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能否将自己追成星?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大家是否记起前些年曾经轰动一时的追星新闻,兰州女子杨丽娟苦追偶像刘德华13年,以致倾家荡产。为了满足女儿见偶像一面的愿望,父亲卖肾筹款,一家三口同赴香港。在见到偶像之后,杨丽娟仍不满意,其父杨言如果刘德华不给女儿安排足够的私下会面时间就自杀。没想到,第二天,其父趁妻女熟睡跳海自杀。
  追星,这个词前些年一直作为贬义词被各地媒体与民间百姓经常使用,以致一谈追星,就想到那些少男少女疯狂、发烧、病态、痴迷的种种行径。其实,追星这东西并不都要往死打,而且可以说,人人都在追星,问题是追的是什么星,用什么方法去追,达到什么目的。
  哪个时代没有人追星?
  6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人们的偶像是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70年代是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人们的偶像是陈景润、邓丽君……
  80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人们的偶像有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
  90年代是文化符号流行时代,人们的偶像是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王菲……
  战争年代歌颂英雄,和平时期学习雷锋,传统社会衣锦为荣,资本运作多称老总,知本时代羡慕精英,娱乐时尚演员最拉风……真个是江山代有偶像出,各领风骚好几年。
  谁没有追星?
  我追过,你追过,他追过,只是所追有不同;过去追,现在追,将来还会追,只是追逐的偶像会因时代不同、年龄段不同、冷热度不同,而有所分别罢了。
  怎样追星?
  追星的方式花样百出,眼花缭乱,难以尽说,不过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模仿型,一种是动力型。所谓模仿型,就是喜欢明星的“星”派,模仿其外表、声音、动作等,如当年香港“四大天王”火爆时,不少人穿他们一样的衣著,留他们一样的发型,模仿他们的腔调唱着他们的歌,把他们的言行举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最近韩国的鸟叔《江南style》一出,全世界的人都学着他的样子跳骑马舞,也属此类。
  另一种就是动力型,即以偶像作为人生的观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内质提升自我,终有一天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或者与之缔结真正的友谊。流潋紫(本名吴雪岚),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她的偶像是香港著名演员蔡少芬。小时候,流潋紫的最大梦想就是当娱乐记者,因为这一职业追星方便。后来她发现,写一部小说,继而改成一部剧本,反倒是接近偶像的最好方式。于是一直为之努力。作为蔡少芬铁杆粉丝的她,在自己的作品《甄嬛传》中,就连命“甄嬛”这一名字,都与蔡少芬有关。因蔡少芬主演的《洛神》中有两个女主角“甄宓”与“郭嬛”,合二为一,凑成“甄嬛”。选角时,流潋紫不遗余力地向导演推荐蔡少芬,最终她“得逞”了。在片场,当她一听说,皇后一角敲定由蔡少芬出演时,兴奋了老半天,回去改剧本,立马给皇后多加了几场戏。一个主演,一个编剧,成为好友。当《后宫·甄嬛传》的小说,网络点击率达到以亿万计时,当《甄嬛传》的电视连续剧引起万人空巷时,当这部片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时,谁曾想到,竟然是一个追星女孩的杰作!
  王宝强,这个草根人物成为耀目的新星,许多人说是偶然造就了他。其实,说到底也是对偶像的追求,让他成为偶像。这个普通农家小孩,年少时看了《少林寺》之后,就出走到少林寺去学武功,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李连杰一样的武打明星。下山后以北漂的身份,到各大片场去当群众演员,最终因为在《天下无贼》中饰演一个农民工角色,让他一夜成名。
  追星都要付出代价,杨丽娟的代价是倾家荡产,父死亲离。流潋紫的代价是,遭人误解,委曲。她的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最先发表于晋江原创网,晋江附属论坛上先后出现关于《后宫·甄嬛传》涉嫌抄袭的投诉,引起轩然大波。流潋紫也被要求在晋江网的监督下向被抄袭的作者道歉。明星梦曾让王宝强曾辛苦地辗转于北京各个角落,蹲守在北影厂、影视城、影视基地附近的地下室里……艰难生存,甚至不能自供自足。
  有人追星倾家荡产,亲人离散,终生无依,到头来连偶像的汗臭都未闻到。有人追星成了大明星,家喻户晓,光芒四射,又成了被人追的星,殊途不同归,原因何在?同曲而异工也!青少年往往是最狂热的追星者,常常怀抱“明星梦”,对此不可不深思慎取呀。
其他文献
在学校,要做个“三好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进入社会,就要做个“三有”的人。  哪“三有”?有种、有料、有趣。  有种,就是有气魄,作为普通人,虽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能纵横捭阖,睥睨天下,指点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但潮流所向,敢于弄潮,不失为大气魄。一介书生,又穷又没有“后台”,因为长得丑面试屡被拒绝的马云,敢于在中国第一个试水电子商务,敢于在低信用时代挑战外国品牌eBay、亚
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无独有偶,另一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时,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两位大师不谋而合,回答如出一辙,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一个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发自己。  认识自己,有两个层面:一是清楚自己的资质、性格、爱好和思想,这是内因,分别从可不可以、适不适合、会不会、精不
日前,在网上流行了几句另类的励志语,很值得玩味,与大家分享一下: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  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  据说这是平顶山市实验高中某班级出现的一则另类励志语,称不学习的男女只能有的两种悲剧下场。网友们称其很“犀利”并且“现实得刺眼”。对此,不少中学老师表示,较传统的励志语,此类诙谐的励志语激励的味儿或许更浓更
人生总会为一些目标奋斗,或为权,或为钱;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或为爱;或为田,或为地……但终极目标,都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赢”。  打仗想战胜对手,比赛想夺冠,投资想赚钱,恋爱想捕获芳心,考试想争第一……纵观世间,一个“赢”字多难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奇谋百出,怪招频现,真是道不尽的千滋百味,说不尽的曲折离奇。  有的人昨天赢了,今天输了;有的人昨天输了,今天赢了;有的人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