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厅》国内研究综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拉里·曼特尔是英国当代畅销小说家,至今已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1部自传、1部短篇小说集。尽管曼特尔的创作题材多样,但她始终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2009年创作的历史小说《狼厅》及其续写《提堂》使她相继获得布克奖,这奠定了她在文学领域坚不可摧的地位。“三部曲”以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重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一生为主线,透过他的视角,聚焦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的历史风云与王室恩怨。
  一、国内研究现状
  《狼厅》作为曼特尔最负盛名的“历史三部曲”的开山之作,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它的研究包括一部研究专著、十几篇硕士论文,还有大量的期刊文章。因为发表的文章涵盖面很广,重点不一,内容繁杂,所以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克伦威尔人物形象的解读、边缘人物的重新挖掘、主题探寻、小说叙述技巧以及对比研究等方面。
  (一)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克伦威尔是《狼厅》的主人公,对克伦威尔的形象进行解析是研究的热点话题。张松存对比了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及曼特尔刻画的“被厚描的克伦威尔”,指出曼特尔的克伦威尔不再是无足轻重的配角,相反,他是一个丰满的立体角色。罗伦全认为,曼特尔既尊重历史,保留了其作为精明政治家阴险狡诈的一面,也塑造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捍卫者,以全新的阐述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孟喜华认为,《狼厅》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塑造了一个鲜活而又不完全正面的形象,并运用了“协商”的概念,论述了克伦威尔不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合力作用下平衡与妥协的载体。严春妹认为,作者不仅通过想象将克伦威尔塑造成了外表冷静而内心复杂、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并存的主人公形象,更重要的是,重塑克伦威尔是作者为了阐释自身对当代英国民族精神的独特理解,是对集体记忆中克伦威尔形象的继承与巩固。
  总体来说,曼特尔塑造的克伦威尔具有两面性是公认的,这样立体的人物更真实,更符合人性,也更受大众喜爱。有一部分学者从分析克伦威尔的形象上升到解析作者的意图,也有学者分析克伦威尔形象塑造的来源,这些分析都向前或向后拓展了视野,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克伦威尔的形象。
  (二)边缘人物形象解读
  除了对主角的关注,一些边缘人物也受到了重视。张桃桃运用福柯权力话语关系分析了文本中的边缘人物:无法生出继承人的凯瑟琳、被嫌弃的安妮和被抛弃的情人玛丽。此外,还分析了亨利八世的大臣—托马斯·沃尔西和莫尔,他们因无法实现亨利的愿望而一一被杀。在都铎王朝时期,这些边缘人物,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魏田田认为,曼特尔重新书写历史的方法是从被忽略的事物中“翻译”出历史,关注边缘人物为“贱民”发声提供了渠道。张松存认为,曼特尔对边缘人物的塑造是对正史的挑战和补充。
  《狼厅》围绕众多小人物的生与死、善与恶、罪与罚、忠诚与背叛展开了论述。除了有名字的玛丽·博林,还有众多无名无姓的平民百姓,曼特尔通过发掘和刻画边缘意识形态下的各色人等,打破了以亨利八世为中心的正史叙事传统框架,重构了都铎王朝的民间生活。然而,学者们在理解什么是“边缘人物”的时候却有一定的误差,有些学者认为作者着墨少的就是边缘人物,还有些学者认为下场比较凄惨的就是边缘人物,学者对其代表的价值和意义也认识不一。
  (三)小说的语言、叙述方式
  曼特尔独特的叙事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左燕茹指出,以克伦威尔的视角来叙述,现在时态的运用将读者带入现场,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场景消解于一次次不经意的谈话和闲聊中,体现了曼特尔历史小说的独特写作手法。陈亚明指出,曼特尔通过拓展、闪进、闪回、嵌入和隐喻叙事等文学叙事技巧,突显了历史小说的独特之处,重构了一个个“可能的世界”,通过隐喻打开了三个男人私密而又真实的感情世界。王艳萍赞赏作者大胆颠覆传统历史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叙事时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选择来编织情节,以第三人称“他”的叙事视角使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神话这种非主流叙事增强了事件的神秘色彩。
  小说新颖的叙述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主题服务的。因其区别于传统的叙述手法,所以很多学者从这个方面挖掘文本的新历史主义思想。
