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与中外文化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梁实秋的一生深受中外文化影响,他发表评论、创作散文、翻译莎士比亚、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可以说是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本文从他的家庭环境、启蒙教育、清华求学、美国留学、人生选择等方面探究多元文化对梁实秋的影响。
  关键词:梁实秋 中外文化 人生选择 自由 保守
  当代文坛鲜有作家能像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大家那样,去深入的学习、了解、领悟、吸收中西方文化,并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这些大家有一些共同点:出生于晚清、成名在民国,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感受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的多元碰撞。他们都曾在国内潜心求学,之后选择漂洋过海,再回过头来,用各自已经形成新的的眼光来观照亟待觉醒与振兴的中国。胡适如此,鲁迅如此,梁实秋亦如此。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往往决定这个人的心性、视野、格局与情怀。作为学者和作家的梁实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成就了他的灿烂人生。
  一.家庭环境:传统与现代
  梁实秋出生的1903年,其时正处于清朝的尾声,一个不断衰微的王朝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与喘息,在这个老大帝国京城的一个胡同里,梁实秋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
  他的“老家在北京东城老君堂”,“这是一栋不大不小的房子,有正院、前院、后院、左右跨院,共有房间三十几间,算是北平的标准小康之家的住宅”;他的家庭“不是富有之家,只是略有恒产,衣食无缺”。[1]所以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有的是商店林立的东四牌楼,卖着汽水和蜜饯桃脯的干果铺子,能买到英文教科书《汉英初阶》及墨水钢笔的汉英图书馆,佛堂改成的书房,院子里的紫丁香、梨树和西府海棠,“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放光明”的电灯、“生怕削断了手指”的电扇……在这样的环境里,梁实秋开始触碰传统和现代。
  长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族,不可避免地要适应长幼秩序、膳食规矩、祭祀礼仪,但让梁实秋记挂更多的是胡同里“打糖锣儿”的声音,夜晚钻进被窝齐头睡在炕上的欢声笑语,祖父的慈祥与呵护,母亲的怜爱与严格……这些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他童年那颗幼小而又温暖的心灵。
  二.启蒙教育:学堂与小学
  梁实秋六七岁的时候进了内政部街西口内路北的一个学堂,在这所学堂学得了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开学那一天,学生们都穿戴缨帽呢靴站在院里,只见穿戴整齐的翎顶袍褂的提调学监们摇摇摆摆的走到前面,对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领导全体行三跪九叩礼”。[2]梁实秋以这种极富传统文化意味的仪式开始了他的学业。之后他跟着家里请的一位教师学习了一段时间,接着又去有贵族学堂之称的陶氏学堂读了两年。
  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终结,中国完成了一次变轨,一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的剧烈变革到了爆发的时间节点。对梁实秋来说,这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减去辫子,他的童年生活也随之改变。“革命以后,情况不同了。我的家庭也起了革命。我们可以穿白布衫裤,可以随时在院里拍皮球……”[3]“民国成立,薄海腾欢,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生不愿到南京去就职,嗾使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与阴历正月十二日夜晚兵变,大烧大抢,平津人民遭殃者不计其数。我亦躬逢其盛。兵变过后很久,家里情形逐渐稳定,我才有机会进入公立第三小学。”[4]
  东城根新鲜胡同的公立第三小学,既称“小学”,说明是新式教育。课程不仅有国文、历史、地理、习字,也有算数、英文、体操等科。在这里,梁实秋接受了启蒙教育,夯实了他的学习基础。他的启蒙老师周士棻先生的教导和训育,对他人生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我记得他特别注意生活上的小节,例如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以及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无一不加指点。他要求于我们的很多,谁的笔记本折角卷角就要受申斥。我的课业本子永遠不敢不保持整洁。……在我们心目中他几乎是一个完人。”[5]
  三.清华求学:美国与爱国
  1915年,梁实秋以直隶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在那时尚不大引人注意”,“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6](学校创立是由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在这里的八年求学时光,让梁实秋收获颇多,难以忘怀。因为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清华在教学上既管理严格又处处模仿美国,这对梁实秋大有裨益。
  清华对新生管理严格,起床、洗漱、就餐均有要求,甚至规定学生每两星期要向家里写家信一封、身上不许带钱、一星期洗澡至少两次、禁止看小说等等,一旦违规,就会受到处罚,“闭门思过”。这一切在后来被梁实秋所理解:“我们事后想想陈莜田先生所执行的那一套管理办法,究竟是利多弊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本来是应该在幼小的时候就要认识”,“我从来不相信‘树大自直’”。[7]
  “清华特别注重英文一课”,[8]上午的课如英语、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数学、生物等一律用英文讲授,又有林语堂先生、孟宪承先生这样 “难得的好老师”,梁实秋因此受到了极好的英文训练,这为他日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和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的成就打下了基础。两位美籍女教师教导他练习使用“议会法”,让梁实秋体会了孙中山先生所谓的“民权初步”和民主社会的集会艺术,还教学生们“题目到手之后,怎样先作大纲,怎样写提纲挈领的句子,有时还要把别人的文章缩写成大纲,有时从大纲扩展成为一篇文章,这一切其实就是思想训练”,“美国的高等学校大概就是注重此种教学方法”。[9]梁实秋的国文老师徐镜澄先生,最独到的地方就是改作文,教梁实秋许多作文的技巧,梁实秋“终乃接受了他的‘割爱主义’,写文章少说废话,开门见山;拐弯抹角的地方要力求挺拔,避免阘茸”,[10]多年以后,作为作家的梁实秋的文风淡雅自然,当与此有关。其他诸如音乐、数学、生物、手工、国画、体育等科,虽不是他之所长,却也让人回味。
