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吃的艺术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in7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的最高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就要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还综合了中外饮食文化。因此,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千爱自制菜肴与家人或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亦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在京时,他常与朋友、家人吃谭家菜,冬季亦去西单安儿胡同吃蒙古同胞做的烤牛羊肉。张大千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中国大地,所到之处既要以笔墨摄取风物之胜,又会品尝当地风味菜肴。即使在敦煌面壁期间,张大千的饮食也是异常讲究。报纸上的花边新闻曾爆料过他在石窟中的菜单: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丸子。肉类由敦煌县府按期补给:“榆钱”就是榆树的嫩叶:唯独鲜蘑菇从何而来,颇令人疑惑。其实那是张大千无意间在巨大的杨柳树根下发现的,一天可采一盘呢!在巴西“八德园”时,张大千宴客的菜单是:萱花烩松菌、干烧鳟鱼翅、清蒸鲤、鸡汁乌参、炒明虾片、四川狮子头、相邀、香椿豆腐、清炒小白菜。其中的“相邀”其实就是“大杂烩”,张大千嫌“大杂烩”名字不雅,实在有挖苦客人之嫌,遂改为“相邀”。
  张大千给台北的家取名为“摩耶精舍”。张大千是四川人,“摩耶精舍”宴客的菜全是正宗的川菜,非但不带辣味,而且绝不放味精和猪油,和常见的川菜大不相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六一丝”。这道菜是在日本开设四川饭店的曾被张大千誉为“天下第一厨”的陈建民,特地选绿豆芽、鱿鱼丝、黄瓜丝、辣椒丝、韭黄丝和奈良渍(日本上好的酱瓜)6种丝合炒而成,吃一脆劲。此菜是陈建民为庆祝张大千61岁生日而创,后来就变成了张大千画室“大风堂”的名菜。
  张大千是位美食家,同时他也擅长烹饪。张大千烹调要求色、香、味、形4字,如制香酥鸭要求酥脆且嫩,并以生菜垫鸭身,四周不另加生菜和花。生菜與鸭肉同时入口,味尤鲜美。国画大师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称张大千“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美餐待客”。著名书画家谢稚柳也曾回忆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于烹饪且对客热情,每每亲入厨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鱼汤’喷香扑鼻鲜美之至,让人闻之流涎,难以忘怀。”其实,张大千不只擅长烹饪,更富于艺术性的创造,独创出不少色、香、味、形别具一格的美味佳肴。人所共知,他是一位对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所不精的画家。他的画色浓淡相宜,浑然一体,清丽雅逸。在烹饪上,他则把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进去。他做菜刀工讲究,火候恰当,造型别致,其色彩依天然色而成。其菜往往以拼切、镶嵌等手法构成优美的图案,真是匠心独到、妙趣横生,让人无论从味觉上还是从视觉上都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大千风味菜》是张大千综合南北佳肴的特点。在川味的基础上,亲自设计和编写的菜谱,品种甚多,其中著名的有“大千鸡块”、“大千干烧鱼”、“大千三味蒸肉”、“大千羊肉”、“大千豆干”、“大千鱼翅”、“大千鳝段”等。张大千确实把艺术与佳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正如国画大师邱笑秋为《大千风味菜》一书题词所云:“吃的艺术,艺术的吃。”张大千自己则说:“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这当然是玩笑或自谦之词,但也反映出他对烹饪技艺的热衷。
其他文献
烹茶品茗,要有一颗古朴之心。许多人喜欢斗茶,比一比谁的茶叶价高,谁的茶具金贵,这些茶外事已不是茶本来的意义了。  今天,我们还能坐下来悠闲地喝一泡好茶吗?还能静下心来去辨别茶的前世今生吗?还有那份闲情去体味茶所经历的春风雨露吗?茶与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真正的好水烹出来的茶,有自然的鲜活。这其中的玄妙,我们还能悟得到吗?  《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题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
科学、有序地开展施肥工作,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当中的重要一环。施肥,既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又能够保障植物枝繁叶茂,还能提高植物抗病的能力,也能为植物的生长、开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