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减压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椎管减压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09年12月,对24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管减压Dynesys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置入术,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治疗节段:L4/5 10例,L5/S1 14例。手术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部分切除,减压后置入Dynesys系统装置。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手术及相邻节段椎体的退行性改变。结果:平均随访19.1个月(12~28个月)。ODI评分术前为30.46±10.33分,末次随访时为10.38±3.41分;VAS评分术前为7.79±1.50分,末次随访时为2.79±1.77分;JOA评分术前为9.63±3.57分,末次随访时为24.33±2.10分,最终疗效评价有效率91.67%。L4/5、L5/S1节段术后Cobb角分别为16.69°±1.68°和15.36°±1.85°均较术前减少,腰椎曲度改善。L4/5节段椎体的活动度(ROM)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分别为7.53°±2.19°、3.85°±1.25°、3.85°±1.20°和3.84°±1.43°,L5/S1节段的ROM分别为7.20°±2.34°、3.39°±1.30°、3.31°±1.40°和3.36°±1.58°。L4/5腹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13.03±1.86mm,末次随访为15.31±1.35mm;背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7.49±1.46mm,末次随访时为8.98±1.17mm;L5/S1腹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12.19±1.69mm,末次随访时为14.34±1.91mm;背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7.41±1.34mm,末次随访时为8.48±1.07mm。无论L4/5或L5/S1,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Dynesys作为一种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在辅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增加并维持了椎间隙高度,是辅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从教职工主体相关的业务发展考虑,对入校前、入校、在校期间、离校/离退休、
形式正义属于法律适用中的正义,实质正义是立法中的正义。实质正义的实现机制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价值选择或制度安排等措施进行权利倾斜性配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对经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p70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因此,保持童趣和传递异域文化是译者翻译时面临的双重挑战。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准确易懂地处理异域文化因素可以让儿童读者更好地了解、经历异域文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
张喜奎教授认为喘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扶正祛邪,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喜用黄芪、麻黄、五味子,辨证首辨病变性质,次辨病变程度。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是热塑性聚酯的新成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成型加工性,但因熔点较高限制了其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本文用癸二酸(SA)和间苯二甲酸
<正> 白云鄂博铁矿含有丰富的稀土,其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0%,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包头稀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有包钢、稀土冶炼厂、东风钢铁厂等8个单位生产稀土
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相互结合,即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局部观相结合;中医的宏观与西医的微观相结合;中医的机体反应性与西医的病原致病性相结合。上述的三个结合,能充分体现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