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书法理论对当代书法实践的指导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已经成为书界乃至学界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学养特别是深厚的书法理论修养。他能在学书中理性把握艺术传统、艺术规律,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和书法理论的精华,通过对书作内容性的强化、书法美学的重构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走入了融会古今的新境界。
  关键词:杨宝林 书法理论 学人书法
  杨宝林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理论家、书法家,书法文献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2011年和2017年分别在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博物馆、辽河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
  作为古典文学教授,杨宝林在唐诗与《红楼梦》等领域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作为书法理论家,他在古代书法理论、书法史,特别是刘熙载书论研究上,不断推出既有理论深度、文化高度,又具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术成果;作为书法家,他已逐渐成为当代学人书法的典范之一,通过学养的持续提升,将文化的、审美的、艺术的精神不断注入笔端,在尺幅之间尽显文墨相兼的美学风范和不溷流俗的精神特质。
  近年来,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已经成为书界乃至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学养特别是深厚的书法理论修养,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将优秀传统书法理论融入当代书法实践,通过对书作内容性的强化、书法美学的重构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走入了融会古今的新境界。
  一、文墨相兼:杨宝林的学人书法
  王羲之《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也。”{1}唐张怀《书议》云:“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2}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与文化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杨宝林为学者出身,他学书,走的是先文后墨的路径;对于他的书法特色和艺术成就,以文墨相兼点题,可谓切中肯綮。
  杨宝林由文入墨,以墨弘文,近年厚积薄发,特色彰显。最能代表他的成就和特色的,当属2011年和2017年两度书展的书作,尤以2017年书展中八个版块的作品为最佳。
  在“辽宁书史”板块,他以《韩择木四条屏》等16件作品,勾勒了辽宁书法史,穿越时空,以书法的形式追踪辽宁书法大师的足迹,激活了辽海文化的精魂;“诠释融斋”板块,共10件作品,以手卷、对联、读书笔记的形式书写了研究刘熙载的心路历程,既见学人书法之神韵、风骨,又见中国书学理论之精深博大;“饮水思源”板块共有《赠丛文俊先生八言联》等4件作品,逸笔草草,传递着无限意蕴,于空灵清润中见拳拳之心;“情系盘锦”板块,以赋的形式书写在他生命中留下重要印记的盘山县;“走进红楼”板块,有对联、随笔、学术短论和《红楼梦》诗词解读等8件作品,他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以书法的形式书写了对《红楼梦》内涵的深刻理解;“寻梦兰亭”板块,有集兰亭联、咏兰亭诗、学术短论、随笔等共9件作品,既传递了追踪书圣、梦圆兰亭的文化之享,又表现了从王羲之书法中所领悟的圆熟的艺术技巧;“抱朴心画”共16件作品,内容全部为其书法观。汉杨雄云:“书,心画也”{3},这一板块是杨宝林以书法形式所展现的对书法至境的理解,其古雅的书风,优美的意境,反观着书家的内心;“诗文撷珍”板块,书写古代时贤诗文,盡显尚古出新的艺术追求。
  由上述代表性作品可见,杨宝林的书法功底深厚,技法丰富。他以厚重博大的学养为底蕴,博采各家之长,既端庄大气,朴茂厚重,又点画飘逸,体势奔放。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书法充满着当下书坛较为缺乏的“风化韵流”{4}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表现出至为高远的格调、气味与气象。
  二、含英咀华:杨宝林的书学研究
  韩愈《进学解》云:“沉浸郁,含英咀华”{5},意为体味经典的精义。杨宝林的书学研究,基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特别是古典文学修养及研究古典文学的学术训练,能够做到优游涵泳,含英咀华。他以理性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审美的精神,通过对古代书论、书法史的研究,初步完成了自身的书学理论体系建设。
  杨宝林的书学研究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刘熙载研究。刘熙载为清代著名学者、中国古代书学重镇,以辩证论艺著称,被誉为东方的黑格尔,其代表性理论著作为《艺概》,《书概》为其中论书的部分,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6}的方法,精辟而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书法理论。杨宝林对刘熙载的研究,兼顾了其书法理论、作品和行迹,以“大文艺观”为立论,通过对以《书概》为核心的书法理论的剖析,深入阐发了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础、文化传统,书家的修养,书法的美学精神与艺术风格等。二是辽宁书史研究。全面梳理了辽宁书法发展的脉络、书家成果和艺术风格,发掘和考证了诸多被历史灰尘遮蔽的书家和作品。如他所考证的唐代书法家韩择木是辽宁义县人这一成果,将辽宁书法史提前了五百年。三是古代书法美学与理论研究。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对书法的意境、技与道、神采与形质、天然与功夫、美与丑、雅与俗等审美范畴内的问题,均做了具有学术高度的分析与论证。四是对当下书坛生态和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重点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深度、实践和问题导向的研究成果。
  三、融会古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和书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代文化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这种存在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和理论的本身,还体现在理论对于艺术实践的指导。杨宝林书法成就的取得,与他对传统文化和书法理论精华的有效汲取有着重要联系。他能在学书中理性把握艺术传统与艺术规律,“挹其菁华”,“存精寓赏”{7},“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达到“学书之至”{8}。
