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新高考的不断落实,高中物理教材以及试题的改革工作也在逐渐深入。在开展对高中学生的物理教学中,不能只将教学放在学生知识的掌握方面,需要在情境下开展试题分析与解决,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综合化发展。文章围绕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情境下试题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真正达成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情境;试题
一、 引言
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较难,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学习质量不高。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采取单一的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也感到学习的无趣,不愿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课堂中,以致物理教学成效难以提高。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在物理情境中开展教学,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尝试自己开展对问题的解决,也学会应用物理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深化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 加强知识与情境的融合
在情境中开展试题的教学,虽然是结合情境开展的教学活动,但是,就本质上来讲,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与情境综合,让学生适应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与情境的融合,不能只开展对学生知识的讲解,而对知识的应用情境忽视。以情境带入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应用的背景以及实际情况,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的应用落到实处。也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而且,以此种方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这种试题形式形成一定了解,避免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感到陌生,无法将自己真正的解题能力发挥。更关键的是,将情境与知识联系,能够对学生的物理思维有效锻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用,而与情境的联系能够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践价值,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内容融入情境中,使学生在对情境内容的分析中开展对知识的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引领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大标题巅峰对决,并展示赛车与战斗机的图片与相关数据。提出问题,若是让战斗机与赛车进行速度上的对决,你认为谁的速度更快。展示此两者的最大时速,战斗机2450km/h,赛车369km/h。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活动,多数学生认为战斗机会得到胜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对此提出异议。教师为学生播放战斗机与赛车的在同时间同地点的比赛视频,并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还是不一样。教师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再一次的播放视频,但在600m、900m、1200m时停顿,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在600m之前,赛车的速度更快。而在600m之后,战斗机就渐渐地赶超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提出问题,为什么赛车的最大速度不如战斗机,却能赢得600m之前的比赛呢?在教学环节中,以此种教学形式开展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开展继续思考,分析问题的答案。教师利用情境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空间中,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快慢的对比不能总是通过速度进行衡量,为知识学习打好基础,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三、 利用探究物理实验体会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物理课堂中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在考试中,学生也总会遇到与物理实验有关的情境试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也感知物理学习的魅力。新课标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实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全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与同学、教师达成思维上的沟通,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产生更多的思考。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如,在探究《单摆》时,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吊灯摆动以及钟摆摆动的视频。在视频的观看中,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抽象,实现单摆理想模型的构建,将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变得更为简单。利用联想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小组都利用剪刀、细绳等工具,小组成员明确自身分工,测量在15s中,小球摆动的次数。各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在班级中汇报,但通过结果发现,各小组实验的数据是不同的。教师利用学生实验结果出现的不同刺激其个人思维,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利用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开展对核心问题的探索,也就是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实验结果不同的情况?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師要大胆地放手,使学生将自身的猜想能力充分发挥,结合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活动的设计。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影响摆的因素很多,怎样才可以分析一个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渗透的是控制变量的这一有效实验方法。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会依据自己与他人实验结果的不同而发现物理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将学生本来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情况转变,以积极心理参与知识的探索中。而且,在实验的开展中,教师适当地加入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也能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达成知识的深化理解,还掌握实验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四、 学会提炼情境中的条件
在解决物理情境中的问题时,将其中的有效条件进行提取是极为关键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开展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锻炼,也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只有学会提炼条件才会精准的解题,而不会因为题干内容影响思考。在试题中,往往呈现的是生活情境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炼,就会对问题产生困惑,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 如,在进行《力的平衡》的知识探索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情境中的相关条件提取,正确开展对物理试题的解析,提高解题成效。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用绳子将鸟笼静止的挂在一根栋梁上,OA与横梁形成60°,OA与OB垂直。如果鸟笼重20N。求绳子OC对鸟笼的拉力。求绳子OA与OB对结点O的拉力。在开展对本题的解析中,教师需要将情境中的相关条件提取,通过力的合成法、力的解析法,或者是力的正交分解法解题。在解题中,教师也要将学生的解题步骤规范。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其次,要对研究对象的状态确定,判断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是静止还是匀速的。在本题中,是静止状态。再次,对于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最后,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平行四边定则或正交分解列出方程式,并求解。最终代入数据可得出,F1=10N,F2=103N。
五、 指导学生顺向迁移能力
在分析与解决物理试题中,需要注重在情境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在物理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模型是学习知识的有效工具,能够将本来抽象的知识具体呈现,便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也能发挥迁移作用,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
比如,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正确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达成知识的迁移,获得思维能力的强化。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合力与分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1N 2N一定会等于3N吗?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并寻找其可能存在的关系。学生在亲自的实验、交流中,会得出最终的结论。也就是二力合成时,以代表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合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通过情境教学以及实验研究,学生会发现力的合成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联。以知识层面上分析,力的合成属于物理知识内容,而平行四边形代表的是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可以简单轻松的达成物理问题的解决,也就是顺向迁移。迁移的种类很多,在本题解决中,利用学生熟知的数学模型进行物理问题的解决,就是顺向迁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探索。在物理知识中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和数学模型相联系,如,磁场、曲线运动等。教师要有效利用迁移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达成学习迁移、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也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六、 结语
依据当前高考命题情况分析,主要是开展对学生个人素养的考查,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提升学生高考成绩其目标是相同的。在物理情境下引领学生解决试题就是此两者统一的成果,也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利用情境开展提出问题,对学生开展物理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效,也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劉康.浅谈核心素养下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9(6):140-141.
[2]李闪闪.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156.
[3]刘生波.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6):15-16.
