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民间社火舞蹈“地蹦子”刍议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社火舞蹈“地蹦子”产生年代久远,在酒泉地区所有民间社火舞蹈中是最古老的,它融入了歌、舞、说、唱、逗等多种文艺娱乐形式。在表演活动中,阵容庞大,参与人数多,服饰与道具复杂,讲究共同协作和相互配合,特别能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它是酒泉人民最古老的集体狂欢舞。
   [关键词]酒泉社火;地蹦子;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37-03
   酒泉社火舞蹈“地蹦子”又叫“老社火”、“跑打场”、“秧歌子”,是流行于酒泉本土最古老的民间集体狂欢舞。表演中学说逗唱,调侃戏谑,歌舞相和,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地蹦子”和其他各种民间社火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风俗通义》载:“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禳于天、祷于地,以期吉也。”那时人们为了祈福禳灾,驱邪避恶,向神灵祝祷,便要“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期吉也”。我国古老的的神话传说中,那位吃了败仗以头颅怒触不周山而使华夏地势向东南倾斜的共工,他有一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散布瘟疫的恶鬼,到处传播疬疫。这个恶鬼除去害怕鞭炮与烟火外几乎无所畏惧。于是广大的先民们就不约而同地在祈禳祭祀的活动中掺入了击器歌舞、燃放爆竹烟火的内容。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和“地蹦子”里鼓子击细鼓、拉花敲小锣、和尚娃扮作四大天王等极为相似。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驱瘟禳疫的核心内容逐渐被文娱游艺和凝聚社区人心的成分所代替,慢慢演变为社火。
   酒泉社火“地蹦子”里的膏药匠,在每一回社火活动开初,总要在他吟诵说唱的膏药词中反复发问:“众人家的会首笑哈哈,商商量量办社火,办上社火做什么?办上社火和地脉。”此处的会首,是由本“社区”(一般以村组为一个基本社区)群众推选出来的主持筹办社火或庙会的人,他往往享有很高的威望和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地脉”是祈盼风调雨顺、大地安祥、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理想,其实质无疑是“祈福禳邪、镇宅消灾”心理的再现。在春节来临时,“地蹦子”因其集体性、群众性、广泛性和热烈、奔放、诙谐的娱乐效果而成为当地民众的集休狂欢舞。
   酒泉社火“地蹦子”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民护清官保安全”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清官叫庄王,他“察民情、知民俗、体民疾苦”,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某年为民请命冲撞了朝中的权奸,反被权奸诬陷庄王聚众谋反。皇上受蒙蔽降下圣旨,春节一过就要将庄王全家满门抄斩,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怜惜,于是大家积极出谋划策营救庄王全家。此时正值斩期临近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元宵节,百姓们就把庄王一家全部化装成社火“地蹦子”表演队伍。其中,师爷化装成膏药匠,男眷化装成鼓子,女眷化装成拉花,儿童化装成和尚娃(又叫棒槌娃),庄王和他的儿子化装成鼓手、锣手,其他杂役眷属化装成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以及帮场人物等。他们一边在行进中表演,一边被人群裹挟着逃出城去,庄王一家因此而全部得救。从此,就留下了每年春节办社火的风俗,至正月十五达到高潮。
