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可西“飞跃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利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自年发表以來不论在评论界还是大众文化界都声普斐然。故專发生在家精祌病院,讲述了个名叫麦克菲的度个人主义的病人如何推翻精祌病院毫无人性的统治。精祌病院是美年代的缩影。小说揭露了年代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政治、社会现实和精祌病院的本质。因此,小说的主题在于揭示人们对权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结合米歇尔·福柯对疯癫史的研究以及他的权力理论,文章探讨小说中的疯癫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飞跃疯人院”;福柯;疯癫;权利
  引言:
  《飞跃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克西发表于 1960年的代表作,故事中的疯人院是当时美国病态社会的一幅缩影,通过对疯人院中病人生活的感性描写揭露了资本、军事一体化体制对人性的压制和对自由的束缚。同一时期,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也深刻探讨了“疯癫”这个主题,在他的成名作《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中,福柯分析了疯癫史以及精神病人的治疗史,认为疯癫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的产物,随后提出了著名的权力理论。
  一:肯·可西与《飞跃疯人院》
  肯埃尔顿克西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以小说家和在迷幻运动中反文化斗士的身份而声誉斐然。
  发表于1962年的《飞越疯人院》代表了克西最高的文学成就,给他带來了
  声誉和财富。弗雷德里克卡尔在《美国小说1940-1980》中说如果塞林格的《麦田串的守望者》是50年代最流行的小说的话,那么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就是60年代最流行的小说。马哈拉叶芝评论这部小说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它成为为数不多的被同时制作成为剧本、电影的作品。戴尔·华沙文把它成功地搬上了舞台,米勒斯,福尔曼把它搬上了大荧幕并横扫了1974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和最佳画面奖。
  《飞越疯人院》体现了克西对受压制人群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过自由生活权力的深切关注,这和福柯的思想有着极大地相似之处,福柯一生都在关注权力的反抗问题。
  二:对“疯癫”的界定
  帕斯卡说过:“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一方面,有理性的人让医生去对付疯癫,从而认可了只能透过疾病的抽象普查性所建立的关系;另一方面,疯癫的人也只能透过同样抽象的理性与社会交流。这种理性就是秩序就是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18世纪末,疯癫被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这表明一种对话的破裂,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分离,并最终抛弃了疯癫与理性用以交流的一切没有固定句法、期期艾艾、支离破碎的语词。在“正常人”用理性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话语秩序后,疯人依然被视为“正常人”的“他者”,有着“他者”的行为和话语。
  在小说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通常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倒错的,因为精神病学的话语把那些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的人都诊断为疯癫,正如布朗姆登所说的,是社会决定谁是疯子或者谁是正常人。我们可以看出,联合机构所定义的疯子都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异于他人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却是当时的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比利的语言障碍,哈丁混乱的性别意识,麦克墨菲野性和倔强的个性都被视为疯癫,都必须接受精神病院的矫。病人们由于他们较差社会适应能力,都被会断为不正常的人。小说中,除了塔伯、麦克墨菲一些慢性病人是被判入院的以外,其他的病人们都是自愿入院的,因为他们遭到了外部社会的排斥,所以他们失去了生活在一个荒谬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如哈丁所解释的那样,我沉迷于一些我们社会所认为羞耻的事情。所以我病了。被社会遗弃之后,他们来到精祌病院以寻求一种舒适的生活,在这里,食物和住宿都是免费提供的。当麦克墨菲发现很多病人都是自愿入院之后,他感到非常震惊,他不敢相信这么多病人竟然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大护士非人的控制和管理。在他心里,这些病人们只是比平常更加懦弱一点而已,但绝不是精神上真正有问题。
  三:权利的丧失
  在福柯看来,权力是普遍存在的复杂实体。疯人院中的权力的行使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病人,使之成为权力的牺牲品。而这个权力是理性的权力,权力实现话语的控制,通过对正确/错误、真实/虚假、理性/疯癫等规则的规定,来生产被权力关系所需要和要求的真理。
  在精神病院里面,一切都充斥着权利的踪迹,大护士就像“大家长”一样,也是主流社会掌握话语权统治者的一个象征,无时不刻的压抑并约束着精神病患者情绪的释放和行为的规范化,精神病院的主旨是帮助这些“患者”变成“正常人”从而适应当时主流社会规范化同一化的要求,所以精神病院里患者必须遵守规则,统一排队有秩序的吃药、睡觉、合理作息,大护士隔着药窗玻璃操控着一切。
  四:权利的争取
  福柯认为,疯人院究其根本是束缚病人们的内心,“疯人院不再惩罚疯人的罪过,但他的做法比惩罚还厉害。它把那种罪过变成秩序中的一部分,使负罪感成为疯人本人的一种意识、一种与看护的单向关系,使罪过成为有理性的人的他者意识。”疯人要恢复理性就要承认自己的罪过,接受自己的他者地位,这样就能恢复对自我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疯人院里,病人对体制的抗争被看作是疯癫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大护士代表的“联合机构”对病人们的摧残以使之顺从因此成为维护其权力意志的表现,按照她的话“我们不得不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来对待他”。病人塔伯在服用药物时,执意询问了药物的用途,这种“小孩子一样”行为遭致了电击惩罚。在麦克默菲的精心策划的“成人仪式”后,比利
  竟恢复了语言功能不再结巴。但大护士却认为这样的可耻的行为藐视了权威,是对制度的亵渎。她恐吓比利要把他的行为如实告诉他的母亲,这样的惩罚最终把比利逼上了绝路,他用刀片割向喉咙用生命行使了死亡的权力。在争取民主投票来看棒球比赛风波后,大护士召开员工会议来对付这个“有明显无视纪律和权威的特征”的捣乱分子。他组织的篮球比赛、钓鱼旅行让病人们享受到了久违的快乐。而这些都是严重的触犯秩序的“出格行为”。反复的电击麻痹了麦克强大的神经,在逃跑前的狂欢后,麦克的逃跑计划意外落空,作为“无法解决的极端案例”他受到终极惩罚,被切除了脑白质。但他却是病人们心目中高大的坚不可摧的英雄,他的抗争鼓舞着每个人。布罗姆登结束了麦克的生命,以此来维持这位英雄精神上的胜利。
  结语:
  肯·克西通过《飞越疯人院》中对麦克默菲不屈不挠的抗争充分表达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美国青年渴望精神自由,憎恨工业物质文明的意愿。古往今来,权力都是文明的产物。在理性与文明互相选择的过程中,疯癫作为理性的对立,只能受到禁锢,这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疯人们”对抗争取的是摆脱灵魂和身体的束缚。正如罗伯特·法根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小说中根本的对立不是疯癫和清醒,而是自由与不自由。
