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2001年深深困扰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造假问题,2002年在美国股市翻版。我们和美国比起来,在制度建设上相距甚远,这一差距从对问题公司的处理结果上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但与此同时,道德建设也不容忽视,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难以克服的。
中美重大问题公司列表
美国
安然公司破产2001年12月2日,美国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经过美国司法部等多个部门的连续调查,发现安然通过做假账的手段,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利润6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破产案。而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安然事件"仅仅是美国公司假账丑闻的"冰山一角"。
结果:破产
默克涉嫌虚报收入
6月21日,《华尔街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全球三大制药巨头之一的默克公司成为了一起股东集体诉讼案的被告。默克公司涉嫌在过去3年中,将旗下药品福利管理子公司默德科公司并未获得的124亿美元计入了收入,占其3年总收入的10%。百亿美元的假账是近期假账丑闻中数量最大的一宗。
结果:受到起诉,等待判决
微软虚报利润
微软参与到造假者的行列,简直是对美国经济最大的讽刺。据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称,微软公司在1994年7月到1998年6月期间的会计行为存在严重虚报公司收入的情况。那几年微软公司盈利情况并非很好,但微软故意将大量应该在公司收入中扣除的储备资金不予计算,给人以利润虚高的印象。
结果:以缴纳罚款的方式与司法部和解
世通公司虚报开支
6月25日,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服务商世界通信公司爆出惊人内幕:该公司将近38亿美元的不正当开支被列入了公司的"资本开支"名下。在美国,这样做可以推迟申报这笔款项,从而保持公司"名义上的高赢利"。从2000年起,世通的日子就一直不好过,日益的举步维艰迫使其不得不铤而走险。
结果:破产
施乐夸大营收
6月28日,在美国证管会严密的追查下,施乐公司承认:由于会计统计方面的错误,该公司在过去5年中高报收入14亿美元。而知情人士却认为,施乐公司并没有说实话。施乐在1997年至2001年间虚报的营收金额可能高达60亿美元,远远超出人们估计的虚报金额。
结果:以缴纳罚款的方式与司法部和解
泰科国际隐瞒收购
过去几年,泰科曾获得《商业周刊》和《财富》的无数美誉。在这个期间,泰科进行了数百次收购,其收入也从1995年的50亿美元猛增至2001年的360亿美元。如果不是安然的破产引起了人们对公司诚信问题的关注,泰科的辉煌恐怕还要维持很久。泰科涉嫌的是动用80亿美元,作出超过700宗未向外界披露的收购。
结果:首席执行官辞职,陷入破产边缘
中国
造假大王银广夏"银广夏"3个字在中国股市简直成了造假的同义词。尽管银广夏不是最早这么干的,但的确是影响最大的。在虚构利润事件被揭露之前,银广夏的业绩一直"稳步增长",曾创下了4个月内涨幅超过150%,10送10除权后当年填满权的纪录。而到最后却害得股民血本无归。
结果:有望重组
"两面派"蓝田股份
蓝田股份上市后的5年间,其总资产规模从2.66亿元到28.38亿元,增长了10倍。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吹出来的。在媒体和学者的"揭批"下,蓝田股份逐渐露出原形。经证监会调查,蓝田公司财务报表与股价及经营等多处脱节。此后蓝田急转直下,由蓝田股份变成了"ST生态",直至暂停上市。
结果:暂停上市,靠变卖资产度日
黎明股份亿元假账案
2001年1月8日,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向有关部门出具处理意见,针对黎明股份1999年虚假年报事件,建议追究有关违规违纪责任人。迟至4月21日,黎明股份才在媒体上发表有关数据调整的公告,告之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多元,虚增利润8679万元,并发出了下年度的预亏公告。
结果:企业停产,老总逃跑
麦科特造假流水线
2002年1月16日,麦科特欺诈上市案在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本案中,有关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都深卷其中。经查,麦科特采用各种手段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虚构成本20798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从头到尾,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造假流水线"。
结果:所有主要责任人员服刑
东方电子信息披露不实
2001年8月28日,媒体推出报道《机构中经开十年赌死命--东方电子篇》,矛头直指东方电子大股东操纵股价的问题,引起关注。证监会随后对东方电子进行调查,发现其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多处不实。这立刻引起东方电子股价的异动,一个月之间狂跌2/3。目前的东方电子已经"半死"。
结果:等待证监会处理结果
