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吐谷浑古王城昔日的辉煌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87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吐谷浑在青藏高原建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史学界泰斗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建立“吐谷浑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而创造了这个光辉标志的吐谷浑古国的王城,就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
  
  香日德吐谷浑王城建立的历史背景
  
  魏晋时代,香日德地区属白兰羌的驻牧地,大致范围包括布尔汗布达山南北山麓、格尔木、都兰地区。四世纪初,鲜卑吐谷浑部大首领吐谷浑率部从辽东半岛迁徙至甘、川、青交界的地区,“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说明吐谷浑的早期,就已经占有了白兰之地。
  吐谷浑七十二岁死,长子吐延嗣位。吐延雄勇过人,人称“项羽”。但性暴烈,引起了被他征服的羌人的强烈反抗。据《魏书·吐谷浑传》栽:公元329年。吐延被羌人首领姜聪所刺,当剑还在体中时,吐延便给大将绝拔渥说:“吾气绝,棺敛迄,便远去保白兰。白兰地既险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叶延小儿。欲授余人,恐仓卒终不能相制。今以叶延付汝。竭股肱之力以辅之,孺子得立,吾无恨也。”交待完后事,自己才抽剑而死。叶延就是吐延的长子,吐谷浑第三世国王。吐延少而勇果,而且知书好文。他以古礼制“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为依据,正式定吐谷浑为国名。吐延被刺和叶延立国,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以当时吐谷浑所处的形势度之,吐谷浑可能就是在白兰地区建立了国家。但并没能在白兰建王城,因为这时吐谷浑活动中心在黄河以南。
  其后。吐谷浑据有今甘南、川西北、青南之地,大力向河湟、甘肃中部扩张势力,便与强敌西秦发生冲突。390年,第五世国王视连被西秦国王伏乞乾归封为沙州牧、白兰王。说明吐谷浑实际占有白兰地。同年视连卒,其子视罴继位为第六世吐谷浑王。乾归遣使拜视罴为白兰王。视罴“欲建功业”,不愿受制于人,拒绝了乾归的封赐,乾归觉得丢了脸面,便举兵攻打视罴。视罴大败“遁保白兰”,此为吐谷浑二保白兰;417年,吐谷浑八世国王树洛干欲东向称霸未遂,又被西秦打败,“奔保白兰,渐愤而卒”,此为三保白兰。417年九世国王阿豺始通好南朝刘宋政权,被封为白兰王。431年,十世国王慕璝擒获了已打败了西秦的夏国国王赫连定,献俘北魏。吐谷浑占有了原西秦所属的犬片土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国。
  444年,十一世国王慕利延挑起内乱,北魏遣伏罗王攻打吐谷浑,慕利延大败,“奔走白兰”,此为四保白兰。第二年。北魏攻破白兰,慕利延率众从柴达木盆地穿越沙漠,越当金山,攻入于阗国,“杀其王,据其地”。第二年,北魏军退。慕利延留亲族守于阗,自己返回白兰。从此,吐谷浑的疆土已扩至整个柴达木盆地、环湖、甘南、川西北。
  452年,慕利延卒,其兄树洛干之子拾寅立,为十二世国王。拾寅是一位文武兼备,很有政治眼光之人。他选定在伏罗川(柴达木)香日德地区建立王城。《梁书·河南传》记:“乃用书契,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
  拾寅选定香日德为吐谷浑国王城之址,有四大因素。其一,在拾寅之前,吐谷浑在今青南、甘南也建立了兆阳、洪和、树敦、贺真等城池,但规模较小,吐谷浑各国王根据形势发展,游动于这些城池之间。并无固定的王城。到拾寅时,吐谷浑国势大增,社会形态有了较大的提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王城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其二,吐谷浑在与西秦、北魏的军事对抗中,每败必奔走白兰,将白兰作为稳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从中发现白兰这块地方水草丰美,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有北祁连、南昆仑为天然屏障,距强敌北魏既险而又远,每遇强敌便进入白兰山(布尔汗布达山)凭险而守,其敌虽鞭长而莫及。《资治通鉴》给拾寅始邑伏罗川时作注:“据伏罗川犹未离白兰之险也。”其地域的北、西、南诸方向周边无强大的敌对国家。又便于与传统盟友南朝相互往来,犄角相助。故极适宜建立永久性的王城。其三,只从慕利延攻估于阗后,吐谷浑疆土西进千里,选香日德筑王城,有利于居中统治。其四,到慕利延时,北魏已统一了长江以北,包括河西走廊的全部地域,其势如日中天,常兴兵攻打吐谷浑,欲灭之而后快,吐谷浑权衡利弊,自知不是对手。在这样一种政治大环境下,拾寅选择在香日德建立新的王城。是非常明智之举。吐谷浑香日德王城的定位
