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z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及生命科学原理和方法,实现组织保存、修复、功能维持和提高作用的生物学替代物的科学,目的是实现组织器官的功能修复。干细胞不仅可用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还可应用于生物生长发育机制的研究、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等领域。因核移植技术以及提取胚胎干细胞面临着材料不易获取、免疫排斥和伦理学争议,其研究发展受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是将影响全能性的外源转录因子基因导入分化的体细胞诱导其重编程成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的多能干细胞。iPSC制备技术不需要胚胎和卵母细胞,克服了以上限制,应用前景广阔。
  1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产生
  2006年,Takahashi等[1]将24种与全能性相关的转录因子排列组合,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并通过Fbxl5报告基因(细胞多能性标志分子)筛选,确定了4种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可将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C,其在细胞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生长特性、标志物等方面与小鼠ESC十分相似。这些iPSC能形成畸胎瘤和嵌合体小鼠胚胎,但是不能形成成活嵌合体小鼠并参与到生殖遗传。后来,Okita等[2]改选Nanog进行筛选建立的iPS细胞系相比Fbx15筛选得到的iPSC在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模式上与ESC更接近,且能够参与成活的嵌合体小鼠生殖系细胞的遗传。2007年,Takahashi等[3]建立了人iPSC,美国Thomson实验室[4]同时报道通过慢病毒转导Oct4,Sox2,Nanog及Lin28四个基因也能将新生儿包皮成纤维母细胞成功重编程为iPSC。随后,多种来源体细胞都被重编程为iPSC。
  2 iPS细胞制备技术的优化
  2.1转录因子的选择:选择转录的除了由其本身的全能性决定外,还可根据加入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体细胞内源性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Kim等[5]发现Oct4是必需的,外源Sox2、Klf4 和c-Myc 表达不是iPSC产生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提高诱导效率。增加转录因子使用个数,如:采用六因子(Oct4,Nanog,Sox2,Lin28,c-Myc和Klf4)可显著提高重编程效率[6],然而转录因子作为外源基因对iPSC的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小分子化合物可替代某些转录因子并提高重编程效率,其机制可能是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内源性转录因子的表达,因此有利于安全性的提高。Huangfu等[7]在对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丙戊酸(VPA)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利用VPA可以使只有Oct4、Sox2转录因子的体细胞成功诱导为iPSC。对于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加深了对重编程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已发现有效的小分子化合物还有Vit C、PD0325901、CHIR99021、P53 siRNA和UTF1等,均可提高iPSC产生效率。
  2.2外源因子导入方式:逆转录病毒是首次产生iPSC所使用的载体,以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为载体的转染方式会使外源基因和载体序列整合。多病毒整合位点引起的插入突变会干扰正常基因功能,而外源基因的表达会影响细胞分化,导致肿瘤发生。2008年,Stadtfeld等[8]和Okita等[9]分别使用腺病毒和质粒来瞬时转染细胞,成功获得无外源基因整合的iPS细胞,但诱导效率低下。2009年,研究者[10-12]利用Cre/LoxP 重组系统,oriP/EBNA1质粒和piggy-Bac转座子系统将外源基因从iPS细胞中切除,这些方法较为繁琐,安全性也有待验证。直接导入转录因子蛋白或mRNA,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方法,在重编程因子蛋白上连接细胞穿膜肽组成融合蛋白,可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执行其重编程的功能,蛋白诱导小鼠和人体的iPSC都已实验成功[13]。但是其诱导效率低,且蛋白容易失活。Warren等[14]将4个产生重编程蛋白的mRNA导入细胞以诱导iPS细胞,这种方法效率较高,诱导时间也只需原来的一半。
  2.3 体细胞的选择:不同分化阶段的体细胞,在重编程的难易程度、效率、所需因子组合或克隆形成所需时间等方面上是不同的。分化程度低的体细胞,如: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其重编程大大易于终末分化的体细胞。同时有研究显示不同来源的iPSC在肿瘤形成上存在很大差异。Aoi等[15]发现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C成瘤性比肝脏细胞和胃表皮细胞来源的iPSC成瘤性要高很多。Sun等[16]发现采用人脂肪干细胞作为供体细胞,效率是皮肤成纤维细胞的20倍,原因可能是脂肪干细胞内源性转录因子的高表达。也有研究[17]采用血细胞来获得iPS细胞,使得其产生方式更为便捷。此外,Yoshida等[18]发现5%低氧浓度的细胞培养环境可有效提高iPSCs的诱导效率。随着对多种体细胞重编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将有望找到兼具高效、安全、易于取材等优点的供体细胞。
  2.4 iPSC的筛选鉴定:从最开始的Fbx15到选用Nanog或Oct4筛选出与ESC更类似的iPSC,报告基因筛选法都需要对细胞进行遗传学修饰。后来,Maherali等[19]利用形态学标准来筛选鉴定,然而形态学的筛选工作量大,需要研究者丰富的ESC培养经验。现在一般从形态学、分子和功能水平上进行系统地筛选鉴定。在功能上主要是形成畸胎瘤、形成嵌合体、拥有生殖系遗传能力以及产生四倍体能力的鉴定,然而除了畸胎瘤生成,其余鉴定方式都面临伦理问题,不方便应用于人类iPSC。
  3 iPSC的应用
  构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于细胞替代治疗的研究。2007年,Hanna等[20]利用人类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小鼠动物模型,取尾尖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C,然后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用人野生型βA-珠蛋白基因替代了βS- 珠蛋白基因,接着将修饰过的iPSC定向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治疗动物模型的镰状细胞性贫血。美国学者Wernig等[21]将体外诱导分化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进人小鼠胎脑,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具有良好的功能和活性,进一步研究证明移植体外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明显改善成年帕金森病模型鼠的运动功能。Xu等[22]用iPSC分化而来的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入血友病A的模型小鼠肝脏中,有效改善了出血不止的症状。此外还有多项研究将iPSC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胰腺细胞、β细胞、心肌细胞等。这都显示了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此外,人类疾病特异性iPS细胞系的建立,为个性化的治疗提供了可能。2008年,Dimos等[23]将一患有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82岁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诱导成iPSC,并分化成带有疾病特征的运动神经元,该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ALS的发病机制,提供寻找合适药物靶点,筛选治疗ALS的药物,还可能用于通过遗传修饰得到正常功能的自体神经元进行移植治疗。Park等[24]也建立了多种遗传病患者的特异性的iPS细胞系包括脊髓性肌萎缩(SMA),亨廷顿病,唐氏综合症等。
