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峰造极的8年之后,The Beatles已经站在了他人无法想象的高度,现在他们的地位无人可及。Peter Paphides为您讲述诸神的黄昏。
  1962年初,谁要是想听The Beatles的音乐,除了看现场之外没有其他选择。电台不会播放The Beatles的歌,因为他们还没有录过唱片。而5年之后,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现场演出时的演奏声音总是被山呼海啸的歌迷喊声所淹没,他们别无选择,只好放弃了巡演。John Lennon这样说道:“就是送四个蜡像人儿到台上,下面的人也会满意的。The Beatles的演唱会跟音乐再也没有关系了,都他妈的像部落祭典一样。”
  1967年开始,乐队进入隐退状态。这是他们走红以来第一次没在上一年的圣诞节前夕发行唱片。EMI为了填补空白匆忙地发行了精选集《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但这只不过加强了乐队想要抗拒Beatles商业帝国的愿望。在现代流行音乐界眼里,1966年8月发行《Revolver》和下张唱片发行之间的短短7个月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是在1967年初,这段销声匿迹的时间足以让一些人产生The Beatles是否已经失去动力的疑问。Hunter Davies(英国作者、记者)记得在1月底的时候冲到出版商面前,他刚刚取得撰写The Beatles首部官方传记的授权,但他的出版社Heinemann一点儿也不激动。“对于The Beatles,我们想知道的已经都知道了,而且他们马上就过气了。”在一肚子怨气地同意Davies动笔之前,他们这样说。
  这种不安更被乐队的个人助理Neil Aspinall的评论加强了,“The Beatles现在聚到一起录音不过是为了兴趣……The Beatles现在是四个迥然不同又极端富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这种明显的减速让EMI非常担忧。George Martin(音乐制作人,被誉为The Beatles的第5名成员)已经离开他给The Beatles签约的厂牌两年之久,如今又被催促去从他的宠儿们手上榨取新材料。只有3首录制完成的歌曲,Martin交上了最好的2首—“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和“Penny Lane”。Martin说自己在John用原声吉他为他表演“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时候完全目瞪口呆。Aspinall所说的The Beatles正在失去他们的集体身份也许说对了一半,但是“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显示出,不管各自的探索欲望将他们带到何处,他们依然会把自己的收获投入到The Beatles之中:McCartney的魔音琴前奏;Harrison带来仿佛来自仙境的印度风格弦乐;Ringo的鼓声—柔软、慵懒的雷鸣声组成的完美风暴。
  但如果“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天才之处显而易见,这张1967年的The Beatles首张单曲的另一面则更加隐晦。与“When I’m Sixty Four”一样—目前为止,McCartney在《Revolver》之后只给乐队交了这2首歌—“Penny Lane”表面轻快活泼,实质上是对时光流逝发表的辛酸难耐的感言;将回忆的画面定格,描述一片再也回不去的风景。然而,我们的确也能理解George Martin说发行这张双A面单曲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大错误”的原因。
  发行了《Strawberry Fields/Penny Lane》单曲之后,The Beatles基本上抛弃了他们原本发行概念专辑的构想,根据原来的计划,他们的下张唱片将松散地基于“北方童年”的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晚期,几乎难免根据某个专题来制作专辑。作为生长在战后的第一代音乐人,他们成长中环绕着关于英勇战斗和大合唱的故事。这种回忆被LSD和大麻的作用折射出来,使得很多乐队在音乐与意象上都受其影响。在Philip Norman 2008年发行的传记《John Lennon》中,他写道“摇摆的伦敦……着迷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军队概念”,这种着迷在波多贝罗大街的古董市场上甚至演变成一群名为“我曾是基齐纳爵士的侍从”的店铺。Bee Gees发行的《Odessa》;The Zombies的《Odessey And Oracle》都带有那个时期的鲜明特征,然而《Sgt Pepper》是这一潮流的先驱。
