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驼运自古是蒙古草原、沙漠商品运输的主要形式。张库大道开通后,张家口成为了草原驼运的大本营。清中后期张库大道驼运达到最盛,尽管现在没有当时骆驼的存栏数据,但最保守的估计应该不低于两万峰。
除驼运外,旅蒙商还靠木轮牛车拉运。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利用驼队运输货物的旅蒙商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商户,而赶牛车的则是中小商户或个体户。换言之,牛车是没有到达恰克图的。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推想。
驼铃叮当回荡在历史的时空
说骆驼先得说说养驼人。养驼人多为回族,当年张家口市区内大的养驼户基本都是回族人,有杨、丁、闪、王、马、佟几大家。这些养骆驼大户,一般都有二三百峰骆驼,有的户甚至养到一千四五百峰。今天桥西区的白家沟、东驼号、西驼号便是养驼商号的场地。别的不说,仅喂骆驼的草,就连绵不断地堆起几座小山,以至于留下了今天的草场巷。
据《山西外贸志》记载:“运货物的商队一般由数百峰骆驼编制,每十五峰骆驼连成一串,称为一链,由一个驼倌牵引。每十链组成一顶货房子。”又有相关资料记载,驼队“每顶货房子有12把骆驼,每把14峰,也就是说,每顶货房子由168峰骆驼组成。每峰骆驼可以驮货四五百斤,一顶货房子要运货7万至8万斤”。看来,驼队每顶货房子运货骆驼的数量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多些,有时少些。有时大的商家要几顶货房子一块发运。因此,几百峰骆驼载着几十吨货的情形也是有的。
驼队在路上一般昼息夜行,黎明埋锅做饭,支帐篷宿营,夜晚出发。夜行昼息是为了骆驼白天好找些枯草吃,也是为了安全。拉驼人为防止骆驼掉队,就在头驼和尾驼脖子下各系一个铜铃,深夜,驼铃叮当,声音传得很远,拉驼人根据铃声来判断骆驼是否掉队。
骆驼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在张家口曾经流传着一峰灵驼救主的故事。说的是乾隆年间,山西榆次常家掌门常万达率领驼队从张家口向恰克图运送茶叶。当驼队行进到沙漠荒原时,因沙暴迷失了方向。在沙漠中盘桓几天后,人们所带的水早已喝光,商队一筹莫展。难道是老天要灭常家?难道商队就这样渴死在沙漠里?这时常万达突然发现,自己多年来的那峰坐骑雄驼,鼻翼抽搐,眼神迥异,挣扎着站起來要往前走。常万达灵机一动,莫不是这雄驼有什么发现?于是,一面放开雄驼任它行走,一面招呼商队迅速随那峰雄驼前去。走出三四里路,那雄驼突然在一沙坳处停下用鼻子嗅着沙土,长嘶不已。待商队人等赶到后,雄驼便不断地用前蹄刨起沙来。常万达顿时悟到,这地方一定有水!他招呼商队众弟兄操起工具一阵狠挖。八尺多深,沙土渐湿,再往下挖,泉水渗出,很快就形成一个小水泊。
有了水源后,常万达先让几十峰骆驼依次饮过才让商队众弟兄再喝。有了这次水的补给,商队不但走出了沙漠,而且还闯出了一条穿越沙漠戈壁的最近路线。这条路线,也就成了常家从张家口到大圐圙的运输专线。
回到张家口后,那峰找水的雄驼被常万达当做有功之臣供养在了大德玉庄号。后来,常万达派人用木料把这个小水泊四周砌起来,围成了一眼井。不过,以后从这条路走过的所有商队在这个小水泊补充淡水时,都是牲畜喝完人才饮用。
牛车吱呀踩出一路回音
传说,汤的七世祖王亥发明了先进的牛车,《尚书·酒诰》中就有殷人“肇牵牛车服远贾”的记载。牛车在蒙古地区更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就已经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经过改进的木轮牛车在张家口被称作老倌车,《说文》中关于“倌”的注释说:“倌,小臣。”在张家口,人们把专门管理、役使黄牛拉车的车倌称之为老倌,也有尊重之意。老倌有了,他们驱赶驾驭的牛车也就叫作老倌车。
老倌车不同于普通牛车,它比普通牛车更宽、更长、更结实,用桦木或榆木做成。每辆老倌车由一头草原黄牛驾辕,驾辕的牛不是一般的草牛,而是专门喂养粮食、酒糟的犍牛。犍牛体壮力气大,比较皮实,路途上很少生病,耐饥渴程度仅次于骆驼。
