要将这些文物交给“公家”。我将此事告诉了当时的县文化馆,但没得到答复,这些文物都最终没有了下落。2006年,我陪同中央四台“走进青海”摄制组赴香日德拍片。对古城做了一番田野考察,接受采访的古城所在地的几位老人,都能清楚地说明古城的原貌,其中有家居河东村的孔宪文老汉说。古城北原为一片坟滩,后扩为农田,在平坟时挖出很多东西,丝绸居多,十分精美结实。有的丝绸上还有字和画。还挖出用桦树皮箍成的箭筒五个,嵌铜片牛皮甲五副,这些东西因为是“死人”的。人人都敬而远之,被弃之沟壑,最终化为腐朽。需知,以香日德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内是不生桦树的。因此,这制作精致的桦树皮箭筒。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从东北老家带过来的东西。
都兰古墓群共有热水、沟里、香加、夏日哈四大墓葬群。距香目德古城的距离分别为30、30、15、70公里,说明吐谷浑诸王公贵族是围着王城而葬,符合王者必葬于王城近效的古制。而这些墓群中的一些大墓及其大型祭祀台,按其形制、规模、出土文物看,都是王者之墓无疑。
鲜卑人祭天地祖宗的仪式十分隆重,王者之祭更加非同一般。从现存的两大会祭祀台遗址可见一斑。遥想当年春秋之祭,由吐谷浑国王、王妃、贵族、将军、贵妇为先导组成的队伍,从香日德王城出发,旌旗蔽日,仪仗赫然。铠甲鲜明,骏马如龙。一路浩浩荡荡,奔向香加、热水祭祀台和诸先王之陵墓。然后祭礼如仪而行,按部族列成大型方阵,先由萨满大巫师行招天地诸神灵降,临之术,并献上大批马、牛、犬、羊诸活牲。再由国王主祭,宣读祭文,其时筚篥声咽,驼鼓震天,万众匍匐再三。礼成。尚有角力、射箭、歌舞、野宴为余兴。其场面是何等的雄宏壮观。
古墓出土文物上万件,其中有一枚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出之离香日德13公里的牧草村古墓。此金币铸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部略偏,带盔并饰以翎羽,脑后有飘起的绦带。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抢江右肩,左手持盾护左肩。冠带及盔甲的用联珠纹勾画,铭文依顺时针方向分布:“我们的君王奥西多斯虔诚的至高无上的奥古都斯”。背面的铭文为“宣誓典礼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正面铭文被头部翎羽分为两部。背面为站立一侧身带翼的女神,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下垂,衣服微微飘起,盖于左手之上。该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408—450年,与拾寅在的452—481年正好衔接。东罗马帝国古称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国而立。其版图东至小亚西亚,与波斯(今伊朗)接壤。东罗马帝国与中国交往频繁。中国古籍中称其为大秦国。《后汉书》载:“大泰国一名犁鞭,以在海西(青海湖)亦云海西国……土多金银奇宝。”至吐谷浑开辟南丝绸道时,就与该国有了大宗贸易来往。故这枚珍贵的金币,不但是南丝绸道的重要物证,而且是吐谷浑王城始建的有力佐证。罗马金币在我国先后共出土13枚,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吐谷浑香日德王城的历史地位
吐谷浑人在香日德建立王城,对吐谷浑国的发展,对南北朝时期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吐谷浑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拾寅称王之前,历代吐谷浑王把发展方向定为东北向。在当时的形势下,西北诸地方政权如西秦、北凉、南凉、夏国都是一些势力有限之国,所以颇有收获。如攻南凉而胜。灭夏而兼有了西秦之国土。当然也有大败之时,所以不得不四次退保白兰。但随着北魏政权崛起,吐谷浑将成俎上之鱼,形势已大不利于己。如果仍坚持原定的国策,被北魏消灭只是迟早之事,因此,将地处白兰中心的香日德选为新的王城,是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转折。香日德地区离北魏即远而又有险凭,多次攻打并未动吐谷浑的根本,最终形成了与北魏相互容纳的局面。