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时髦”,扎实课堂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盲目“跟风”,追求“时髦”,陷入课堂教学的误区。误区一:把“情境”设置当作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误区二:“合作”学习成为最佳的摆设;误区三:课堂上“做秀”当作创新;误区四:教学评价偏颇。
  关键词:新课程;时髦;误区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如何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个性化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感受数学课堂一系列新变化的同时,我发现,也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握,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哗众取宠”的误区。
  误区一:把“情境”设置当作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追求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有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飞船升天的录像,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生活中的大数用途可大了!同学们知道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三人吗?他们乘坐的神州10号载人飞船在发射飞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大数。同学们想不想到卫星发射中心去看看呢?
  生:“(高兴地喊)想。”
  师激动地评价:你们真棒!
  师:“科学家知道同学们也是航天爱好者,希望你们在参观过程中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将来长大后,能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时多媒体出示:。发射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10秒倒计时,那壮观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火箭在上升、上升,突然嘎然而止,火箭没了,屏幕上闪出了一个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这里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感到很突然)
  让学生数数,引导学生说出:10个10个数,10个十是一百,有100个小正方体。
  教师很兴奋地赞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被高度集中在屏幕上,不一会火箭又不在了,屏幕上又闪出一个由10层长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现在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师再次夸赞学生:棒极了!老师都不如你想得快!
  随后,教师仍播放飞船飞行画面,同学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突然又嘎然而止,屏幕上接连蹦出十个大正方体,教师又引导学生认识大数八千、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就在断断续续的火箭发射场景和教师夸张地赞誉声中开始进入了学习的主题。
  在本教学案例中,执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飞船发射的教学情境,而此情境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贴近学习内容,让学生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纯粹为“情境”而“情境”。
  大大小小的正方体为什么会从“神州10号”飞船里跑出来呢?学生真得喜欢这些不速之客吗?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毫无益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以上出现的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误区二:课堂上“做秀”当作创新。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教师大胆创新,呼唤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许多教师与新课改一同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以“创新”为名在教学中搞花架子做秀,课堂上做着追求虚伪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教师为给自己的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标签,竟然把教师的角色让位于学生,叫一名经过老师事先反复排练的学生登台讲解。但学生代替不了老师,正如老师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学习一样。有一些教师在讲课中对学生过分地赞誉,左一个“回答得真不错,你真聪明”,右一个“你真棒!表扬他。”更有甚者连鼓掌的节奏都做到了统一的规定,“啪、啪、啪你真棒!”本人曾听到一堂数学课“掌声”响了二十多次,几乎每二分钟一次,好端端的数学课搞的如此花俏!这种哗从取宠的教学作风应当休矣!有的教师为了“包装”自己,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采用多媒体。本人并不否认多媒体的作用,但我认为,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只有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解题思路的多媒体才有意义,若单纯为了赶潮流,若只是营造课堂气氛或代替板书,若只是当作一种装饰和表演以示创新,那就大可不必了。
  误区三:教学评价偏颇。
  随著课程实验的全面展开,评价问题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程环境下评价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评价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更加丰富、科学和完善,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只靠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不仅光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光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光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有的教師在课堂评价方面出现了偏颇。
  (一) 应付式的鼓励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正如一味批评并不可取,一味的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导致上瘾,迷恋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无益;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 模糊的评价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课堂中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迁就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模糊的评价。如本人在听一位教师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看到,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不少学生找的是一种错误的规律,教师仍然给予赞同。这实际上是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信息,给学生的人身造成了混乱,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着,里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知识和明确的是非。
  新课改犹如春风吹动一潭死水,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每一个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都应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远离哗从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其他文献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礎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
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旨在疏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焦虑,提高学生情绪认知能力,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自我健康保护的基本方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课,它有自己实施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稳定,情绪反应正常”。据有关研究,我国小学生焦虑水平超出正常值,并且逐年上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情绪品质的重要性,但是,现今学校教育仍然缺乏发展学生良好情绪品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中职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面对这一新要求,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全体学生学会现代职业人的文明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拥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自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坚持实践“一个理念”  为适应职业教育和技能实训的要求,增强针
摘要: 针对目前教学的现状,大家都在积极的讨论,并且提出“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 初中物理 ;有效性  当前物理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高能低效”现象。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旧的教学模式,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材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可最终,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大多数学生的
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  入思考。在小学英语岗位工作这几年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提出如何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歌曲童谣,朗朗上口  英语入门阶段,培养学生打好语音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英语歌曲童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拼读规则,把握英语的语音语调。例如教英语数字时,可通过教歌曲T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中要努力探索,寻找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交际能力;英语化;生活化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使语言达到为交流服务的目的。英语是我们所学习的第二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英语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们所生活环境的影响,汉语是我们日常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使得英语学习环境缺
幼儿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而现在的幼儿,都是家中的宝贝,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  我班的彤彤小朋友就是这样:虽然聪明活泼,但是性格暴燥,易冲动,攻击性强,喜欢找同伴一起活动,却又不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在班里没几个小朋友愿意与他交往。这让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双主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凸显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校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将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以打造线润课堂为宗教旨,以“自主、互合作、探究”为课堂的核心,创建“四
<正> 我是1956年加入新闻队伍的。在这人生所谓漫长而又短促的岁月里,我从事新闻校对检查工作已经整整39年了。说实在的,自己虽在新闻圈中,并没有想成为新闻人物;当人们问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