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心菜卖出精品菜差价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0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向标也会有不灵的时候?别说不信,9月末的上海蔬菜市场,笔者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形。
  曹安蔬菜批发市场,是一家蔬菜二级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市场,离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江桥也不远。9月末,影响蔬菜生产的酷暑已渐行渐远,有上海菜市风向标之称的青菜开始大量上市,压得一夏天都居高不下的菜价整体向下倾泻而去:一直在2元/斤以上的番茄、白菜花,1.5元/斤就可以买到;白萝卜叫出了“一斤九角”;杭白菜2斤才1.5元。普降中,唯独兰州牛心菜稳稳地不塌价,保持着一夏天的水准:好的1.5—1.6元一斤。
  牛心菜也就是甘蓝。这个季节,牛心菜、卷心菜、包菜……叫着各样名字的甘蓝,并不缺。但能让菜市风向标失灵的甘蓝,还得数兰州出产的。在曹安市场一个女菜贩的摊头上,分别摆着两堆甘蓝:一堆标价1.2元/斤,没什么说明;一堆打着块“兰州牛心菜”的牌子,就标价1.5元/斤。
  在一级批发市场江桥,兰州甘蓝的价格优势也表现得分外突出,和其他地方的甘蓝品种保持着明显的差价:兰州的卖到0.90元/斤,其他地方的也就卖五六角的样子。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兰州甘蓝今年下市。10月22日上午10左右,大批运销上海的兰州甘蓝已到尾声,装着兰州甘蓝的货车已经很少见。一个菜商报出了0.80元/斤,一点没有降价的意思;而这时来自山东的甘蓝,不到0.30元/斤;大白菜、芹菜、土豆、萝卜等低价的大宗蔬菜,已完全占据了市场主力阵地。
  兰州市农牧局市场信息处处长宋海慧说,在批发环节,以前,大众菜的差价在0.10—0.20元/斤之间,精品菜的差价在0.20—0.30元/斤之间。今年夏天他们调研的结果,兰州甘蓝和其他地方同类菜的差价,最高时达到了五六角甚至一元钱,已经超越了一般精品菜的差价水准。兰州甘蓝把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菜远远甩在了后面。
  平常情况,在江桥菜商们口中,大众菜就是量大价低利润更不打眼的“垃圾菜”,甘蓝总体上归于此列,在平常百姓人家餐桌上也普普通通。那些反季节、反地理条件、量少价高利润更丰厚的珍菌异果,才是“精品菜”,是在宴会上撑台面的。而如今, 大众菜行列里竞也有能卖出“精品菜”差价的,并且,是在上海——一个传统上没有甘蓝消费喜好的地方;一群见惯了世面、非常挑剔的消费者;在金融风暴刮过后,人们纷纷捂紧钱包、终端消费价格难以上扬的时候。
  而且,终端消费价格还面临进一步下跌的压力:上海一边加大生产、贮藏方面的科研和投入,延长本地产菜的生产时间;一边多方引进各地蔬菜,增加夏季生产淡季的供应,平抑价格。而国内不少有生产条件的地方,看好市场,也积极开辟和扩大种植面积。就说甘蓝,夏天除了兰州所在的甘肃,山东、内蒙古、河北、云南都产;市场上还可以看到以前冷库里贮藏的上海货。
  长相普通的兰州甘蓝,包装也普普通通——用的是大号塑料袋。甘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贮藏保鲜研究室主任颉敏华说,这袋子,也就五六角钱一个,在大众菜的包装中,和五六块钱一个的包装纸箱比价钱也差了一大截。
  在兰州蔬菜大军中,甘蓝的种植面积也并不是最多的。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甘蓝只有五六万亩。
  但千万别因这土土的外表、不大的阵势就看走了眼,宋海慧告诉笔者,甘蓝可是兰州高原夏菜中最受市场认可的品种之一。
  到8月初,江桥市场上一直做兰州菜的商贩刘振峰,已经做了80车兰州高原夏菜,其中70%都是甘蓝。到10月9日上午,在江桥市场西一区角落里,一字排开十来辆车,都是做兰州蔬菜生意的,大部分掀起了遮盖,满眼都是兰州甘蓝墨绿色的包装。
  兰州高原夏菜大军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闯上海滩,牛心菜只是其中一员。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些“先行军”,百合早已成为精品菜中的小众一员;品质同样不错的白菜花,不及在广东那般更受欢迎;菠菜,因为品种不对路等原因,价格已从当初的十几元一斤落到了几块钱,被后来的天津货超越。
  而兰州牛心菜,上海人喜欢它什么呢?