   另一个是红灯满蒲州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山西蒲州地方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过着很美满的生活。有一年龙王的儿子化作人形来到蒲州城里游逛,他在街市上看中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当他非礼这位姑娘的时候被几个百姓痛揍了一顿,他回到龙宫向龙王编造了蒲州民众的许多坏话,龙王十分生气,他添枝加叶地去向玉帝告状,请求玉帝惩处蒲州百姓,玉帝便降旨火化蒲州。关圣帝君听到这个消息,很为蒲州百姓着急,于是他变做一个老婆婆下凡来到蒲州城中一户人家求食,这户家人热情款待了他。关圣帝君出门临行时给这人家留下一首诗:“正月十五月浑黄,须防灾星起南方。红灯高悬厅堂外,夜过子时凶化祥。”这家人不解诗意,便去本城请最有知识的老学究破解,老学究沉吟好一阵儿说:此乃上天有好生之德,欲救难于你家也。诗中说正月十五月色昏黄不明,南方者丙丁火也,有火灾。要你在门前挂个红灯,即可化凶为吉。这家人就把挂红灯避灾的办法告诉了自己的亲友,老学究也告诉了自己的亲友。一传十,十传百,及至正月十五的晚上,蒲州城里家家挂起红灯,远看一片红红的火海。关圣帝君向玉帝禀报说蒲州已经火化。玉帝站立云端见蒲州遮掩在一片红光之中,就信以为真,蒲州百姓因此躲过一场劫难。
   为了表示对关圣帝君的感恩之心与好生之德,全城居民就举办了一场盛大社火以示庆贺,并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花灯节。后来,他们许多人家移民到甘肃河西,就把每年春节办社火和正月十五夜里挂花灯的习俗也带到了居住地。酒泉也因此就有了社火“地蹦子”,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酒泉社火“地蹦子”大都以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堡、一个寨子或一条沟分为区域单位,成立社火会,首先推选会首,再由会首牵头组织各种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往往都离不开焰火(灯火)。酒泉人说的社火专指“地蹦子”。现在社火只不过是个统称,它的内容很多,人们把“地蹦子”在内的福禄车、赶驴、高跷、旱船、春官扫街、霸王鞭、狮子舞、龙舞、竹马子、顶灯舞、桶子鼓、大头和尚、铁芯子、磨盘秧歌、太平车、二鬼打架、血社火、黑社火、彩扇彩绸舞、腰鼓、锣鼓、彩旗彩车、霸王鞭、花拉棒等统称为社火。
   关于“地蹦子”能够“和地脉”和“镇宅禳疫”的群体心理作用早已淡忘或不复存在,但借它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通过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使人们加强了来往,沟通了关系,促进了团结。同时在互相协助、改变精神面貎、交流信息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一切都是由“地蹦子”完整而成熟的艺术结构和活动形式决定的。
   在“地蹦子”的装扮和花样方面,酒泉市肃州区泉水片和洪水片的“地蹦子”各有特点。泉水片的社火是由4个鼓子、4个拉花、4个和尚娃、1个膏药匠、1个傻公子、1个丑婆子、1个大头和尚、1个柳翠等17个主要角色组成。洪水片除上述人物外,再加1个春官、2个皂隶、2个中军官、4个竹马子等26个主要角色组成。条件较好的村组还装扮有八仙过海的角色紧随其后。社火“地蹦子”中各角色的传统装扮别有意味。    春官:正月十三至十五春官要视察民情(民间叫“扫街”),他可以以州官的服饰装饰自己。春官这几天的“扫街”中要骑红马,可以有皂隶和中军护卫,行在社火队伍最前面,逢官必大一品,可以代民众批评地方官员的失职失察之处,也可以代民喊冤,褒善贬恶。
   膏药匠:头戴道冠或草帽圈,身着八卦服或道袍,白色长髯,脚穿软底快靴,左手执显眼的膏药幌子,右手腕套上笏铃(又叫串铃)不时摇动发声以起指挥作用,他随行在春官之后,还有引唱、领唱、逗乐、搞笑的重要任务。
   鼓子:头戴牛角尖的白毡帽,帽周用黑色平绒镶上云转图案,毡帽左右及前额插黄色表褶或红花,有的用五色纸褶花,上身穿红色夹袄,下身穿白色靠腿,穿云转双脸牛鼻鞋,左手提细鼓,右手执鼓槌,按中心大鼓的号令节奏进行敲击。
   拉花:一般都是村姑形象打扮,梳长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袄,系褶花裙子,穿彩鞋,一手拿小铜锣,一手执锣签,亦按中心大鼓的号令节奏进行敲奏。
