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对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特征分析,从优化舆论环境、整合舆论平台、加强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63-03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142)。
  舆论引导力是指特定的组织、个人或媒体根据其意图对舆论的性质、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引导的能力[ 1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渠道、平台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舆论的生产、发布、传播更为便捷。一方面,这为高校进行舆论引导,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使高校面临更多的危机风险,近年来频频爆发的校园舆情事件也印证了这一点。高校舆论引导呈现出舆论爆发一点就着,线上线下相互交织,信息过载、众声喧哗等特点,舆论引导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加大。面对新媒体上的海量信息,高校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高校共青团处于教育、培养、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前沿阵地,是高校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可靠力量,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延伸主流声音,化解意见分歧,引导和协调大学生的行为,切实增强舆论引导力,为高校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1 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特征及影响


  1.1 舆论生产:主体扩展、内容多样、实时快捷
  1)主体扩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自媒体平台的普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接受者、分享者,舆论发布主体逐渐扩展,呈现去中心化趋势。高校大学生朝气蓬勃,综合素养较高,他们更乐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我的心情、态度、意见、想法,彰显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感,每一名大学生都可能是舆论表达的主体,舆论引导范围和难度不断加大。
  2)信息多元。由于舆论发布的个性化、去中心化,舆论内容呈多样化、碎片化呈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既有社会层面的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社會现象、娱乐热点等,也有学校层面的政策变化、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利益诉求等。高校大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发表意见,宣泄情绪,寻求解释。
  3)实时快捷。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边生产边传播,边生产边消费。由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受众数量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信息在传播过程存在信息丢失或者添油加醋的现象,一旦出现舆情,很难识别出信息源头在哪里,也很难捋出一条清晰的信息传播轨迹。
  1.2 舆论传播:渠道多样、群体互动、盲从无序
  1)渠道多样。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平台等各种媒介的普及为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观点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选择。媒介手段的日益丰富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带来了便利,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和变数。
  2)群体互动。大学生生活在相对聚集、接触频繁的校内空间,存在强烈的互动关系,自治互动、共享交流成为校园生活的普遍行为。高校舆论传播在现实交往空间同网络传播空间之间相互嵌入、相互渗透,传播过程呈现相互连接性、交织性。
  3)盲从无序。新媒体时代规避了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信息、情绪、观点的传播容易受到群体暗示和感染。舆论引爆后往往呈现从传播到“传染”的态势,网络传播无序、随机、非理性特点显露无疑。有部分同学会沉溺于各种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之中,形成“信息茧房”,还有部分同学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理性判断力,被卷入群体狂欢。
  1.3 舆论导向:复杂丰富、众生喧哗、挑战重重
  1)复杂丰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的。大学生群体个性突出、诉求多样,价值观分化,高校舆论引导既要有对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宣传弘扬,又要有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等错误舆论的敢于亮剑,要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个人追求等进行全面引导。
  2)众声喧哗。网络世界众声喧哗,鱼龙混杂,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要求更高。舆论生产主体的隐蔽性导致舆论责任主体不明晰,呈现出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多重特征,意见领袖作用发挥不明显。
  3)挑战重重。国内外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纷繁繁杂的景象,各种社会思潮交互作用、相互渗透,舆论引导难度较大。同时,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来源多样,相对分散,出现网上空间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2 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力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面临的环境极其复杂,挑战极其严峻。高校共青团传统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把握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规律,优化舆论环境,整合舆论平台,做好队伍建设,构筑全新的高校舆论引导阵地。
  2.1 基本原则:优化舆论环境,构建壮大主流舆论同彰显人文关怀相统一的舆论引导机制
  1)不断强化主流舆论引导,把握主动性。共青团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高校共青团的新媒体定位就是要坚守党的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要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2 ]。为此,高校共青团应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在壮大主流舆论方面不折不扣、及时有效,特别是在重大事件上要亮明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立场。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不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播和诠释能力,对传播内容进行精细化打磨,增强思想引领的明晰性、新鲜性、有趣性,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辩证、理性地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评判。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回应青年大学生关心关切的现实问题,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认同感。   2)注重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亲和力。舆论引导不是孤立的活动,必须立足于引导对象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必须关心青年学生的现实诉求和利益表达,彰显人情的温度和人文的情怀,提升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实效性。一方面,要尊重理解青年大学生。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人生道路的“拔节孕穗期”,大学生认知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冲动、偏执、失真、混乱。网络越是浮躁,舆论引导工作越要做实。高校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优势,努力做到“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 ]。真正做到尊重青年理性诉求,解决青年问题困难,排解青年成长困惑,才能在大学生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要关心帮助青年大学生。“只有以人为本、遵循逻辑的引导才能真正起到实效。”[4]在校大学生少不了“成长的烦恼”,要转变思维,舆论引导工作不是硬生生的,而是温暖人的,不要为了引导而引导,要将工作做在日常,特别是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求职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凝聚力,要让大学校园不仅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更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再者,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做青年大学生的引路人。当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敢于发声,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