因此,使吐谷浑和好南北朝的国策得以贯彻和实施。而北魏与南朝刘宋政权一直处于军事政治全面对抗之中。出于各自的政治需求,都交好吐谷浑,形成一种虽不对称,但却较为稳定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拾寅始立,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平西王;南朝封他为安西将军、秦、河、沙三州刺史,河南王。这种政治环境十分有利于吐谷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吐谷浑从拾寅始真正走向繁荣和强大。纵观吐谷浑历史。从329年叶延在白兰地建国到拾寅始建吐谷浑王城,共经123年,历九代国王,都将白兰视为大后方和根据地。从拾寅至夸吕将王城迁至伏俟城共88年,历七代国王。在夸吕移王城于伏俟城后,先后被西魏、北周、隋多次打败,并占领伏俟城。吕夸小败奔茶卡,大败奔香日德。西魏、北周、隋各朝均因白兰地险远,从未攻破过香日德王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隋炀帝于大业五年(609年)亲征吐谷浑,在今门源地区全面打败吐谷浑,并占领其全部疆土后才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终结,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后,又很快扶持了一个在其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国内外专家大都认为,邦国的王城仍为香日德。
其二,香日德王城是吐谷浑鼎盛时代政治、经贸、军事中心。拾寅时吐谷浑疆土已基本定型。其时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北隔祁连山、南抵今青南、甘南。西到今新疆若羌、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成为青藏高原最有势力的,南北朝都不敢小视的泱泱大国。其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香日德王城。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到十四世王伏连筹时,吐谷浑达到了鼎盛之时,北魏遣使封伏连筹为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这是强大的北魏正式封伏连筹为吐谷浑王。也是北魏政权对吐谷浑国在政治上的认可。其受封之地就在香日德王城。南齐也不甘落后,派重臣到香日德王城封他为征西将军、河南王。
吐谷浑和南朝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而它更重视与北魏的关系。伏连筹,曾亲率劲旅替北魏东征西讨,先出兵凉州讨平幢帅于菩提的叛乱,后出兵木包罕,解莫折念生叛乱之重围,替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北魏之强大,尚需仰仗吐谷浑之力。足见其国之强盛。
拾寅始,香日德王城成为南北朝使者,高僧通向西域必经之路。史书记载 除宋云一行外。尚有高僧释慧览游西域到达香日德王城;高僧释法献经香日德去于阗求佛牙;犍陀罗国僧人阇那崛多东来宏法到过香日德古城;北魏关右慰劳十二州大使元绪没于吐谷浑(香日德)等重大政治宗教事件都与香日德有密切的关联。
自从建立香日德王城之后,由于政治自然环境良好,位置适中。大大促进了吐谷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香日德地区成为财宝汇集之地。史书屡有“白兰多金银财宝”的记载。吐谷浑曾多次向南北朝献舞马、白龙驹及大批金玉珍宝。这与热水等古墓出土大批金银器物相呼应。笔者在香日德镇做田野调查时得知,河东村有一位杜阿奶,曾在村边流沙中得直径1.2市尺的金车轮一件。杜为信佛之人,认为此等器物不应由她所有,故埋入土中,对儿孙也秘而不宣所埋之地,遂将此秘闻带入了坟中。拾寅曾出巨资为释慧览在成都建九层高的左军寺;伏连筹、夸吕之时曾向南朝求佛像、经论14篇,经疏103卷。还有《毛诗》、《论语》、《孝经》等“译华为胡”,传播到西域及葱岭以西诸国,远至天竺。这项文化工程史书不载成于何地,但此种工程需大批人力、资金,较安适的地点和相应的设施,由此推测,成于香日德的可能性最大。
