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2007年,传媒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先有粤传媒IPO登陆中小板,后有辽宁出版传媒欲打包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上市、湖北日报集团借路国药科技签订《资产重组意向书》…… 资本市场的牛市走势正吸引传媒企业竞相加入上市序列,并成为资本市场新军。
粤传媒七年终上市
早在2005年前后,《北京青年报》、深圳报业集团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被国家列为报业股份制上市的试点企业,有关部门根据三大报业集团的实际运作状况,发出一些相关政策法规。
“中国报业第一股”《北京青年报》旗下的北青传媒于200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获批在海外首发上市的媒体。

而报业集团老大广州日报的上市却一拖再拖。2003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批文,批准广州日报及清远建北按国家规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除可在上海上市外,亦可在香港以H股形式上市。
广州日报连续十年排名中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但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收入的70%多仍是来自“一报独大”的广州日报。至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尚有9家子报刊亏损。从2002-2006年,广州日报社累计为旗下子报、子刊投入2.7亿元。所以,对子报刊的经营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选择一个很好的机制来改变这种局面。上市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清远建北是1993年4月经原广东省体改委批准设立的股份公司,本是一家建材公司。原在NET系统上市,是全国首批法人股上市公司。NET系统是经过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批准,由央行联合四大国有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华夏、国泰、南方三大证券公司等共同出资组建,于1993年4月28日正式在北京开通。
清远建北在1993年4月经广东省体改委同意,定向募集的15870万法人股在NET系统上市流通。NET系统开通后一度比较活跃,但好景不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全国各地近30家证券交易中心被迫停止运行,甚至连两家法人股交易系统——STAQ系统和NET系统(简称“两网”)也被牵连进去。
1999年9月9日,两网正式停止运行,在NET系统上市的清远建北最低也跌到了0.18元。
2000年9月,在政府的撮合下,广州日报通过其所属的广州大洋文化传讯有限公司,受让清远建北的国有法人股1466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6.79%),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广州日报社向上市公司注入了广州大洋文化传讯有限公司拥有的印刷业务、广州日报社招聘广告10年独家代理权、广州大洋文化连锁店有限公司95%的股权及现金3000万元。其主营业务转变为以广告代理和印刷为主的报业服务业。2000年11月,广州日报集团正式入主建北集团,新任董事会成员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董秘都由广州日报人员出任。
2001年7月16日代办转让股份系统(俗称“三板”)正式开办,清远建北进入了三板市场。清远建北公司2001年及2002年连续两年利润在7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当时《广州日报》的高层认为,借壳清远建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层将很快出台三板转主板的政策,最迟在一年之内他们能够登陆主板。但谁也没想到后来的上市之路如此曲折,一等就等了7年。
直到2007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了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传媒)IPO申请,并将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为三板市场第一家成功转板的公司。
传媒上市适逢其时
2006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236亿元,占我国GDP的2.1%。据统计,当前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仅为0.4%,传媒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极为不匹配的!因此,鼓励更多的传媒公司踏入资本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允许任何一家新闻出版传媒整体上市”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将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前,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俗称“17号文”),《通知》对组建媒体集团、跨地区、跨媒体经营以及媒体投融资等问题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这意味着对比其他上市公司,传媒企业上市之前需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属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政策预审。“17号文”将资金类型分为业内资金和业外资金,业外资金又分为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而国内资金又进一步分为国有资金和非国有资金。不同层次的资金可以参与传媒运作领域的优先权排序为:业内资金可以介入几乎全部传媒领域的运作;业外资金中的国有大型企业资金经批准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非国有资金和境外资金可以参与发行集团、电视集团的运作等。
2002年10月27日,时任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曾公开表示,中国传媒业不搞市场化,但是必须要重视市场化。时任中宣部主管改革工作的副部长李从军同时表示,“上市问题,过去有媒体经营部门上市,但从这两年运作的情况看并不是太成功,对这方面上市我们相对严格掌握。”这里“所谓的不太成功”,主要指的是当时借壳上市的传媒企业业绩都不甚理想,由此也导致了融资不畅,而且内部机制也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
