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9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挖掘学生潜能[1]。大学生在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第二课堂作为全面推进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内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成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2],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和着力点,而高校团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强阵地和广阔舞台。本文提出了团组织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优势,并对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
  
  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原因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许多大学生的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临近毕业,当他们拿着各项奖学金证书找工作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多数情况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导致许多机会和自己擦肩而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高考中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大多数家长只着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
  3.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在大学四年中,一年级打基础,以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二、三年级以通过英语四六级、学习专业课程为主;四年级成绩好的学生准备考研究生或公务员,其他学生忙于找工作。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型过程,加上上大学后相应知识欠缺,要参与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绝大时间奔走于招聘会场;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专业基础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因而学生难有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另外,课时多,学习任务重,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原因[3]。
  4.举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不够深入,大多活动仅限于普通的文体活动。
  5.部分学生,除了会学习,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十分欠缺,不懂得相互合作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
  
  打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平台
  
  1.共青团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独特“育人”的作用。团组织首先渗透着对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而这些作用又时刻影响着他们的具体行为。其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再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2.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不仅能起到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还能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而且社团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还走进社会,进行各种实践性活动使得提高个人素质的实现途径更多、更广。同时成为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大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自控能力,逐步形成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事业心、紧迫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活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高校在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参与活动的学生面不够广。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被定格于少数活跃学生,这些学生常常被辅导员或周围学生推荐,造成整日忙于参加活动而影响了正常学习。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学习的,参加活动很耽误时间。因此,高校团组织举办的活动就不被学生看重,学生逐渐缺乏创新的思维和热情。在谈论“挑战杯”等创新性活动时,学生常常把它当作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没有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参与这种活动对将来走入社会十分有益[3]。
  团组织应该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面推行以学生“自学为主”,相关老师指导为辅的思想,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创新团的活动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团的各项任务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团组织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解决这种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调动基层团组织的主动参与性。灵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创新合作精神等,都必须是以个人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为前提。因此,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与个性不可分,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是鼓励学生继续前进的最好动力。②以培养学生团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要突出科技创新和学术主题,活动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内容。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参与过活动并且有一定的收获。
  2.缺乏分层次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第一课堂的系统、严格的理论知识教育,更离不开第二课堂的实践和提高,需要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对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的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够真正做到学与用的结合。高校各级团组织在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同时,应着重研究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开展活动时应分年级进行,以期达到不同的目标。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针对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成立兴趣小组,加入学生社团,在学校开展的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不再热衷于校园文体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以社团牵头,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集中开展与专业有关的科技活动,在其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3.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发展缓慢。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团成立之初学生热情高涨,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不论是活动内容还是学生参与热情都在走下坡路;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社团组织不规范、制度不完善。有学生虽然在学术性活动上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或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
  首先,团组织需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注意社团干部的培养,帮助社团干部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需要有专业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方法上对其进行引导,使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得以拓展。教师的指导会使学生对专业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取得良好的创新效果[3]。社团建设光靠关起门来靠内部远远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主动出击,与校内、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和交流,寻找适合社团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要取得较大的进展,不仅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还需整体环境的烘托。如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或者完成一项科技创新活动是值得借鉴的提议[6]。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性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参加活动影响考试成绩拿学分的顾虑。学校可通过各个社团的表现建立“创新社团”、“品牌社团”的表彰机制,使优秀的社团脱颖而出,进一步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形成一套成熟的高校社团制度体系。只有实施创新性人才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工作效果,并且与学生第一课堂密切联系,才能发挥团的独特优势,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明俊.新形势下高校科协工作的探索与创新[N].教育文化,2007-07-644.
  [2]方建强,张健,夏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7:273.
  [3]曲学勇,黄堃.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3.
  [4]刘俊彦,姚念龙.最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5]张永华.浅谈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6:75-76.
  [6]谭亚菲.如何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探索.和谐发展论坛,229.
其他文献
旨在探索将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依照研究生科研项目的工作实例,重新设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课程内容,通过课前提出
[摘 要] 通过对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党建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及高校党建通过和谐校园建设而得到新的发展平台的分析,得出了高校党建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上起着重要作用,以及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党建将面临的新发展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加强高校党建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高校党建的重要作用,并具体地列出了加强高校党建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党建 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
目的探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HBV DNA聚合酶活性区YMDD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以DNA测序结果为标准,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DNA测序法和PCR熔解曲线法,对拉米夫定抗病毒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多采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法[1],但在实际操作中煌焦蓝法计数结果较难判断,误差较大.本实验对煌焦油蓝法进行如下改良,使制作薄片后细胞清晰易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出现的问题,对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自身双语教学的经验及体会,提出一些对策。
社会实践教学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其主要形式有参加劳动、社会调查等。在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育人、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建立有效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如何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