  对不同地方菜的差别,上述曹安市场女菜贩的说法很直接:“两个地方的,不一样”。
  细看她的摊位,1.2元/斤的那堆,色淡白,松胖。1.5元/斤的,小、圆、绿、薄脆的叶子一层层裹得紧紧实实。小贩的牌子说得清楚,兰州的这菜“糯、甜、脆”、“一烧就熟”,还“不烂”。这正符合传统上海市民的口味。
  在中年上海阿姨张女士看来,这菜的好处不止一两样:青菜,要一个个择,择完要洗,洗完还要泡;牛心菜就简单得多,水冲冲,切切就好烧。一炒就熟,快!青菜,只好烧汤、清炒,就可以弄几样菜;牛心菜,清炒,炒番茄、红烧肉,怎么配都可以,还可以生着拌色拉,可谓“百搭”。兰州牛心菜口感甜,不象有些地方的甘蓝,后味有些苦。这正对了节奏快、要方便又要舒服的现代上海居民的心思。
  鸿瑞兴是上海一家老字号餐饮企业。梁鸿彪是这里的行政总厨。与印象中精明而挑剔的上海人不同,他现在并不总是去追求一个“鲜”字。他透露自己的经验:“蔬菜,还是当季的好”,大棚里长出来的菜,“样子差不多”,“味道不行!”
  如果说,一味求“鲜”、求“奇”、求“精细”,体现了过去一段时间富裕起来的消费者面对丰富供应表现的态度,象梁这样懂行的人,虽然对兰州甘蓝并不熟悉,但他代表了渐趋成熟的一种消费观念,引领的是更新的潮流。
  当季、顺时而出,正是兰州甘蓝的特质之一。每年5至10月出产,相比反季节菜,少投入,易管理,顺应了“自然”的诉求。虽然名头不“高档”、“精细”,但暗合了消费发展的一种趋势。
  消费在成熟,消费群体在细分,需求越来越差异化,根据自己的优势,找到对应的需求,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
  据一位北京农业研究机构专家介绍,前几年,上海依靠外来甘蓝并不多,因为上海本地也种这菜。但地产甘蓝口味不好,上海市民对它的态度是“有也可,没也可”。外地菜进上海,一开始数量不多,人们吃了感觉不一样,逐渐改变态度,接受起来。
  宋海慧告诉笔者,这得益于兰州菜的品种、地理条件。兰州甘蓝用的是中甘系列品种。兰州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夏季出产的冷凉型蔬菜,干物质积累丰富,口感好、色泽鲜亮、品质佳。另外兰州年降雨量低,空气湿度小,病虫害轻,农药用量很少或不用农药。
  说到底,还是兰州甘蓝靠着自身的品质敲开了上海的大门,“创造”出需求。
  普通上海市民喜欢的是兰州甘蓝的口味,经销商们喜欢的则是她的“商业素质”。
  兰州人种甘蓝有多年的历史,是城市主要蔬菜供应品种之一,种植经验丰富。在有些地方出现的甘蓝裂球现象,兰州则很少出现。
  不但好种好管,甘蓝也耐贮运,比花菜、叶菜的保鲜期可长20天左右,且卖相更易保持得好。所以,虽是长途运输,到达上海市场上时,兰州甘蓝还是一幅鲜亮招人的模样,品质得以保证。
  有规模需求,易贮运、货架期长,品质有保证。而一车货,占用资金不过几万元,到了一级批发环节,当天出货,周转快。不象精细菜,一车货需要资金以十万元计,菜到了上海,要有销售渠道,出得慢,还要冷库贮存,占用的资金、资源和精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
  所以,兰州甘蓝到了上海,卖得顺,经销商看在眼里,也愿意加大“筹码”,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餐饮业时尚风的变迁助推甘蓝大家族更多走上台面。
  上海市营养学会有关专家了解的情况是,快餐业的兴起让甘蓝大受欢迎。快餐、外卖行业,喜用甘蓝而少用青菜。用绿叶菜,炒了马上吃,不会变色,如果外送就讨厌了。而甘蓝,制作简单,烹调后不会变色,不致影响到菜的质量。
  如意湘菜馆的师傅们则说,这几年,上海人慢慢适应吃辣,湘菜随之流行,甘蓝正是湘菜中用量排名第一第二的大众化菜。
  同时,西式的餐饮习惯在上海也日益流行。
  这些给了兰州甘蓝很好的表现机会。如刘振峰做过的一个比较,这菜,“生吃,(兰州的和其他地方的)就不一样。”
  各地的甘蓝品种在上海舞台上对阵,对于一部分要求质量的消费群体,自然就会有所选择。所以,刘振峰总结:“上海人吃菜看码相,吃牛心菜看口味”。
