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探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该文学作品先后夺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圣坛上耀眼的里程碑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所被赋予的丰富内心世界與具备硬汉精神的人物形象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本文通过人物塑造的创作背景、性格特点、艺术特征以及人物精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等方面对主人公圣地亚哥进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探析,进而明确圣地亚哥硬汉与悲剧式英雄精神。
  《老人与海》是20世纪蜚声文坛的文学巨人海明威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说,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巴的一位已然桑榆暮景的渔夫圣地亚哥在84天内都没有捕获到所需的鱼,有一天,他孤身一人扬帆前往远离陆地的茫茫深海,靠着不蔽风雨的小船、消瘦的身形、简陋的捕鱼工具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与大鱼进行不休不止的生命之搏,最终捕获了一只重达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鱼,但大鱼的尸体引来了一群鲨鱼的争夺,圣地亚哥用尽船上所能利用的工具甚至是最后剩下的一只破舵柄竭尽所能战胜了鲨鱼们,最后筋疲力尽地带回了大鱼的残骸。《老人与海》所塑造的圣地亚哥人物形象完美地阐释了硬汉性格和英雄精神——永不弯曲的脊梁。
  一、人物塑造的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老年时期的鼎力之作,取材改编于一位古巴的老渔夫富恩特斯的真实经历。他是海明威在古巴结交的朋友兼救命恩人,曾将海明威于刮着暴风雨且险象环生的海上解救出来。圣地亚哥和富恩特斯经常相约去海上捕鱼,后来,1936年,富恩特斯在远离陆地的深海上捕获了一条大鱼,但在返回陆地的过程中遭遇鲨鱼围攻,最后只带回了大鱼的残骸。海明威本人是一位人生履历极其丰富的作家,他不仅亲眼目睹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战争的残酷与巨大的摧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还以前线记者的身份参与解放巴黎的战斗。海明威在文学创作后期将作品创作的眼光转移到审视自我的人生上,并且在《老人与海》出版之前,海明威已经许久没有创作出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他为文坛所公认的永不言败典型硬汉精神让他不甘心于此,他不断地思考和琢磨缔造自我作品的登峰造极时刻。假如说海明威于他的创作生涯中设计了一系列硬汉人物形象的话,那么圣地亚哥这一人物便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完美的灵魂体现。《老人与海》这部著作极大程度彰显了海明威本人孜孜以求的人生自信和英雄精神成果。
  二、人物塑造的性格特点
  《老人与海》中,已经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就居住在简陋、拥挤不堪的一个窝棚中,棚内一桌一床,生活家具简化到极致。他的日常饮食也是个问题,每天和小说中的男孩马诺林上演莫须有的饭点对话,假装家里还有可食用的米饭和鱼肉。时常穿着那件打满补丁的衬衫,有时一杯咖啡就是他全部的能量摄入。但这一切潦倒不堪的处境并没有迫使圣地亚哥向生活和岁月低头,他的硬汉英雄精神永恒不灭。每次前往大海捕鱼时,圣地亚哥都选择远离海岸线的大海深处。尽管更遥远的海面暗藏着千变万化、鬼神难测的危险,但是他仍旧毅然决然地奔赴险处。圣地亚哥自强不屈,不为客观条件所约束。尤其在他已经连续几十天没有捕获到鱼、失去经济来源只能挨饿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放弃和妥协,一如既往地孤身前往远离陆地的深海领域去捕鱼,更加彰显了圣地亚哥不畏艰险的硬汉精神。在他和小说中的大鱼奋力斗争时,他冒着船翻人亡的巨大风险,鱼线已经将他粗糙的手掌割伤得血肉模糊,在没有丝毫食物和水的绝境下,他和重达一千多磅的大鱼进行两天的激烈搏斗,最终征服了大鱼,焕发出了硬汉精神的耀眼光芒。
  三、人物塑造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的冰山文体
  海明威有言:“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然而,剩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其隐藏在水面之下,读者自行领悟与展开想象。小说《老人与海》原可以写成更长的篇幅,但海明威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浓缩成五万字以内的中篇小说,他运用简单清晰的文字风格将冰山文体的灵魂借《老人与海》这一载体惟妙惟肖地呈现给读者,落实到每一个情节与语句中。他所要表达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学意蕴嵌入在一个纯粹精练的老渔夫出海捕鱼的故事中,凭借着巨大的文学艺术张力去引导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塑造就是集冰山文体之精华的完美演绎。圣地亚哥抗着持续几十天的饥荒与空乏,孤身一人扬帆驶船向大海偏僻处,在捕获到大鱼时不幸遭致鲨群攻击,和鲨群搏斗了几天几夜,最后归程时带回的除了鱼骨,其他一切都化为泡影。然而,在精神境界上,圣地亚哥没有一刻被击倒过,他具备着真正抗争不息的硬汉精神,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和风度上的胜利。他深谙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合二为一的独有文体精髓,通过简明扼要的小说情节,句句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吸引着读者去追求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所渗透出的深层意蕴。