  452年,拾寅建成的吐谷浑王城,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518年,也就是距拾寅建成香日德王城66年之后,这一年。北魏实际执政者胡充华太后,派遣僧人宋云一行去西域求法,送行的场面十分热烈宏大。因为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国事活动。当时的吐谷浑与北魏关系较好。所以宋云一行选择了吐谷浑境出西域的路线,其中也包含着安抚吐谷浑的政治意愿。这件事见范祥雍《洛阳伽兰记校注》:“宋云与惠兰生俱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路经西域取经……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日月山),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官防正在于此。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吐谷浑国(城)。路中甚寒,多侥风雪,飞砂走砾,举目皆满,唯吐谷浑城左右媛于余处,其国有文字,况同魏,风俗政治多为夷法。”
  对于这条信史,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铨释。有谓此城为青海湖连伏俟城。有谓在海南,有的认为在德令哈,有的认为在都兰巴隆。所以众说纷云者,是由于对青海地理不太了解之故。其实,这条史料将吐谷浑城的方向、方位,历程及参照物都说得十分明确。宋云一行为步行,日行40里左右,从日月山到海南、到伏俟城勿需二十三日,德令哈又无流沙可渡,唯一符合条件的是香日德。从日月山到察汗乌苏需二十多日,察汗乌苏有一条古道向西南穿越今铁奎流沙,即达香日德镇。其流沙直接香日德镇河东村耕地。此一线上,唯香日德暖于别处。至于鸟鼠同穴,在海西荒漠戈壁上时有所见。笔者在六十年代初,曾在茶卡原运输站后的戈壁上。亲见其状。鸟大于麻雀,花纹黄白相间,站立在鼠头之上,张翅而不飞,鸟鸣鼠奔,共进一穴。这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共生现象。至于说鸟雄鼠雌,实为古人受阴阳学说的一种揣测,不足信。
  香日德藏语“树木繁多”之意。香日德镇距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60公里,距日月山460公里。古城在镇的西’北。《都兰县志》在文化遗址分布情况表中,只有“香日德古城遗址,在香日德镇区”一句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日德工作过的人,大都见过古城的残迹,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古城只存北墙。残高约3米,长约300米,城外有护城壕痕迹,宽约8米。城东南紧邻香日德河畔,有一高大的烽火台,古城辖区就在北墙与烽火台之间,也就是今香日德镇范围之内。青海古城众多,但有烽火台、护城壕的古城则十分罕见。 所以这古城的规格颇高,是王者之城。宋云到达香日德王城时,其王为拾寅王之孙,十四世吐谷浑王伏连筹。距拾寅建王城相去66年。在这一时段内,史书不记载吐谷浑另建王城。那自然就是拾寅所建的王城了。
  香日德镇有一位解放前的老坐地户赵铁匠。据他说,从前这座古城是“城套城”,即城里面还有城的意思。其后因为人口繁衍,城内外被开垦为耕地,城墙被挖土填了畜圈。到五十年代只剩了北墙。此老虽是个铁匠,但知书善画而好古,别号“丹山老人”。他从古城中捡得不少文物,有铁器、箭头、陶器、玉器等共三十八件,最抢眼的是一件大型镂花铜器的残片。他托我联系,要将这些文物交给“公家”。我将此事告诉了当时的县文化馆,但没得到答复,这些文物都最终没有了下落。2006年,我陪同中央四台“走进青海”摄制组赴香日德拍片。对古城做了一番田野考察,接受采访的古城所在地的几位老人,都能清楚地说明古城的原貌,其中有家居河东村的孔宪文老汉说。古城北原为一片坟滩,后扩为农田,在平坟时挖出很多东西,丝绸居多,十分精美结实。有的丝绸上还有字和画。还挖出用桦树皮箍成的箭筒五个,嵌铜片牛皮甲五副,这些东西因为是“死人”的。人人都敬而远之,被弃之沟壑,最终化为腐朽。需知,以香日德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内是不生桦树的。因此,这制作精致的桦树皮箭筒。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从东北老家带过来的东西。
  都兰古墓群共有热水、沟里、香加、夏日哈四大墓葬群。距香目德古城的距离分别为30、30、15、70公里,说明吐谷浑诸王公贵族是围着王城而葬,符合王者必葬于王城近效的古制。而这些墓群中的一些大墓及其大型祭祀台,按其形制、规模、出土文物看,都是王者之墓无疑。
