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学生思维 加深情感体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含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课上,老师把老麻雀的这种舍身救儿的精神归结为一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然而,有一同学发表了他的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精神也可以是父爱精神,因为文中并没有指出这是一只母麻雀。我想,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
  选入中学课本的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打动了学生心灵的感触,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是一次 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的书面作业,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四、打破学科间的隔阂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查字典比赛、书法活动、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网页制作等活动。专门开设语文活动课,分小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宠物介绍、家乡介绍、民居介绍;自创相声小品表演、自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节目主持、社会热点评论、小辩论……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学习时不仅要接触它的语言文字,而且要接受它的观点和感情。选入中学课本的大多数课文都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高巧珍,甘肃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何为语文意识?百度网上的解释是“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需要从语境、整体等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由此可见,语文有着悦耳的声响、美丽的色彩、诱人的味道、温柔的触觉和适宜的温度。应该在追求语文的“言”和“意”高度统一的过程中,营造自由活泼的氛围,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构建灵动而有趣味的语文课堂。  一、“学”得欢畅,牧养更自在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其中体现着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人
孙绍振指出:“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更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白白浪费了自己和学生的生命。”  孙绍振先生《名作细读》一书的扉页上还有这样一段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
一、活动构思  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之一。“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语文学习的途径并不仅仅是封闭的课堂教学,语文学
期刊
综合性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对教情和学情展开多重调查研究,以提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布设明确任务、优化活动形式、接轨学生生活,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活动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可以顺利完善学生学习认知,打造综合性学习高效课堂。  一、布设明确任务,创设综合性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时,
期刊
近年来,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引发人们的思考。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因此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个性发挥,启迪学生的智慧碰撞,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让学习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构建和谐、民主、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阶梯目标,因材施教  小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时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自主学习,以自读、自问、自思为基本实施手段,对阅读文本展开探究性阅读学习,可以顺利构建学习主体认知思维体系,形成重要学力和思想成长力。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提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设置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围绕课文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文本的感悟,更为深刻地把握文章主旨。  一、全局性提问,感知整体  要想更好地品悟文本,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教师可以设置全局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将其作为语文知识训练的手段,注重讲解,忽视学生自主感悟;注重写背,忽视诵读品味。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价值,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解决策略,以期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内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但在目前中小学校写字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思想上不重视,忽视正常的写字教学;老师、家长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不严,导致不少的中小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写的字龙飞凤舞,潦潦草草,不像字形。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写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在这种现状下,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汉字是音、形、义相互结合的整体,单个的汉字并不是孤立的字符。教师要利用汉字的特点来组块教学,以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教师可以将某一课的汉字作为基础,教一个生字的同时带起一串字,促进学生组块记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关注示音构件,增大容量  汉字中有大量的形声字,教师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抓住汉字的声符,以其作为学生学习汉字的基本单位,进行汉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