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漫谈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安乱世,兼以建安瘟疫,士子凋丧,建安七子失其五子,给建安文坛带来不小的损失,曹丕在其书札中及时评价五子之创作及其得失,曹植则撰文反映灾疫惨状,王粲又以辞赋描述瘟疫之外大暑极端气候,灾异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影响颇大。蝙蝠成为引发瘟疫的病毒宿主,曹植尝作《蝙蝠赋》,故文中亦得索解。
  关键词:乱世 瘟疫 文学 曹丕 曹植 王粲
  中国历史上的建安时期堪称乱世,各路军阀连年混战,相互兼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致出现了当时诗人所描述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生活极不稳定,四处避难,所谓“遭乱流寓”,对当时文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突发的天灾,比如瘟疫,对文人的生活构成威胁,形成难以预料的冲击。建安二十二年(217)暴发了一场大瘟疫,许多文人在这场瘟疫中殒命。建安七子中,孔融于建安十三年(208)为曹操所杀,被蔡邕称为“奇才”的阮瑀于建安十七年(212)病逝。所剩五子都在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瘟疫中被夺走了性命。他们因瘟疫而匆匆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在同一年(217)终结了文学创作活动。
  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后汉书》卷九《献帝本纪》载:“(建安)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后汉书》谓是年冬“有星孛于东北”,星孛,即彗星,出现在东北,当有灾异发生,所以从占星的角度来说,这年会有灾难出现。下云“是岁大疫”,是说这年冬天果然暴发了大瘟疫。在《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司马朗传》中亦有记载:“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遗命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州人追思之。”建安二十二年,“司马八达”(东汉末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因其表字皆有“达”,故并称“司马八达”)之一的司马朗与夏侯悖等南下东征吴国。到了居巢(今安徽巢湖),军中发生瘟疫,士兵大量死亡。建安十三年,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卷-《魏书·武帝纪》)。曹操兵败赤壁,与军中大疫、士兵不服水土等有关。可见,建安年间不止一次发生瘟疫,其原因是战争容易导致瘟疫的流行,而瘟疫也会对军事产生不利影响。
  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不仅对军事产生影响,而且也使当时的文人遭到无妄之灾。疫情暴发后,曹植作有《说疫气》一文,文中描述了瘟疫流行时死人无数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家家户户都有死人,有的全家死绝,有的一族尽亡,悲痛哀号,惨不忍睹。瘟疫面前,似乎人人都逃不过。文学史上“建安七子”中的五子(王粲、陈琳、徐干、应场、刘桢)均难逃瘟疫魔爪,被无情地夺去生命。《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载:“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瑀以十七年卒,干、琳、场、桢,二十二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日:‘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据本传,王粲是在随曹操征吴的路上病死的,或死于军中瘟疫。至于徐、陈、应、刘虽未远征,但曹丕在与吴质的信中说得很明确,他们都被疫气侵袭,在这场灾难中染病身亡,所谓“昔年疾疫”“多离其灾”“一时俱逝”。五子之丧,曹丕痛彻心扉,在《与吴质书》中以“伯牙绝弦”“仲尼覆醢”喻己之伤痛。
  建安七子均为诗赋大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文人,所谓“自一时之俊也”(曹丕:《与吴质书》)。他们与“三曹”相友善,切磋诗文,共同開创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三国志·王粲传》载:“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场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传中还历叙徐、陈、阮、应、刘等或被曹操重用,“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或与曹丕、曹植兄弟相往还,“咸著文赋数十篇”。毋庸置疑,在“三曹”的倡导和主持下,“七子”(实为六子)经营着建安文坛,他们是当时文坛的主力军。然而,这支主力军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中被摧残殆尽。作为文坛领袖之一的曹丕痛惜不已。这种痛惜,一是出自对五子的深厚情谊,二是出自因五子暴亡给当时文坛所造成的损失。曹丕《与吴质书》云: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皆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息。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愍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吾与足下不及见也。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乃通夕不瞑,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已三十,在军十年,所更非一。吾德虽不及,年与之齐。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邪!恐永不复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已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魏文帝集》卷一)