其三。香日德王城为南丝绸道的最大中枢地。从拾寅始到夸吕迁伏俟城的80余年中,向北魏遣使朝贡54次,向南朝12次。每次朝贡不但是一次政治上的联系。也是一次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因为总有大批胡商和吐谷浑商人随贡使之后,以求得到政治上的保护,有利于双方贸易开展。如此频繁的政治贸易活动。说明了吐谷浑经济势力的雄厚。这些朝贡活动都是以香日德为起点的。大规模贸易文化交流的舞台则非常广大,即从中西亚远到欧洲,经香日德中转大站通过不同路线,流向长江以北的今西安、太原、大同、洛阳等地,也流向今成都、建康等南朝腹地,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大规模的经济文化的方向交流。著名学者吐谷浑史学专家周伟洲教授,在其专著《吐谷浑史》中,集各家之所见。归纳为如下观点:“由青海经柴达木盆地通西域的青海路,大致有三条道路可行:一是由西宁到伏俟城经白兰(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西北至今小柴旦、大柴旦,到甘肃之敦煌。……由敦煌西出阳关至西域鄯善(今若羌),合传统的通西域南道。二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香日德),西至今格尔木,再西北经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至西域鄯善,与前一路合。此路大致至今青海至新疆公路一致,为古青海路主线。三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香日德),今格尔木再往西南的布伦台。溯楚拉克拉干河谷入新疆,西越阿尔金山,顺今阿牙克库木湖至且末,再与上述一、二条路线相合。”笔者还认为除这三条主线之外,尚有从香日德通玉树、西藏的一条支线。《宋书·吐谷浑传》记:慕利延从于阗返回白兰时,为了向南朝求援,曾献上“乌丸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钏等物。”说明那个时候,已有从香日德至女国(今西藏)的贸易往来。
综上所述。香日德古城在南北朝时代。是东西方文化经贸交流的中转站之一,是青藏高原的一大名城。是古代西北各民族,相互容纳、融合、共同发展之风水宝地。也曾是上演了众多风云际会历史壮剧的大舞台。
如今古城虽已在岁月风雨中被湮没,但雄魂犹存。在柴达木迎来了更大的历史机遇的今天,我们应透过千古烟尘,汲取先民所遗留的精神、智慧和文化财富,为建设更加辉煌灿烂的柴达木加砖添瓦,摇旗呐喊,是为撰此小文之初衷也。
香日德吐谷浑王城建立的历史背景
魏晋时代,香日德地区属白兰羌的驻牧地,大致范围包括布尔汗布达山南北山麓、格尔木、都兰地区。四世纪初,鲜卑吐谷浑部大首领吐谷浑率部从辽东半岛迁徙至甘、川、青交界的地区,“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说明吐谷浑的早期,就已经占有了白兰之地。
吐谷浑七十二岁死,长子吐延嗣位。吐延雄勇过人,人称“项羽”。但性暴烈,引起了被他征服的羌人的强烈反抗。据《魏书·吐谷浑传》栽:公元329年。吐延被羌人首领姜聪所刺,当剑还在体中时,吐延便给大将绝拔渥说:“吾气绝,棺敛迄,便远去保白兰。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叶延小儿。欲授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也。”交待完后事,自己才抽剑而死。叶延就是吐延的长子,吐谷浑第三世国王。吐延少而勇果,而且知书好文。他以古礼制“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为依据,正式定吐谷浑为国名。吐延被刺和叶延立国,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以当时吐谷浑所处的形势度之,吐谷浑可能就是在白兰地区建立了国家。但并没能在白兰建王城,因为这时吐谷浑活动中心在黄河以南。
其后。吐谷浑据有今甘南、川西北、青南之地,大力向河湟、甘肃中部扩张势力,便与强敌西秦发生冲突。390年,第五世国王视连被西秦国王伏乞乾归封为沙州牧、白兰王。说明吐谷浑实际占有白兰地。同年视连卒,其子视罴继位为第六世吐谷浑王。乾归遣使拜视罴为白兰王。视罴“欲建功业”,不愿受制于人,拒绝了乾归的封赐,乾归觉得丢了脸面,便举兵攻打视罴。视罴大败“遁保白兰”,此为吐谷浑二保白兰;417年,吐谷浑八世国王树洛干欲东向称霸未遂,又被西秦打败,“奔保白兰,渐愤而卒”,此为三保白兰。417年九世国王阿豺始通好南朝刘宋政权,被封为白兰王。431年,十世国王慕璝擒获了已打败了西秦的夏国国王赫连定,献俘北魏。吐谷浑占有了原西秦所属的犬片土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国。