  (二)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海明威开创了电报式文风,《老人与海》中不见中长型句子和繁杂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不似其他作者所著那般冗长拖沓,取而代之的是不枝不蔓、流畅爽利的措辞与句式,以短句占大比例,长句时而穿插其中,避免行文过于单一。学者董衡巽评价说:“他写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大世界,把硬汉的精神升华到寓言和哲理的天地,抽象到至真、至美的境界,诚如他所说,‘这本书描写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这种写法对当时的英美文坛不啻一场革命。海明威在学习马克·吐温的传统写作方式的根基上,对斯泰因、庞德、康拉德、塞尚等文学大家的写作技巧心领神会,最后独创出具有高度辨识度的短小明快文体风格。他通过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涵蓄的情感传达、简洁质朴的人物对话和极具洗练之美的文字,向外界徐徐呈现着逐渐丰满的圣地亚哥人物形象。
  (三)直观的环境描写
  海明威所擅长的“摄影机式的描写艺术手法”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高峰,这主要表现在“客观冷静的画面”尽力使读者感觉到“好像是亲身经历一样”。小说写道:“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惫外,左手又开始抽筋,而且痛得厉害。他终于看见了浮出海面的鱼,它比小船还长,非常漂亮。午后,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点生鱼,为即将到来的抗衡积蓄能量。夜里,老人的手在鱼的又拉又跳中,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这段文字主要描写老人和大鱼相互耗着,一场表面平静如死水实际上汹涌湍急的拉锯战跃然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黑格尔有言:“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面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海明威多次描写环境的暗流涌动,竭力渲染大鱼的凶悍有力,反衬早已苍老的圣地亚哥不惧艰险和英勇无畏的硬汉精神。   (四)意韵深远的象征手法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构造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虚拟世界,小说中的许多意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主人公圣地亚哥代表着永不妥协、永不言败的硬汉群体;小说中的大鱼象征着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事物;鲨鱼群是生活中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与艰险;大海则象征着整个自然圈;小说中的小男孩代表着人类希望、光明的生存状态;而文中多次提及的狮子则象征着力量与勇气。在小说结尾处,圣地亚哥所梦到的狮子充满力量,该小节传达出圣地亚哥积极进取、虽败犹荣精神上的胜利,虽然他只带回了大鱼的残骸,但是他赋予了自我生命存在的人生价值与要义,而具体的价值内涵与要义则由读者去联想与填补。《老人与海》中的“意义空白”是一个以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为核心,随着历史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挖掘出新意的延伸过程。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所具备顽强不屈、永不言败的精神是极大程度抽象处置的硬汉精神象征。海明威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了作品主旨,让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进而引发读者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四、人物精神的塑造
  (一)硬汉精神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大鱼、鲨群锋刃相接的情节是小说进程高涨冲刺的阶段,几近是徒手肉搏的圣地亚哥在斗争时所产生的非常人所能承受之痛苦不仅来自肉体上的切肤之痛与体力折磨,更是精神上打倒性的毅力与耐力的考验。尽管他的背脊已经变得僵直难以动弹,他的手已经因为抽筋麻木了许久,身体的力量已经游走在消失殆尽的边缘,但当他发现自己的手因为鱼钩绳索的压迫而正在不停淌血的时候,他还是坚持将沉甸甸的绳索艰难地挪动到肩膀上抗着,将手泡在海水里,试图让血液在海水中晕开。海水的盐度对于布满伤口的手来说无异于伤上加伤,更不用说大鱼重达一千多磅的体重对于迈入风烛残年的老人圣地亚哥来说是怎样的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实际上,手沾染着血液对于手臂已经麻木许久的他来说并没有增加任何更多的异样感觉,但他还是坚持在这样糟糕的处境下将象征其脆弱的血痕用海水洗去,喃喃自语道“我讨厌抽筋,这是身体对自身的背叛”,由此可见圣地亚哥斗争到底、刚强不屈的硬汉精神。他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他所忍受的折磨反而激发起他更强烈的生存意志。正如海明威所言“你尽可以的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圣地亚哥这一人物的尊严在此刻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生动立体。
  (二)悲剧式英雄精神
  圣地亚哥是不可否认的英雄,却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有学者评价说:“我们必须理解悲剧的源泉,遭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关键的是悲剧人物必须有某种过失,像阿喀琉斯之踵,这样才能诠释他的遭殃。”尽管圣地亚哥坚定地斗争着,不论是在面对大鱼还是在与鲨群搏斗的时刻,他都未曾低下过头颅对困境妥协。但不得不承认,《老人与海》小说结尾是惨淡的,圣地亚哥只带回了大鱼的残骸,鱼骨既是圣地亚哥与大鱼斗争获胜的象征物品,同时也是毫无实际价值意义的“垃圾”。圣地亚哥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不仅是由于他自己孤身一人的战斗而导致失败,还由于他最初固执决定前往深不可测、变化多端的远海捕鱼选择造就了他自身就是这场悲剧的发起者。除此之外,圣地亚哥在出海前的八十几天都处于一种食不果腹的窘境中,他的生活中只有小男孩的陪伴,没有邻居,没有好友,没有亲属。在村庄里,他像是孤立的个体,没有正常人该拥有的交际圈。一定程度上,他在经营人际关系能力方面也是败者。