清中后期及民国初年,是张家口老倌车存量最多的时期。当时,养老倌车的大户集中在万全西门外、崇礼陀罗庙和当时还归属于张北县的南天门一带,尤其是南天门,一个村子养的老倌车竟有3000多辆。老倌车也是按照每10辆组成一链的方式编队行进。与驼队秋冬运输不同(因夏季骆驼掉毛,驮负货物会硌伤皮肤),牛车运输为春夏两季,春四月出发,八月底归回,再晚也要十月归回,因为牛需要一路走一路放牧,而这两个季节草原水草比较丰茂。老倌车每天行三四十里,正常情况往返大圐圙要六七个月的时间,稍有耽搁,往返一趟十几个月也是常有的事。
出发前要举行祭牛仪式,准备出发的老倌车都按各自所属的“房子”集结在一起,领房人带领大家祭牛。祭牛仪式很简单,人们在宽敞处摆几张高桌,中间高桌上置一尊香炉,两边高桌上堆满各式供品。领房人焚香后,用五尺长的一条红布系在牛角上给头牛披红挂彩,人们依次跪地给头牛磕头,祈求平安。最后,把上供的供品掰碎分别喂给准备出行的牛吃。领房人观察一下车队,如果没有什么情况,高亢地吼一声“走啰”,车队便“吱吱呀呀”地开拔了。
牛车在草原上也是夜行晓住,每天休息时牛卸下车去草地吃草,人就地吃饭、休息。十几二十名老倌、伙计一路轮流负责放牛、做饭等杂役。旅途中,牛病死的事经常发生。如果死一头牛,人们会把牛皮剥下来拉上,把牛肉吃掉,而这辆车所拉的货物,就分摊在其他车上。再死一头牛,还是这样。如果死三头牛,只能忍痛将货扔掉一些。
那么,老倌车有没有到达恰克图呢?笔者近些年的走访答案是,有相当一批老倌车都直接走到了恰克图,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一张老倌车队的旧照片就拍摄于恰克图。看来,老倌车是到达了恰克图的,只是不如驼队的运量多罢了。
汽车大赛推动张库公路谋建
很长一段时间,往返于张库大道上的运输主力都是驼队和老倌车,直到汽车这一新事物在张家口出现。
张家口人见到汽车的时间很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意大利、法国发起成立了“万国汽车竞赛会”,竞赛会组织了北京至巴黎的汽车拉力赛,拉力赛经过的一个重要站点就是张家口。
除驼运外,旅蒙商还靠木轮牛车拉运。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利用驼队运输货物的旅蒙商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商户,而赶牛车的则是中小商户或个体户。换言之,牛车是没有到达恰克图的。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推想。
驼铃叮当回荡在历史的时空
说骆驼先得说说养驼人。养驼人多为回族,当年张家口市区内大的养驼户基本都是回族人,有杨、丁、闪、王、马、佟几大家。这些养骆驼大户,一般都有二三百峰骆驼,有的户甚至养到一千四五百峰。今天桥西区的白家沟、东驼号、西驼号便是养驼商号的场地。别的不说,仅喂骆驼的草,就连绵不断地堆起几座小山,以至于留下了今天的草场巷。
据《山西外贸志》记载:“运货物的商队一般由数百峰骆驼编制,每十五峰骆驼连成一串,称为一链,由一个驼倌牵引。每十链组成一顶货房子。”又有相关资料记载,驼队“每顶货房子有12把骆驼,每把14峰,也就是说,每顶货房子由168峰骆驼组成。每峰骆驼可以驮货四五百斤,一顶货房子要运货7万至8万斤”。看来,驼队每顶货房子运货骆驼的数量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多些,有时少些。有时大的商家要几顶货房子一块发运。因此,几百峰骆驼载着几十吨货的情形也是有的。
驼队在路上一般昼息夜行,黎明埋锅做饭,支帐篷宿营,夜晚出发。夜行昼息是为了骆驼白天好找些枯草吃,也是为了安全。拉驼人为防止骆驼掉队,就在头驼和尾驼脖子下各系一个铜铃,深夜,驼铃叮当,声音传得很远,拉驼人根据铃声来判断骆驼是否掉队。
