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资源的三重“浪费”现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最大特点是稀缺;充分保护、开发、利用好已有的农村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各种形式的损失或浪费,是我国农村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资源却存在着三重“浪费”现象。
  
  一、功能定位的偏差
  
  传统农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自我封闭性,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由于国家一统性的传统定位机制的影响,使得农村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向城市教育输送“半成品”的教育“材料”。农村教育的最大目标变成让自己最优秀的子弟离开农村,为城市服务;农民的最大愿望是一家人省吃俭用,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社会,因此,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城市无形中对农村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进行了掠夺,农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对农村社会发展无益(大量回乡务农的中学毕业生,因农村教育功能定位偏差而陷入“学的无用,用的没学”的尴尬境地),而且成了农村发展的沉重负担(缺乏回报而又投入沉重,跳出“农家”意味着人才流失,回到农村又学无可用,都使农村教育成了没有回报的纯消费)。这样,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被割断,农村教育成为“游离”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的“异类”;农村社会也因其教育“体外循环”式浪费,而难以获得发展壮大所必需的教育营养。
  中国教育“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这使得农民习惯了教育远离自己生活实际的“异化”倾向。悠久的历史传承给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逐渐丧失了与当地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对话等互动功能,农村教育的本体地位日渐消融,独立自主能力不断萎缩。由此,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历史惯性在现实中仍有巨大张力,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格局至今仍未彻底改变。作为农村教育主体部分的基础教育(即“基教”),由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导向的强力拉动,仍然保持着它“游离”于农村社会需要之外的特性。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职业教育(即“职教”)与成人教育(即“成教”),虽然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但由于传统教育格局的排斥,更由于“基教”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以及这种占有所造成的相互之间的结构性隔离,使其在办学规模、效益、质量上大受限制,无法变更农村教育的既有格局。正因为这种在打破传统定位带来的消极影响面前的无所作为,使得所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只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民负债集资办学)这半句话,而“办好农教为农民”则名实不符。
  这种因功能定位带来的本体性浪费,是农村教育最大而又最隐形的浪费。农村教育培养出不为农村社会服务的人,对农村教育而言这是最大的浪费。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效益越高,浪费越严重。贫穷的农村社会“节衣缩食”培养出的人才只想或只能跳出“农门”,为城市服务;落后国家“尽心竭力”培养出的人才只想或只能跳出“国门”,为发达国家服务。这是最具根本意义上的教育不公平,是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浪费现象(由于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协调“公道”的机制,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人才培养的补偿费用,这也是一种最无奈的浪费)。如果不能把这个功能性(或根本性)的浪费解决好,其他任何形式层面的节约其实都没有意义。
  
  二、整体结构的失调
  
  传统的农村教育具有横向结构联通的封闭性特征。目前,农村教育整体结构的失衡首先就表现为横向结构联通的封闭性。从横向结构联系看,“基教”“职教”和“成教”三要素相互封闭,缺乏开放和沟通,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特别是相互之间明显的人为界限,影响了农村教育结构的优化与整体效能的发挥。由于“基教”的基本功能定位是跳出农村而非为了农村,所以现实农村教育中占绝对优势的“基教”呈现出相对封闭的大一统趋势,与“职教”和“成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职教”和“成教”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互动,但其实属于定位不当、历史欠账、相互补偿等因素造成的无序行为,不是恪守本分、各尽其职基础上的自觉的合作、互助、共享、共建。如此,农村“三教”这三驾马车各行其道,不能在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这个总目标的前提下分工合作。特别是“基教”,与“职教”和“成教”简直有南辕北辙之势,极大影响了农村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造成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相互封闭的另一个消极后果,是“基教”不能有效地渗透“职教”和续承“成教”,这样培养出来的便是不能胜任农村、农业岗位的“半成品”毕业生;“成教”和“职教”也因缺乏“基教”这个发育相对完善的有效平台的支撑,而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其次,农村教育整体结构的失衡表现为纵向序列承接的间断性。从纵向序列角度看,“基教”“职教”和“成教”在立足于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于发展变化的农村社会、打通时间上的界限、构建前后衔接过渡和传承接力的纵向教育系统上,存在相互割离的间断性现象。对农村教育而言,“基教”是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初中毕业)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需要回农村就业、创业,却因缺乏连续的初中后职业教育,只能在没有岗前培训、职前教育的情况下直接上岗就业;升入高中的那部分学生毕业后,除少数接受高等教育以外,相当一部分也是由于缺乏连续的高中后职业教育,而在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和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到农村就业、创业。在这里,“基教”和“职教”出现了脱节与间断现象。与“基教”连接的“职教”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成教”的基础,然而因为缺乏这个环节,使得农村“成教”成为“职教”的补偿教育,成了位置后移了的“职教”,而不能实施自身意义的继续教育,更不能行使自己终身教育的应然功能。同时,由于成教的“成人性”特点,因而也难以真正落实作为职前教育的职教目标,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双难”“双误”现象。这是“正向”衔接、传承与贯通中存在的问题。成人教育作为学校后教育,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它会对人才规格提出更高要求(“三高”农业,生态、绿色、银色农业,不仅要求就业者是有技术的有用人才,而且要有人文气息、艺术气质和通识眼光),这便必然要求有可逆性的教育序列,即由成教转入正规职教院校,甚至进入普通院校受“回归性”的教育。这需要我们建立“三教”之间“逆向”衔接、传承与贯通的“高架桥”。
  由“基教、职教、成教”三要素构成的农村教育的整体结构,横向结构因自我封闭而难以资源共享,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纵向序列连接出现间断、错位,造成全程效益低下,也间接造成巨大浪费。因结构失调而不融通造成的间接浪费,虽不是直接的、人为的、有形的,但数目极大、影响深远。
  