  五、人物精神的塑造意义
  (一)英雄精神的宣扬
  毫无疑问,圣地亚哥是凯旋而归的精神勇士,《老人与海》就是赞颂圣地亚哥所代表英雄精神的讴歌,圣地亚哥是英雄精神塑造的文学里程碑上永远闪耀的勋章。圣地亚哥虽败犹荣,他凭借着不屈不挠、誓死将人类尊严捍卫到底的英雄气概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在圣地亚哥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人类激扬的生命力以及绝地求生的坚韧品质,他像身披尊严铠甲的勇士,不畏来势汹汹的鲨群,不惧血肉之痛。诚然,他孤立无援且履薄临深,他最后在与鲨群搏斗中筋疲力尽到眼睛都失去了焦点,视线模糊到看不清目标,他仍然硬撑着浑身上下散发着血腥味的僵硬身體,用他的感知去感觉,用他的耳朵去听,只要感觉到听到鲨鱼的靠近他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直至没有一丝丝力气。海明威借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为载体宣扬的英雄精神所包含的现代价值与人生要义是经久不衰与不可估量的,它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与学习,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之中,有利于人们培养更顽强的意志力与更加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生态自然的批判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自言自语“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大海和人类是生态自然的组成部分,而圣地亚哥与大鱼、鲨群之间的较量象征着人和生态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海里的朋友”即海洋里可换取一定现实利益的生物资源,“敌人”则是人们在捕捉资源时所遇到的阻碍,如文中的鲨群便是典型代表。圣地亚哥捕鱼的初衷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但在捕获大鱼的同时又引来鲨群的围攻,最终他只带回被鲨群啃食到只剩一副空壳的鱼骨。他与鲨群搏斗的过程中,刀刃戳进鲨鱼们的脊骨和脑子,残忍无情地灭杀掉一只又一只鲨鱼,他一边自欺欺人说“我杀死它只是为了自卫”,一边暗自心中衡量不能过分地欺骗自我。人们可以意识到圣地亚哥所代表的人类并不是掌握控制权的海洋之主,人与大自然之间并不只是斗争的关系,二者更是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当人类为满足一己私欲去攫取自然资源时,应当考虑到遵循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揭示批判了人类无度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敲响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警钟,告诫人类对于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定义进行深刻反思与自我救赎。
  六、结语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所塑造的老渔夫圣地亚哥是典型的具备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等硬汉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其身上所蕴藏的积极人生态度值得人们去深究与学习。本文通过对该人物形象塑造的多层次研究与分析,探索其中所渗透的多元化语言文学力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发掘《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中的深远内涵与意蕴,同时丰富自我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明的进步,在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中,美国黑人的种族身份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托尼·莫里森是黑人文化中的代表人物,同时是解决黑人种族身份问题的重要人物。她凭借自己曾经接受的白人文化教育,拿起手中的笔杆,结合在年幼时就因父母而受到的黑人文化熏陶,试图利用文字,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将黑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出来。本文结合托尼·莫里森的小說来探讨美国黑人文化的处境,从黑人身份的困惑到黑人
期刊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在《紫色》中,沃克以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描述了女主人公西丽从奴隶到觉醒的精神历程,许多因素都对西丽的觉醒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紫色》中女主人公性格的变化,透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和成长。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开始出现,沃克的小说《紫色》以其新颖的构思,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并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该小说以独特而富
期刊
