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机而动》创作浅谈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自古有尚虎的文化传统,虎文化有深远而丰厚的积淀,渗透在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中。“虎虎生威”“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等词不仅象征着生气与活力,还代表着非凡的风范与气度。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将虎作为图腾来崇拜,无疑是从虎的身上感受到了造化的神奇与伟大。随着宗教的发展,有着猛兽和神兽双重身份的虎,更是深深地根植于众多宗教的信仰中,并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我常寄情于虎,被虎的美所感染,不论是成年虎的勇猛威武之美,还是幼虎的顽皮天真之美,抑或是母虎与幼虎的安静祥和之美,我都尝试通过笔尖来进行描绘。
  通过长久以来对虎的观察和临摹,我逐渐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来描绘虎。《伺机而动》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只猛虎准备扑向猎物前一刻蓄势待发的状态。在整幅作品中,为了强调画面的情感节奏,用月光、树丛、芦苇共同营造出静谧的气氛,将猛虎扑食之前的瞬间凝固,充分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老虎的眼睛仿佛死死地盯着猎物,匍匐在芦苇丛中,肌肉紧绷着,整个形象饱满而充满张力。在渲染烘托的笔墨上,我尽量在对比中求平衡,比如对老虎,采用工笔的手法,背景则尽量将其简化,而这种简化并非简单或是粗糙,只是笔触处于写意的放松状态,使得整个画面张弛有度。
  在画虎的过程中布景与构思固然重要,在画虎技法上也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如何去掉一些匠气,同时又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给观者传达一种微妙的感觉,这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将虎毛描繪得栩栩如生的辦法,不断地通过对纸张的选用、对笔锋的改变、对墨量的把握、对绘画顺序的琢磨,终于可以绘制出层次丰富、色彩淡雅、毛质柔和的虎毛,得以在平面的画布上产生立体效果。
  画虎最易犯“俗”,有些虎的造型徒有其貌和势,而无内在精神;有些虎过分强调凶猛的兽性,而忽略虎性温和善意的一面……我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希望回归自然,将虎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在笔墨交融之处不断的寻找真正的自我。
其他文献
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前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J.J.Thomson研制的抛物线质谱装置;1919年英国科学家F.W.Aston制成了第一台速度聚焦型
超亲水表面因其自清洁、防雾等特点,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工农商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其中含Si和Ti等物质的超亲水表面更是研究与开发的热点问题。  本论文从超
电化学传感器快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多便利,如实现药物实时检测、环境污染物的直接检测、食品的快速检测等。然而,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对电化学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高选择性、灵敏度、准确性、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等。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中,优秀的传感材料的制备和开发是提高分析物的电化学行为(如灵敏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关键。纳米材料是指在一个维度或者多个维度是纳米量级的材料。纳米材料的性质因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