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za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采取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主体部分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人物特点等的一种学习方法。认识的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传统教学十分强调整体感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都说明了整体感知的重要性。它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过分强调“肢解”文章,却极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感悟的偏颇提出来的。一篇文章,不论篇幅的长短,能否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主要标志。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能对课文形成“全豹”的概念,“知全豹才能见一斑”。
  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各不相同的整体感知要求。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这适合于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及诗歌。在教这些课文时,读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先从情感上、语言上抓住了学生。有了情感熏陶的第一步,学生学习起来就特别投入。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先让学生听范读录音,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优美的语言。
  (二)复述课文。
  适合于故事性强,情节相对完整的记叙文、小说等。通过复述课文,把握写作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感知。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较前两点,这是深层次的感知课文。很多学生在练习或答卷中出现答题要点不清晰,不全面,甚至理解远离文段,凭空做题的现象,这是由于没有整体把握文段主旨,没有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而造成的。寻找段落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整体段落的内容,进而把握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常见方法有:一是寻找文章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的文字。这些句子是作者情感的喷发,找出这些句子也就找出了文章的筋脉。二是找段落中心句、画龙点睛句等这些都是文本中的关键句,也是文本给读者提供的关键信息,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找出并理解了这些关键的语句也就把住了文章的灵魂,再来具体地分析文章,思考问题就容易得多了。
  当然,怎样整体感知课文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几点,还要根据具体文本设计的具体要求。
  
  二、局部阅读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陶渊明读书乐之精髓。我们阅读课文欣赏什么,析什么,当然就是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句子或含蓄曲折、意味深长的经典地方。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几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用了很多的笔墨写了她的诸多不好。如果没有对买《山海经》一事作出研讨与分析。学生是很难把握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以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因此学习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情节进行精读。如长妈妈为什么来问我《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她问我时,我的想法如何?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理?我为什么感受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书的模样粗拙,但我为什么把它看作是我的宝书?作者为什么不去写阿长如何买《山海经》?为何有意地把阿长说的“三哼经”的话描写出来,等等。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就能够正确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及作者对她的情感了。
  
  三、整体深化
  
  这一阶段的整体感悟是对整体感知的拓宽和加深,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仍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对阿长是怀有尊敬、喜爱、怀念的感情,以至在她离开了30年后仍写文章纪念她,表达对她的深深情感。但他为什么在前文写了她的诸多不好,写他对阿长的讨厌,不大佩服甚至憎恶呢?学生通过讨论,开始明白原来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阿长的诸多不好,不是为了大揭其短,而是为了后面的“扬”作铺垫。另外,写她的思想性格上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对她的不幸的同情,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这样安排更突出了对阿长的感激之情,正是这样一个饶舌、多事、迷信、无知,没有文化而又不失善良的阿长,却能够理解一个孩子的心理,千方百计地满足了他的心愿。“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得到了凸现,使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活起来,也使学生明白了如何把人写真、写实,写得有血有肉。
  总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不外于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地深入研读,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通过整体感知,局部阅读的目标才更明晰,整体感悟才能更深刻、更完整。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必然性,并探讨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思想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培养    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对美的向往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永恒的追求。在学校,教学活动就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应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种必然。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上的种种困惑:现在自上而下大讲课改,而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竟连简单的诗文默写都不能通过。如要写一篇颂扬真善美的文章,学生即使是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似乎连往日里各种情感也无法领略,更别说用细腻的文笔来表达自己那份“报得三春晖”的朴素情感。由此,笔者深切地感到,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  我们现在是把语文教育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教育、知识教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摘要: 新时期,校园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资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证了校园文化对拓展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空间、明确语文教育的导向、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感染力、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灵活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影响    传统语文教育往往把语文课程的作用狭义地定义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工具。虽然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笔者在教学一线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