  瘟疫暴发时,吴质任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令。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整理文集。首先,曹丕追述与诸子诗酒雅集的情景,所谓“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曹丕与诸子“须臾相失”。王粲等五子均暴亡于丁酉(建安二十二年,岁次丁酉)瘟疫,加上此前阮瑀之早逝(卒于建安十七年),数年之间,士子们凋零殆尽,曹丕深自痛心。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对于建安文坛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扼腕浩叹,溢于言表。灾难面前,当时还是魏世子的曹丕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些在瘟病中丧命的文人的作品加以搜罗整理,不致遗落散失,即其信中所说的“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曹丕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这一做法也是题中应有之意。第二,评骘六子。对六子在文学上的特长、成就乃至不足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总结,显得尤为必要,对曹丕来讲,也是一种责任。因此,信中对六子逐一进行评骘,如其谓刘桢“有逸气,但未道耳。其五言诗妙绝当时”,既不护短,言其气未道劲,同时又激赏其五言诗。总之,曹丕对六子的评骘是平和公允的,不能不说是盖棺定论。第三,评估损失。曹丕逐一评骘六子之后,从而得出结论:六子“自一时之俊也”。然一场灾难,六子中折其五子,“观其姓名,已为鬼录”,从此坛坫再无五子。“今之存者已不逮矣”,意谓五子不再,而幸存者都已赶不上他们。在曹丕看来,疫病不仅使自己痛失挚友,而且给建安文坛带来不小的震动,对文学创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设若无此灾异,五子或有更为突出的成绩。如信中提到应场“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然疫病突至,竟不假年,致使“美志不遂”。对此,曹丕深感惋惜。第四,抒发感慨。乱世瘟疫,人生无常,生命短促,不能不使曹丕生发感慨。信未有云:“恐永不复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已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此处有类汉末文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喟叹。不过,在经历了瘟疫的侵袭、亲故的凋丧之后,曹丕的这种感喟更加透彻了!这在他的《与王朗书》中有进一步的阐发,书曰:   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一场灾难,也改变了曹丕的人生观。《魏文帝集》清光绪重刻本明张溥题下注:“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雕伤。帝深感叹,与大理王朗书,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百余篇,集诸儒于肃成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不难发现,这场大疫发生在曹丕登位之前。疫病使人大量死亡,士人亦未能幸免。时为太子的曹丕深感人生的渺小和短促,“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意谓自己跟常人一样,活则徒有七尺之軀,死则一口棺材而已,何况在瘟病面前谁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著书立说,方可扬名百世。于是及时整理自己的著述,并与儒士们讲论经义,孜孜不倦。曹丕的这些言论和举动,与其“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所阐发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大疫在五子的诗文中并没有得到确切的描写和反映,因为瘟疫降临,一旦染病,便溘然离世,这种不确定性,是其诗文中不留些许疫情痕迹的主要原因。然又不难发现,在建安二十二年暴发疫情的前一年,还曾出现过大暑。大暑,即极热,酷暑,实为灾异现象。《山海经·大荒西经》:“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郭璞注:“言热炙杀人也。”建安二十一年(216)的那场大暑在五子以及曹植的辞赋中得到真切的叙写,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作有《大暑赋》。大暑酷热的惨烈程度在王粲的赋中摹写甚为详切:“或赫炽以瘴炎,或郁术而燠蒸。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羽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远。昆吾之中,景天地翕其同光。征夫瘁于原野,处者困于门堂。患衽席之焚灼,譬洪潦之在床。起屏营而东西,欲避之而无方。”从王赋“或赫炽以瘴炎,或郁术而燠蒸”“征夫瘁于原野,处者困于门堂”等词句来看,暑热或引发了疫气和疾病。我国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都有可能导致瘟疫。王赋最后写到帝后顺时,“幸九蠼之阴冈,托甘泉之清野,御华殿于林光。潜广室之邃宇,激寒流于下堂。重屋百层,垂荫千庑。九闼洞开,周帷高举。坚冰常奠,寒馔代叙”。暑热肆虐,贫富处境竟截然不同,此等描写不能不说对比鲜明,寓意深刻,极富讽刺意义。
  建安二十二年,瘟疫终于暴发。曹植为此写有《说疫气》一文,文曰: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曹植集校注》卷一)