2007年11月19日,湖北日报准备借壳实现整体上市,方案是国药科技 (600421)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向湖北日报集团定向发行A股股票,后者以核心传媒资产认购。发行完成后,湖北日报集团将成为国药科技控股股东,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报刊出版和传媒经营。如果定向增发成功,预计湖北日报集团准备将除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外的子报子刊和网站等业务整体上市,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经营业务上市。

同年11月20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
目前已有13家新闻出版类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上市申请。从业绩看,近期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传媒股均良好。比如说,粤传媒的控股股东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今年前10个月收入接近30亿元,增长12.48%,其中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增长了20.01%,并且净利润增长超越收入增长。
编辑业务注入之争
辽宁出版集团不仅是国内A股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出版第一股”,而且是传媒企业中“整体上市第一股”。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传媒企业真正实现整体上市的期盼。
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所言的“整体上市”实质上是指传媒集团辖内多个经营单位同时注入上市公司壳内;而不是指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而为一实现整体上市。现阶段,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尚缺乏政策支持。因此不应该炒作“传媒整体上市”的概念,投资者更应认清“此整体非彼整体”。
对此,有关人士表示,这些传闻中的整体上市并不是传媒业特指的包括编辑业务在内的“整体上市”,只是将集团下辖多个经营性单位统一纳入上市公司框架内的一种笼统的称谓,比如广告、印刷、房地产等等,这种整体上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上市,并没有突破以前的政策。如湖北日报集团某知情人士也表示,所谓的整体上市是指囊括了所有报、刊广告代理的楚天广告、实业公司、发行公司等,并没有包括《楚天都市报》、《楚天经报》等的编辑业务。
那么为何近来相关的报道频频亮相,引发投资者对传媒业整体上市的预期?原因在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它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这番讲话被市场看作是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开传媒业的信号。
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看,编辑业务仍然不允许注入上市公司内,这一红线没有改变。所以分清此整体非彼整体,实在大有深意。如果说柳署长的讲话预示了将来的一种趋势,那么接下来还需要相关政策切实的支持。而报纸的整体上市会是一个缓慢试点的过程,成熟一家做一家。肯定是先从纯IT的报纸进行,这些报纸的编辑业务与广告结合得也较为紧密。
根据目前情况看,真正能实现编辑业务整体上市的可能是位于重庆的《电脑报》。《电脑报》社此前成立了由重庆中科普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TOM集团联合投资的经营公司,负责广告等业务。据其内部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是纯IT类报纸,所以其编辑部更像“一个生产车间,与时政类报纸由宣传主管机构负责的情况并不相同”,因此具备了一同注入上市的可能。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电脑报》股权现在还没有理顺,近期不太可能率先整体上市。而且编辑业务注入尚存争议。多数人认为,由于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依附于编辑业务,所以整体上市可以维护生产链的完整,减少关联交易,增加公司运作透明度等。但是,除了舆论影响方面的因素外,对于如何看待“编辑业务是最主要的成本负担”,又如何看待“编辑业务的独立性问题”,这些争议都有待接下来的政策考量。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在接受新闻出版总署机关刊物《传媒》采访时认为,报业只允许经营性资产上市不是个好办法,因为这样就人为地割裂了报业生产的产品链,也不符合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业务流程比较完整”的基本要求。报业机构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编辑业务,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编辑业务。简单地把内容剥离后上市,一方面难以对投资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上市公司建立透明、公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经营性的报业机构应该探索整体上市。
但是,即使是国外传媒巨头,其辖下也有采用“编辑业务独立化”的例子。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都奉行“编辑业务独立”原则,甚至为了保证编辑业务不受经营、广告等影响而有失公正性,设置了编辑人员与经营人员分开使用电梯的制度。
齐勇锋认为,中央已经明确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目前最紧迫的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掌握和执行。“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对于包括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出一个规范性的办法,明确上市的资格、程序、渠道、要求、如何审批等等,做到有章可循。但是由于传媒文化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直接影响舆论导向,有别于其他行业,需要我们在积极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粤传媒七年终上市