   和尚娃:四大天王的形貌,花脸。头戴僧帽再配以万字佛,身穿黄色马夹、红色靠腿,穿云转单脸牛鼻鞋,双手执棒槌,亦按中心大鼓的号令节奏进行敲奏。
   傻公子:戏剧小丑的打扮,头戴相公帽,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也叫拂尘)。配合击乐活动于场外,起活跃气氛、维持秩序的作用。
   丑婆子:老年妇女打扮,穿大红袄、大脚片子,大麻子、大红嘴、大肚子、两耳戴大红纸炮,化妆得特别丑(酒泉一向有“丑社火”之俗谚)。她左臂着竹篮,右手拿扇子,活动于场外,和傻公子担负着同样的任务,起着同样的作用。
   大头和尚、柳翠:他们都戴着假面具,双双活动于社火队伍外,忸怩嬉戏,滑稽逗笑。与社火队伍若即若离,但又始终相随。
   除此而外,还有司鼓、敲锣、打旗、掌灯笼等队员,共约三四十人。其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角色分明。
  “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据肃州区铧尖乡小沙渠村“地蹦子”老艺人王集旭(90岁)和银达镇蒲上沟村的李生茂(66岁)说,以前的“老社火”(地蹦子)约有二十多种跑跳花样,完整地跑跳一场要长达三四个小时。他们能说得上的花样名称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五福梅花、八卦篡丁、九连环、十只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斤葫芦、盘肠儿、蒜瓣子、龙摆尾、蛇脱皮、剪子股、宾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27种。然而其中大部分都已失传,最多能跑跳五六种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唱兼备,歌舞并存是“地蹦子”的最大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点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有祈求神灵的,有表达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快心情的,有表达对当地好人好事的赞扬和对坏人坏事的憎恶的,有表述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大多都是即兴赋诗,现编现唱。
  膏药匠是“地蹦子”当中最需要卖弄学问和显摆本事的角色。自说自唱是“地蹦子”的显著特色,也是膏药匠显示其才华的最好良机,还是逗观众开心的最好形式之一。社火队在选拔演员时特别注重选拔那些有文化且富有即兴表达能力的识字人或老艺人当膏药匠。当社火队伍跑跳几个花样后锣鼓暂停,队员们行自由步稍事休息,膏药匠便进入场中,他根据场合、对象或当时当地的氛围,一边串来串去,一边自编自说(或唱)。
  比如到了龙王庙他就说唱道:
   正月初三到十五,
   求神降雨保农田。
   秋后五谷丰登日,
   高烧长香谢龙天。
  到了有钱人家他就会说唱道:
   进的庄宅雾腾腾,
   上面供着聚宝盆。
   聚宝盆里三只箭,
   辈辈儿孙富满门。
   到了懒汉家中就说唱道:
   春里春风苦种田,
   夏季起早莫贪懒。
   秋季懒惰不收拾,
   冬受饥寒莫怨天。
   膏药匠往往在唱完后再说一段顺口溜(或叫大绞儿、囔白话),让观众开心地大笑一场,取得彻底放松的效果。
   比如在民间流传甚广至于妇孺皆能说的一段绞儿:
  且罢,且罢,
   听我老大夫给你嚷几句白话:
   人若不说白话,枉活了几冬几夏。
   人若不当尻子嘴,枉在世上溜一回。
   葫芦头、茄子把,见啥人、说啥话。
   说白话的福分大,穿绸挂缎吃香喝辣。
   沟子嘴,说鬼话,里吹外打人人信他。
  ……
   只有我老大夫说的是实话,
   窝窝囊囊活在人家屋下。
   说完白话后锣鼓复又响起,队伍再跑跳几个花样,等锣鼓停顿。点唱又开始。当然仍由膏药匠入场,点到谁谁唱。
   比如膏药匠点唱:
  
   停了鼓来住了锣,
   放开嗓子唱秧歌。
   这个曲儿该谁唱?
   该你四个背鼓子的哥。
   四鼓子答唱:
  三月的豆子土里埋,
  青枝绿叶长出来。
  开花结果到秋后,
  多谢主人厚款待。
   点唱完后就是对唱,或交替进行。锣鼓再次停顿,队伍众人互问互答。
   鼓子(合):
  拉花的姐儿休卖排,
  我唱个曲儿你对来。
  天上的梭罗树什么人栽?
  地上的黄河什么人开?
  什么人把定三关口?
  什么人出家不想回来?