  文虽不长,但其中包含丰富的内容。首先,明确交代疠疫流行的时间。建安二十二年,岁次丁酉,一场疠疫开始流行。疠气,能致疫病的恶气。《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载:“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裴松之注引《魏书》云:“中军,征南,攻围江陵……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塗地,恐相染污。”可见,这种致病恶气,一旦流行污染,亡人无数,十分可怕。其次,描述疫气荡散,人没几尽的惨状。这场疠疫造成大量平民死亡,魏武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所下《赡给灾民令》明确地说“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曹操集》卷三),而曹植在文中则更具体地描绘了疫疠杀人的惨痛状况,所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更有甚者,或满门死绝,或尽族覆亡。可谓触目惊心,惨绝人寰。第三,探究疫病发生的原因。东汉许慎《说文》云:“疫,民皆疾也。从广,役省声。”从许慎分析“疫”字的字形来看,“疫”字的原始字义当与“役”有关。有学者认为,上古之人,服国家之役,乃饥寒辛苦之最者,故疫之为病,最有可能在百姓服役时出现。古人还认为疫病是由鬼怪所带来的,故而有“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之说(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见汉籍数字图书馆微信公号推文,皮国立:《中医是怎么理解“瘟疫”的》)。曹植在探索疫病原因时也提出了鬼神作怪之说,文中揭示贫穷者病死率高而富贵者低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似乎也是由鬼神所造成的。但作者否定了鬼神之说,他认为疠气的流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不容忽视的是,此文题曰“说疫气”,开篇即谓“疠气流行”,无不表明作者对于“气”的关注,而“疫气”“疠气”的出现,正是由于天地失正,亦即阴阳失调、气候失常、节序紊乱等因素所造成的,无疑是至当之论。到了明代崇祯年间,名医吴有性则具体发明了“杂气”论,他说:“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夫病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能定者。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截然无有,是知气之所至无方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厉气。”(《瘟疫论》卷下《杂气论》)杂气是时行之气,而气之所至,或无时,或无方,也就是说它与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疠气只是杂气中的一种,而且是最厉害的一种,故又称厉气。而早在汉魏间的曹植就已发现疠气与天地阴阳、气候节序间的关联,洵难能可贵。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就说:“能在迷信浓厚的时代里,作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排除封建迷信,具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是难能而可贵的。”我们不禁为曹植不信鬼神的科学探索精神点赞。总之,曹植的这篇《说疫气》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堪称汉魏有涉疫情的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且作律诗一首,以期概括文意。诗曰:
  疫发建安丁酉危,凋伤黎庶死相随。
  字诠叔重民皆疾,文出陈王论久持。
  疠作非关神鬼事,气行多失暑寒时。
  樱花始盛满江汉,读罢此篇又复思。
  一场大疫,不可能在当时文人的文学创作中无任何反映,以上我们列举了曹丕的《与吴质书》《与王朗书》,两书真切地反映了疫情后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疠疫虽无情,却更催醒了曹丕对于生命的热爱,使其迸发出立德扬名的激情。尤其是前者,写来情辞恳切,饱含深情,不愧曹丕书信妙文。至于曹植的《说疫气》,可说是建安大疫的实录,摹写疫情之酷烈,大胆犀利;揭示疫疠之病根,恰切合理。如果要问,丁酉大疫,对建安文学究竟有没有影响?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它使文坛七子折损将半,损失严重,但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并没有消失,建安文学的发展进程因曹植等文坛健将而延续,直至曹植离开人世。   最后,再来读一下曹植的《蝙蝠赋》,此篇乃愤世嫉俗之作。其赋曰:
  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口口口口,昼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而毛,飛而含齿。巢不哺觳,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冯木。(《曹植集校注》卷二)
  《尔雅·释鸟》曰:“蝙蝠,服翼。”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云:“今按:伏匿、服翼,声相近。蝙蝠以夜出,飞翔庭院,掠蚊蚋而食之。俗言为鼠所化,形还类鼠,毛紫黑色,肉翅,与足相连。巢于屋檐,孳乳其中,未必是鼠所化为也。”蝙蝠,又叫伏匿、服翼。其习性昼伏夜出,以蚊蚋为食。又《艺文类聚》卷九十七《虫豸部·蝙蝠》引《玄中记》云:“百岁伏翼,色赤,止则倒悬;干岁伏翼,色白,得食之,寿万岁。”由此看来,蝙蝠真乃神怪之物,有一种白色蝙蝠,食之,竟可延年益寿。难道今人食蝙蝠之陋习还渊源有自?不过,食千年蝙蝠,寿则万岁,毕竟是神话传说中事,多少有些荒诞不经。又《类聚》引《临海记》曰:“黄石山泄水东南,五岘路口,有钟乳穴,中伏翼大如鹅鸭。”蝙蝠而大如鹅鸭,则极怪异。而曹植笔下的蝙蝠似有所托,有所恨。开篇即惊叹蝙蝠乃奸邪之气所生。蝙蝠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啊!其形状特殊,性情诡异,反复无常。蝙蝠二足而毛,既非鸟类,又不能说是兽类。它巢居却不哺食鸟雏,全无鸟类特性;穴居却又不胎生后代。它不容于兽群,又与鸟类相斥逐。它下不在地上走路,上不在树上栖息。咄咄怪物。此赋虽为残篇,然不难看出,篇中充斥着厌恶之情。《曹植集校注》卷二引《铨评》曰:“嫉邪愤俗之词,末四句痛斥尤甚。”曹植在痛斥谁呢?监国使者,亦即文帝为防备藩国封王而安插的爪牙。黄初四年(223)五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会京师。曹彰暴死洛阳。曹植本可与白马王曹彪同路东还,以叙隔别之思,然监国使者从中阻止。曹植愤而作《赠白马王彪》诗,诗中不乏斥责监国使者的诗句,如其云:“鸱鹗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鸱鹗,即猫头鹰,不祥之鸟。诗人用来比作阴险恶毒的爪牙。蝙蝠,与猫头鹰一样,也被曹植视为恶物,用它来讥刺监国使者十分贴切。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3世纪,蝙蝠进入文学家曹植的法眼,变身为嫉恶妇仇的媒介。