  鲜卑人祭天地祖宗的仪式十分隆重,王者之祭更加非同一般。从现存的两大会祭祀台遗址可见一斑。遥想当年春秋之祭,由吐谷浑国王、王妃、贵族、将军、贵妇为先导组成的队伍,从香日德王城出发,旌旗蔽日,仪仗赫然。铠甲鲜明,骏马如龙。一路浩浩荡荡,奔向香加、热水祭祀台和诸先王之陵墓。然后祭礼如仪而行,按部族列成大型方阵,先由萨满大巫师行招天地诸神灵降,临之术,并献上大批马、牛、犬、羊诸活牲。再由国王主祭,宣读祭文,其时筚篥声咽,驼鼓震天,万众匍匐再三。礼成。尚有角力、射箭、歌舞、野宴为余兴。其场面是何等的雄宏壮观。
  古墓出土文物上万件,其中有一枚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出之离香日德13公里的牧草村古墓。此金币铸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部略偏,带盔并饰以翎羽,脑后有飘起的绦带。身披战甲,右手持标抢江右肩,左手持盾护左肩。冠带及盔甲的用联珠纹勾画,铭文依顺时针方向分布:“我们的君王奥西多斯虔诚的至高无上的奥古都斯”。背面的铭文为“宣誓典礼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正面铭文被头部翎羽分为两部。背面为站立一侧身带翼的女神,站在一平板上。右手持一长柄十字架,左手下垂,衣服微微飘起,盖于左手之上。该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408—450年,与拾寅在的452—481年正好衔接。东罗马帝国古称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国而立。其版图东至小亚西亚,与波斯(今伊朗)接壤。东罗马帝国与中国交往频繁。中国古籍中称其为大秦国。《后汉书》载:“大泰国一名犁鞭,以在海西(青海湖)亦云海西国……土多金银奇宝。”至吐谷浑开辟南丝绸道时,就与该国有了大宗贸易来往。故这枚珍贵的金币,不但是南丝绸道的重要物证,而且是吐谷浑王城始建的有力佐证。罗马金币在我国先后共出土13枚,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吐谷浑香日德王城的历史地位
  
  吐谷浑人在香日德建立王城,对吐谷浑国的发展,对南北朝时期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吐谷浑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拾寅称王之前,历代吐谷浑王把发展方向定为东北向。在当时的形势下,西北诸地方政权如西秦、北凉、南凉、夏国都是一些势力有限之国,所以颇有收获。如攻南凉而胜。灭夏而兼有了西秦之国土。当然也有大败之时,所以不得不四次退保白兰。但随着北魏政权崛起,吐谷浑将成俎上之鱼,形势已大不利于己。如果仍坚持原定的国策,被北魏消灭只是迟早之事,因此,将地处白兰中心的香日德选为新的王城,是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转折。香日德地区离北魏即远而又有险凭,多次攻打并未动吐谷浑的根本,最终形成了与北魏相互容纳的局面。因此,使吐谷浑和好南北朝的国策得以贯彻和实施。而北魏与南朝刘宋政权一直处于军事政治全面对抗之中。出于各自的政治需求,都交好吐谷浑,形成一种虽不对称,但却较为稳定的三足鼎立的局势。拾寅始立,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平西王;南朝封他为安西将军、秦、河、沙三州刺史,河南王。这种政治环境十分有利于吐谷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吐谷浑从拾寅始真正走向繁荣和强大。纵观吐谷浑历史。从329年叶延在白兰地建国到拾寅始建吐谷浑王城,共经123年,历九代国王,都将白兰视为大后方和根据地。从拾寅至夸吕将王城迁至伏俟城共88年,历七代国王。在夸吕移王城于伏俟城后,先后被西魏、北周、隋多次打败,并占领伏俟城。吕夸小败奔茶卡,大败奔香日德。西魏、北周、隋各朝均因白兰地险远,从未攻破过香日德王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隋炀帝于大业五年(609年)亲征吐谷浑,在今门源地区全面打败吐谷浑,并占领其全部疆土后才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终结,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后,又很快扶持了一个在其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国内外专家大都认为,邦国的王城仍为香日德。