早在2005年前后,《北京青年报》、深圳报业集团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被国家列为报业股份制上市的试点企业,有关部门根据三大报业集团的实际运作状况,发出一些相关政策法规。
“中国报业第一股”《北京青年报》旗下的北青传媒于200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获批在海外首发上市的媒体。

而报业集团老大广州日报的上市却一拖再拖。2003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批文,批准广州日报及清远建北按国家规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除可在上海上市外,亦可在香港以H股形式上市。
广州日报连续十年排名中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但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收入的70%多仍是来自“一报独大”的广州日报。至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尚有9家子报刊亏损。从2002-2006年,广州日报社累计为旗下子报、子刊投入2.7亿元。所以,对子报刊的经营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选择一个很好的机制来改变这种局面。上市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清远建北是1993年4月经原广东省体改委批准设立的股份公司,本是一家建材公司。原在NET系统上市,是全国首批法人股上市公司。NET系统是经过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批准,由央行联合四大国有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华夏、国泰、南方三大证券公司等共同出资组建,于1993年4月28日正式在北京开通。
清远建北在1993年4月经广东省体改委同意,定向募集的15870万法人股在NET系统上市流通。NET系统开通后一度比较活跃,但好景不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全国各地近30家证券交易中心被迫停止运行,甚至连两家法人股交易系统——STAQ系统和NET系统(简称“两网”)也被牵连进去。
1999年9月9日,两网正式停止运行,在NET系统上市的清远建北最低也跌到了0.18元。
2000年9月,在政府的撮合下,广州日报通过其所属的广州大洋文化传讯有限公司,受让清远建北的国有法人股1466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6.79%),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广州日报社向上市公司注入了广州大洋文化传讯有限公司拥有的印刷业务、广州日报社招聘广告10年独家代理权、广州大洋文化连锁店有限公司95%的股权及现金3000万元。其主营业务转变为以广告代理和印刷为主的报业服务业。2000年11月,广州日报集团正式入主建北集团,新任董事会成员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董秘都由广州日报人员出任。
2001年7月16日代办转让股份系统(俗称“三板”)正式开办,清远建北进入了三板市场。清远建北公司2001年及2002年连续两年利润在7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当时《广州日报》的高层认为,借壳清远建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层将很快出台三板转主板的政策,最迟在一年之内他们能够登陆主板。但谁也没想到后来的上市之路如此曲折,一等就等了7年。
直到2007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了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传媒)IPO申请,并将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成为三板市场第一家成功转板的公司。
传媒上市适逢其时
2006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236亿元,占我国GDP的2.1%。据统计,当前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仅为0.4%,传媒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极为不匹配的!因此,鼓励更多的传媒公司踏入资本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允许任何一家新闻出版传媒整体上市”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将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前,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俗称“17号文”),《通知》对组建媒体集团、跨地区、跨媒体经营以及媒体投融资等问题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这意味着对比其他上市公司,传媒企业上市之前需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属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政策预审。“17号文”将资金类型分为业内资金和业外资金,业外资金又分为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而国内资金又进一步分为国有资金和非国有资金。不同层次的资金可以参与传媒运作领域的优先权排序为:业内资金可以介入几乎全部传媒领域的运作;业外资金中的国有大型企业资金经批准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非国有资金和境外资金可以参与发行集团、电视集团的运作等。
2002年10月27日,时任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曾公开表示,中国传媒业不搞市场化,但是必须要重视市场化。时任中宣部主管改革工作的副部长李从军同时表示,“上市问题,过去有媒体经营部门上市,但从这两年运作的情况看并不是太成功,对这方面上市我们相对严格掌握。”这里“所谓的不太成功”,主要指的是当时借壳上市的传媒企业业绩都不甚理想,由此也导致了融资不畅,而且内部机制也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
