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语和汉语常用文体差异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其基本原则不能被随意更改。掌握了目的语文章的体裁特点,有利于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写出地道的目的语文章。
  【关键词】文章体裁;德语汉语对比;德语阅读;德语写作
  一篇文章的写成和理解,都受到文化的影响。这是不同文化之间文章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首先指出这一现象的是美国人罗伯特 卡普兰(Robert Kaplan)虽然这个说法在最初提出的时候遭受质疑,并且罗伯特本人后来也修正了他自己的意见,但是这一现象至今仍备受关注。文体知识会不自觉地运用在交际过程中,这一点也经由认知心理学家证实。他们认为,文体知识是储存在所谓的认知图式或框架内的,在交际过程中,这些固有的模式会自动地调动出来,对于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和读者来说,这些文体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通过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可以推测文章的目的,主题展开的形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如果一个外语学习者把母语文体知识照搬到目的语,就算是用目的语写作,也往往让人读起来很晦涩,甚至让人费解。本文试图从表达方式,文章体裁和文章主旨的关系来分析汉语和德语常用文体特征差异,帮助中国的德语学习者了解德语常用文体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提高外语阅读水平,另一方面避免写作中出现中式德语。
  1.文体和体裁
  自60年代的中期起,对比修辞学研究了来自不同文化的文章在逻辑思维结构上的差别,他们推测,母语的文章模式运用到了目的语的写作中,才会产生“混合式文章”(Mischtext)。外语课的任务之一应该是让学习者掌握受文化制约的文章模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情景和对象来写作。所作之文章应该符合目的语的写作风格和结构。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必要知道,目的语和母语的文章体裁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文章的体裁就是文体形式的篇章整体。对于文体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引用的是弗莱舍 W 在《当代德语文体学》的定义(Fleischer,W. 1979,第41页。)
  Stil ist die auf charakteristische Weise strukturierte Gesamtheit,der in einem Text gegebenen sprachlichen Erscheinungen,die als Ausdrucksvarianten innerhalb einer Reihe synonymischer M?glichkeiten von einem Sprecher/Schreiber zur Realisierung einer kommunikativen Funktion in einem bestimmten T?tigkeitsbereich ausgew?hlt worden sind.(文体是语篇中各种语言现象以特殊方式构成的整体,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为实现某种活动范围内的交际功能而在一系列同义的可能性中选择出的不同表达方式。)
  李逵六在《德语文体学》中将德语的一般性文章(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分为了书信-通知,报导,描写,说明,制约性文章,谈话,讨论和叙述。(李逵六,2004,第202页)。其中的报导语体(Berichte),叙述语体(Erz?hlung),讨论语体(Er?rterung),说明语体(Beschreibung)常常被学生对照理解成汉语中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否德语的文章真能在汉语里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体裁?貌似相同的文体中,都有哪些异同呢?
  1993年-1994年,南京大学日耳曼学教授和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汉德文体差异的研究,研究结果在1997和2001年在德国发布。其中的一些结论如下:
  汉语和德语的文章体裁并不是完全一致。一方面分类方法不一样。汉语的记叙文既可以是德语中的报导语体(Berichte)也可以是叙述语体(Erz?hlung),而这两种体裁在德语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德语中的叙述语体(Erz?hlung)既可以说成是汉语中的记叙文也可以理解为小说。另一方面,类似的文章体裁中又有很大的差别。汉语中的说明文大体上相当于德语中的说明语体(Beschreibung),议论文类似于讨论语体(Er?rterung),但其中的差别不能忽视。(Lehker,2001)
  2.分类方式
  汉语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散文。
  德语里,区别文章体裁的不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而是篇章的功能。例如说明语体(Beschreibung)和报导语体(Berichte)是传递信息,叙述语体(Erz?hlung)是供人消遣,讨论语体(Er?rterung)是阐明道理。
  德语和汉语对于记叙这一表达方式的理解大体上是一致的。比如都包含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中文作者会对记叙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决断。而德语中报导语体(Berichte)和叙述语体(Erz?hlung)都主要用记叙的方式来展开主题。这里的记叙方式分成了两类。一类称为NARRIⅠ(referiert/berichten客观报导),另一类称为NAARⅡ(erz?hlen讲述)(Hernemann/Viehweger 1991)在报导语体(Berichte)中运用第一类记叙方式,叙述的是客观发生的事情,行文中不会出现主观的评价,不会运用夸张的形容词,也不会渗透某种道德上的号召。叙述语体(Erz?hlung)运用第二类方式,记叙的事情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这两种体裁的根本差别在于篇章的功能不同。Bereichte是传达信息,Erz?hlung是为了供人消遣。
  西方的篇章语言学认为议论是以论述的方式展开主题。论题需要论证,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在叙述上尽可能地运用主观的,确定的,连贯的形式,引用提问以及经验中的事例。论点有条不紊,轻重排列有序。对于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德语的讨论语体(Er?rterung)就是以议论的方式展开主题。叙述的成分少,且不能成为有效的论证,名人警句和俗语很少出现在论述中。汉语的议论文常常出现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是为了议论服务。   西方篇章语言学家还认为,说明应以客观描写为主。可以说明某一行为,或某一客体。读者收到的信息应该客观,没有感情色彩。说明语体(Beschreibung)正是用这种方式展开主题。这类文章不会有叙述和抒情的成分。而汉语的说明文,说明虽占主导,记叙和议论会为其服务。有时说明文的结尾还有抒情的成分。
  3.篇章的功能
  德语依据篇章功能(Textfunktion),汉语则根据文章主题的展开方式即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将文章分成不同的类别。Brinker(1992)认为,篇章的功能和表达方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一篇文章是以讲述(erz?hlen)来展开主题,那它就应该供读者消遣娱乐。而说明语体(Beschreibung)以客观描写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资讯。报导语体(Berichte)通过对事件的客观报导,传达信息。汉语往往通过叙述某件事引出深刻的道理,使读者从受到启发。德语里只有寓言故事才有这样的作用。除此之外,汉语中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都有论述的功能。这说明,文章的功能并不是区分汉语文章体裁的标准。所以,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写德语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文章的作用和功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章结构和风格特点。