444年,十一世国王慕利延挑起内乱,北魏遣伏罗王攻打吐谷浑,慕利延大败,“奔走白兰”,此为四保白兰。第二年。北魏攻破白兰,慕利延率众从柴达木盆地穿越沙漠,越当金山,攻入于阗国,“杀其王,据其地”。第二年,北魏军退。慕利延留亲族守于阗,自己返回白兰。从此,吐谷浑的疆土已扩至整个柴达木盆地、环湖、甘南、川西北。
452年,慕利延卒,其兄树洛干之子拾寅立,为十二世国王。拾寅是一位文武兼备,很有政治眼光之人。他选定在伏罗川(柴达木)香日德地区建立王城。《梁书·河南传》记:“乃用书契,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
拾寅选定香日德为吐谷浑国王城之址,有四大因素。其一,在拾寅之前,吐谷浑在今青南、甘南也建立了兆阳、洪和、树敦、贺真等城池,但规模较小,吐谷浑各国王根据形势发展,游动于这些城池之间。并无固定的王城。到拾寅时,吐谷浑国势大增,社会形态有了较大的提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王城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其二,吐谷浑在与西秦、北魏的军事对抗中,每败必奔走白兰,将白兰作为稳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从中发现白兰这块地方水草丰美,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有北祁连、南昆仑为天然屏障,距强敌北魏既险而又远,每遇强敌便进入白兰山(布尔汗布达山)凭险而守,其敌虽鞭长而莫及。《资治通鉴》给拾寅始邑伏罗川时作注:“据伏罗川犹未离白兰之险也。”其地域的北、西、南诸方向周边无强大的敌对国家。又便于与传统盟友南朝相互往来,犄角相助。故极适宜建立永久性的王城。其三,只从慕利延攻估于阗后,吐谷浑疆土西进千里,选香日德筑王城,有利于居中统治。其四,到慕利延时,北魏已统一了长江以北,包括河西走廊的全部地域,其势如日中天,常兴兵攻打吐谷浑,欲灭之而后快,吐谷浑权衡利弊,自知不是对手。在这样一种政治大环境下,拾寅选择在香日德建立新的王城。是非常明智之举。吐谷浑香日德王城的定位
452年,拾寅建成的吐谷浑王城,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518年,也就是距拾寅建成香日德王城66年之后,这一年。北魏实际执政者胡充华太后,派遣僧人宋云一行去西域求法,送行的场面十分热烈宏大。因为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国事活动。当时的吐谷浑与北魏关系较好。所以宋云一行选择了吐谷浑境出西域的路线,其中也包含着安抚吐谷浑的政治意愿。这件事见范祥雍《洛阳伽兰记校注》:“宋云与惠兰生俱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路经西域取经……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日月山),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官防正在于此。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浑国(城)。路中甚寒,多侥风雪,飞砂走砾,举目皆满,唯吐谷浑城左右媛于余处,其国有文字,况同魏,风俗政治多为夷法。”
对于这条信史,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铨释。有谓此城为青海湖连伏俟城。有谓在海南,有的认为在德令哈,有的认为在都兰巴隆。所以众说纷云者,是由于对青海地理不太了解之故。其实,这条史料将吐谷浑城的方向、方位,历程及参照物都说得十分明确。宋云一行为步行,日行40里左右,从日月山到海南、到伏俟城勿需二十三日,德令哈又无流沙可渡,唯一符合条件的是香日德。从日月山到察汗乌苏需二十多日,察汗乌苏有一条古道向西南穿越今铁奎流沙,即达香日德镇。其流沙直接香日德镇河东村耕地。此一线上,唯香日德暖于别处。至于鸟鼠同穴,在海西荒漠戈壁上时有所见。笔者在六十年代初,曾在茶卡原运输站后的戈壁上。亲见其状。鸟大于麻雀,花纹黄白相间,站立在鼠头之上,张翅而不飞,鸟鸣鼠奔,共进一穴。这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共生现象。至于说鸟雄鼠雌,实为古人受阴阳学说的一种揣测,不足信。