  这一切都预示着占据榜首连续27周的《Pepper》将成为贯穿始终的时代精神。在William Mann撰写的《泰晤士报》评论中,他提到了这张专辑中杂耍演出般的噱头:比如“Sgt Pepper”这首歌本身,还有“Fixing A Hole”和幽灵般砰砰作响的“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David Bowie的处女专辑不幸与《Pepper》在同一天发行,这张专辑也拥有与《Pepper》相似的许多元素,但是Bowie当时所缺少的是写出“A Day In The Life”这种歌的能力。
  “A Day In The Life”是The Beatles的历史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体现,这首歌完美地捕捉到了Lennon和McCartney的天才合作,可以供我们清晰地分析。给予Lennon歌词灵感的两个新闻故事:伦敦名媛Tara Browne之死和兰开夏郡布莱克伯恩的大洞。都可以追溯到1967年1月17日的《每日邮报》上。在他的歌唱中,Lennon带着迷幻药般的疏离感,细数故事的细节。热衷于在流行歌曲中夹带先锋元素的McCartney,不顾George Martin的不满,找来一支40人的管弦乐队,创造出了这首歌中标志性的弦乐部分。他还在歌曲其他部分完成之后贡献了歌曲中段轻快的过渡。
  我们愿意相信《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对当时的世界立即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有些轶闻趣事能说明这种想法,Aspinall记得4月21日凌晨第一次非正式地听到这张唱片的场景。刚刚拿到完成的录音,The Beatles四人组从艾比路驱车到了Mama Cass位于切尔西的公寓里。看着升起的朝阳,他们把喇叭冲着窗外,用最大音量播放起他们最新的创作。“邻居们一点儿没烦,他们很清楚听到的是什么”,Aspinall说,“我们周围的窗子都打开了,人们探出头……人们都知道这是谁的唱片,但是没有人抱怨。”   《Sgt Pepper》发行3天后,McCartney去塞维尔剧院看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演出。Hendrix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开场。The Beatles的高明之处是用一张其实不怎么概念的专辑满足了大众对概念专辑的胃口。Ringo Starr用几乎不屑的语气描述《Pepper》背后的所谓“方法”:“你给一堆歌儿插一小节‘Pepper’,这就是概念了……”发行专辑时,John Lennon告诉《Melody Maker》报:“我想我们本来可以更努力点儿的,但是我们实在是懒得动了。”也许此时应该把Lennon的“言辞不逊”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今天的哪个乐队做出了《Sgt Pepper》,这种成就带来的震惊感可能会让乐队遭遇巨大的创作瓶颈。但作为流行音乐大爆发的始作俑者,The Beatles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Sgt Pepper》发行之后短短2周,他们开始了“All You Need Is Love”的创作,这首歌将被他们用在面向31个国家、4亿观众的电视节目里。
  如果城际列车的驾驶员在控制室突然死亡,火车依然会继续前进一段时间,这就是乐队经纪人Brian Epstein死后的The Beatles的写照。他在1967年8月死于服用巴比妥盐过量,他的死没有终结The Beatles。但是John对此的反应—根据几年之后的回忆是“我们他妈的现在可受够了”,这可以说是先见之明。《Magical Mystery Tour》是Paul McCartney开始转换角色,变身The Beatles大家长的第一个标志。刚刚成功发行了没有基础概念的概念专辑,你可以理解为什么McCartney对拍一部没有情节的电影如此乐观,尽管其他的Beatles都对此不看好。况且音乐本身也能保证它不会失败吧?当然,有了“I Am The Walryus”,《Magic Mystery Tour》坐拥The Fabs后期最具Lennon特色的歌曲。这里的色彩如宇宙般斑斓—但是当这部电影在圣诞节后电视首映时,当时只有黑白电视的不列颠可看不到色彩。
  Paul McCartney在第二天跟David Frost的对话中解释道:“我们可以送上一场蓬蓬头的演出,但是我们已经不喜欢那种娱乐了。我们现在可不是为了赚钱养家才工作的。”几个月前,Brian Epstein刚刚把乐队的酬劳合同从2%的版权费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零售价10%。他的死更让The Beatles对飞来横财有了任意挥霍的自由。的确,苹果店(Apple Boutique)—The Fabs自己开在贝克街的铺张浪费的商店—就是他们失去Epstein之后的生活写照:花钱如流水的不可持续的嬉皮理想的胜利。连女王本人也意识到,当年她授予MBE奖章时统一打扮的四人组在短短3年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在一次酒会上,对EMI主席Joseph Lockwood爵士说:“The Beatles变得好奇怪,是不是?”