  2.2 实现路径:整合舆论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有效互动的舆论传播格局
  所谓“线上+线下”指的是高校共青团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注重将新媒体这一线上平台同共青团组织原有的线下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线上到线下”和“线下到线上”的有效互动、互为支撑。
  1)不遗余力打造线上新媒体平台。毋庸讳言,在不断刷新、空前加速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话语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集权式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了一个依托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5]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认识做好网络思想引领的极端重要性,抓住新媒体直观化、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特点,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探索构建网络舆论引导平台。第一,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矩阵建设,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网络化。用好校园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互联互动平台,构建多级别、多层次、多领域高校新媒体矩阵,提高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明确办好校园新媒体的根本目的在于壮大主流舆论,在于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要主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净化舆论环境,理直气壮引导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校园媒体矩阵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功能。第二,推进网络宣传理念、内容、手段的融合创新,实现差异化传播。根据不同平台属性和青年群体特点量体裁衣,从宣传我的角度转向“为了你”“感染你”的角度,做到“内外兼修”,处理好校园媒体矩阵的外在建设同舆论引导力内在提升的关系。构建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多角度的新媒体矩阵,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内容需求。创新团组织形象营销,宣传共青团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不断设计推出更具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思想引领产品,让“团团新媒体”成为高校青年学子的集聚地。
  2)不能丢掉线下平台这一优势。近年来,舆论引导越来越呈现出“线下”决定“线上”的特点。高校共青团具有最健全、最有力、最可靠的基层团组织,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切忌舍本逐末,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发挥好团属阵地作用,用好线下平台。线下平台更能听到“真声音”。同线上平台相比,各类线下平台可以通过面对面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的方式,通过最为真切、生动、直接的交流,了解青年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动态。线下共青团组织可通过尽职尽责的服务青年和持续有效的深入交流来吸引青年主动打开心扉,提升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避免主观倾向带来的信息变形或失真。线下平台更有针对性。线下平台可以根据舆论引导的话题、对象、特点能动地进行各种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掌握实情、回应诉求、化解矛盾,使舆论引导更有针对性。同时,针对具体舆情话题和师生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设置议题,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让校内师生进行充分自由讨论,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形成统一意见,使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线下平台更有感染力。传统的俯视、教导式的舆论引导方式,很难赢得师生的认同,有时甚至会造成隔阂和误解。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善于通过各种线下交流平台,利用好班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凝聚、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找准情感交流的共鸣点。例如定期开展“面对面”活动,开展意见征集或讨论活动,给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存在感、参与感、在场感、陪伴感,强化他们的思想免疫力。
  2.3 根本保障:重视队伍建设,形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同心同向的网络舆论场域
  “做好高校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 6 ]高校舆论的主体是在校师生,把关人、意见领袖在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高校校园这样一个人群相对集中,群体相对单一的环境中能够带来更大的黏性、信任度、影響力。为此,提升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力建设必须重视教师和学生两支队伍建设,寻找最有价值的帮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高校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培养,依靠高校党组织,明确舆论引导的责任主体,提升应对能力,避免关键时刻缺位、失声的情况。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计算机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技术过硬,具有敏锐性、熟悉新媒体发展规律的,在新媒体舆论引导阵地上敢于发声的教师工作队伍。
  2)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在校大学生既是舆论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舆论的监督者和引导者。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的主体作用,培养“意见领袖”,营造多元参与、多种力量共生的网络传播生态。在具体工作中,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舆论引导座谈、新媒体技术培训、新媒体孵化等形式挖掘、培养青年意见领袖,提高媒介素养,凝聚青年力量,共同对错误舆论及时纠正,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肖灵.切实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力[J].理论导报,2017(3):29-30.
  [2]习近平.习近平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EB/OL].(2018-07-02)[2021-08-04].http://www. gov.cn/xinwen/2018-07/02/content_5303003.htm.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4]蓝善康.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67-69.