  4 iPS细胞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提高iPS细胞的诱导效率和安全性以使其应用于临床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iPS细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如:①iPS细胞的体外定向分化不明,许多实验都产生了畸胎瘤或肿瘤;②筛选和鉴定iPS细胞的方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人iPS细胞的鉴定上;③需要兼顾重编程效率和安全性,考虑仅利用mRNA、蛋白或小分子化合物来诱导iPS细胞;④需要找出最合适的供体细胞;⑤重编程机制以及iPS细胞与ES细胞在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表达谱的差异;⑥伦理争议:iPS细胞的全能性使得产生克隆个体成为可能,这会使iPS细胞重新面临伦理学上的争议。虽然iPS细胞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仍亟待解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iPS细胞有望与胚胎干细胞一样,被广泛应用于骨、软骨、肌肉、神经、上皮、脂肪、血管内皮组织工程,最终投入到临床上的各类缺损组织修复及美容手术。
  [参考文献]
  [1]Takahashi K,Yamanaka S.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J].Cell,2006,126(4): 663-676.
  [2]Okita K,Ichisaka T,Yamanaka S,et al.Generation of germline-compete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Nature,2007,448(7151): 313-317.
  [3]Takahashi K,Tanabe K,Ohnuki M,et al.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J].Cell,2007,131(5): 861-872.
  [4]Yu J,Maxim A,Kim S,et al.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J].Science,2007,318(5858):1917-1920.
  [5]Kim JB,Sebastiano V,Wu G,et al.Oct4-induced pluripotency in adult neural stem cells[J].Cell,2009,136(3):411-419.
  [6]Liao J,Wu Z,Cheng L,et al.Enhanced efficiency of generating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by a combination of six transcription factors[J].Cell Res,2008,18(5):600-603.
  [7]Huangfu D,Maehr R,Guo W,et al.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efined factors is greatly improved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J].Nat Biotechnol,2008, 26(7):795-797.
  [8]Stadtfeld M,Nagaya M,Utikal J, et al.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without viral integration[J].Science,2008,322(5903):945-949.
  [9]Okita K,Nakagawa M,Hyenjong H,et al.Gener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viral vectors[J].Science,2008,322(5903):949-953.
  [10]Kaji K,Norrby K,Paca A,et al.Virus-fre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and subsequent excision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J].Nature,2009,458(7239):771-775.
  [11]Yu J,Hu K,Smuga-Otto K,et al.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ector and transgene sequences[J].Science,2009,324(5928):797-801.
  [12]Woltjen K,Michael IP,Mohseni P,et al.PiggyBac transposition reprograms fibroblasts 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Nature,2009,458(7239):766-770.   [13]Zhou H,Wu S,Joo JY,et al.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using recombinant proteins[J].Cell stem cell,2010,4(5):381.
  [14]Warren L,Manos PD,Ahfeldt T,et al.Highly efficient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and 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cells with synthetic modified mRNA[J].Cell stem cell,2010,7(5):618-630.
  [15]Aoi T,Yae K,Nakagawa M,et al.Genera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mouse liver and stomach cells[J].Sci STKE,2008,321(5889):699.
  [16]Sun N,Panetta NJ,Gupta DM,et al.Feeder-free deriv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adipose stem cells[J].Pro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37):15720-15725.
  [17]Loh YH,Hartung O,Li H,et al.Reprogramming of T cell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J].Cell stem cell,2010,7(1):15.
