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肝胆英雄”的柔情怀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9月,福建闽清市云龙乡后垅村,村民吴孔钦与徐红妹按照当地习俗“圆房”了。把结婚称为圆房,是因为徐红妹是个童养媳。
  1922年8月31日,吴孔钦与妻子徐红妹的第一胎男孩出生了。族中长辈为孩子取名的时候,发现这个孩子属孟字辈,恰逢秋天出生就叫孟秋。后来,吴孟超在进入学校读书时立志成才,把自己名字的“孟秋”改为“孟超”。
  今天当地仍有这样一个传说,1921年中秋节,吴家人在自家屋前“拜月娘”,轮到吴孔钦和徐红妹拜月了,这对刚刚“圆房”不久的夫妻刚刚跪拜在地,家里人突然看见天上有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长空后坠落在附近的东边山上。
  祖上没有留下土地,租来的田地耕种收成有限,吴孔钦一家人只能忍饥挨饿。吴孟超三岁,弟弟吴孟冬两岁时,正是家中最艰难的时候,三餐有上顿没下顿。吴孟超长到三岁的时候还不能自立走路,只好和弟弟在地上或坐着或爬着玩耍。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年前吴孔钦向出租稻谷的人,借了50斤谷子养家,无奈自家种的粮食收成不好,无法按时归还,两年后,谷子的本利就是200斤。债主几乎天天找上门,吴孔钦只好躲到离家不远的大西坑岳父家中。
  1926年7月,吴孔钦听说南洋一带土地肥沃,比在闽清家中更好谋生。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借点盘缠去南洋。为了凑足六块大洋的路费,岳父家卖了一头猪和部分稻谷,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两块大洋。
  临行前,出租稻谷的债主得到了消息,带着打手找到吴孔钦岳父家中,经过两次周旋,躲在谷仓的吴孔钦得以从后门逃出,直奔溪口码头,搭上了第一班运送大米的船只到达福州,随后又转船去了马来西亚。
  吴孔钦离家时,妻子已怀身孕,半年后第三个孩子孟良出生了。这年秋天,徐红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难熬了。娘家的人看她带着三个小孩生活艰难,就帮忙筹了路费,让她带上两个儿子去南洋与丈夫汇合。一个乡下女人带三个孩子,要从福建漂洋过海到国外是很冒险的事情,她只好含泪把二儿子孟冬,留在闽清家中由祖母照顾。
  在码头上临别时,徐红妺面对家人泪流满面,她手里拉着五岁的孟超,身上背着孟良,挥手与亲人们道别。此去一别就是几十年,在异国他乡故去的徐红妹,生前都没有机会再回故乡望一眼。
  吴孟超离开福清的时候年仅五岁,到马来西亚首都后,家里迁徙到了东部沙捞越诗巫。他的青少年时代,一半时间在橡胶厂打工,另一半则是在华人创办的光华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
  1939年秋,中学毕业那天,吴孟超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在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于是,“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1939届全体毕业生”的抗日捐款,通过海外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到了延安。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举行那天,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讯。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此事曾在当地华人圈子引起轰动。
  这件让所有人都热血沸腾的消息,对吴孟超的影响最为深远,祖国正在被外强欺凌侵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所有中华儿女都责无旁贷的责任。吴孟超第一次产生了回国的强烈愿望。
  即将读高中的时候,吴孟超发现马来西亚高中学校都是由英国人创办,教材内容也是他们编撰的,他失去信心了,暗下决心要回国内到延安读书。跟父亲在橡胶厂打工的时候,吴孟超把想法告诉了父亲,多次央求都未得到同意。父亲告诉他国内正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局动荡不定,还是留在马来西亚。
  吴孟超心意已决,随后他联络到了几名愿意回国读书抗战的同学,一起去说服母亲。母亲徐红妹虽然是福建乡下童养媳出身的女子,但在听了大儿子要求回国的理由后,把此事跟丈夫商量后,他们同意了吴孟超回国的决定。
  1940年1月3日,吴孟超与6名中学同学告别了家人,一起相约回国抗日。他含泪挥别抱着妹妹在码头送行的父母,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到祖国的大地,他们准备从云南昆明取道四川去延安参加抗日队伍,但到了昆明才发现去延安的路被日寇封锁。后来,他们又想回福建家乡,到福州英华中学读书,但当时福州早已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占领区求学更非易事。无奈之下,这几个满腔热血回来投身救国的少年,只好暂时在昆明一所学校上学。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吴佩煜的女孩与吴孟超不期而遇了。这位来自江南水乡活泼好动的女孩子,也是1940年来到昆明的。当时吴佩煜父亲因为参与修建滇缅铁路,便把家人一起带来云南。
  吴孟超与吴佩煜这对年轻学子,成了同济大学附中的同窗好友,他们因为彼此的钦慕而产生了深深的爱恋,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他们相伴走过了60个春秋。