大庆联谊:腐败的上市公司大庆联谊早在1999年就入选了当年的股市十大丑闻,原因是为申报上市弄虚作假。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该公司董事长擅自决定将部分公司职工股票送给某些单位和个人,先后有60多名干部落水。该公司上市后依旧"恶习不改",曾通过连续发布的4个虚假公告,误导投资者快速损失23%。已多次被股民告上法庭。
结果:官司缠身
中美重大问题公司列表
美国
安然公司破产2001年12月2日,美国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经过美国司法部等多个部门的连续调查,发现安然通过做假账的手段,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利润6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破产案。而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安然事件"仅仅是美国公司假账丑闻的"冰山一角"。
结果:破产
默克涉嫌虚报收入
6月21日,《华尔街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全球三大制药巨头之一的默克公司成为了一起股东集体诉讼案的被告。默克公司涉嫌在过去3年中,将旗下药品福利管理子公司默德科公司并未获得的124亿美元计入了收入,占其3年总收入的10%。百亿美元的假账是近期假账丑闻中数量最大的一宗。
结果:受到起诉,等待判决
微软虚报利润
微软参与到造假者的行列,简直是对美国经济最大的讽刺。据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称,微软公司在1994年7月到1998年6月期间的会计行为存在严重虚报公司收入的情况。那几年微软公司盈利情况并非很好,但微软故意将大量应该在公司收入中扣除的储备资金不予计算,给人以利润虚高的印象。
结果:以缴纳罚款的方式与司法部和解
世通公司虚报开支
6月25日,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服务商世界通信公司爆出惊人内幕:该公司将近38亿美元的不正当开支被列入了公司的"资本开支"名下。在美国,这样做可以推迟申报这笔款项,从而保持公司"名义上的高赢利"。从2000年起,世通的日子就一直不好过,日益的举步维艰迫使其不得不铤而走险。
结果:破产
施乐夸大营收
6月28日,在美国证管会严密的追查下,施乐公司承认:由于会计统计方面的错误,该公司在过去5年中高报收入14亿美元。而知情人士却认为,施乐公司并没有说实话。施乐在1997年至2001年间虚报的营收金额可能高达60亿美元,远远超出人们估计的虚报金额。
结果:以缴纳罚款的方式与司法部和解
泰科国际隐瞒收购
过去几年,泰科曾获得《商业周刊》和《财富》的无数美誉。在这个期间,泰科进行了数百次收购,其收入也从1995年的50亿美元猛增至2001年的360亿美元。如果不是安然的破产引起了人们对公司诚信问题的关注,泰科的辉煌恐怕还要维持很久。泰科涉嫌的是动用80亿美元,作出超过700宗未向外界披露的收购。
结果:首席执行官辞职,陷入破产边缘
中国
造假大王银广夏"银广夏"3个字在中国股市简直成了造假的同义词。尽管银广夏不是最早这么干的,但的确是影响最大的。在虚构利润事件被揭露之前,银广夏的业绩一直"稳步增长",曾创下了4个月内涨幅超过150%,10送10除权后当年填满权的纪录。而到最后却害得股民血本无归。
结果:有望重组
"两面派"蓝田股份
蓝田股份上市后的5年间,其总资产规模从2.66亿元到28.38亿元,增长了10倍。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吹出来的。在媒体和学者的"揭批"下,蓝田股份逐渐露出原形。经证监会调查,蓝田公司财务报表与股价及经营等多处脱节。此后蓝田急转直下,由蓝田股份变成了"ST生态",直至暂停上市。
结果:暂停上市,靠变卖资产度日
黎明股份亿元假账案
2001年1月8日,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向有关部门出具处理意见,针对黎明股份1999年虚假年报事件,建议追究有关违规违纪责任人。迟至4月21日,黎明股份才在媒体上发表有关数据调整的公告,告之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多元,虚增利润8679万元,并发出了下年度的预亏公告。
结果:企业停产,老总逃跑
麦科特造假流水线
2002年1月16日,麦科特欺诈上市案在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本案中,有关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都深卷其中。经查,麦科特采用各种手段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虚构成本20798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从头到尾,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造假流水线"。
结果:所有主要责任人员服刑
东方电子信息披露不实
2001年8月28日,媒体推出报道《机构中经开十年赌死命--东方电子篇》,矛头直指东方电子大股东操纵股价的问题,引起关注。证监会随后对东方电子进行调查,发现其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多处不实。这立刻引起东方电子股价的异动,一个月之间狂跌2/3。目前的东方电子已经"半死"。
结果:等待证监会处理结果
大庆联谊:腐败的上市公司大庆联谊早在1999年就入选了当年的股市十大丑闻,原因是为申报上市弄虚作假。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该公司董事长擅自决定将部分公司职工股票送给某些单位和个人,先后有60多名干部落水。该公司上市后依旧"恶习不改",曾通过连续发布的4个虚假公告,误导投资者快速损失23%。已多次被股民告上法庭。
结果:官司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