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探析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ui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依托初中数学课堂,了解现状,分析问题及成因,进而寻求有效提问的策略,为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前言:从目前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提问依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提出的问題越多,越能打造出学生积极配合、人人参与的气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因此,不管什么课型、什么内容,教师设计了为数不少的提问,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其实教师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这种不合课改理念、违背教学规律的提问,已经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问题探源
  目前数学课堂中低效乃至无效提问的现象屡见不鲜.为充分了解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学生需要的提问是什么样的,笔者对本校四个班级的近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对“提问”这一研究点进行诊断与分析,探究问题的根源.
  1.问卷及访谈内容
  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你对数学的兴趣如何,老师提的问题是否能听懂;你是否喜欢老师提的问题;你在课堂上是否敢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喜欢老师提问还是同学提问;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访谈的话题:你理想的老师提问应该是怎样的;回顾一下数学课堂学习生活,你觉得哪些老师的提问既能让你学到知识,又能让你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
  2.结果诊断与分析
  通过对数学课堂的跟踪调查及学生访谈,笔者觉得目前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的问题.
  (1)问题繁多琐碎
  教师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预设了数量较多的问题,学生总是忙于应付回答,根本没有时间深度思考,回答的内容肤浅、低层次,高阶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与发展.
  (2)提问随意性强
  教师在课堂上不假思索,随意发挥,随意提问,想提问就对学生发问,课堂整体性差,逻辑性不强,严重背离数学学科的特点,给人感觉很混乱.
  (3)问题缺乏挑战性
  由于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问题的含金量不高.要么太过玄奥,超越了学情,导致课堂上主动应答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冷场;要么过于简单,没能形成认知冲突,提问没有挑战性,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不感兴趣,即便场面热闹,也是浮华下的思维虚假活泼,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4)问题理答不当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理答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欠缺.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解题的思路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同,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但是一些教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让精彩戛然而止,十分遗憾.而有些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声“坐下,再好好想一下”.其实学生的错误回答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点拨解题的思路,让学生自主发现,主动解决,就会生成精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策略探析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好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值得每位数学教师认真研究并付诸行动.
  1.研读教材,提升问题有效性
  教师要精准理解教材.要分清哪些是基础性问题,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来发问;分清哪些问题是延伸性问题,可以采用“你是怎么想的”来发问;分清哪些问题是探索性问题,可以用“你还能发现什么”来发问.
  教师要融通教材.教师应掌握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只有透彻理解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会感觉困难,此时可借助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思想进行类比;学习二次函数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方法和经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掌握新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懂得变化.一是要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变化,让学生充满新奇感.如九年级“圆”的第一课时,对于圆的定义,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也难以理解.教师可做如下设计:(1)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身边现象,简单易答.笑着回答:圆形)(2)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就不可以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被逗乐了,争着抢着回答:设计成其他形状就不好滚动了)(3)我们可以将车轮做成椭圆形吗?(给学生展示椭圆图片,学生茫然一会儿又笑着回答:椭圆形的车轮在前进时车辆会颠簸,出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情况)(4)那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强烈,当他们知道是因为圆上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后,顺势引出圆的定义且易于接受理解)二是转变自身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感受学生的学.这样,教师就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2.关注学生,提升问题有效性
  (1)关注学情学法.教师提问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学情学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有效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和切入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问,使提问更加有效.如教材中有一道题目:如图将长为2.5米的梯子斜靠在一面竖直的墙上,梯子顶端距离地面2米,当梯子顶端下滑0.5米时,梯子底端向外滑动多少米?学生在刚刚学习勾股定理时,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问题,将难点进行分解:①该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是哪几个?②每个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了哪些边长?哪些边长不知道?③你能求出未知的边长吗?依据是什么?④判断梯子底端向外滑动多少米就是求哪个线段的长?将学生感觉较为困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接受的小问题,层层推进,逐步引导,不但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也能有效突破重难点.   (2)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也是相长的.教与学要臻于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首席.因此,除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开展生生互问、生问师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情境,提升问题有效性
  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因此,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
  可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谜语、故事、游戏等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例如:七年级上册“生活与数学”中,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八年级上册“位置的确定”中,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你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引入;九年级上册“确定圆的条件”中,以“你能让‘破镜重圆’吗?”这样的情境引入.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他们的心理上留有悬念,让他们处于“想知却不能够”的最佳心理状态,此时,他们会主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明确目标,提升问题有效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体、指向明确,让学生知道教师在问什么,听后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快速进入状态,清晰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某个题目讲解完毕或学生回答后,经常会说:“对于此题,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空洞、范围太大,限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认知水平,怎么说、说什么,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学生不敢甚至不愿回答.教师可以将提问稍加变化,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如:请你说说他的书写是否认真规范;他的解题方法与你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说你的方法;这个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等等.只有指向明确,学生才知道自己需要回答什么,才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5.有启发性,提升问题有效性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设计如下启发性提问:(1)你能用一个三角形的纸片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吗?(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2)如果没有纸片,你能用学过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说理验证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学生会觉得较为困难,再次启发.(3)将纸片撕开的目的是什么?(把角放在一起)有没有什么知识能不改变角的大小,却改变它们的位置?(主动动脑、交流、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如此设计,学生便能较快探索出辅助线的作法及解题思路.