  在杨宝林的书学理论研究中,最具深度与高度,且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一是对文墨相兼的阐释;二是对技道观、兼容观的理解;三是对以自然、含蓄、真率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观的阐读与生发。   作为具有中国传统风范的知识分子,杨宝林所理解、阐释和实践的文墨相兼,首要在于源自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人格修养,核心在于学养。张怀《文字论》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9}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云:“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现,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耳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10}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提出:“善书者不出廉、立、宽、敦四字。然则欲从事于书,莫如先师夷、。不然,则顽懦鄙薄之书,且将接迹于世也。”{11}杨宝林在研究中既认识到了“书法人品论”的局限性,又特别强调人格修养是书法文化得以发扬的基础,崇尚文人之风骨。关于学养,同样是中国传统书论中所特别强调的,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中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12}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强调书家的学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13}泽古深者书自工,作为古典文学教授的杨宝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外以儒修其身,内以道治其心,并力倡与古为徒,追求文质彬彬。他在深研古代书论,考察当代书法状况后,指出了書法文化缺失、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的存在。同时身体力行,完成了大量原创内容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遵循了“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14}的古训,神、气、骨、肉、血五者兼备,且极具温柔敦厚之风和超然飘逸之气。
  技与道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传统书论的重要范畴。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论及:“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15}元郝经《论书》:“然从技入于道,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16}刘熙载的技道观,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根据杨宝林的理解,刘熙载技道并重,但强调书法先要有法,再由有法过渡到无法,先要有为,再由有为过渡到无为,从而达到技进乎道的目的。杨宝林学书,“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17},始终遵循以“二王”为主体的谨严法度,时时恪守古训古法,又不为定势所限,取法多元,博采兼收,追求无穷变化,脱旧出新,独树一帜。他的书法,沉着顿挫中见变化牵掣,于平正中见奔放,于规矩中见飘逸,既存朴质书风,又现妍美流变,逐渐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审美至境。刘熙载辩证论艺,对于矛盾、冲突的事物,有着通变和兼容的倾向。在对刘熙载等的研究中,杨宝林进一步厘清了长期游离甚至对立的碑学与帖学的关系:“合之两美,离之两伤”{18},碑帖兼容,也许是中国书法的最佳出路。因此,他习书从帖学入手,尽得帖的流美,又吸纳碑学之精华,兼得碑的厚重。风神骨气和情趣意蕴兼备,形成了既圆融浑朴,又宏逸秀润的美学风格。
  汉字书法艺术,是博大、厚重的,也是千姿百态和不拘一格的,与之相关的美学观,同样因时、因势、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把笔抵锋,■乎本性”{19},杨宝林认为,刘熙载书学的审美崇尚,是将所积淀的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书法美学精神与个人美学趣味相融后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核心是书法美在自然、含蓄和真率。刘熙载追求本色、自然,提出“学书者始由不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20},认为文不修饰就是修饰到了极点。他指出,书法的含蓄主要表现在笔法与格调上,反对书家过分呈才使气,笔画真力弥满而不外显,则含蓄蕴藉,引人深思。他深知“‘真率’二字,最为难得”{21},恪守“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22}的原则。真率,是其为人为文的至高追求。杨宝林书法所呈现的美学精神,与他所理解的刘熙载的审美崇尚高度契合。他在习书过程中,不断体味传统书论中所蕴涵的审美元素,并通过吸纳精华、剔除糟粕而使自身的书法审美空间得以重构,并以至理、本性、真情为统领,不刻意求工,以天真烂漫为师,逐渐进入了澄明、高旷的美学境界。
  可以说,杨宝林书法创作的成果是其理论成功的重要注脚。他以优秀传统书法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书路径,对于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乃至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价值和借鉴意义。
  {1}{8}{19} 戴丕昌、范乡之编译:《古代书论选译》,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第224页,第37页。
  {2}{9} 栾保群主编:《书论汇要》(上),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166页,第167页。
  {3}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4} 何绍基:《何绍基书论选注》,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26页。
  {5} 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崇文书局2010年版,第308页。
  {6}{20}{21}{22} 刘熙载:《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6页,第437页,第422页,第165页。
  {7} 孙过庭:《书谱》,中国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10}{15} 张春林编:《苏轼全集》(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4页,第1438页。