  其二,香日德王城是吐谷浑鼎盛时代政治、经贸、军事中心。拾寅时吐谷浑疆土已基本定型。其时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北隔祁连山、南抵今青南、甘南。西到今新疆若羌、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成为青藏高原最有势力的,南北朝都不敢小视的泱泱大国。其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香日德王城。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到十四世王伏连筹时,吐谷浑达到了鼎盛之时,北魏遣使封伏连筹为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这是强大的北魏正式封伏连筹为吐谷浑王。也是北魏政权对吐谷浑国在政治上的认可。其受封之地就在香日德王城。南齐也不甘落后,派重臣到香日德王城封他为征西将军、河南王。
  吐谷浑和南朝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而它更重视与北魏的关系。伏连筹,曾亲率劲旅替北魏东征西讨,先出兵凉州讨平幢帅于菩提的叛乱,后出兵木包罕,解莫折念生叛乱之重围,替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北魏之强大,尚需仰仗吐谷浑之力。足见其国之强盛。
  拾寅始,香日德王城成为南北朝使者,高僧通向西域必经之路。史书记载 除宋云一行外。尚有高僧释慧览游西域到达香日德王城;高僧释法献经香日德去于阗求佛牙;犍陀罗国僧人阇那崛多东来宏法到过香日德古城;北魏关右慰劳十二州大使元绪没于吐谷浑(香日德)等重大政治宗教事件都与香日德有密切的关联。
   自从建立香日德王城之后,由于政治自然环境良好,位置适中。大大促进了吐谷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香日德地区成为财宝汇集之地。史书屡有“白兰多金银财宝”的记载。吐谷浑曾多次向南北朝献舞马、白龙驹及大批金玉珍宝。这与热水等古墓出土大批金银器物相呼应。笔者在香日德镇做田野调查时得知,河东村有一位杜阿奶,曾在村边流沙中得直径1.2市尺的金车轮一件。杜为信佛之人,认为此等器物不应由她所有,故埋入土中,对儿孙也秘而不宣所埋之地,遂将此秘闻带入了坟中。拾寅曾出巨资为释慧览在成都建九层高的左军寺;伏连筹、夸吕之时曾向南朝求佛像、经论14篇,经疏103卷。还有《毛诗》、《论语》、《孝经》等“译华为胡”,传播到西域及葱岭以西诸国,远至天竺。这项文化工程史书不载成于何地,但此种工程需大批人力、资金,较安适的地点和相应的设施,由此推测,成于香日德的可能性最大。
  其三。香日德王城为南丝绸道的最大中枢地。从拾寅始到夸吕迁伏俟城的80余年中,向北魏遣使朝贡54次,向南朝12次。每次朝贡不但是一次政治上的联系。也是一次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因为总有大批胡商和吐谷浑商人随贡使之后,以求得到政治上的保护,有利于双方贸易开展。如此频繁的政治贸易活动。说明了吐谷浑经济势力的雄厚。这些朝贡活动都是以香日德为起点的。大规模贸易文化交流的舞台则非常广大,即从中西亚远到欧洲,经香日德中转大站通过不同路线,流向长江以北的今西安、太原、大同、洛阳等地,也流向今成都、建康等南朝腹地,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大规模的经济文化的方向交流。著名学者吐谷浑史学专家周伟洲教授,在其专著《吐谷浑史》中,集各家之所见。归纳为如下观点:“由青海经柴达木盆地通西域的青海路,大致有三条道路可行:一是由西宁到伏俟城经白兰(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西北至今小柴旦、大柴旦,到甘肃之敦煌。……由敦煌西出阳关至西域鄯善(今若羌),合传统的通西域南道。二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香日德),西至今格尔木,再西北经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至西域鄯善,与前一路合。此路大致至今青海至新疆公路一致,为古青海路主线。三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香日德),今格尔木再往西南的布伦台。溯楚拉克拉干河谷入新疆,西越阿尔金山,顺今阿牙克库木湖至且末,再与上述一、二条路线相合。”笔者还认为除这三条主线之外,尚有从香日德通玉树、西藏的一条支线。《宋书·吐谷浑传》记:慕利延从于阗返回白兰时,为了向南朝求援,曾献上“乌丸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钏等物。”说明那个时候,已有从香日德至女国(今西藏)的贸易往来。
  综上所述。香日德古城在南北朝时代。是东西方文化经贸交流的中转站之一,是青藏高原的一大名城。是古代西北各民族,相互容纳、融合、共同发展之风水宝地。也曾是上演了众多风云际会历史壮剧的大舞台。
  如今古城虽已在岁月风雨中被湮没,但雄魂犹存。在柴达木迎来了更大的历史机遇的今天,我们应透过千古烟尘,汲取先民所遗留的精神、智慧和文化财富,为建设更加辉煌灿烂的柴达木加砖添瓦,摇旗呐喊,是为撰此小文之初衷也。