  三、办学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
  
  农村“职教”与“成教”实力弱、规模小,影响其规模效益。农村“职教”的发展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中途受阻,至今仍处于定位、扎根、求生存的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落后,使得“职教”的诞生主要源于政府行为而非农村社会自身自然的孕育,故谓先天不足;可资利用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紧张,制度政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教育市场、劳动市场发育程度低,社会、个人缺乏参与支持的热情,使之后天失调;既缺乏与“基教”沟通、共享、共建的机制,又不具备与“基教”建立合作的基础,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普高”升温带来的冲击力,使它的生存土壤贫瘠、发展空间狭窄,中途受阻,其现实状态也便势单力薄。在扫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成教”,仍具有浓厚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福利”事业的色彩,它常以政治任务和政治运动的面貌出现,形式主义意味较浓。在农村工作的各类“国家”人员的继续教育,即高质量学历补偿教育,可归属到城市“成教”范畴(或属普教范畴);岗前意义的职业培训,又可归属于职教范围,故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成教”还在发育之中。
  另外,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着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即所谓“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学校急剧向县城集中”的现象,更使得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减小。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有些县区的农村中学规模只有三四百人,比1000人的适度规模差之甚多;不到百人的小学更是随处可见;面向农村的职业中学或关门,或只有几百人苦苦坚守(因其需要更多的实验、实习设备,便显得生均成本相对更高)。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生均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的间接性浪费。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区域新农村教育的“定位”状况及特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115Jz7。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
  (责任编辑:鲁亚山)
其他文献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字演变至今的方块字,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  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孕育和发展我们人类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起点。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识字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中国舞台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沿革悠长,传承广泛,深受华夏民族和世界各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青睐。  纵观戏曲舞台的过去与现在,不仅使人联想起以往那一段辉煌的舞台画面,更引以为自豪的是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是她们开创了戏曲艺术的先河,把华夏文明播撒到天南海北、四面八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谈及舞台戏曲,浮想联翩。中国戏曲舞台文化用夸张与写意手法来体现人类的
摘要:通过多年来所从事的输电线路旁站监理工作经验,阐述了为有效确保旁站监理工作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旁站;质量  作者简介:杨建东(1976-),男,山东禹城人,山东诚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电网分公司。(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4-0064-01    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的安全、质量、
2010下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用电紧张形势,供电趋紧遍及华东、华中和华南。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4月份发出预警,今年将是近几年来电力供应形势相对偏紧的一年,各地区应根据
为了全面提高应对连续降雨及局部地区强降雨引起洪水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发厂用电的能力,保证小水电厂的水工建筑物及设备的安全渡汛,以协调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
地面交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石油压力、提高能源效率等都有重要作用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布局发展必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各地每年在语文中考中也强化了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考查,但是,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在名著阅读的低迷状况
文化志愿者大舞台是东莞市文化馆的品牌群众公益活动,创建不到一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有效的借力媒体宣传,在东莞甚至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投入小影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严肃性、严谨性和保密性的特征,档案信息化只能是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方式,而决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后归宿,档案信息化与信息化档案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归根结底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档案管理通通归结到信息化档案唯一途径上,也就是说档案信息化决不等于信息化档案。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  作者简介:高友爱(1960-),女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一次拼音教学“同课异构”评优活动,听两位青年教师上了人教版一年级的《ie üe er》的第一课时后,我发现拼音教学是一 门讲究方法和艺术的学问,它没那么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