  [18]Yoshida Y,Takahashi K,Okita K,et al.Hypoxia enhances the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Cell stem cell,2010,5(3):237.
  [19]Maherali N,Sridharan R,Xie W,et al.Directly reprogrammed fibroblasts show global epigenetic remodeling and widespread tissue contribution[J].Cell stem cell,2007,1(1):55-70.
  [20]Hanna J,Wernig M,Markoulaki S,et al.Treatment of sickle cell anemia mouse model with iPS cells generated from autologous skin[J].Science,2007,318(5858):1920-1923.
  [21]Wernig M,Zhao JP,Priszak J,et al.Neurons derived from reprogrammed fibroblasts functionally integrate into the fetal brain and improve symptoms of ra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Pro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15):5856.
  [22]Xu D,Alipio Z,Fink LM et al.Phenotypic correction of murine hemophilia A using an iPS cell-based therapy[J].Pro Natl Acad Sci USA,2009,106(3):808-813.
  [23]Dimos JT,Rodolfa KT,Niakan KK et al.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from patients with ALS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motor neurons[J].Science,2008,321(5893):1218-1221.
  [24]Park IH,Arora N,Huo H,et al.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Cell,2008,134(5):877-886.
  [收稿日期]2013-02-20 [修回日期]2013-04-11
  编辑/李阳利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胶囊联合液氮冷冻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给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每天1次,治疗2周,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4周;对照组:52例,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每天1次,治疗2周,外用炉甘石洗剂4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率25.86%,有效率62.07%;对照组痊愈率13.46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丘状小乳症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近一年来4例采用乳房假体矫正丘状小乳的病案进行总结,比较假体置入时同期行乳腺后放射状切开、梯田状切开及乳晕双环法缩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假体隆乳术后双乳呈葫芦状,形态不佳;假体置入同时行腺体后放射状切开的1例患者术后乳房仍呈葫芦形,程度较轻;假体置入同时行乳腺后梯田状切开的1例患者术后疗效与放射状切开相似;2例假体置入同时行乳晕旁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应用生物膜线性材料悬吊提升面部,恢复面部年轻化的方法。方法:采用生物膜线性材料在面部进行收紧提升,共治疗68例面部软组织松弛的患者。术前、术后对患者的鼻唇沟形态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患者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进行常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最好的术后效果出现在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的并发症都是轻微的、暂时性,包括颞区疼痛,皮下牵拉,面部不对称等;未见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的可能性及在此过程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抽取Wistar大鼠的骨髓,经全骨髓法分离、纯化MSCs,鉴定后建立MSCs细胞模型,用成胶质细胞诱导培养基诱导其为角质形成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以添加了AngII的成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培养基组与单纯成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培养基组在诱导MSCs 7天、10天后行
期刊
痤疮是一种由多发性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的皮肤病,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作为损容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后的痤疮,Goulden[1]将其分为持续性和迟发性两种,前者指25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持续到25岁以后,后者为25岁以后发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工作压力的增大,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也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2月~2012年12月,笔者科室运用强脉
期刊
瘢痕(scar)从病理学上可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以病理性瘢痕最多见[1],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HS是由创伤、炎性反应等引起,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失控和胶原等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产生和沉
期刊
我科自2010年以来,使用曲安缩松用于瘢痕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患者103例,共计176块瘢痕疙瘩,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收集瘢痕疙瘩病例103例(男68例,女75例),瘢痕共计176块,年龄11~41岁,平均25岁,病程6个月~5年。其中胸部153块,肩部72块,耳垂36块,其它15例。皮损最大7cm×4cm,最小1cm×0.5cm。治疗前3个月内均未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两种肩台形态设计对前牙全瓷冠疲劳特性的影响,为全瓷冠的临床设计、制作以及使用寿命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上中切牙及其全瓷冠的有限元模型。根据有限元获得的应力、应变结果,使用ANSYS Workbench 13.0软件下研究全瓷冠的循环疲劳特性。结果:载荷在90~130N范围内时,90°肩台在承受94.3N循环载荷时全瓷冠颈部肩台出现疲劳损坏,疲劳循环次数为1.95×107次;1
期刊
随着整形美容技术的发展与推广,通过手术改善面部先天不足的人越来越多,自体脂肪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优于人工组织代用品、异体及异种材料,且无免疫和排异反应,无毒无害[1],受到广大求美者的喜爱。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是将抽吸所得的自体纯化颗粒脂肪注射到软组织缺损部位,从而使受区达到丰满塑形的效果[2]。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面部患者2011年1月~201
期刊
深圳市秋涛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创立于2008年,择址于深圳华强北黄金商业旺区甲级写字楼,是一家集医疗投资、皮肤医学机构管理、美容健康养生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司。创始人医学硕士李秋涛医生是“多层次皮肤整合管理计划”发起人,倡导健康、安全的美肤理念,把做中国医学美肤第一品牌作为公司发展的目标。是中国大陆高科技美容第一书——《揭发女明星不老秘密——高科技美容》,《激光美容,10分钟让你变漂亮》等美容科普书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