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先后有数十只狗与美国动物行为学家伊丽莎白·马歇尔形影相随。在多年观察的基础上,伊丽莎白认为,狗有很理智的意识,而且狗的意识世界也充满了爱、嫉妒、热情和畏惧。
平时,老狮子狗杰克与漂亮的爱斯基摩狗玛丽亚非常亲密,但看到玛丽亚急切地绕着一只关着小鸟和白鼠的笼子团团转时竟一掌把它击倒。伊丽莎白解释说,这表现了狗的“道德品性”,杰克在“原则问题上”甘冒得罪玛丽亚的风险。伊丽莎白认为,杰克是在抗议大动物欺侮小动物的“不仗义”的行为。
现在,有不少动物行为学家都开始关注和谈论有关动物意识的问题,他们不再问动物是否能数数和区别事物,而是探索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动物能否审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处理信息?它们是像自动装置一样按先天学到的或遗传法则行动,还是有内心生活,能够进行反省,自主行动?一句话,它们有称为意识的那种理智吗?
其实人们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只是反对方似乎占了多数,而且成为传统。
不过下面的事例,确实难用动物本能来圆满解释。
在美国威斯康星灵长类中心的围栏里,黑猩猩丹迪漫不经心地经过研究人员埋着葡萄柚的一个沙堆时,它的面部表情正好来解释“无所用心”这个词。丹迪的冷淡甚至蒙蔽了科学家们,以为它根本不知道这儿埋着好东西。但晚上等其他黑猩猩都睡着后,假装睡着了的丹迪一骨碌爬起来,跑过去扒出了柚子,独个儿美餐了一顿!
在日本,有人观察到一只绿背苍鹭从池塘里捕鱼的情景。它衔起一根树枝并将其折成几截,然后啄起一根放置到水里,静守着它的“鱼具”,小鱼咬上一条,它啄食一条,惬意得很。
在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结冰的池塘里,一只河狸的举动也闻所未闻。它在冰层下的坝上挖了一个小洞,冰层下的水位下降了。这样,它就可以在冰下水面上划来划去而不用屏住呼吸。
类似黑猩猩、苍鹭和河狸的智谋意识,在动物界不是个别的。但直至今天,仍绝少有科学家被它们的本领所打动,在他们看来,充其量,这些不过是动物趣闻而已,根本不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都是特例。现代科学可不相信逸闻趣事,它要求经反复验证的事例和严谨的数学统计。
认为动物具有意识的科学家说,动物制造和利用工具同样超越了它们的本能。黑猩猩会寻找、折断和利用树枝掘食白蚁,还会去找回几天前用过的藏在某处的石块砸坚果;而且,黑猩猩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当美洲卷尾幼猴受伤时,它的母亲会把泥和树叶敷在幼猴受伤的头上。生物学家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桩趣事:一只黑猩猩想够着一棵高树上的叶子,它先盯着树发楞,随后拖来一根木头,将它斜倚树干,再向后退几步,一下子冲上了它自己建造的“斜坡”,拿到了它的战利品。除非黑猩猩是在有意识地思考,否则难以对此做出解释。
科学家已积累了比动物的情感生活更多的智能生活的观察材料。但是怀疑论者否认动物意识的存在,认为这些行为得自自然选择。对此,生物学家威尔逊则说,“如果说一种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很强,那无非是进化上的优势而已,不能不称之为意识。”为此,现在有许多科学家正试图揭开动物生活更为隐秘、更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有的动物生活观察者相信,动物间(特别是灵长类之间)有爱情、厌恶、同情心这类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黑猩猩在争斗后,会去抚摸和拥抱失败者,以示安慰。动物学家劳伦斯指出,有同情心就可能意味着真正的自知。因为没有自知,就不可能有同情心。
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些动物不光“生搬硬套”地学习或按本能行事,它们还“思考”它们的所知。还有更进一步的动物内在生活的意识迹象存在吗?在越来越多事实的基础上,在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前提下,也许科学家们会统一科学思想,从容自然地看待动物意识问题。当然,这一切都是也许,对话从未停止,争论还在继续。不过,有一个事实所有人都承认,那就是不管动物有没有意识,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还有动物都是地球的主人。
平时,老狮子狗杰克与漂亮的爱斯基摩狗玛丽亚非常亲密,但看到玛丽亚急切地绕着一只关着小鸟和白鼠的笼子团团转时竟一掌把它击倒。伊丽莎白解释说,这表现了狗的“道德品性”,杰克在“原则问题上”甘冒得罪玛丽亚的风险。伊丽莎白认为,杰克是在抗议大动物欺侮小动物的“不仗义”的行为。
现在,有不少动物行为学家都开始关注和谈论有关动物意识的问题,他们不再问动物是否能数数和区别事物,而是探索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动物能否审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处理信息?它们是像自动装置一样按先天学到的或遗传法则行动,还是有内心生活,能够进行反省,自主行动?一句话,它们有称为意识的那种理智吗?