  然而,对于更广大的世界而言,他们依然是The Beatles,四体同心的音乐集团。这个乐队中的个人创作需要可以被同时容纳在标记“Beatles”的同一张唱片上。1968年末,这已经不再那么清晰了。要是把唱片的封套打开来看,你看到的是John、Paul、George和Ringo的四张光鲜亮丽的照片。不再是集体照,而是四张单独的肖像,仿佛预示着McCartney在1970年所说的话:“不是我离开了The Beatles,是The Beatles离开了The Beatles。”不管是出于无心还是故意,这都无比贴切。自此,乐队存在的形式超过了乐队本身。The Beatles实际上变成了The Beatlephonic Workship,是四位音乐家分别创作的集体名号,他们有时合作,有时却不。“Blackbird”和“Mother Nature’s Son”完全是McCartney的歌,而“Julia”只来自Lennon;“Back In The USSR”没有Ringo,而“I Will”没有Harrison;“Long Long Long”缺了Lennon,而“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只有McCartney和Starr。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然而,《The White Album》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乐队作为一个集体参加的最后一个事件。在Epstein死后,他们一起兴冲冲地地到了恒河上游的瑞诗凯诗,参加Maharishi Mahesh Yogi的修行。《The White Album》就是这次强制修行的结果,也是The Beatles成员对此行不同反应的体现,为他们各自单飞的道路划定了方向。象征McCartney对未来的坚定想法的是简单的不插电怀旧曲目“Mother Nature’s Son”和“Blackbird”。甚至像“Birthday”和“Back In The USSR”这样稍重的曲目都在涉足黑暗之前及时停步。在被Charles Manson的罪行玷污之前,令人振奋的“Helter Skelter”原本是因为McCartney对于The Who的“I Can See For Miles”的失望之情而写,因为这首歌远没有Pete Townshend的描述让他以为的那么重。而Harrison后期单飞杰作《All Things Must Pass》中充盈着广袤宗教情绪。
  但是比起乐队其他成员,更明显的是John Lennon,他的世界正以他难以理解的速度分崩离析。由于婚姻破裂,Lennon也最期待瑞诗凯诗之旅能带给他的启示。当乐队全员1967年第一次见到Maharishi时,他安抚他们说“天国就在你心中”。Lennon在这个时期写的14首歌(数量远超出其他人)是对这一动荡时期令人惊讶的忠实记录。Lennon从当时也在瑞诗凯诗的Donovan那里学会了民谣拨弹,从中诞生了婴儿呼唤般的“Julia”,这首歌写的是他的母亲,而在他某个不设防的时刻,Lennon曾经承认自己对母亲感受到的性吸引。   在Maharishi被指控对学院的某位女性学员求欢之后,Lennon感到极其失望,写出了“Sexy Sadie”。如果Lennon去印度是因为希望Maharishi会“趁人不注意告诉我万物的真谛”,那么萧索的“Glass Onion”就是提醒自己,他知道许多歌迷也在他身上寻找着同样的答案。Lennon也是这个像他自己一样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一道闪电。这一年,布拉格和巴黎都经历了骚乱,这种一切都陷入混乱的感觉在Lennon笔下成了“Everybody’s Got Something To Hide Except For Me And My Monkey”和“Happiness Is A Warm Gun”,在这一系列惊人的创作可能性中,我们还可以加上另类反骨的“Revolution 9”。
  在“Cry Baby Cry”结束之后,你可以听到McCartney忧愁地唱着:“能不能带我回到我来自的地方?”这听起来像个求救信号。“Get Back”计划,最后与《Let It Be》一起在乐队解散后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本是他对这种危机的某种反应。如果McCartney没有看The Rolling Stones的《Rock And Roll Circus》,然后决定给自己的录音排练过程录像,他这种返璞归真的策略也许可以让The Beatles再度亲近。然而,当你看到Harrison和Lennon是如何对McCartney控制这条沉船的努力越来越厌恶时,很难不觉得难受。而从McCartney的角度来看,他有时候觉得这种气氛很可怕:“Yoko在的时候写歌很难,”他后来说,“我总是觉得要说什么聪明且先锋的话才行。”
