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整合与时空交织:一个网络失范的理论框架

来源 :新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s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失范面临一个基本的理论困境,即根植于工业化逻辑的传统失范理论无法充分解释由互联网技术所“滋养”的新型失范。相对于工业化逻辑的传统失范而言,网络失范是互联网技术塑造的虚拟时空与虚拟整合的产物。由于缺乏在场维持机制,虚拟整合无法像在场整合一样产生内生性社会规范,网络社会的规范要么来自于在场规范向虚拟空间的投射,要么来自于网络平台的技术设定。因此,虚拟整合是一种缺乏道德修饰的整合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跨时空的建构力。虚拟整合与在场整合、互联网逻辑与工业化逻辑的并行与互构,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时空场景。虚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全球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史也是生产要素演进史。传统农业社会主要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主要生产要素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当今现代工业社会、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兴生产要素,成为与资本、技术、劳动力并重的第四大生产要素。
实践中存在大量类型化的代购毒品行为,分析其在规范上的属性并予以合理的司法认定,既有赖于毒品犯罪法益的判断,也需要借助规范的解释和协调。代购毒品的行为应当区分托购者主导和代购者主导两种类型,在吸毒者作为托购者并主导的代购行为中,代购者为毒品流通提供的原因力较小,在入罪上理应设置相较于一般毒品犯罪更为严格的条件,而对于代购者主导的代购行为,则应在入罪上设置更为宽泛的标准。目前的规范性文件已经采取了分类定性的思路,但在具体解释上仍有相当程度的缺陷。入罪要素的厘定和选取,不仅限于行为是否具有牟利目的或者交付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