其他文献
2008年以来,锦州市委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十学大连”的活动,并进一步将这种活动落实到建设“辽西大连”的战略目标中,文章分析了大连城市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变过程,指出大连城市
为了改变《报纸编辑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本文从研究背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改进课堂
会员卡消费模式已经成为现在流行的一种商业运作管理模式,为很多行业所采取,基于此研究了一种新的基于Ajax模式的网络会员卡消费系统的信息传送方法,其中如何将来自射频卡的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端数据库和外端客户是解决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关键.研究采取的方式是用ActiveMQ实现RFID中间件,并将其与Ajax集成应用.实际应用表明,此方式具有易于扩展且维护成本低,以及软件开发效率高的优势.
鉴于数控镗床主轴系统是在三向同频率简谐力(切削力)的激励下振动,以及与切削力密切相关的主轴滚动轴承的刚度不是定值而是载荷的函数的特点,研究以某数控镗床主轴系统为对象,结合
通过对项目教学法起源回顾及其在高等教学实施困境的现状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定位,提出项目教学应用模型(PTM)研究方法;并且对该应用模型四大模块设计方法进行全面论述,同时详
我国土地落实承包到户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目前土地退化、生产环境污染、农业增效艰难等农业问题又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是面临一项重要课题。柴达木农业是我国典型的绿洲农业区,是青海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主要位于盆地东、中部。耕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差,生产结构简单,经营方式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耕地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柴达木农业具
一张报纸办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队伍的水平,报纸的特性又决定了编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报纸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大局。又要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欲望、反映人民心声,这就对报纸的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创造性的工作,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具有间接再创造的性质和隐匿性的特征。编辑工作作为报纸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服从报纸的整体任务。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为实现这个
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波动较大,对甘肃省进出口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方向和程度依据各企业的业务特点不同,而呈不同的影响趋势。其中对以进口业务为主、美元对外支付的企业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正面的、有利的;对进出口业务持平的企业,汇率波动的影响表现不明显;而对以出口为主、接收美元支付的企业来说,其影响则主要是负面的,而且所受的汇率影响损失较大。    人民币加速升值对甘肃省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英语对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必需工具。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将英语教育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