  (四)主题研究
  严春妹认为《狼厅》散发着浓浓的英格兰特性,作者对克伦威尔形象的塑造是为了巩固和发扬共同体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此外,她还探寻了该小说的伦理意义,认为《狼厅》并置现在与过去、神话与现实,旨在揭示亨利的离婚案只是一桩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是追求自己动物性本能的结果。张存松基于新历史主义,深度挖掘了其宗教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窥见宗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刘焕运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对比了各种文本中的克伦威尔以及揭示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这些历史人物的。韩雪指出了这部小说暗含的权力关系,借用“巅峰”和“抑制”的概念,对文本中父权制及夫权制如何遭到挑战,同时反抗力量如何受到抑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统治阶级的压制和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促成了两种权力的协调。一部优秀的小说诚然具有多重主题。《狼厅》包含的因素很多,无论宗教文化还是民族共同体,无论历史意识还是伦理选择,读者只要聚焦其中一个部分,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就会得以彰显。
  (五)对比研究
  刘曲从狂欢化诗学的角度,对比研究了曼特尔作品和中国作家莫言作品中的狂欢化因素。和曼特尔作品一样,莫言作品不顾语法规则,其中夹杂日常用语和市井粗口书写历史,莫言也把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边缘性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将从民间撷取的各种俚语、粗俗话等和书面语等混杂使用,努力发掘出包罗万象的乡间生活中的狂欢精神。马丽娣论述了《狼厅》与《红高粱家族》的可观照性,探讨了中国文学不断努力达到世界标准并融入到世界文学中去发展的路径。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扬本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学者肩负的使命。学者们对比分析《狼厅》和中国作家的作品,这种尝试和努力是值得赞赏的。
  二、笔者的评述
  (一)研究的重复度较高且深度不足
  目前,运用的理论和视角重复率较高。十多篇硕士论文几乎都是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狼厅》的。虽然小说的历史意识很强,与历史主义理论的契合度很高,但很多文章分析较浅,没有朝纵深的角度去挖掘。大多数文章都是纯文本研究,没有深刻挖掘历史与文学深层互动的关系。再者,不管对人物形象的历时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深度,转引居多。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曼特尔对历史的理解上,其中关注点比较重复。因此,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方向有待挖掘。
  (二)主题有待挖掘
  目前的研究主题比较单一。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只有一篇;历史意识方面的比较多,但在比较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形象时,却没有真正去观照历史中的克伦威尔及曼特尔是如何取实构虚的。论文角度虽然不同,但内容却大同小异。除了目前的研究主题,文中也多处引用了圣经,多次谈到黑、死、病及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这些都是可以深挖的主题,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
  三、结语
  《狼厅》的研究成果比較丰硕,专著、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都在大量涌现。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视角对这部小说展开了研究,但同时研究的角度需要拓展、深度需要提高、系统性需要增强。
其他文献
一、“非由自造”之纂辑与形式突破  《隋书·经籍志》载:“《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注。”可见,时人常谓《世说新语》为《世说》,《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亦使用此称谓。又早在梁刘孝标作注之前,南齐敬胤已为之作注,然其影响力、传本完整度皆不如刘注。刘注对《世说新语》最大的贡献集中在对文本内容的史料补证、史实纠谬上,并以征引之博见称。其着力于史的特点见于对《世说新语
期刊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叶燮《原诗》高度评价了李商隐的七绝创造,韦縠《才调集》收录李商隐诗40首,选绝句19首,其中七绝有18首。相对于在中期才成熟的七律而言,李商隐在七绝创作方面很早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外在形式来看,李商隐早年“以古文出诸公闲”,后又转向骈文创作,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经历都在李商隐七绝的语言形式中有所体现。  一  钱钟书先生提出李商