  毕业前一年梁启超的一次题目为《中国韵味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对他影响甚大。任公先生的学问和风采彻底征服了年轻的梁实秋,以至于梁实秋后来写到:“我个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一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11]在清华,梁实秋仔细阅读过胡适、周作人等人的著作,“《新潮》、《新青年》等杂志更不待言是每期必读的”,[12]如此说来,梁实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缘分其实在那时就已经注定。   翻看梁实秋的照片,他穿的不是马褂,就是西装,这正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象征。梁实秋的一生深受中外文化影响,他发表评论、创作散文、翻译莎士比亚、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可以说是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他的成长及求学经历充满了中外文化的元素,而正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梁实秋选择了自由与保守,这也成就了梁实秋的灿烂人生。
  “父亲死的时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长袍马褂,不要穿西装。他上美国去,人家让他入籍,他说我不入美国籍,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自豪”(梁文茜语)。[23]文化无国界,但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在文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执持。
  注 释
  [1]梁实秋:《我的家》,《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04页。
  [2]梁实秋:《我在小学》,《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7页。
  [3]梁实秋:《我的家》,《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5页。
  [4]梁实秋:《我在小学》,《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9页。
  [5]梁实秋:《我在小学》,《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21页。
  [6]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46页。
  [7]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3页。
  [8]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4页。
  [9]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5页。
  [10]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6页。
  [11]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7页。
  [12]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67页。
  [13]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54頁。
  [14]梁实秋:《清华八年》,《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74页。
  [15]梁实秋:《海啸》,《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89页。
  [16]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梁实秋散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17]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梁实秋散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8]梁文茜:《序—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02页。
  [19]梁实秋:《忆<新月>》,《不复当年摸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092页。
  [20]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5页。
  [21]梁实秋:《忆<新月>》,《不复当年摸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093页。
  [22]梁实秋:《回忆抗战时期》,《不复当年摸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01页。
  [23]梁文茜:《序—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010页。
  (作者介绍:肖通,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为切实加强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营造“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社会环境,提高广大师生的道德水平,我校广泛开展了“小红花行动、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几年前我校就开展了阳光少年争花夺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校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小红花”在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的点滴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健全工作网络,明确职责  成立工作
眉勒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妇女首服之一,本文从眉勒的渊源、发展、种类、造型、图案与工艺制作等诸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眉勒随着时代变迁,其功能性由实用的服饰品向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