  然而超越其他一切(最后直接导致乐队正式解散的经纪人之争,一直在场的Yoko Ono),你依然能听到爱:Lennon和McCartney在“Two Of Us”里共用一个话筒;在“One After 909”中,两人短暂地回归了过去单纯的时光。大多数的乐队可能早已厌烦了这样乱来的合作主唱(Lennon和他女朋友),毕竟他在前几周刚刚发行了自己的个人专辑,封套是自己的裸照,还在阿姆斯特丹的酒店上演了一场“床上抗议”。不太有同情心的人可能把这种疯狂举动大爆发当成精神崩溃。而The Beatles只是把这些都变成了又一首榜首单曲“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McCartney想要把家人一般的乐队努力维持下去的压力不可能比Lennon维持精神正常的努力压力要小,他在“Let It Be”里写到了自己的母亲,但Lennon对母亲的幻觉让他觉得脆弱,McCartney的母亲似乎给予了他力量。
  为了《Abbey Road》,他正需要这些力量。McCartney在第二面的串烧中拼凑在一起的歌曲碎片提醒着听众,这张专辑创作灵感如此丰富,创作者们已经无暇让每个点子都发挥最大作用。倒不是说你能在第一面热血沸腾的精彩表演中听得出这种力不从心。作为一个乐队,他们何时曾比“Come Together”爬行动物般恶狠狠的表演以及“I Want You (She’s So Heavy)”的冷汗涔涔更具活力?在“Something”和“Here Comes The Sun”里,乐队迟迟不承认Harrison创作能力的过去一扫而光。在“Because”里,他们四个人灵魂出窍—短暂地抛下了他们给自己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乱摊子后,录下了乐队有史以来最纯净的声音。
  然而,在Paul个人新专辑发行时,他同时宣布已经离开The Beatles,消息一传出,互相指责便开始了。作为The Beatles的组团者,Lennon觉得自己才应该是宣布解散的那个人,他认为Paul在利用解散的消息宣传自己的专辑,愤怒因此愈演愈烈。看看后续几个月的时间线,作为曾经的The Beatles成员,在解散之后的震惊是多么强烈:心碎的Paul开始酗酒,后来和Linda一起搬到了苏格兰高地上;John和Yoko几乎围绕着原始尖叫疗程重塑了自己的人格;而可怜的Ringo百无聊赖,终于意识到自己也得出个人专辑,因为“我比自己能加入的任何一个乐队都出名”。只有积攒了一大批歌曲,同时想要证明自己的George,凭着《All Things Must Pass》在艺术和商业上同时取得了成功。
  这种震惊同时扩散到了更广大的范围中。Philip Norman描述:“没有他们陪伴的未来……他们曾经像神一样万能,却比最亲的家人更亲近,真是难以想象。”在流行音乐界,他说的不无道理。我们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成功艺人职业生涯的概念,大部分都是The Beatles发明的:作为独立艺术品的专辑;每张专辑都应该是上张专辑的成长和发展;在简单的流行歌曲里融入先锋艺术的概念。在The Beatles之前,这些都不存在。所以在他们消失之后,Britain突然转变为对他们遗产故意不屑一顾也不令人惊讶。主流圈子中,流行音乐的下一个走红点是glam-rock—基本上来说就是穿着亮片衣服的传统摇滚,也是The Beatles的源头。而在严肃音乐媒体中,大部分的专栏都专注于prog和blues-rock—这些流派几乎没有受到The Fabs的任何影响。
  讽刺的是,前乐队成员无法轻易逃脱The Beatles的阴影。在接下来的10年岁月中,Paul McCartney总是谈起想要回到过去,提醒乐队伙伴们“要一直做下去,直到我们死为止”。然而,即使在正式解散之前,一切似乎都不可避免。把唱针放在《Abbey Road》第二面的串烧曲上,你听到的是一首让人寒彻心扉的双重告别曲。如果“Carry That Weight”所说的是他们共同取得的巨大成就,“The End”就是心情沉重地接受这种成就带来的后果:“在结尾时,你获得的爱与你创造的爱一样多。”44年之后,这句话读起来就像是里程碑上刻下的墓志铭。
  如果你喜欢这一时期的The Beatles,你也会喜欢……
其他文献
Beatles在50年前发行了他们的第1张专辑。  《Please Please Me》是其发行后那翻天覆地的8年的革命起点,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摇滚流派的开拓者。本期特别策划中,Q细数Fabs*的辉煌岁月—流行偶像,摇滚先锋,灵魂探索者;我们还要向Paul McCartney爵士提出这个唯一有意义的终极问题:身为Beatles的一员到底是什么感觉?  但是首先,请大家认识一下The Beatles
期刊
