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巧妙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作者的生平背景、题中的注释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思想内容 诗歌类别 作者生平背景 题中注释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但是如何通过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从而达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何方法和技巧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在读完一首诗歌后就能把握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去推测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基本上是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恬淡之情,还有的诗歌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再如“边塞战争诗”主要表现的是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借征夫之妻抒发了这些感情。如“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历史古迹的咏怀或评价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或是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讽今。又如“咏物诗”,它或是通过细致描摹某个意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一定的生活哲理,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了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或是托物寓志,借物说事,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意象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诗歌类别还有送别诗、思乡诗等等,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类别来推测它们的思想内容。当然有些诗歌的题材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既包含这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另一类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去考虑。总的说来,通过把握诗歌类别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其次,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时候还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情感内容。比如王安石、陆游、毛泽东都写过咏梅诗,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生活态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王安石的《梅花》写作的背景是自己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借严寒中独自开放在墙角的寂寞孤傲的梅花,展现了自己虽然变法遭到失败,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却依然保持高洁坚定的品格的情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作的背景是作者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却屡遭求和派的反对,晚年退居家乡,因此作者以梅花的处境“断桥”、“黄昏”、“风”、“雨”比喻自己人生处境,表现了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以梅花“只有香如故”的品格表现自己不愿苟合于流俗的坚贞孤傲。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一改以往文人士大夫笔下梅花凄凉寂寞、孤芳自赏的形象,展现了梅花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品格,梅花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又如,近几年许多省的高考题考到了南宋诗人的作品,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诗歌抒发的感情一般都是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求收复失地的痛斥,对北方故土、亲人的思念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我们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可见,我们要准确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感情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
  最后,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的时候还要注意题中的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苏轼的《望江南》,通过注释“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日”,可以想到这首诗有思乡之情,因为清明节有回乡扫墓的习俗,作者却无法回到故乡,只有思念的痛苦,理解了这些对我们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可见,细读注释很重要。
  可见,以上三种方法的掌握必将有助于学生解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这类题。
  故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比较难的题型,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得分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
  [1] 王朝银.创新设计“古诗鉴赏”[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