期刊
感悟一:真正的交流  人们总是在用有形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却不会用无形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人们总是通过交流互相交换彼此的意识信息,却不会用自己的心阅读彼此的心灵信息。  人们总是认为有效的交流必须通过各种语言方式,却总是迷失在言语之中,错失了真正的交流。  交流,交意者不流。意非实有,智是幻起,以意智为流,起起落落,变幻无常,犹如梦中捉影,你一言、我一语,终是手捉虚空,游戏一场。  真交流者,不
期刊
如果世界上存在第二个我的话  应该比现在的我更幸运吧  年少的喜欢  变成了唯一藏不住的秘密  如果世界上有第二个我的话  也许比现在的我更努力吧  为了和你靠近  跨过山与海的距离  到达你停留的彼岸  共赏光亮到达海平面的瞬间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另一个我  一定比现在的我更快乐吧  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爱笑的你  一只可爱的寵物  还有许多许多说不完的话题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另一个我  一定
期刊
我与天芝相见是在两年前的一个冬天。那天,学院通知,为我安排了一位结对帮扶的学生,我简单询问了这名学生的情况,然后拨通了她的电话,约她在学院一个温暖的小会议室见面。  她按照我约定的时间,提前五分钟赶到。这是一个有些腼腆的女生,她站在门口小声和我打招呼:“老师!”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个子不高,约一米五几的样子,身材匀称,肤色偏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透着许多天真。朴素的学生装,干净整洁,
期刊
收起被岁月扯断的缆绳与磨烂的犄角  一路奔袭的晶牛呀  又匆忙卧伏在这座城市的马路中央  31个春秋的风云涤荡  至今仍保持着气喘吁吁的铿锵与力量  晶牛的禀性高贵吉祥  拉紧岁月的犁铧负重前行  反刍艰涩的饥馑依然扛起劝农始耕的梦想  就像薪火相传而又勤勉的晶都儿女  时刻翻滚着新时代的丰收热浪  晶牛俯首揚蹄 砥砺奋进  有人说他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高风亮节 忠于职守 朴实敦厚  就像晶都儿
期刊
陆游作为南宋诗坛的大家,十分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非常高。但在诸多诗体中,陆游对七律这种体裁却情有独钟,现存《剑南诗稿》的九千余首诗作中,七律的数量多达三千余首,占现存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而陆游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陈訏在《剑南诗选题词》中评价说:“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舒位在《瓶水斋诗话》中也曾评价:“尝论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李
期刊
其实,我觉得在自己村子里读书是一件很不错的事,虽然总共才三四十个孩子,分布在两个教室里,一、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一个教室一位老师。上课时,一年级可以清楚地听三年级学生念课文;下课了,可以和同学们在学校边上的田地里追逐打滚。当然,读到五年级,就该去五里外的另一个村子。  但是,过了1984年的春节,就不是这样了,我转学了。我不明白,我爸妈当时怎么狠得下心来,让还没十岁的我和十二岁的姐
期刊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上千个生动且鲜活的人物形象,铺设了宏大的场景。在众多英雄人物中,诸葛亮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罗贯中呕心沥血地刻画诸葛亮,不仅能够凸显诸葛亮的地位,诸葛亮具备的忠诚、智慧的品质,并且充满神话色彩,还能够凸显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因此,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和文化意蕴具有必要性。  一、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一)历史上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为汉末三国时期的
期刊
一、张谷若译本介绍  张谷若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哈代小说的翻译,他翻译的第一本哈代的小说就是《德伯家的苔丝》,此书的第一版译本是在1936年3月出版的,张谷若也由此开始了他对哈代小说的翻译。哈代小说的特点在于,他在进行一般的叙述和描写时使用的是通用语,而在对小说中乡村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时则使用的是威塞克斯方言。因此,原著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而张谷若对哈代小说的翻译也是开创性地使用了方言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