其实人们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只是反对方似乎占了多数,而且成为传统。
不过下面的事例,确实难用动物本能来圆满解释。
在美国威斯康星灵长类中心的围栏里,黑猩猩丹迪漫不经心地经过研究人员埋着葡萄柚的一个沙堆时,它的面部表情正好来解释“无所用心”这个词。丹迪的冷淡甚至蒙蔽了科学家们,以为它根本不知道这儿埋着好东西。但晚上等其他黑猩猩都睡着后,假装睡着了的丹迪一骨碌爬起来,跑过去扒出了柚子,独个儿美餐了一顿!
在日本,有人观察到一只绿背苍鹭从池塘里捕鱼的情景。它衔起一根树枝并将其折成几截,然后啄起一根放置到水里,静守着它的“鱼具”,小鱼咬上一条,它啄食一条,惬意得很。
在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结冰的池塘里,一只河狸的举动也闻所未闻。它在冰层下的坝上挖了一个小洞,冰层下的水位下降了。这样,它就可以在冰下水面上划来划去而不用屏住呼吸。
类似黑猩猩、苍鹭和河狸的智谋意识,在动物界不是个别的。但直至今天,仍绝少有科学家被它们的本领所打动,在他们看来,充其量,这些不过是动物趣闻而已,根本不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都是特例。现代科学可不相信逸闻趣事,它要求经反复验证的事例和严谨的数学统计。
认为动物具有意识的科学家说,动物制造和利用工具同样超越了它们的本能。黑猩猩会寻找、折断和利用树枝掘食白蚁,还会去找回几天前用过的藏在某处的石块砸坚果;而且,黑猩猩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当美洲卷尾幼猴受伤时,它的母亲会把泥和树叶敷在幼猴受伤的头上。生物学家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桩趣事:一只黑猩猩想够着一棵高树上的叶子,它先盯着树发楞,随后拖来一根木头,将它斜倚树干,再向后退几步,一下子冲上了它自己建造的“斜坡”,拿到了它的战利品。除非黑猩猩是在有意识地思考,否则难以对此做出解释。
科学家已积累了比动物的情感生活更多的智能生活的观察材料。但是怀疑论者否认动物意识的存在,认为这些行为得自自然选择。对此,生物学家威尔逊则说,“如果说一种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很强,那无非是进化上的优势而已,不能不称之为意识。”为此,现在有许多科学家正试图揭开动物生活更为隐秘、更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有的动物生活观察者相信,动物间(特别是灵长类之间)有爱情、厌恶、同情心这类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黑猩猩在争斗后,会去抚摸和拥抱失败者,以示安慰。动物学家劳伦斯指出,有同情心就可能意味着真正的自知。因为没有自知,就不可能有同情心。
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些动物不光“生搬硬套”地学习或按本能行事,它们还“思考”它们的所知。还有更进一步的动物内在生活的意识迹象存在吗?在越来越多事实的基础上,在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前提下,也许科学家们会统一科学思想,从容自然地看待动物意识问题。当然,这一切都是也许,对话从未停止,争论还在继续。不过,有一个事实所有人都承认,那就是不管动物有没有意识,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还有动物都是地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