  作者:赵永源,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元文学及诗词学研究,出版有《遗山乐府校注》《遗山词研究》等。
  编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夫妇判合,宜其室家  家庭内部的人伦关系,最为基础的当然在夫妇一伦。  提及夫妇之道,还要从《诗经》说起。排在《周南》也即整个《诗经》开篇的Ⅸ关雎》一诗,今人多以为是爱情诗,但《毛诗序》却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
期刊
莎士比亚的歷史剧常被称为“国王戏”。他以内中涉及十几位国王的十部国王戏,串起从约翰王1199年继位金雀花王朝第三位国王到1547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死去近三个半世纪的英国历史。当然,莎剧中的历史不等于英国史,莎士比亚旨在拿每部均以国王尊号命名的“国王戏”,在舞台上“戏”说历史。以《亨利六世》三联剧为例,上篇写的是玫瑰战争前内战风雨欲来的政局;中篇揭示因国王无能导致的内忧外患(内则“红白玫瑰”公开对
期刊
曾以《乡愁》一诗而誉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余光中,谈及中国汉字时曾说:“一字一世界,一个方块字便是一片天地。”余光中不但以诗名世,且在散文、评论、翻译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被人喻为台湾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独特的钢笔书法(偶尔有之的毛笔书法)与其诗歌一样,散发着特有的个性魅力,闪耀着智者的思想光辉。虽然他一生不曾专门攻习书法,但他零星关于书法的阐述、关于传统文化的肺腑之言,却能带给今天的书法工作者与众不
期刊
先说一个事件。近日某一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叶开老师发文:“一位初三毕业生的妈妈,说孩子平时都是品学兼优,语文成绩总是在130分左右,然而这次中考作文却得了0分!妈妈和孩子痛不欲生!为何?妈妈撰文说:是因为买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出版的2018年和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这两本‘寶典’,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套题’,用套路模式作文,被判为抄袭,打零分。妈妈和孩子都跌入了深渊。”碧
期刊
摘要:与古希腊到中世纪文学对瘟疫的书写不同,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近现代文学,不但描述疫情概况及严重后果,真切展现人类对瘟疫源头的执着探求、悲情救治及奋争情状,也开始理性思考瘟疫冲击下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质疑传统瘟疫产生和救治的神性根源;强调积极避瘟、医药祛魅、隔离疗法的救治可能;也隐喻社会失范和人性失格、悲悯人类付出的沉重代价、透显人类对自身和瘟疫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告诫人类要
期刊
(一)鲁迅研究论著  (1)《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版。  (2)《鲁迅小说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3)《鲁迅传》(与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4)《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5)《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6)《鲁迅和中国
期刊
陆蔚青,魁北克作家、北美中文作协终身会员、海外女作家协会终身会员、加拿大华裔作协会员、魁北克华人作协理事、蒙特利尔《路比华讯》专栏作者、《七天》周报文学版面“北往”编辑和专栏作者、《北京晚报》专栏作者。曾任《黑龙江晨报》副刊部主任,2000年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漂泊中的温柔》、散文集《曾经有过的好时光》、哲理童话书《帕皮昂的道路》等。  两次“投胎”在寒冷的北方和多元文化的城市 
期刊
【摘 要】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应从理解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正确而流畅地朗读、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审美鉴赏等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理解文言词句 积累文言知识 朗读 鉴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近代社会文明,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怎样有效地
期刊
林非关于新文化建设的命题是在犀利锋锐的文化哲思和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  虽然林非没有专门的文化哲学和美学著作,但如同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一样,凡是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都有深刻的文化哲思与美学思想做指导,都有深刻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表述。  林非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都散落和渗透在他的论述对象和论述的过程之中。林非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和文学的各个方面,集中在鲁迅研究、散文研究及散文理论建设方面,
期刊
1957年,26岁  寒冬季节,林非被“下放”至河北省建屏县太行山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着手进行的唐诗研究,只能戛然而止,匆匆夭折。(多年后林非写成散文《未有收成的唐诗研究》,追忆此事。此文收入林非散文集《半个世纪的思索》。)  1958年,27岁  1月,在山村,写成长诗《我们的队伍在山里》,寄给《诗刊》的徐迟先生。十余天后就收到了徐先生的热情回信。此诗在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