  而一个成熟的产品,一旦融入了餐饮时尚元素,档次提升,身价抬起,消费面也随之扩大。
  不过,有商业的素质,并不一定意味着商业上的成功。走到今天,兰州甘蓝也经历了起起落落。
  消费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并不容易。细分市场的节拍,不会一出现就明晰而易辨。
  上述北京农业研究机构的老专家告诉笔者,一个农产品要培育出成熟的市场,往往要非常长的时间,有的甚至要几十年才能成熟。不象计划和扩大种植面积来得那么迅捷直接。
  在上海的甘蓝需求方面,这变化,聚少成多,也是在这几年才开始有明显的表现。而急于抓住市场、实现价值的兰州甘蓝一度有些操之过急,曾超越了市场缓起的节奏,令供需之间的舞步错了节拍,也让自己受了伤。
  兰州市农科所园艺设施研究室主任谢成俊回忆,兰州牛心菜最多的时候,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前几年,因为外销量太大,卖不出去,菜烂了市,农民改种其它品种,甘蓝面积一度萎缩,到2003-2004年时,最低只有2万多亩,价格也不行——地头的收购价,只有一角多一斤,有时甚至只有几分钱。
  但需求还在,能稳住市场的品质也在,这时候,一部分农民并没有完全放弃不种。
  一波三折中,兰州牛心菜逐渐学会了和市场的相处之道,明白要控制自己的节拍,尊重市场的规律。
  谢成俊介绍,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农民却增产不增收,形势的发展,督促当地政府开始注意市场。现在,政府会注意控制面积,给出建议种植面积,引导农民。虽然仍会有农业大小年现象,但大年和小年之间的产量不会相差太大。
  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秦舒浩介绍,这几年兰州高原夏菜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品种引进、计划种植及技术改良,种类品种都得到了极大优化,主要蔬菜种类都是按计划协调发展的。同时消费渠道也不断得以开拓。以前,不了解市场;现在,专门有人了解市场,根据市场调节生产。虽说哪种蔬菜市场行情怎样,仍取决于人们的消费习惯,但不大会再出现哪一个单一品种极度过剩的现象。
  生产者在成熟。谢成俊说,去年金融危机发生,农民预期消费减少,就主动减产。整个蔬菜产量减少了20%,甘蓝也一样。
  在兰州榆中等蔬菜基地,生产和购销环节,还出现了这样的苗头:针对沪杭等特定市场的口味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来自市场的分化,反过来促进了产销环节的细分。
  艰难的调整中,迎来了消费的喷发。随着供销逐渐走向良性循环,兰州甘蓝终于踏准节拍,“慢慢走到这一步”:2005年以后,价格逐渐回升,这两年批发价稳定在四五角一斤的样子;面积也重新上去。今年夏天,表现尤为抢眼。
  随着上海市民逐渐习惯了这菜,“兰州牛心菜”这个品牌也深入到市民生活中。
  广灵二路是上海城北一条不宽的路,夹杂在一片老居民区里。现在,走在象这样一条普通的马路上,随口问个路边菜摊,摊主也会明明白白告诉你,这牛心菜是兰州高原上出的,口味(和其他地方的)“两样”。这两年兰州在全国许多城市开高原夏菜推介会,更助推了品牌向渠道的深入。
  以上海为代表,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消费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沪杭宁三市,兰州甘蓝受到了热捧。
  消费走向成熟的路还在继续。口味已经沉淀为基本的要求,新的消费潮流,说的是更高的质量标准——对污染的控制。
  宋海慧告诉笔者,今后,面积上希望能稳步发展。最重要的是,甘蓝要在品质上提升,要发展绿色、甚至有机蔬菜。她寻思:“越是大众菜,吃的人越多”,所以,“把大众菜做成精品,利润肯定更大!