  1943年,在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两人之间发生了一点小小争执。吴孟超认为自己应该去学工科,因为小时候在南洋割橡胶割得很好,有这方面的天才。吴佩煜一心想念医学,也动员吴孟超学医,她认为灵巧的双手不仅可以在工艺方面有所成就,也可以用来拿手术刀救死扶伤。最后,这对志同道合恋人一起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吴佩煜可能没有料到,因为自己执着的求学决定,为中国医学事业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医学人才。10年之后,吴孟超与吴佩煜结婚了,在后来的60年风雨岁月中,她自始至终陪伴着他一起度过。
  2011年8月5日,福建闽清家中亲友们接到吴佩煜病逝的消息。在上海的龙华殡仪馆追悼会上,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们看到,已经90岁高龄的吴孟超,就像一尊铁打的汉子,从上午9点一直站到11点许,一直坚持站着忙碌接客、开会、致谢。
  细心的人们发现,这位表面坚强的老人家也有脆弱的一面,即将告别夫人遗体的时候,吴孟超用手中已经湿了的手巾,一次次不停地擦去脸上流下的泪水。
  吴孟超经常说,他们夫妻间很少吵架,自己的成功有夫人吴佩煜的一半功劳。这对相濡以沫60载的爱人,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婚姻成了一段传奇佳话。   早在1945年,吴孟超父亲就曾不远千里赶回国内,找到儿子后父亲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希望吴孟超可以跟他回马来西亚发展。
  “不,我要留在这里,再困难也不在乎。”年轻气盛的吴孟超对父亲说。作为长子的吴孟超身后还有六个弟弟妹妹,除了他回国发展外,弟妹们都留在马来西亚,各自成家立业。后
  来,在谈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吴孟超对于父母始终怀着深深的歉疚。
  1946年,吴孟超曾经带着还是女朋友的吴佩煜,回过一趟福建老家来,但呆在家乡的时间只有20天,之后就再次踏上征途,因为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做。来去匆匆,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在无数个流离失所的日子里,吴孟超何尝不时刻怀念自己的家乡,怀念远在国外的亲人们。
  1956年,父亲患了胆石症,在马来西亚两次手术均告失败,不幸病逝异国。父亲撒手人寰的噩耗传来,对吴孟超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此时,身为军医的吴孟超在肝胆外科领域已小有成就,顺利完成了几个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如果能亲自为父亲施行手术,胆石症完全可以痊愈。吴孟超第一次感到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痛苦,更加深了自己身为人子的愧疚之感。
  自从1940年1月在马来西亚码头含泪挥别父母之后,吴孟超一生再未见过自己的母亲。刚开始是国内战乱,局势不定,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吴孟超已经是一名军人,赴国外探亲有所不便。在特定时期的艰难岁月里,因为敏感的海外关系身份,吴孟超又成为遭受攻击的对象,出国探亲几成无望。
  1982年9月,弟弟吴孟良回国探亲的时候,这对多年未曾谋面的兄弟在机场相见时,当场抱头痛哭。他们一起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老家,此时也是吴孟超在解放后第一次回福清家中。不久,弟弟就要回马来西亚了,临行前,吴孟超让他给老母亲带去了一双绣花鞋和一对玉镯。他一再嘱咐弟弟,等自己将一切安排好了,就马上把年已八旬的老母亲接回国内一起生活。
  在马来西亚,年迈的母亲看到了儿子拍摄的录像和礼物,又听说他家庭和生活都一切安好,长年累月的惦念之情才稍稍得以平静。特别是知道儿子已经是国家有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这一份大礼更是让老人得到了无比的欣慰。
  就在收到儿子信物的几天之后,母亲在睡梦中安然地离开了人世。数十年来无数个日日夜夜对亲情的思念,因为母亲的离去,给了还来不及尽孝的吴孟超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得到母亲去世消息的那天,吴孟超独自一人,关在家中房间里整整一天一夜。
  1993年春节,吴孟超带着老伴吴佩煜,一起回到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北婆罗洲的小城诗巫。这是吴孟超在参加工作后,第一次不穿白大褂、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春节,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
  再次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故地重来,吴孟超感觉自己犹如回到了孩提和少年时代,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已经离别了53年的亲人和好友。
  那年春节,满怀伤感的吴孟超来看望父母亲了。站在父母的墓前,吴孟超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他脱下眼镜,擦去脸上的泪痕,眼镜戴上了,依然是满脸的泪水。
  他是一个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爱国者,他同时也是一位孝子。然而,一别53年的亲情,让他无法在父母膝下尽过一天孝道,这份饱含深切情感的歉疚,又有多少人可以割舍得去?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11日,台大电影节的映后座谈,邀请到制作李安导演的最新力作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片中精妙瑰丽的3D 影像的好莱坞知名视觉特效公司,“节奏与色彩”的国际技术总监萨姆和系统维护专员安东尼堡陈,来分享其团队在台湾拍摄制作这部电影特效的经验和心得。  “如果你有时间,你就可以创造世界”  目前数位摄影技术的蓬勃发展,在电影界中掀起一阵革命,带动整个电影产业迈入一个崭新的数位时代。影