香日德藏语“树木繁多”之意。香日德镇距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60公里,距日月山460公里。古城在镇的西’北。《都兰县志》在文化遗址分布情况表中,只有“香日德古城遗址,在香日德镇区”一句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日德工作过的人,大都见过古城的残迹,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古城只存北墙。残高约3米,长约300米,城外有护城壕痕迹,宽约8米。城东南紧邻香日德河畔,有一高大的烽火台,古城辖区就在北墙与烽火台之间,也就是今香日德镇范围之内。青海古城众多,但有烽火台、护城壕的古城则十分罕见。 所以这古城的规格颇高,是王者之城。宋云到达香日德王城时,其王为拾寅王之孙,十四世吐谷浑王伏连筹。距拾寅建王城相去66年。在这一时段内,史书不记载吐谷浑另建王城。那自然就是拾寅所建的王城了。
香日德镇有一位解放前的老坐地户赵铁匠。据他说,从前这座古城是“城套城”,即城里面还有城的意思。其后因为人口繁衍,城内外被开垦为耕地,城墙被挖土填了畜圈。到五十年代只剩了北墙。此老虽是个铁匠,但知书善画而好古,别号“丹山老人”。他从古城中捡得不少文物,有铁器、箭头、陶器、玉器等共三十八件,最抢眼的是一件大型镂花铜器的残片。他托我联系,要将这些文物交给“公家”。我将此事告诉了当时的县文化馆,但没得到答复,这些文物都最终没有了下落。2006年,我陪同中央四台“走进青海”摄制组赴香日德拍片。对古城做了一番田野考察,接受采访的古城所在地的几位老人,都能清楚地说明古城的原貌,其中有家居河东村的孔宪文老汉说。古城北原为一片坟滩,后扩为农田,在平坟时挖出很多东西,丝绸居多,十分精美结实。有的丝绸上还有字和画。还挖出用桦树皮箍成的箭筒五个,嵌铜片牛皮甲五副,这些东西因为是“死人”的。人人都敬而远之,被弃之沟壑,最终化为腐朽。需知,以香日德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内是不生桦树的。因此,这制作精致的桦树皮箭筒。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从东北老家带过来的东西。
都兰古墓群共有热水、沟里、香加、夏日哈四大墓葬群。距香目德古城的距离分别为30、30、15、70公里,说明吐谷浑诸王公贵族是围着王城而葬,符合王者必葬于王城近效的古制。而这些墓群中的一些大墓及其大型祭祀台,按其形制、规模、出土文物看,都是王者之墓无疑。
鲜卑人祭天地祖宗的仪式十分隆重,王者之祭更加非同一般。从现存的两大会祭祀台遗址可见一斑。遥想当年春秋之祭,由吐谷浑国王、王妃、贵族、将军、贵妇为先导组成的队伍,从香日德王城出发,旌旗蔽日,仪仗赫然。铠甲鲜明,骏马如龙。一路浩浩荡荡,奔向香加、热水祭祀台和诸先王之陵墓。然后祭礼如仪而行,按部族列成大型方阵,先由萨满大巫师行招天地诸神灵降,临之术,并献上大批马、牛、犬、羊诸活牲。再由国王主祭,宣读祭文,其时筚篥声咽,驼鼓震天,万众匍匐再三。礼成。尚有角力、射箭、歌舞、野宴为余兴。其场面是何等的雄宏壮观。
古墓出土文物上万件,其中有一枚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出之离香日德13公里的牧草村古墓。此金币铸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部略偏,带盔并饰以翎羽,脑后有飘起的绦带。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抢江右肩,左手持盾护左肩。冠带及盔甲的用联珠纹勾画,铭文依顺时针方向分布:“我们的君王奥西多斯虔诚的至高无上的奥古都斯”。背面的铭文为“宣誓典礼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正面铭文被头部翎羽分为两部。背面为站立一侧身带翼的女神,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下垂,衣服微微飘起,盖于左手之上。