  4. 对德语课的意义
  既然德语和汉语的文章体裁分类方式不一样,类似文体中又存有很大差异,这就有必要在阅读课和写作课上强调文章体裁的知识。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和句子层面,语法结构的分析和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能成为阅读课的重点。分析不同文章的行文模式,结构特点以及写作目的,这些文章体裁知识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体裁有常规性和制约性,认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其基本原则不能被随意更改。在写作课上强调文章体裁知识,学生才能作出地道的德语文章。
  参考文献:
  [1]Fleischer,Wolfgang/ Michel,Georg:Stilistik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VEB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Leipzig,1979.
  [2]Heinemann,Wolfgang;Viehweger,Dieter:Textlinguistik. Eine Einführung. Tübingen:Niemeyer,1991(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115)
  [3]Brinker,Klaus:Linguistische Textanalyse. Eine Einführung in Grundbegriffe und Methode. 3. Auflage. Berlin:Erich Schmidt,1992
  [4]Lehker,Marianne:Chinesische und deutsche Aufsatzsorten. In:Fix,Ulla;Habscheid,Stephan;Klein,Josef(Hrsg):Zur Kulturspezifik von Textsorten. Tübingen:Stauffenburg,2001,131-146
  [5]李逵六,德语文体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读书,而图书馆具有大量的藏书,图书馆是信息的交流中心、教育的服务中心、书籍文献的资源中心。图书馆是高校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担负着为教育服务,为科研铺路的重要任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与其他行业大不相同,它是一种知识服务同时又是文明服务,它可以推动教学的进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各个方面提升学校学生,进而影响全体人民的精神和文化
期刊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
期刊
【摘要】快乐健康体育是新课标的主要观点之一,而许多体育教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不全面,为了让学生快乐、满足学生的要求而出现“放羊”式的体育课堂,再加上学校对体育课堂的监管不到位,长此一往,学生出现偏科及锻炼量不足,体质下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中考;体育训练  近几年来九年级中考体育成绩纳人了总成绩,中考体育不仅占有一定的分数,而且是中考战场上的第一仗,因此,备学校都非常重视,安排学生在紧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规律。”领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哲学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工具。一个好的领导者,即使没有学过哲学,也一定吸收了很多生活和工作经验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越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越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哲学的思考。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和新特征,要求领导者必须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学习者。共产党的领导者,应该是自觉努力学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学生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柔性管理思想,贯彻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学生柔性管理的理念的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深入阐述了柔性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原有的刚性管理的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对我军文职人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思考,以军队的利益为核心,从文职人员招聘和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改善文职人员制度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文职人员;招聘;管理  自2005年解放军文职人员制度实施以来,许许多多的社会专业人才已经走进我军诸如院校、医院等单位的岗位,成为强军建设的重要力量,文职人员制度对于军队建设是一个新的机遇,同时由于该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过多经验可循,因此
期刊
【摘要】《菜根谭》作为明末清初清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语言及句式上呈现出鲜明的艺术性特点。本文从其英译中差异出发,探讨了不同译文对其结构对称性的处理,旨在典籍英译的策略上有所启发或收获。  【关键词】《菜根谭》;结构的对称性;翻译主体  《菜根谭》文体上的一大特点为亦诗亦文,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诗化语言的运用;2)结构的对称性;3)生活美学意识及幻灭感的体现。本文着重探讨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煤炭企业团组织通过实施青年素质提升工程做好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一些主要做法  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企业团组织如何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团委紧紧围绕青年学技成才的迫切需求,依托青年成才的阵地优势,精心构筑青年素质提升体系,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提高了青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技能。  用活一批阵
期刊
【摘要】随着中学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学管理在全力抓好教书育人这一核心工作的同时,也应同事关注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其软实力,扩大其综合影响力,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信息化推进三个层面做初步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不断改善提升中学后勤管理水平。  【关键词】后勤;管理;中学  面对高效扩招导致学生人数的激增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各中学也抓住机遇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期刊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