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盲目“跟风”,追求“时髦”,陷入课堂教学的误区。误区一:把“情境”设置当作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误区二:“合作”学习成为最佳的摆设;误区三:课堂上“做秀”当作创新;误区四:教学评价偏颇。
关键词:新课程;时髦;误区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如何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个性化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感受数学课堂一系列新变化的同时,我发现,也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握,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哗众取宠”的误区。
误区一:把“情境”设置当作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追求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有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飞船升天的录像,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生活中的大数用途可大了!同学们知道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三人吗?他们乘坐的神州10号载人飞船在发射飞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大数。同学们想不想到卫星发射中心去看看呢?
生:“(高兴地喊)想。”
师激动地评价:你们真棒!
师:“科学家知道同学们也是航天爱好者,希望你们在参观过程中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将来长大后,能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时多媒体出示:。发射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10秒倒计时,那壮观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火箭在上升、上升,突然嘎然而止,火箭没了,屏幕上闪出了一个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这里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感到很突然)
让学生数数,引导学生说出:10个10个数,10个十是一百,有100个小正方体。
教师很兴奋地赞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被高度集中在屏幕上,不一会火箭又不在了,屏幕上又闪出一个由10层长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现在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师再次夸赞学生:棒极了!老师都不如你想得快!
随后,教师仍播放飞船飞行画面,同学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突然又嘎然而止,屏幕上接连蹦出十个大正方体,教师又引导学生认识大数八千、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就在断断续续的火箭发射场景和教师夸张地赞誉声中开始进入了学习的主题。
在本教学案例中,执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飞船发射的教学情境,而此情境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贴近学习内容,让学生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纯粹为“情境”而“情境”。
大大小小的正方体为什么会从“神州10号”飞船里跑出来呢?学生真得喜欢这些不速之客吗?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毫无益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以上出现的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误区二:课堂上“做秀”当作创新。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教师大胆创新,呼唤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许多教师与新课改一同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以“创新”为名在教学中搞花架子做秀,课堂上做着追求虚伪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教师为给自己的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标签,竟然把教师的角色让位于学生,叫一名经过老师事先反复排练的学生登台讲解。但学生代替不了老师,正如老师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学习一样。有一些教师在讲课中对学生过分地赞誉,左一个“回答得真不错,你真聪明”,右一个“你真棒!表扬他。”更有甚者连鼓掌的节奏都做到了统一的规定,“啪、啪、啪你真棒!”本人曾听到一堂数学课“掌声”响了二十多次,几乎每二分钟一次,好端端的数学课搞的如此花俏!这种哗从取宠的教学作风应当休矣!有的教师为了“包装”自己,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采用多媒体。本人并不否认多媒体的作用,但我认为,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只有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解题思路的多媒体才有意义,若单纯为了赶潮流,若只是营造课堂气氛或代替板书,若只是当作一种装饰和表演以示创新,那就大可不必了。
误区三:教学评价偏颇。
随著课程实验的全面展开,评价问题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程环境下评价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评价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更加丰富、科学和完善,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只靠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不仅光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光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光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有的教師在课堂评价方面出现了偏颇。
(一) 应付式的鼓励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正如一味批评并不可取,一味的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导致上瘾,迷恋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无益;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 模糊的评价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课堂中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迁就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模糊的评价。如本人在听一位教师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看到,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不少学生找的是一种错误的规律,教师仍然给予赞同。这实际上是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信息,给学生的人身造成了混乱,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着,里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知识和明确的是非。
新课改犹如春风吹动一潭死水,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每一个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都应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远离哗从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新课程;时髦;误区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如何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个性化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在感受数学课堂一系列新变化的同时,我发现,也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握,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哗众取宠”的误区。
误区一:把“情境”设置当作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追求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有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飞船升天的录像,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生活中的大数用途可大了!同学们知道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三人吗?他们乘坐的神州10号载人飞船在发射飞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大数。同学们想不想到卫星发射中心去看看呢?
生:“(高兴地喊)想。”
师激动地评价:你们真棒!
师:“科学家知道同学们也是航天爱好者,希望你们在参观过程中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将来长大后,能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时多媒体出示:。发射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10秒倒计时,那壮观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火箭在上升、上升,突然嘎然而止,火箭没了,屏幕上闪出了一个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这里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感到很突然)
让学生数数,引导学生说出:10个10个数,10个十是一百,有100个小正方体。
教师很兴奋地赞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接着,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被高度集中在屏幕上,不一会火箭又不在了,屏幕上又闪出一个由10层长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现在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师再次夸赞学生:棒极了!老师都不如你想得快!
随后,教师仍播放飞船飞行画面,同学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突然又嘎然而止,屏幕上接连蹦出十个大正方体,教师又引导学生认识大数八千、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就在断断续续的火箭发射场景和教师夸张地赞誉声中开始进入了学习的主题。
在本教学案例中,执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飞船发射的教学情境,而此情境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贴近学习内容,让学生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纯粹为“情境”而“情境”。
大大小小的正方体为什么会从“神州10号”飞船里跑出来呢?学生真得喜欢这些不速之客吗?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毫无益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以上出现的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误区二:课堂上“做秀”当作创新。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教师大胆创新,呼唤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许多教师与新课改一同成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以“创新”为名在教学中搞花架子做秀,课堂上做着追求虚伪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教师为给自己的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标签,竟然把教师的角色让位于学生,叫一名经过老师事先反复排练的学生登台讲解。但学生代替不了老师,正如老师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学习一样。有一些教师在讲课中对学生过分地赞誉,左一个“回答得真不错,你真聪明”,右一个“你真棒!表扬他。”更有甚者连鼓掌的节奏都做到了统一的规定,“啪、啪、啪你真棒!”本人曾听到一堂数学课“掌声”响了二十多次,几乎每二分钟一次,好端端的数学课搞的如此花俏!这种哗从取宠的教学作风应当休矣!有的教师为了“包装”自己,不论教学内容需要与否,一律采用多媒体。本人并不否认多媒体的作用,但我认为,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只有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解题思路的多媒体才有意义,若单纯为了赶潮流,若只是营造课堂气氛或代替板书,若只是当作一种装饰和表演以示创新,那就大可不必了。
误区三:教学评价偏颇。
随著课程实验的全面展开,评价问题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程环境下评价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评价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更加丰富、科学和完善,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只靠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不仅光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光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光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有的教師在课堂评价方面出现了偏颇。
(一) 应付式的鼓励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正如一味批评并不可取,一味的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导致上瘾,迷恋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无益;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二) 模糊的评价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课堂中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迁就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模糊的评价。如本人在听一位教师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看到,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不少学生找的是一种错误的规律,教师仍然给予赞同。这实际上是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信息,给学生的人身造成了混乱,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着,里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知识和明确的是非。
新课改犹如春风吹动一潭死水,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每一个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都应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远离哗从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