[4]朱小青.高中物理试题能力水平考查指标摭谈[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21):68-72.
作者简介:
陈雨红,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石狮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情境;试题
一、 引言
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较难,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学习质量不高。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采取单一的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体会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也感到学习的无趣,不愿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课堂中,以致物理教学成效难以提高。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在物理情境中开展教学,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尝试自己开展对问题的解决,也学会应用物理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深化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 加强知识与情境的融合
在情境中开展试题的教学,虽然是结合情境开展的教学活动,但是,就本质上来讲,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与情境综合,让学生适应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与情境的融合,不能只开展对学生知识的讲解,而对知识的应用情境忽视。以情境带入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应用的背景以及实际情况,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的应用落到实处。也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而且,以此种方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这种试题形式形成一定了解,避免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感到陌生,无法将自己真正的解题能力发挥。更关键的是,将情境与知识联系,能够对学生的物理思维有效锻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用,而与情境的联系能够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践价值,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内容融入情境中,使学生在对情境内容的分析中开展对知识的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引领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大标题巅峰对决,并展示赛车与战斗机的图片与相关数据。提出问题,若是让战斗机与赛车进行速度上的对决,你认为谁的速度更快。展示此两者的最大时速,战斗机2450km/h,赛车369km/h。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活动,多数学生认为战斗机会得到胜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对此提出异议。教师为学生播放战斗机与赛车的在同时间同地点的比赛视频,并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还是不一样。教师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再一次的播放视频,但在600m、900m、1200m时停顿,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在600m之前,赛车的速度更快。而在600m之后,战斗机就渐渐地赶超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提出问题,为什么赛车的最大速度不如战斗机,却能赢得600m之前的比赛呢?在教学环节中,以此种教学形式开展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开展继续思考,分析问题的答案。教师利用情境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空间中,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快慢的对比不能总是通过速度进行衡量,为知识学习打好基础,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三、 利用探究物理实验体会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物理课堂中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在考试中,学生也总会遇到与物理实验有关的情境试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也感知物理学习的魅力。新课标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实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全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与同学、教师达成思维上的沟通,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产生更多的思考。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如,在探究《单摆》时,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吊灯摆动以及钟摆摆动的视频。在视频的观看中,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抽象,实现单摆理想模型的构建,将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变得更为简单。利用联想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小组都利用剪刀、细绳等工具,小组成员明确自身分工,测量在15s中,小球摆动的次数。各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在班级中汇报,但通过结果发现,各小组实验的数据是不同的。教师利用学生实验结果出现的不同刺激其个人思维,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利用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开展对核心问题的探索,也就是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实验结果不同的情况?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師要大胆地放手,使学生将自身的猜想能力充分发挥,结合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活动的设计。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影响摆的因素很多,怎样才可以分析一个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渗透的是控制变量的这一有效实验方法。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会依据自己与他人实验结果的不同而发现物理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将学生本来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情况转变,以积极心理参与知识的探索中。而且,在实验的开展中,教师适当地加入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也能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达成知识的深化理解,还掌握实验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四、 学会提炼情境中的条件
在解决物理情境中的问题时,将其中的有效条件进行提取是极为关键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开展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锻炼,也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只有学会提炼条件才会精准的解题,而不会因为题干内容影响思考。在试题中,往往呈现的是生活情境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炼,就会对问题产生困惑,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 如,在进行《力的平衡》的知识探索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情境中的相关条件提取,正确开展对物理试题的解析,提高解题成效。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用绳子将鸟笼静止的挂在一根栋梁上,OA与横梁形成60°,OA与OB垂直。如果鸟笼重20N。求绳子OC对鸟笼的拉力。求绳子OA与OB对结点O的拉力。在开展对本题的解析中,教师需要将情境中的相关条件提取,通过力的合成法、力的解析法,或者是力的正交分解法解题。在解题中,教师也要将学生的解题步骤规范。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其次,要对研究对象的状态确定,判断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是静止还是匀速的。在本题中,是静止状态。再次,对于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最后,依据平衡条件利用平行四边定则或正交分解列出方程式,并求解。最终代入数据可得出,F1=10N,F2=103N。
五、 指导学生顺向迁移能力
在分析与解决物理试题中,需要注重在情境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在物理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模型是学习知识的有效工具,能够将本来抽象的知识具体呈现,便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也能发挥迁移作用,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
比如,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正确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达成知识的迁移,获得思维能力的强化。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合力与分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1N 2N一定会等于3N吗?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并寻找其可能存在的关系。学生在亲自的实验、交流中,会得出最终的结论。也就是二力合成时,以代表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合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通过情境教学以及实验研究,学生会发现力的合成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联。以知识层面上分析,力的合成属于物理知识内容,而平行四边形代表的是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可以简单轻松的达成物理问题的解决,也就是顺向迁移。迁移的种类很多,在本题解决中,利用学生熟知的数学模型进行物理问题的解决,就是顺向迁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探索。在物理知识中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和数学模型相联系,如,磁场、曲线运动等。教师要有效利用迁移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达成学习迁移、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也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六、 结语
依据当前高考命题情况分析,主要是开展对学生个人素养的考查,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提升学生高考成绩其目标是相同的。在物理情境下引领学生解决试题就是此两者统一的成果,也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利用情境开展提出问题,对学生开展物理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效,也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劉康.浅谈核心素养下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9(6):140-141.
[2]李闪闪.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156.
[3]刘生波.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6):15-16.
[4]朱小青.高中物理试题能力水平考查指标摭谈[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21):68-72.
作者简介:
陈雨红,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石狮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