期刊
游走在城市之中,我们更希望去缅怀她的过去,从真实触摸这些古老建筑物,感受时光倒流带来的慰藉。  行走在福州的大街小巷,闲逛于遐迩闻名的古道陌巷,很少有人会知道还有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那里就是福州近代史发源地,曾经繁华昌盛一时的烟台山。  1843年间,史称“五口通商”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大批洋人因闽江便利的水道,开始千帆竞发进入福州。此后,一座座具有西方风格的建筑拔地
期刊
15“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这就是唱红了大江南北的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它让人知道了康定,认识了歌唱者喻宜萱和伴奏者江定仙,唯独戏剧性的忘却了采编者。  这是一首失去50年尊严的歌曲,一首没有作者的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首地方民歌,其实歌曲的作者就是福建省惠安县的吴文季,他被遗忘了半个世纪。  谁曾想到,这首至今仍为人传唱不衰爱情歌曲的作者,他的人
期刊
2012年12月17日晚,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新戏《柳永》在福州首次公演,《柳永》借助舞台效果,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  福建省著名戏剧编剧家王仁杰操刀剧本。柳永是福建武夷山人,我国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传记剧,导演徐春兰说,在创作上就坚持用真实朴素的笔触,不拔高不虚构,“这部戏的定位就是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剧,戏中的柳永不是伟人也不是英雄,这样才能引起观
期刊
与本刊记者见面时,他一件普通的浅蓝衬衫,黑色长裤和皮鞋,脸上挂着浅浅笑容,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就是叫板爱因斯坦的“科学狂人”梅晓春。  他的原创物理研究所,实际上就设立在福州市区一个小区公寓楼内,客房只有一张吃饭的桌子,一张待客用的茶几,几间卧室用来当办公室,一切陈设显得如此质朴简单。  在这一方天地里,他三十年如一日潜心物理学基础研究。长达400多页的《现代物理学基础问题研究》文集中,讨论的都是现
期刊
2012年11月1日,功夫喜剧电影《中华小子》将在莆田开机。影片将全部在莆田取景,并将融入地道的莆田话,莆田不到10岁的男女主角将与黄一飞、午马、潘元甲等香港和大陆著名影星共同参与影片演出,影片总投资超过千万,有望在2013年六一节和观众见面。  据了解,《中华小子》是一部以妈祖文化和南少林功夫为文化背景的功夫喜剧片。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小失散,一个成了富家子弟,一个被南少林收养,在妈祖的庇
期刊
“每年的这个夜等待着平安夜下雪,黑色的白色夜和自己续个约,感觉命运在悄悄地改变。”这是金池歌曲《平安夜》中的一句歌词。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让金池的命运改变,而她自己更清楚地明白,这一改变是十年前她为自己准备的礼物,等待十年后的她拆开。  参加《中国好声音》的比赛前夜,金池没有想太多,睡得异常踏实。因为多年的积淀让她已不害怕失败,也没理由失败,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所有人看到“这十年来,我的
期刊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福州,本名吴泉,字清源。7岁开始学棋,11岁已是当时中国一流水平,14岁东渡日本,17年间击败了十番棋擂台赛上的所有超一流高手,被封为“昭和棋圣”,创立了“吴清源定式”和“六合之棋”,被棋坛誉为“现代围棋第一人”。  父亲去世的前3天,他把我们三兄弟叫到病床前。他把练字用的字帖交给了大哥,把小说交给了二哥,交给我的是棋子。这也算是父亲给我们的遗嘱吧。之后,大哥做了官,二哥成
期刊
《鸳鸯村的故事》是一部以当代大学生人生定位为主旋律的电影,讲述了两个大学生村官在当村官期间,致力于改变村民干部的守旧观念,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运用科学知识、网络知识,帮助乡村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的故事,集中反映当代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风貌。  影片将以南安水暖卫浴产业和惠安石雕产业为背景,在泉州、南安、永春等地取景拍摄,呈现浓厚的闽南文化及风土人情,并融入惠安女舞蹈、高甲戏、高音、提线木偶等闽南元
期刊
2012年11月24日晚,台湾第49届金马奖落下帷幕,来自晋江的张思庆,以其执导的《拾荒少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奖。  张思庆是晋江梅岭沟头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奖影片《拾荒少年》,是张思庆看了拾荒者会捡被偷钱包的新闻后得到的灵感,而他又想拍回家的故事,就把这两个点子融合在了一起。“回家”的主题是他个人漂泊在外时的想法:“因为想拍电影,与家人发生矛盾,于是离开了家。在外面待久了就会想家,可是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