  拉花(合):   背鼓子的哥你莫怪,
  你唱的曲儿我来对:
  天上的梭罗树王母娘娘栽,
  地上的黄河老龙王开,
  杨六郎把定三关口,
  韩湘子出家不想回来。
   如此反复对唱,直到社火队伍中所有的演员人人唱咏完毕,在和谐欢快的热烈气氛当中收场。
   以前,春节一到,就由会首召集群众代表于正月初三或去庙里或在场院里一起商量办社火“地蹦子”。活动时间一般从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或十六。在这期间,白天里,社火队伍串庄子,挨家挨户给人们拜年,晚上定个时点落鼓收队。串庄子每到一家,主人放炮迎接,拿出节日食品(也有斟酒的)给所有人散发,然后自愿端些钱和粮食。会首要当众记录收入的银钱账目,待春节过后收集起来,作为明年的社火活动经费。社火队伍在定点的地方落鼓后,附近群众便将所有跟随社火队伍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或做生意的,全部请到家里吃饭。到了晚上,远近的群众纷纷来到落鼓地点(一般都在家道殷实人家的院落)。先有社火队“跑大场”,然后由眉户艺人演出传统眉户戏,叫做“闹小场”。两三个小时内观众们乘兴而来高兴而去,天天如此,夜夜狂欢。正月十五或十六的社火一定要在庙里落鼓,由众人商议二月二、五月十三是否再举行,定下以后,才彻底收场,再等明年春节来临。
  “地蹦子”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艺娱乐形式,千百年来它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促进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它毕竟是从漫长的封建时代一路走了下来,至今还烙着那个时代的印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郭仪、高正刚等一批著名地方文化学者,对酒泉“地蹦子”作了大量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后来,出于为农村现实服务的要求,对“地蹦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从装扮形象、舞姿舞势、说唱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如被一些农民们记住的唱词:“正月里来是新春,社火来到你家门。鞭炮震的财门开,发家致富带头人。”再如:“李大嫂来李大妈,计划生育好办法。少生优生致富快,利国利民利自家。”现在看来,显然是为古老的“地蹦子”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血液。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酒泉“地蹦子”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蹦子”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地蹦子”受到了强烈冲击,加之现编现唱的老艺人近乎绝迹,即兴说唱、歌舞并存这一最显著的特点已愈来愈不明显。纵然如此,“地蹦子”其规模之大、角色之多、参予人数之众、表演形式之华丽、表演内容之丰富,流传之久远无可相敌,所以“地蹦子”依然是酒泉民间最古老的集体狂欢舞。“地蹦子”的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在位子宫内膜异位生长、浸润和周期性出血所致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具有和恶性肿瘤相似的生物学行为,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黏附斑激酶是一种胞质非受
目的观察转染Cl C-3 siRNA的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情况。方法原代提取成骨细胞,将细胞分为四组,Control组细胞不做任何处理,NC组细胞转染无序siRNA,Lipo组细胞转染Lipofect
[摘要]博物馆要发挥社会作用,广泛传播知识,实现其教育职能,就必须抓好讲解这一重要环节。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是联系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出色的讲解工作不仅能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还能令枯燥的展品变得鲜活、令冰冷的展厅变得热情,从而让观众在快乐中学习、在交流中充实,流连忘返。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工作;讲解员;观众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对一类Lurie型控制系统,用新的Liapunov函数,得到了绝对稳定的一个简便准则,它包含了Somolinos的一个结果。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音乐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决定它在素质教育中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音乐教育能启迪人的智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制备圆腹雅罗鱼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的玻片标本,以“GB/T 18654.12-200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对圆腹雅罗鱼的体细
目的观察骨肉瘤患者癌组织p53、鼠双微体2(MDM2)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化疗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辅助化疗前的骨肉瘤患者39例,取其活检获得的骨肉瘤组织及肿瘤周围正
形体由体格、体形、姿态三方面构成.体形美是一种综合美,是健壮体格、完美体形、优美姿态融汇而展现的和谐之美.幼师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和青春前期,他们的生长发育高峰已
期刊
高白鲑属冷水性鱼类,但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可生活在1℃~28℃的水温条件下,其最适温度为15℃~25℃,属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摄食部分底栖生物,在冬季冰下可正常摄食生长,对溶
利用SCC-DV-LSD方法系统研究了Rh13原子簇的电子结构和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