  参考文献:
  [1]肯·克西著,胡红译.飞越疯人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米歇爾·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吴猛、和新风.文化权利的终结:与福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最蓝的眼睛》向读者揭示传媒手段的这种强大的宣传力量宣扬白人文化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扭曲黑人的心灵。托尼·莫里森向人们展示了“在这个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何完整地生存”。文化与种族一样,从本质上来说无优劣之分。不过当两种文化同在一个社会体制下时,会产生强势文化以及弱势文化。本文从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识两方面,对白人文化下黑人心灵的变化以及心理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人心
期刊
送别诗、寄赠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的重要体裁,唐代诗人杜甫也创作了许多送别亲友、思旧怀人的佳作。在怀念李白的诗作中杜甫写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点明了李杜二人所在地点,对两地景物进行了点染式描写,将难以相会的失落、对友人的挂念交织其中,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情味。这一“两地分叙”的手法在杜甫的其他诗篇中也有体现,即在一联或两联诗中对两个地点分别进行描写,本文拟对这一手法做简要分析。  一、“两
期刊
【摘要】:在传统时代,严重缺乏图像、影像、录音等资料,小说将社会真实的一面,描写在小说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逼真,这是与文献资料所不同之处。本文以《红楼梦》中描述的戏曲文化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或文物资料,运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哲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多重视角来观照小说《红楼梦》中的戏曲文化史料,从而弥补戏曲史的不足。  【关键词】:红楼梦;古典小说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中,从开始一直到结尾都贯穿的一个小人物,那边是刘姥姥。这个地道的农村老妇只有靠“几亩薄田过活”,前后共有3次进贾府,其中大段的主要描写有第六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第一百一十九回,而第一百二十回只是简略一写,但是对刘姥姥的整个人物形象给了一个圆满的刻画。刘姥姥的几次进入大观园,分别属于大观园的三个不同时期:发展期、极致期、衰败期。可以
期刊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环境恶化、道德沦丧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了我们议论的热点。有毒食品虽不能像刀刃那样直接要人性命,但给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恐慌比刀刃兵器之伤人尤胜。古代的冷兵器虽然不能够像现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样,但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作品《十八般兵器》中蔬菜食品替代的兵刃表达了我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关注和看法。当然作品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另一种解读方式,冷兵器是会伤害人的,蔬菜代替兵器的利刃
期刊
【摘要】:通过使用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分析《啼笑因缘》,按照故事发展的情节和人物的出场与变化,从而分析其内部的复杂关联,可以看出各个矛盾势力之间的冲突,整理并分类内容的深层结构,使得文章的层次更加清晰,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鲜明起来。  【关键词】:行动元;《啼笑因缘》;深层结构  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与《啼笑因缘》  格雷马斯是法国结构主义“后四子”的杰出代表人物,法国结构主义对于文学研究方法做出
期刊
《论书》,作者苏轼,《论书》摘自《东坡集》。  全文是北宋倡导尚意书风的苏轼所著。苏轼为人旷达正直,对诗书画都很擅长,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对于书法,他强调“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长于行书,他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
期刊
【摘要】:英国的自由贸易派极力鼓动《谷物法》的废除,其真正的目的是进口国外低价粮食,使工人工资下降,从而增加资本家的利润。粮食价格降低远远比不上工人工资的降低,而且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强度越来越高,工人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与劳动者权益的协调,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一方面要进行市场改革,加入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也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自由贸易;工人;工资
期刊
【摘要】:近几年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数字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在数字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巨大转变,大量视觉作品在网络的作用下不断涌现。视觉传播具有形象、真实的优势,视觉传播现如今已经转变为传播领域应用效果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增加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为观众展现出传播内容的全面性特点,超过以往各种传播方式,视觉传播博得大众的喜爱。本文讨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
期刊
【摘要】:达芬奇认为:“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艺术原理在艺术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渗透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两者之间相互关联,深刻影响作用于人们社会活动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在当今工业及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对于周遭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更加关注,提到设计,便是与艺术学息息相关。作为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来源支撑及未来的方向发展指导,艺术原理与环境艺术设计相辅形成,因此文章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