骆驼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在张家口曾经流传着一峰灵驼救主的故事。说的是乾隆年间,山西榆次常家掌门常万达率领驼队从张家口向恰克图运送茶叶。当驼队行进到沙漠荒原时,因沙暴迷失了方向。在沙漠中盘桓几天后,人们所带的水早已喝光,商队一筹莫展。难道是老天要灭常家?难道商队就这样渴死在沙漠里?这时常万达突然发现,自己多年来的那峰坐骑雄驼,鼻翼抽搐,眼神迥异,挣扎着站起來要往前走。常万达灵机一动,莫不是这雄驼有什么发现?于是,一面放开雄驼任它行走,一面招呼商队迅速随那峰雄驼前去。走出三四里路,那雄驼突然在一沙坳处停下用鼻子嗅着沙土,长嘶不已。待商队人等赶到后,雄驼便不断地用前蹄刨起沙来。常万达顿时悟到,这地方一定有水!他招呼商队众弟兄操起工具一阵狠挖。八尺多深,沙土渐湿,再往下挖,泉水渗出,很快就形成一个小水泊。
有了水源后,常万达先让几十峰骆驼依次饮过才让商队众弟兄再喝。有了这次水的补给,商队不但走出了沙漠,而且还闯出了一条穿越沙漠戈壁的最近路线。这条路线,也就成了常家从张家口到大圐圙的运输专线。
回到张家口后,那峰找水的雄驼被常万达当做有功之臣供养在了大德玉庄号。后来,常万达派人用木料把这个小水泊四周砌起来,围成了一眼井。不过,以后从这条路走过的所有商队在这个小水泊补充淡水时,都是牲畜喝完人才饮用。
牛车吱呀踩出一路回音
传说,汤的七世祖王亥发明了先进的牛车,《尚书·酒诰》中就有殷人“肇牵牛车服远贾”的记载。牛车在蒙古地区更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就已经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经过改进的木轮牛车在张家口被称作老倌车,《说文》中关于“倌”的注释说:“倌,小臣。”在张家口,人们把专门管理、役使黄牛拉车的车倌称之为老倌,也有尊重之意。老倌有了,他们驱赶驾驭的牛车也就叫作老倌车。
老倌车不同于普通牛车,它比普通牛车更宽、更长、更结实,用桦木或榆木做成。每辆老倌车由一头草原黄牛驾辕,驾辕的牛不是一般的草牛,而是专门喂养粮食、酒糟的犍牛。犍牛体壮力气大,比较皮实,路途上很少生病,耐饥渴程度仅次于骆驼。
清中后期及民国初年,是张家口老倌车存量最多的时期。当时,养老倌车的大户集中在万全西门外、崇礼陀罗庙和当时还归属于张北县的南天门一带,尤其是南天门,一个村子养的老倌车竟有3000多辆。老倌车也是按照每10辆组成一链的方式编队行进。与驼队秋冬运输不同(因夏季骆驼掉毛,驮负货物会硌伤皮肤),牛车运输为春夏两季,春四月出发,八月底归回,再晚也要十月归回,因为牛需要一路走一路放牧,而这两个季节草原水草比较丰茂。老倌车每天行三四十里,正常情况往返大圐圙要六七个月的时间,稍有耽搁,往返一趟十几个月也是常有的事。
出发前要举行祭牛仪式,准备出发的老倌车都按各自所属的“房子”集结在一起,领房人带领大家祭牛。祭牛仪式很简单,人们在宽敞处摆几张高桌,中间高桌上置一尊香炉,两边高桌上堆满各式供品。领房人焚香后,用五尺长的一条红布系在牛角上给头牛披红挂彩,人们依次跪地给头牛磕头,祈求平安。最后,把上供的供品掰碎分别喂给准备出行的牛吃。领房人观察一下车队,如果没有什么情况,高亢地吼一声“走啰”,车队便“吱吱呀呀”地开拔了。
牛车在草原上也是夜行晓住,每天休息时牛卸下车去草地吃草,人就地吃饭、休息。十几二十名老倌、伙计一路轮流负责放牛、做饭等杂役。旅途中,牛病死的事经常发生。如果死一头牛,人们会把牛皮剥下来拉上,把牛肉吃掉,而这辆车所拉的货物,就分摊在其他车上。再死一头牛,还是这样。如果死三头牛,只能忍痛将货扔掉一些。
那么,老倌车有没有到达恰克图呢?笔者近些年的走访答案是,有相当一批老倌车都直接走到了恰克图,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一张老倌车队的旧照片就拍摄于恰克图。看来,老倌车是到达了恰克图的,只是不如驼队的运量多罢了。
汽车大赛推动张库公路谋建
很长一段时间,往返于张库大道上的运输主力都是驼队和老倌车,直到汽车这一新事物在张家口出现。
张家口人见到汽车的时间很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意大利、法国发起成立了“万国汽车竞赛会”,竞赛会组织了北京至巴黎的汽车拉力赛,拉力赛经过的一个重要站点就是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