  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启发性提问,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让学生充分思考,能把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师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不能基于自身的直觉,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情,有思考价值.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启发性问题,有效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得到收获,力争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6.搭建支架,提升问题有效性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卡壳现象是常有的事,还有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偏颇,甚至错误.究其原因是思维出现了障碍,教师必须及时出击,牵引修正,给予疏导,让学生思维变轨、通畅.遇到难度较大的内容,围绕这个知识点,教师要分解成几个学生力所能及的小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链.如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教师不合理设计,直接让学生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来探讨两根的关系,关系很多,范围很广,学生很难开展,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设计如下小问题加以引导:(1)仔细观察两根分母中的两项,你能发现什么?(有两项相同,有两项互为相反数)(2)相反数有什么性质?(之和为0)(3)引导学生探究两根之和(x1 x2)的关系.(4)仔细观察两根的分母,你能发现什么?(两个分母分别形为a b,a-b)(5)回忆:在我们所学知识中與(a b)和(a-b)密切相关的有什么?[平方差公式:(a b)·(a-b)=a2-b2](6)引导学生探究两根之积(x1·x2)的关系.通过层层铺垫,化难为易,形成有效的支架和路径,不但能够解决问题,也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感受到知识间的关联性.
  7.学会等待,提升问题有效性
  教师提问后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等待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等待花开.虽然等待的过程有些漫长、尴尬、纠结甚至痛苦,但毕竟等来了鲜花的盛开,等来了学生行将放弃却又在思考中把握机会的转变,等来了思维火花的迸射,这样的等待值得.
  结 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开启智慧之门的有效工具.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也需要教师做有心人、细心人、专心人,依据学习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有效参与学习,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印卫.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J].科普童话,2020(23):145.
  [2]杨家国.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33.
  [3]吴钗,吴德才.课堂提问的“肥”与“瘦”[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06):72.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为在搏动的高电压的电场在水的 solution-activatedalumina 床上移开污染物质的新进程为试验性的结果显示了的酚 underdifferent conditions.The 的移动被调查有 increasing
这研究的目的是理解效果和犯规的机制 ofpreventing 膜,由凝结预告的处理,以自然有机物(名化名)的部分部件 andmolecular 重量,相对更高的分子的重量( MW ) ofhydrophobic 加重
The mineralization of phenol in aerated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athodic Fenton process can occur when the Ti-0.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各行各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迎来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
Microbial reduction of As(V)(i.e.,arsenat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senic(As)mobilization in aqueous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As(V)reductio
期刊
The idea of varying volume ratio of water to ethanol in solvent was firstly employed to yield phase composition controllable mixedphase titanium dioxide (TiO2)
在这研究,表面化学药品杆菌 cereusbiomass 的功能的组被 Fourier 变换识别红外线( FTTR )分析 technique.It 是 B.cereus 房间主要包含了的 shownthat carboxyl ,氢氧根,磷酸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missions of naphthalene and other compounds from several different moth repellents(MRs) and one toilet deodorant block(TDB)c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adsorption in batch mode of a disperse dye (Disperse Blue SBL) by poorly crystalline hydroxyapatite syn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