该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408—450年,与拾寅在的452—481年正好衔接。东罗马帝国古称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国而立。其版图东至小亚西亚,与波斯(今伊朗)接壤。东罗马帝国与中国交往频繁。中国古籍中称其为大秦国。《后汉书》载:“大泰国一名犁鞭,以在海西(青海湖)亦云海西国……土多金银奇宝。”至吐谷浑开辟南丝绸道时,就与该国有了大宗贸易来往。故这枚珍贵的金币,不但是南丝绸道的重要物证,而且是吐谷浑王城始建的有力佐证。罗马金币在我国先后共出土13枚,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吐谷浑香日德王城的历史地位
吐谷浑人在香日德建立王城,对吐谷浑国的发展,对南北朝时期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吐谷浑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拾寅称王之前,历代吐谷浑王把发展方向定为东北向。在当时的形势下,西北诸地方政权如西秦、北凉、南凉、夏国都是一些势力有限之国,所以颇有收获。如攻南凉而胜。灭夏而兼有了西秦之国土。当然也有大败之时,所以不得不四次退保白兰。但随着北魏政权崛起,吐谷浑将成俎上之鱼,形势已大不利于己。如果仍坚持原定的国策,被北魏消灭只是迟早之事,因此,将地处白兰中心的香日德选为新的王城,是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转折。香日德地区离北魏即远而又有险凭,多次攻打并未动吐谷浑的根本,最终形成了与北魏相互容纳的局面。因此,使吐谷浑和好南北朝的国策得以贯彻和实施。而北魏与南朝刘宋政权一直处于军事政治全面对抗之中。出于各自的政治需求,都交好吐谷浑,形成一种虽不对称,但却较为稳定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拾寅始立,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平西王;南朝封他为安西将军、秦、河、沙三州刺史,河南王。这种政治环境十分有利于吐谷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吐谷浑从拾寅始真正走向繁荣和强大。纵观吐谷浑历史。从329年叶延在白兰地建国到拾寅始建吐谷浑王城,共经123年,历九代国王,都将白兰视为大后方和根据地。从拾寅至夸吕将王城迁至伏俟城共88年,历七代国王。在夸吕移王城于伏俟城后,先后被西魏、北周、隋多次打败,并占领伏俟城。吕夸小败奔茶卡,大败奔香日德。西魏、北周、隋各朝均因白兰地险远,从未攻破过香日德王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隋炀帝于大业五年(609年)亲征吐谷浑,在今门源地区全面打败吐谷浑,并占领其全部疆土后才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终结,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后,又很快扶持了一个在其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国内外专家大都认为,邦国的王城仍为香日德。
其二,香日德王城是吐谷浑鼎盛时代政治、经贸、军事中心。拾寅时吐谷浑疆土已基本定型。其时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北隔祁连山、南抵今青南、甘南。西到今新疆若羌、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成为青藏高原最有势力的,南北朝都不敢小视的泱泱大国。其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香日德王城。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到十四世王伏连筹时,吐谷浑达到了鼎盛之时,北魏遣使封伏连筹为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这是强大的北魏正式封伏连筹为吐谷浑王。也是北魏政权对吐谷浑国在政治上的认可。其受封之地就在香日德王城。南齐也不甘落后,派重臣到香日德王城封他为征西将军、河南王。
