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节目要切中时代脉搏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3年到2014年,火爆电视荧屏的综艺节目,不再是海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些原创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标签的节目模式取得了收视、口碑上的双丰收。6月10日,“探索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主题论坛在第四届上海电视节举行。如何更好地鼓励创新,让国内电视节目从“模式引进”走向“自主研发”再到“模式输出”,成为与会国内外电视界知名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
  节目模式螺旋式上升
  回顾近10年来的节目模式发展之路,世熙传媒CEO刘熙晨认为,中国的节目模式引进,已经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到了内容形成影响力、商业模式不断"拓展"的阶段。模式节目已经成为了电视产业中的一个成熟产品,电视台们也都认可了节目模式的价值。
  对于引进还是原创,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认为,节目模式正如语言和文化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融合发展的,兼容并蓄才形成了最终的多元化视角。
  节目模式其实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意和生产水平,刘熙晨说:“我们要更多地从节目模式中学习,比如说制作方法、创意方法、创意理念等。”
  山寨跟风能否孕育精品
  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发展,与会嘉宾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原创”与“模仿”上。
  有感于当下“国外模式+中国制造”的节目风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把“模仿”分为了四个层次:最高级别是节目模式的购买引进,其次是元素借鉴,再恶劣些就变成了抄袭,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叫“致敬”。他强调,除了购买引进外,其他方式都是对节目模式创意的不尊重。
  对此,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的心态显然更加开放,尽管他也有过作品被别人抄袭的经历,但他认为不必过分苛责抄袭与致敬。恰恰相反,行业需要鼓励高手段的致敬。他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整个文化的堆积是金字塔形的,总有些节目为了脱颖而出,会比恶意的抄袭高明一点点,脱颖而出的人多了,就会出现高精尖的节目。
  云南电视台长赵树清坚决反对这一说法,他认为抄袭绝对是贬义词,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更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让中国节目模式、尤其是原创模式,有一个健康、规范、有保障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政府应该为市场的规范化做出更多努力。
  来自韩国的金牌制作人——《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创意及制作人、韩国MBC娱乐部部长金荣希道出了他的经验。他认为,从韩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来看,引进到原创输出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的节目引进、学习;第二阶段是中间过渡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差异化改造,最后才是完全的自主创新。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表示,中国的电视节目虽然跟风现象不断发生,但总体来看是向着健康、有序、令人欣喜的方向稳步前行。这几年电视创新的需求空前旺盛,各电视台创新的内在需求、活力、积极性都空前高涨,相应的市场回应、社会制作力量、各界参与创新的资源整合力度也在不断提升。电视创新的路径、元素、机制也呈百花齐放的多元态势。总体来说,全国电视的创新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
  好节目要反映社会现实
  在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一天的讨论中,几乎所有的发言嘉宾都支持了一种观点:成功的节目模式要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王丹彦认为,好的节目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时代表达,比如像《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不过,原创节目在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上,还应该有更开阔的思路、更多元的表达。
  马东也认为,做原创节目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在节目形式上博取眼球,而是要拨动大众的心弦,节目要能够切中时代脉搏,引起观众共鸣。每一代人有不同的心弦,因此节目模式也可以各美其美,有多样化的存在。
  李勇亦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节目模式无论引进还是原创,都只是操作路径,重点还是看节目价值观想表达的是什么。做节目就是要切中当下的社会现实。
  金荣希跟同行们分享了韩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意来源。他说自己每天早晨都会花至少一个小时以上,仔细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并长时间地思索人们对哪些话题感兴趣。当他制作新节目时,就会从他一直思考的、观众特别感兴趣、特别渴望听到的话题中得到创意。