  [5]陈晓伟,董烁.嬗变、冲突与重构: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舆论[J].中国编辑,2021(5):34-38.
  [6]杨萍.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舆论引导能力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37-40.
其他文献
摘 要 播客产业在两千年初的美国已经出现,传入国内进入相当长时间的冷却期,直至2020年随App小宇宙播客的创立重新回归公众视野。同年也被称为播客元年,不仅因为国内播客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纽约时报》播客“The Daily”的爆火,以及普利策新闻奖2020年首度设立“音频报道奖”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时至今日,播客的概念正在国内逐渐普及。伴随着播客影响的逐步扩大,国内的市场和资本也渐渐接受将播
期刊
摘 要 分析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线上演出的特点。在线下到线上的转换过程中从观看视角、剪辑手法、剧场感的重塑等角度分析了线上演出的传播特点,阐述了借助网络新媒体直播来传播舞台艺术的优势,并以其中的一场线上演出“诗乐舞《大国芬芳》”为例,分析了导赏助力线上演出传播的因素。  关键词 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44-03
期刊
摘 要 微信公众平台易管易控、使用人群特定、传播内容丰富,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是传播效果最佳的媒介。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迟滞、发展乏力、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效果评价,找到影响运行效果的因素,有效找准平台运行的问题,进而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效果。文章运用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效果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作整体评价,构建了效果评价体系,引入多元化的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营销以其生动、直观、交互性强、成本相对较低、影响力大等优点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营销方式。以农产品网络直播为载体推广并销售农产品,极大地扩展了农产品流通。然而,当前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原创内容、缺乏有效互动、同质化严重等。以4I理论为基础,分析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农产品直播中增强趣味性,有效互动性,明确利益及创造个性化标签,帮助农产直播进
期刊
摘 要 受到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象与西方留学生不同,往往更为隐蔽。以在武汉的东南亚留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其抖音使用行为的调查,探究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其语言、生活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抖音短视频中丰富而全面的“平民起居注”為留学生观察、体验中国国情提供了“在场的经验”;在语言适应、生活适应、文化适应上,都能发挥其正面作用;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判断母国与
期刊
摘 要 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呈现出去中心化、场域分化、后真相化的新特征,信息在短时间会内涌入网络舆论场,泥沙俱下,形成非理性的舆论喧嚣,若政府处置不当,极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政府应采用场域融合、信息整合、权责配合的复合治理策略,建构舆论多元引导、官民互信合作、监管体系明晰的舆论场域新秩序。  关键词 舆情传播;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
期刊
摘 要 匿名作为一种“游戏”,通过自我表露为主体提供了一种暂时的精神滿足,“不受关系之累”却“伸张自我意识”,捍卫了自由也传播了乐趣。文章分析知乎平台中匿名问答的具体表征及其塑造出的新的游戏情境,研究发现“匿名游戏”把知识生产评判标准回归到了答案本身,让行为主体得以正视那些在现实中无法释放和发挥的自我意识,以及让生产内容变成了一种“传播乐趣”。  关键词 匿名;游戏;知乎;传播游戏理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从女性气质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对虚拟偶像进行剖析:从生产的角度来说,虚拟偶像依托技术将人物拟象化,通过气质规训和数字编码制造极具真实的完美女性;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处于男权社会中的虚拟偶像满足了消费者对身体、符号、情感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 虚拟偶像;女性气质;气质规训;消费逻辑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80-03  基金项目:新
期刊
摘 要 在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真人秀节目泛滥的背景下,湖北卫视于2015年推出了文化交流访谈节目《非正式会谈》,该节目满足了观众的心绪转换需求、人际关系效用需求、自我确认需求和环境监测需求,从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优良口碑,为其他文化类节目提供了现实借鉴。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非正式会谈》;文化交流访谈节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
期刊
摘 要 媒介仪式、节庆传播与社会整合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性,已被学界和业界深入证实。在传播“新场域”之下,传统的节庆仪式传播效力衰减、连接能力减弱,在传播平台、内容、叙事上已出现新特征,由“长单慢”走向“短平快”,也塑造了传统节庆的现代性表征,视觉“聚焦”、“情感”互动、数字“场景”相互交融更为明显,节庆仪式传播的转型路径、数字叙事以及由此形塑的文化场值得关注。总体而言,新型主流媒体的公共传播与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