在《大荒经》中,一共出现过七座日出之山,分别是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孽摇頵羝(汤谷)、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另外,其中还出现七座日落之山,分别是大荒山、常阳山、鏊鏖钜、吴姖天门(日月山)、龙山、丰沮玉门、方山。依照郑文光的著作《中国天文学源流》,笔者把七座日出之山摆在东面,方向自东北至东南;七座日落之山摆在西面,方向自西北至西南,如图1所示。  古人“以山计时”,赋予山一种独特的靈性,后
期刊
简·里斯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凭借自己对《简·爱》一书的深刻研究,对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安托瓦内特——罗切斯特的前妻的出生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充分了解,再加上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写出了这一部精彩的小说《藻海无边》,使得在《简·爱》中没有被正面描写的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藻海无边》中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不仅颠覆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权威,而且纠正了欧洲人赋予前
期刊
《鼻》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而《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代表、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二者具有鲜明的怪诞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本文主要通过对《鼻》和《阿Q正传》的多方面对比分析,指出怪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其异同之处,进而指出潜在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影响。  一、怪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小说《鼻》和《阿Q正傳》中的体现  小说《鼻》和《阿Q正传》中处处
期刊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教育家、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欧美后写下了以社会启蒙为主题的论文集《劝学篇》。其中,福泽谕吉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影响提出了“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理念,对日本社会自古以来的封建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众思想转变以及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一次由封建儒学到近代西学的思想跳跃。研究其“自由·独立·平等”思想,对于了解该思想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了解当时的日本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30余年时间里,美国现代文学取得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流派及生态文学作品。美国现代文学凭借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不拘一格的文学范式、开放的叙事主题及对时代背景、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反思,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繁荣”与“思想解放潮流”,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虽然英美文学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语言习惯,但与同时期的英国文学相比,美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艺术上的
期刊
《小美人鱼》在2005年由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创作,是其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小美人鱼》延续了以往的创作思路,与原有情节和框架一致,诺伊梅尔以他人的素材为基础,根据自己对剧本的解读与阐释创作自己的舞剧。本文主要对舞剧《小美人鱼》的编创特色进行探讨,对其创意、人物设计、身体语言以及舞剧结构等进行剖析与鉴赏。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安徒生于19世纪创作《海的女儿》,
期刊
泉镜花是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日本作家,小说《草迷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小说《草迷宫》着手,从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人物的纷乱伦理关系,探究故事结局中所隐藏的日本人特有心理。研究显示,人物心理的母性伦理与社会的父性伦理所引发的两种矛盾构成了全文的伦理结,并成为驱动故事发展的原动力。故事围绕着母性伦理与父性伦理的调和展开,伦理结也因此而解开,主角迎来新生,最终达成了
期刊
后殖民主义认为,人的社会身份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场域中不断碰撞的产物,因此它带有鲜明的社会性痕迹,它与自然身份不同,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血统决定的,而是由某个群体所主导的社会规范塑造而成的,在这一点上,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相互借鉴,成为同盟军。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讲道:“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