  {11} 刘熙载:《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页。
  {12} 张春林编:《苏轼全集》(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3}{17}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第38页。
  {14}{16} 包备五:《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读》,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78页,第230页。
  {18} 杨守敬:《评碑评贴记》,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页。
其他文献
2000年夏天,一个朋友去北大听课。   傍晚,他走在校園的人流里,前面慌里慌张走来一个推自行车的男生。   戴着很厚的眼镜,穿着朴素,面相普通,走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好几次险些撞到别人,像是丢失了什么,又像是做了什么错事,总之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样子。我这个朋友远远地看到他,有点害怕,可往往就是这样,害怕什么,它却扑面而来。推自行车的男生仿佛预先掌握了一条接近他的路线,一拐一绕,来到了朋友面前,一
摘 要:D.H.劳伦斯是著名的英国作家,被福斯特称为20世纪最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之一。《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通过对机械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混乱、压迫与恐慌进行描述,体现出他对社会生态失衡的忧思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失望与否定。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 工业文明 压迫 失衡  “贯穿D.H.劳伦斯艺术生涯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对现代理性——工业文明的否定,对自然和本能的复归和向往。”这种反工业化的情绪
一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天空开始变得阴沉,似有下雨的嫌疑。远在大山深处的吉光屯也被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似乎还未曾感到那种阴沉的气氛,也不曾觉察到灾难的即将到来。  “那个一心想要吹熄灯的不肖子自从被关进庙里小屋后,咱们清静多了,”一个戴了圆框眼镜,头发很是稀少的人颇为欣慰地说道。  “是啊,咱啊再也不用操心他去吹熄灯了,”旁边跷着二郎腿的方脑袋接过话头。  “让那狗日的把灯给吹熄
摘 要:广军的画,胜在意趣,胜在思想,他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的理想以及对人文的思考,在自由、轻松的意趣中,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值得人深思的冷静和严肃。  关键词:理性 严肃 精神享受 意趣 愉悦  第一次看到中央美院教授广军名为《过场》的作品时,感觉那画画得实在太过很简单:三栋房子一座桥一个人。仅此而已。时间、地点、人物,画面似乎都给出了,颜色也还算热闹,可不知为何此画却令人惶恐。  画面中,天似乎快要
摘 要: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虽然江户时代就已经远渡日本,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却为数甚少,主要是由于此书对性爱的露骨描写,所以一直作为淫书而难以广泛流传。战后对《金瓶梅》的重新评价,也带来了翻译的热潮,小野忍的译本忠实原著,村上知行的译本去繁就简,土屋英明的译本是一部注重文学性的性爱小说。虽然翻译技巧与方法各异,但都展现了异文化背景下译者的选择,也透过译本可见异域读者的文化审美差异。  关键
摘 要:李佩甫的《生命册》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乡下人进城”的故事。《生命册》在揭示乡土知识分子精神蜕变的同时,揭示了他们所独有的精神气质;《生命册》中关于都市想象的描述并非单薄,而是抽象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最后,《生命册》揭示了“乡土乌托邦”自我想象的虚幻及其不可实现性,并以略带伤感的语调收尾。笔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生命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生命册》 乡土知识分子 都市想象 精神
摘 要:陈谦的小说往往呈现出对人内心世界的挖掘与心灵的自省,这种“向内转”的趋势延伸到了新作《虎妹孟加拉》中,她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新一代小留学生成长困境与心灵隐痛的挖掘,可谓走在了移民书写的前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陈谦借主人公玉叶对猛兽的“移情”,表现了两种文化历史空间下年轻一代的“失语”,而在极端的压抑下,“出走”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猛虎 移情 失语 出走  近年来,海外华文写作可谓异
摘 要:中国第五代导演利用“大写意”的影像语言创造“文化寓言”式的电影,体现出鲜明的先锋性和现代性,因此第五代电影一度被认为是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背离。事实上,第五代电影对本质真实的追求、固定长镜头的运用、兼具符号化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了第五代电影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仍然保留了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第五代电影对于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来讲,既有反叛又有发展。  关键词:第五代电影 影像美学 现
摘 要:舞蹈动作中的“韧”,一般是指一种持续、绵延的发力,使人体保持某一种造型或者状态,一般比较费力,但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也较为震撼。山西民间舞蹈无论是对情感的绵延、拿捏,还是动作的抻韧、挥洒,都离不开一个“韧”,离不开这博大、包容的亘古之“韧”,温稳、持续的绵延之“韧”,勤劳、节俭的克己之“韧”,质朴、憨厚的敦实之“韧”以及精美、多元的广博之“韧”。  关键词:山西 民间舞蹈 审美价值 韧  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景早伴着二月的风出现在了我们这座小城里。春风没有失信,果真又一次携着万点嫩绿翩然而至,陪伴着人们从三月的杨柳到五月的繁花。上一次去外婆家,小村庄里也是春意盎然。而我惊喜地发现,与绿意而来的不仅是春风这个伴儿,还有一只白狗。   一个初春的黄昏,我在外婆家吃晚飯,猛然,后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转头看不见人影,但见一狗。妹妹怕狗,下意识往妈妈身上靠,嘴里嚷嚷着。白狗忽见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