其他文献
第20届上海电视节依然是行业风向标,交易市场的谨慎映衬业内人对政策的适应;韩国人很忙的背后是韩剧、韩国综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由表及里;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在电视节举办上星说明会,纪录片的动作幅度空前,伴随政策东风,中国纪录片的春天似乎已到眼前;视频网站在电视节上高调宣传自制节目和自制剧,越来越以内容制作商而非渠道商的面貌出现,大有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之势。  交易市场合并  6月13日,随着“白
期刊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成长速度有目共睹,但儿童片的创作却走入了低谷。《爸爸去哪儿》的火爆,使得少儿相关的媒体市场活跃度逐渐走高,以孩子为核心的亲子互动关系成为电视荧屏表现热点;但另一方面,真正面向孩子生产的优质影视作品仍是稀缺资源,面对新媒体冲击,少儿频道的经营也遇到困难。6月12日,“春耕儿童影视论坛”在上海电视节举行,与会学者、专家就中国儿童影视的市场空间与创作方向展开了讨论。  小儿童、
期刊
继去年10月《爸爸去哪儿》风潮后,“奶爸萌娃”迅速受到观众及电视台热捧。《爸爸去哪儿》第二季6月20日开始每周五晚22:00在湖南卫视与观众见面,并在原来12集的基础上增加至16集,“加量”显示出其市场企图心的加大。浙江卫视之前也“趁热打铁”,在今年4月下旬推出了明星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两档节目虽不在同一时段播出,却延续了亲子节目“父爱牌”的热度。  “异样”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与《爸爸回
期刊
在本届上海电影节的行业讨论中,“完片担保”是一个热门话题。组委会今年专门以此为题组织了一场论坛。参与话题讨论的各方,身份和立场各有代表性,除了Film Finance这样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海外企业,也有目前尝试在国内推广完片担保服务的本地公司,也有对此项服务有经验的制片人,以及银行、基金这样的专业投资方。  电影制作的风险担保环节此前一直是国产片制作的一大缺陷,也是制约中国电影进一步与国际
期刊
来自星星的你》火遍亚洲,俊男靓女、华服美景,被国内从业人员视作偶像剧的标准模板,导演张太侑却说,《星你》不是偶像剧;《流行花园》《终极一班》《恶作剧之吻》等台湾偶像剧造就数代偶像,近年却后继乏力,既无佳作也无新人冒头;内地偶像剧几成雷剧代名词,《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生硬植入的美特斯邦威成为最大槽点……  到底偶像剧是什么?偶像剧的植入如何操作?三地电视人齐聚6月12日的上海电视节新浪潮论坛,探究“偶
期刊
342014上海电视节三大现象  36标杆节目是如何炼成的  38偶像剧路在何方  39电视人需要GPS思维  40如何制造“现象级”节目  41好节目要切中时代脉搏  42好纪录片就像“糖衣炮弹”  43关注新闻 关注电影 关注社会思潮  44中国影视节目的新“丝路”  45视频网站发力自制 网络剧亟待价值变现  46儿童影视市场的两个关键词:互动 娱乐  47郭宝昌:“新人辈出让人兴奋”  4
期刊
6月12日,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请到了多位国内外纪录片导演,共同探讨如何建立起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生态产业链。  立意与“语法”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优秀纪录片?上海纪实频道艺术总监应启明认为,除了好的故事、画面、声音等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外,最核心的问题是作品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应启明用荷兰纪录片《马丁的声音》举例。他解释说,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摄失聪孩子的故事,无外乎三种格调:自强不息的励志故
期刊
文/陈 丹  《综艺》:今年参赛动画片的整体质量如何,有何特点?  尼尔森·申:本届电视节动画单元参与评奖的动画片有着独特的创作方式,不是那些每周、每天都能够在电视上放映的动画片,其艺术性会更强一些。  《综艺》:在评判中,你的标准是什么?  尼尔森·申:入选的动画片与其商业上的成功与否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从纯粹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  《综艺》:你认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应具备哪些特质,尤其是给孩
期刊
2014年6月14日-22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举办。总体观察,本届活动保持了既有水准,电影节在选片等领域取得了可贵进步。在经历了去年的短暂波动之后,上海电影节今年算是重新稳住了阵脚,巩固了领先位置。  影片和星光:提升明显  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本届选片可谓近几年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届。  上海电影节竞赛单元的选片向来是个老大难。简单来说,评价电影节选片的直观标准主要是两项:所选作品及主创
期刊
文/南 瑞  《综艺》:你觉得今年电视连续剧单元参赛作品的整体质量如何?  郭宝昌:今年入围的电视剧,质量是大踏步前进的。可以明显看到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能给人以启示,我觉得这是一大进步。  第二是作品结构更贴近市场。入围作品无论篇幅多长,都能感觉到创作者很注重审美疲劳的问题,留下悬念,可吸引观众从头看到尾,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另外就是新人辈出,特别令人兴奋。我一向主张,我们这一代该靠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