乐队经纪人陈健添揭秘不为人知的往事  “我原来是最受欢迎乐队的最不受欢迎经纪人。”陈健添(Leslie Chan)看着窗外,苦笑着说。他是Beyond乐队在1986年至1993年期间的经纪人。1985年12月,他签下当时还在香港地下乐坛苦苦挣扎的Beyond。如今,他在微博上写道:“如果你们问我这个问题:‘作为Beyond的经纪人,你最大的回忆是什么?’我会非常坦白地跟你们讲:‘很不幸,我没有太多
期刊
Paul McCartney爵士诠释未解之谜……披露“Yesterday”是如何差点儿成为史上第一首techno歌曲的。  想象一下,半个世纪以来都不需要向别人自我介绍什么是什么感觉。现在你已经70岁,大家想知道的依然是在你18岁到27岁之间发生的事情。在流行音乐圈里,Paul McCartney身为局外人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但是他依然能理解自己在流行音乐圈里的奇怪位置,他留下的衣钵有多庞
期刊
Punk,牛津英文字典直译其字面含义为:“无用之人、罪犯、暴徒。”词源可追溯到17世纪,意为“妓女”。Punk在上世纪70年代被定义为“朋克”之后,又衍生出“朋克艺术”、“朋克时尚”、“朋克舞蹈”、“朋克文学”、“朋克电影”和“朋克生活态度”等次文化。从2013年5月到8月14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3年度时尚大展“朋克:从混乱不堪到高级女装”向观众展示了朋克音乐的起源和四十余年的历史,以及朋克
期刊
澳大利亚乐队给80年代末的花哨律动施了点魔法  JAGWAR MA  HOWLIN  MARATHON ARISTS,6月10日  现在没有多少事能让Noel和Liam Gallagher达成共识了。但是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挖掘悉尼双人组合Jagwar Ma。  听了《Howlin》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热衷于社交生活的人会对此颇有好感;仿佛乐队成员Jono Ma
期刊
7月25日,拥有80多年历史的舒尔公司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发布SE846顶级四单元隔音耳机,为大家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音乐之旅。SE846耳机采用四重高解析度微型发声单元,自然的低音响应与清晰分明的高音和中音构成细腻准确的声学空间。创新的低通滤波技术在实现强劲的低音表现的同时,亦无损清晰度和声音细节。  此次发布的SE846耳机出色地结合了杰出的音质、优秀的隔音性能和耐用的品质,并采用轻巧低调的外形设计
期刊
独立界最八面玲珑的人物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声音  MILES KANE  DON'T FORGET WHO YOU ARE  SONY MUSIC,6月3日  《Don't Forget Who You Are》的专辑封面向你透露了你要必须知道的关于Miles Kane的一切。在这张照片里,他俯视着相机镜头,身着一身mod剪裁的西装,看起来非常利落地站在利物浦的AJ Skelly肉铺正前方,这
期刊
被誉为“总统慢跑鞋”的New Balance旗舰慢跑鞋99X系列自1982年诞生,经历了3代设计的变迁,共推出过11款型号,凭借其划时代的跑鞋科技及无与伦比的舒适质感,多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名流甚至国家元首拥戴,被公认为慢跑鞋经典中的经典。近年慢跑鞋风潮席卷时装界,New Balance 99X系列各个型号更被热捧为时装单品,成为时尚造型不可或缺之物。谈到99X系列中最受欢迎、最历久常新的型号,996
期刊
7 月23 日,Dr. Dre(Beats 联合创始人)和 Luke Wood (Beats 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启动了一次3城之行:香港,上海和北京,旨在展示激动人心的新品系列,并表达品牌对于中国市场做出的长期承诺,以及对于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演艺人才的欣赏。本次行程包括与国内一线艺人及潮流人士的深度接触,涵盖著名香港歌手陈奕迅,国内当红歌手周笔畅、吴莫愁,以及篮球明星易建联、张博等。中国之行香港和上
期刊
不是所有玩儿摇滚的都能被称作教父,也不是每一次喝酒都够得上让人“断片儿”。喝酒“断片儿”不在于多,而在于快、准、狠。甭管有多大的冤仇困苦,只管迅速果决喝到位。就把那酒后的狼狈留在当晚,第二天咱再重新做人吧。  友情提示—“断片儿”有风险,未成年人需谨慎。  僵尸  断片儿指数:★★★★  在京城知名livehouse看演出必点鸡尾酒。它令无数摇滚青年热血沸腾奋力pogo,也让人喝到不省人事瘫倒在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