吐谷浑和南朝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而它更重视与北魏的关系。伏连筹,曾亲率劲旅替北魏东征西讨,先出兵凉州讨平幢帅于菩提的叛乱,后出兵木包罕,解莫折念生叛乱之重围,替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北魏之强大,尚需仰仗吐谷浑之力。足见其国之强盛。
拾寅始,香日德王城成为南北朝使者,高僧通向西域必经之路。史书记载 除宋云一行外。尚有高僧释慧览游西域到达香日德王城;高僧释法献经香日德去于阗求佛牙;犍陀罗国僧人阇那崛多东来宏法到过香日德古城;北魏关右慰劳十二州大使元绪没于吐谷浑(香日德)等重大政治宗教事件都与香日德有密切的关联。
自从建立香日德王城之后,由于政治自然环境良好,位置适中。大大促进了吐谷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香日德地区成为财宝汇集之地。史书屡有“白兰多金银财宝”的记载。吐谷浑曾多次向南北朝献舞马、白龙驹及大批金玉珍宝。这与热水等古墓出土大批金银器物相呼应。笔者在香日德镇做田野调查时得知,河东村有一位杜阿奶,曾在村边流沙中得直径1.2市尺的金车轮一件。杜为信佛之人,认为此等器物不应由她所有,故埋入土中,对儿孙也秘而不宣所埋之地,遂将此秘闻带入了坟中。拾寅曾出巨资为释慧览在成都建九层高的左军寺;伏连筹、夸吕之时曾向南朝求佛像、经论14篇,经疏103卷。还有《毛诗》、《论语》、《孝经》等“译华为胡”,传播到西域及葱岭以西诸国,远至天竺。这项文化工程史书不载成于何地,但此种工程需大批人力、资金,较安适的地点和相应的设施,由此推测,成于香日德的可能性最大。
其三。香日德王城为南丝绸道的最大中枢地。从拾寅始到夸吕迁伏俟城的80余年中,向北魏遣使朝贡54次,向南朝12次。每次朝贡不但是一次政治上的联系。也是一次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因为总有大批胡商和吐谷浑商人随贡使之后,以求得到政治上的保护,有利于双方贸易开展。如此频繁的政治贸易活动。说明了吐谷浑经济势力的雄厚。这些朝贡活动都是以香日德为起点的。大规模贸易文化交流的舞台则非常广大,即从中西亚远到欧洲,经香日德中转大站通过不同路线,流向长江以北的今西安、太原、大同、洛阳等地,也流向今成都、建康等南朝腹地,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大规模的经济文化的方向交流。著名学者吐谷浑史学专家周伟洲教授,在其专著《吐谷浑史》中,集各家之所见。归纳为如下观点:“由青海经柴达木盆地通西域的青海路,大致有三条道路可行:一是由西宁到伏俟城经白兰(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西北至今小柴旦、大柴旦,到甘肃之敦煌。……由敦煌西出阳关至西域鄯善(今若羌),合传统的通西域南道。二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香日德),西至今格尔木,再西北经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至西域鄯善,与前一路合。此路大致至今青海至新疆公路一致,为古青海路主线。三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香日德),今格尔木再往西南的布伦台。溯楚拉克拉干河谷入新疆,西越阿尔金山,顺今阿牙克库木湖至且末,再与上述一、二条路线相合。”笔者还认为除这三条主线之外,尚有从香日德通玉树、西藏的一条支线。《宋书·吐谷浑传》记:慕利延从于阗返回白兰时,为了向南朝求援,曾献上“乌丸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钏等物。”说明那个时候,已有从香日德至女国(今西藏)的贸易往来。
综上所述。香日德古城在南北朝时代。是东西方文化经贸交流的中转站之一,是青藏高原的一大名城。是古代西北各民族,相互容纳、融合、共同发展之风水宝地。也曾是上演了众多风云际会历史壮剧的大舞台。
如今古城虽已在岁月风雨中被湮没,但雄魂犹存。在柴达木迎来了更大的历史机遇的今天,我们应透过千古烟尘,汲取先民所遗留的精神、智慧和文化财富,为建设更加辉煌灿烂的柴达木加砖添瓦,摇旗呐喊,是为撰此小文之初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