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道义关切和共享美好的社会。和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具有良好的个体美德和精神心理,而每一个人又可以从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分享和谐与安宁。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关键的问题是公民道德建设问题。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辞海》对爱国主义的解释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拿破仑曾经说过:“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爱国主义反映的是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是衡量人们政治觉悟的重要标准,又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关系的道德范畴。所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无论任何国家和民族在构建社会道德体系时其起点或根本点只能是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是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基本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实践活动就是化“道”为“德”的内化与外显的过程。人在自身的生命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把保存和积累着人类道德经验和道德知识的道德要求变成内在的观念和情感,把社会的要求变成自己的欲求。爱国主义则是个体一系列生命体验后对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爱国主义者的行为准则。爱国主义一般都从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感的培育开始,并逐步扩展到对邻居、同学、朋友的责任感,直至扩展到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个体从内心真正认识并自觉认同这种责任,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也就达到了爱国主义的道德境界。
  (二)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的道德情感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逐渐形成、发展和巩固,有着深远的自然渊源和社会渊源。这种深厚的感情表现为人们对祖国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在长期生活中,每一个人对于养育自己成长的青山绿水、肥田沃土,必然产生热烈赞美和依恋之情。这种深厚的感情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灿烂文明的热爱,还表现在对人民的热爱上。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祖国和民族的主体,也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热爱人民是热爱祖国的集中表现。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支柱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也就是说从公民道德体系的内部结构来说,爱国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并且是贯穿于家庭、社会、职业的公民责任意识中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及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然而,不管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趋势如何发展,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我国各民族群众的自尊心、归宿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公民责任意识中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最高风范就是爱国主义,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重要的价值载体和精神动力。
  (四)爱国主义是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
  离开祖国提供的环境,离开民族的长远发展,个人的利益就没有保障,所以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民族利益,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最基本的要求。在祖国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一致的前提下,由于不同原因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利益也会产生矛盾和利益冲突,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则要求在发生这些矛盾时,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民族利益,并把它作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形成了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
  (五)爱国主义是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把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否为祖国服务作为评判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状况、来评价一切个人、集团、政党、阶级的言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从来都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是人们区分美丑、善恶、是非,决定是赞扬还是鞭挞、是效法还是惩戒、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标准。爱国主义的这种扬善抑恶作用,经过千百年来亿万人的践行、发扬和光大,日渐理论化、规范化,最终成为人们判断行为善恶、是非、荣辱的道德标准。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数量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一)实用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人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对公民个人而言是个体生活的实践和生命的体验,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属于道德外在表现的实践经验形态,其核心价值是“美”。主要表现在情感美和环境美两个方面。首先爱国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感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表达爱国热情的情感寄托地,其次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为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这些地方或地处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川和乡村,或者建筑造型设计独特精巧与周边花木相得益彰,往往是人们工作之余放松休闲的场所,也是 “红色旅游”的吸引物。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获得环境美的享受。
  (二)精神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精神实质的物化表现。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记录了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社会道德结构中表现为共同信念和实践理性形态,其核心价值是“善”。“行善积德”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心中的道德理念,时至今天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基本建设所倡导的。从哲学层面上看,爱国主义的基本根源就是人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两个方面,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则是人性中善的表达和流露。从古代历史的民族英雄到近代革命的仁人志士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作者简介]高宏,河北经贸大学副院长副教授,硕导。陈宗良,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硕导。张伟东,河北经贸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土茯苓的研究概况苑辉卿薛克亮任红玉(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济南250062)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干燥根茎。始载于《名医别录》,名禹余粮。《本草纲目》始称土茯苓。土茯苓
针对传统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在动态背景条件下难以准确检测出运动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动态背景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首先,根据SLIC算法分割视频图像,并应用多模态混合动态纹理模型对视频图像进行背景建模。然后,融合空时显著性检测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自动更新机制得到优化的显著性图。最后,通过对优化后的显著性图做适当的阈值分割处理得到视频图像中的运动目标。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动态背景条件下该算法可
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新型阅读能力框架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阅读能力层级进行分析,发现该作业系统整体上将复述、解释、整合、伸展、评判与创意层级全部覆盖,其
目的:探讨使用内镜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术对消化道狭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4例消化道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韩国义务教育阶段2015年版《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成就标准、教学与评价方向进行文本梳理与解读。研究表明:课程目标与单个或多个核心素养相对应,纵向逐级递进,横向特色凸显且针对性突出;各学段内容要素逐级深化、衔接合理;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可操作性。这启示我国在未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弱化学科边界,强化与国家整体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的衔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