  明年,兰州牛心菜还能象今年这么“牛”吗?包括专家和商贩在内,大家的预期颇一致:今年行情好,明年种植的肯定会多,价格应该会下来些。
  今年夏天,众多商贩争抢收菜,抬高地头菜价,而终端市场菜价难扬,中间商利润趋薄,部分商贩转向其他蔬菜生产基地,经销商面临分流。
  兰州甘蓝怎样继续做好市场和渠道,成为未来需要面对的话题。
其他文献
你有想转手的物品吗?你想和别人交换书籍或饰物吗?来这里发布你的信息吧,竭诚为你服务哦!(p.s本市场只发布信息,不做中转交易) Do you want to exchange books or accessori
期刊
胸腺恶性淋巴瘤伴猝死1例杨铭,郑志超,李立红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长春市130011)患儿男,3岁。因咳嗽3天,发热、气喘1天就诊。体温38℃±,无寒战及抽搐,伴气喘、呼吸困难,能平卧。病程
2007年下半年猪肉价格疯涨,让“养猪”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据重庆市农委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重庆市新增规模养猪场2930个,增速达到了历史最高。日前,重庆市物价局对2008年下半年该市13个区县的养猪成本收益进行专项调查发现,由于生产成本增加,猪肉价格快速回落,下半年规模养殖生猪每头净利润从上半年的461.08元下降到102.45元,降幅为77.78%,同上半年相比,收益已经由盈利转为微利甚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1例霍红军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医院普外科(兰州市730060)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少见疾病,而发生于腹膜后者更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男,56岁。于1993年5月10日因左下腹包块13年,左腰部胀痛
顺铂5天疗法为主联合化疗108例非小细胞肺癌结果分析张安泽,柴静,张守贞山东省枣庄市王开结核病防治院(滕州市277500)我院1986年1月至1994年1月对10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用顺铂(PDD)5天疗法为主并用ADM、CTX、MMC或... Ana
稻米近日,农业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专家组发布2009年8月稻米市场监测信息。国内籼稻收购价略跌粳稻上涨8月份,早籼稻收购均价为1833元/吨,环比跌0. Rice Recently, the Agr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综合治疗远期治疗1例张瑞澜,林福幸,苏炳光,张强高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省高州市525200)患者,男,31岁。因持续腰痛,行走不便4个月,颈部呈逐渐增大肿块1个月。于1988年3月20日在某院
据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8月份第4周猪、鸡产品价格继续回升,生鲜乳价格平稳,牛羊肉价格略涨。  猪产品价格继续回升。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1.72元/公斤,比上周上涨1.0%,与前几周相比涨幅收窄(前三周涨幅分别为3.2%、3.9%和2.6%)。与上周相比,活猪价格上涨省份22个,下跌省份8个。华东地区活猪价格较高,平均为12.04元/公斤;西南地区较低,为11.20元/公
英国科学家发现,人脑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有关系。在体液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偏酸性时智商低,偏碱性时智商高。科学家在对42名男孩进行观察时发现,大脑中体液pH值大于7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