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中专数学教学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就中专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专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研究、分析等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的方式。在中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当前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研究,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自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疑问,探索其中的知识和规律,然后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各种素质。
  在中专的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中专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流程主要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须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场景,创造出利于探索研究的教學氛围。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当成课堂主体,根据教学过程中归纳的信息和条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教学内容,进而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中专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发现学习理论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其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发现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时应当建立怎样的教学结构。教师需要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很多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较难,而根据发现学习理论,教师须要在教学中掌握关键规律,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模型。发现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再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观念,进而内化数学知识。
  2. 活动教学理论
  该理论主张将教师的教学进行优化和规范,重建合理的教学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进行内化,而不是死记硬背。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另外,活动教学理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主体性教学理论
  这一教学理论主张教学的互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与其他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科学的教学氛围。此外,根据主体性教学理论,还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中专数学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 根据教学内容创建问题场景
  创建问题场景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创建恰当的问题场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营造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问题场景须要将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思维作为基础。因此,建立问题场景须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把握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及趣味性。例如,对于函数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将函数内容进行简化,通过特定的教学案例进行探索和研究,如对Y=2X,Y=(1/2)X两个函数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
  采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和分析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则需要通过观察、探索、讨论、总结等环节将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前文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而引导学生对Y=2X,Y=(1 / 2)X这两个函数进行分析,制作出不同函数的图象,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函数性质。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专数学教学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建问题场景,使学生自己探索和分析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提高中专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屈辉华.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2]张芝明.探究中专数学教学模式改革[J].绿色环保建材,2016(11):248-24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