2007年11月19日,湖北日报准备借壳实现整体上市,方案是国药科技 (600421)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向湖北日报集团定向发行A股股票,后者以核心传媒资产认购。发行完成后,湖北日报集团将成为国药科技控股股东,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报刊出版和传媒经营。如果定向增发成功,预计湖北日报集团准备将除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外的子报子刊和网站等业务整体上市,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经营业务上市。

同年11月20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
目前已有13家新闻出版类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上市申请。从业绩看,近期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传媒股均良好。比如说,粤传媒的控股股东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今年前10个月收入接近30亿元,增长12.48%,其中广州日报的广告收入增长了20.01%,并且净利润增长超越收入增长。
编辑业务注入之争
辽宁出版集团不仅是国内A股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出版第一股”,而且是传媒企业中“整体上市第一股”。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传媒企业真正实现整体上市的期盼。
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所言的“整体上市”实质上是指传媒集团辖内多个经营单位同时注入上市公司壳内;而不是指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而为一实现整体上市。现阶段,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尚缺乏政策支持。因此不应该炒作“传媒整体上市”的概念,投资者更应认清“此整体非彼整体”。
对此,有关人士表示,这些传闻中的整体上市并不是传媒业特指的包括编辑业务在内的“整体上市”,只是将集团下辖多个经营性单位统一纳入上市公司框架内的一种笼统的称谓,比如广告、印刷、房地产等等,这种整体上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上市,并没有突破以前的政策。如湖北日报集团某知情人士也表示,所谓的整体上市是指囊括了所有报、刊广告代理的楚天广告、实业公司、发行公司等,并没有包括《楚天都市报》、《楚天经报》等的编辑业务。
那么为何近来相关的报道频频亮相,引发投资者对传媒业整体上市的预期?原因在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它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这番讲话被市场看作是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开传媒业的信号。
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看,编辑业务仍然不允许注入上市公司内,这一红线没有改变。所以分清此整体非彼整体,实在大有深意。如果说柳署长的讲话预示了将来的一种趋势,那么接下来还需要相关政策切实的支持。而报纸的整体上市会是一个缓慢试点的过程,成熟一家做一家。肯定是先从纯IT的报纸进行,这些报纸的编辑业务与广告结合得也较为紧密。
根据目前情况看,真正能实现编辑业务整体上市的可能是位于重庆的《电脑报》。《电脑报》社此前成立了由重庆中科普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TOM集团联合投资的经营公司,负责广告等业务。据其内部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是纯IT类报纸,所以其编辑部更像“一个生产车间,与时政类报纸由宣传主管机构负责的情况并不相同”,因此具备了一同注入上市的可能。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电脑报》股权现在还没有理顺,近期不太可能率先整体上市。而且编辑业务注入尚存争议。多数人认为,由于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依附于编辑业务,所以整体上市可以维护生产链的完整,减少关联交易,增加公司运作透明度等。但是,除了舆论影响方面的因素外,对于如何看待“编辑业务是最主要的成本负担”,又如何看待“编辑业务的独立性问题”,这些争议都有待接下来的政策考量。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在接受新闻出版总署机关刊物《传媒》采访时认为,报业只允许经营性资产上市不是个好办法,因为这样就人为地割裂了报业生产的产品链,也不符合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业务流程比较完整”的基本要求。报业机构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编辑业务,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资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附于编辑业务。简单地把内容剥离后上市,一方面难以对投资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上市公司建立透明、公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经营性的报业机构应该探索整体上市。
但是,即使是国外传媒巨头,其辖下也有采用“编辑业务独立化”的例子。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都奉行“编辑业务独立”原则,甚至为了保证编辑业务不受经营、广告等影响而有失公正性,设置了编辑人员与经营人员分开使用电梯的制度。
齐勇锋认为,中央已经明确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目前最紧迫的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掌握和执行。“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对于包括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出一个规范性的办法,明确上市的资格、程序、渠道、要求、如何审批等等,做到有章可循。但是由于传媒文化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直接影响舆论导向,有别于其他行业,需要我们在积极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