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木砖高跷”体现合作守规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i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民族民间体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精神和性格的具体体现。
  “踩高跷”是上海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基本内容的教材,低年级学生学习“踩木砖”动作方法,为高年级“踩高跷”教材做好铺垫。学习“踩木砖”要通过调节木块高度、改变步伐节奏、设置障碍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熟练度,树立“我能踩得更稳、走得更快”的自信和勇气。
  二、案例描述
  (一)氛围渲染,初步感知
  课堂开始,教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出示了“踩高跷”活动的各种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踩高跷”这项运动。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讨论,初步感知“踩高跷”的动作特点,感受民间传统节日里欢庆的氛围。
  以游戏“抢位置”开始热身活动,随后进入多彩的木砖操活动,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整齐地拍着木砖,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昂起来,并且和手中的合作伙伴“木砖”建立起了感情。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一员,良好的互动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立刻进入角色,投入学习。
  (二)创设情境,习得技能
  情境教学是让学生融入情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齐一小学‘高跷杂技团’成立了,大家都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要当一名合格的高跷运动员,大家都需要好好地练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木砖高跷’,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想一想要走得稳、走得好需要什么诀窍?”
  有趣的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通过初步踩“木砖高跷”,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交流“踩木砖”时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虽然大家积极认真地参与,但却不少都摔倒了。
  师:“小朋友们,小王摔倒了,你们一起来帮助小王找找他摔倒的原因?”
  生1:“老师!是他加的木砖太多了,所以才会摔倒的!”
  生2:“老师!他走得太急了!
  随着学生们逐步地适应了“木砖高跷”,教师适时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走过独木桥、绕过水坑、学螃蟹走等,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木砖高跷”的动作技术。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通过了第一轮的考验,成为一个高跷运动员了,现在,为了增加观赏性,老师要给你们提出新的表演要求,增加木砖数量,调整高跷难度了。”
  (学生们自主练习:增加高度)
  师:“运动员们,表演的场地中出现了一条小河,请你们跨过独木桥,绕过水坑。”
  (学生们自主练习:步子跨大)
  师:“运动员们,前方道路狭窄,能否横过身子行走?”
  (学生们自主练习:侧过身子行走)
  通过各种动作尝试,用师问生答的形式巩固技术动作。提示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加砖后等复杂情况下怎样走得稳,强调“手提脚压、踩准节奏、手脚协调”的动作要领。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加更多的木砖来进行练习?”
  生:“想!我要多加几块木砖!”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踩木砖练习。每个孩子都想加更多的木砖来体现自己的能力,感受高跷带来的乐趣。孩子们尽情地表现自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三)玩转高跷,合作创新
  隨着学生们的热情不断增高,教师继续借助情境,扩展情境,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师:“运动员们,你们的本领都已经学会了,但是在高跷演出中,不仅仅是个人表演,更需要全体的合作,再来看一段视频,观察一下,他们是怎么进行表演的?”
  生1:“四个人一排走的时候很整齐。”
  生2:“所有演员走的速度都差不多。”
  师:“是的,只有保持相近的步伐,才能保持队形的一致性。接下来要请大家小组合作,在各自的队列中走一走、赛一赛,比谁走得稳,更比哪个组走得齐哦!如果能够设计出变化的队列,就更棒了!”
  (学生们自主设计队形、配合练习)
  师:“齐一小学高跷表演赛开始啦!请每一队的高跷运动员尽情地展示你们的技艺吧!”
  竞争性游戏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在分组中也尽量做到实力大致平衡,并且科学分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们玩转高跷时不仅学习热情逐步高涨,而且群策群力,设计出独特的队形进行展演,最终获得成功,使学生体现了自我价值、感受到了运动健身的乐趣。
  (四)小结本课,拓展延伸
  师:“比赛结束,我想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在今天的比赛中,你们有哪些感受啊? ”
  第一组学生:“我们觉得‘踩高跷’很有难度,尤其是木砖数量增加后,高跷运动员真了不起!”
  师:“是的,任何一项运动要做得好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第二组学生:“我们发现集体走比个人走难多了,要考虑到大家的步伐。”
  师:“是的,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
  第三组学生:“我们觉得‘踩高跷’很有趣!”
  师:“是呀,古代人民非常智慧,他们在生活中发现踩高跷后能走得很远,够得更高,并把它发展成了一项运动。”
  ……
  师:“看来大家收获还是蛮多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会‘木砖高跷’,能够相互合作,注重规则,真是了不起了!”
  通过最后的采访环节,学生们对一堂课进行了回顾,不仅总结了“踩高跷”的动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更贴近了传统文化,感受到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带来的快乐。
  三、案例反思
  1.巧选内容,活用器材,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笔者巧妙地选择教学内容,借用“木砖高跷”降低动作难度,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适合小学低年级活动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在器材的使用上,做到一物多用,在课堂上利用木砖作为活动器材,朴实而不失创意。器材的创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化解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承文化,培养个性,合作发展
  学生掌握“踩高跷”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感受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独特魅力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信任,有效沟通,提高了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增强体质;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帮互助;在体验中学会交往、挖掘潜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诚信守规、合作互助、不怕困难的观念和精神。
  3.创设情境,分层达标,体验成功
  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本课“踩木砖”的活动中,创设“高跷运动会”的场景,运用“学习高跷”“增加难度”“合作表演”等环节,通过“走独木桥,蹚小水沟,绕小山丘”等活动,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练习进度和难度的分层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享受了民族民间体育带来的快乐。
其他文献
针对“三人篮球”比赛规则,教练员可在不违背篮球运动基本规律的范围内对规则稍加改动,以增强趣味性,提高训练比赛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一、规则调整策略  1.合理利用场地与器材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二至三年級(低年级组)的队员在身高、力量、用力方法和技术运用熟练程度等方面受限。因此,在“三人篮球”训练中,低年级组可采用篮筐高度为2.75m,罚球线与球篮间距离为4m并贴标志线。这样相应地降低低年级组
曾经,笔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张图片(见图1)从这两匹马“在角力”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一系列的学生的运动场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识到体育游戏的一些变化正包含在其中,其中还蕴含着育人的思想。故希望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体育游戏为了什么而变,即目的是什么;怎么进行变化,即方法是什么。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和探讨。  一、为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而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运动技能教学是体
一、活动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为城区小学,人多场地小,全校49个教学班级,近2400个学生,一片200m的田径场。让每名学生都参加学校体育竞赛,都有展示的机会,是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方向。如何让全员运动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得最大的效率,让每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更多的竞赛项目,需要精心的預设和组织,尤其是人多场地小的学校更加需要精心策划,竞赛方式和组织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运动会竞赛规程简介  
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父母和家人的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处在幼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尚不完全,尤其是免疫系统十分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的感染,从而引发各类疾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及生长发育。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以冬春季最为常见,是引发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肺炎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感染、羊水吸入和过敏反应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  那么,小
张红兵:王教授,动商理念形成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王宗平:动商,就是运动商数,是人们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意识、运动意志、运动机能,通俗一点说,就是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现在的大、中学生,大多数智商很高,情商一般,最缺少的是动商,运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美国人的智商、法国人的情商,已被世人广泛接受,但从全人发展的角度,我们隐约感到还缺少一个支脚,这个支脚就是
2019年10月9日—10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大学科(中学体育)项目建设暨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推进会在重庆南开中学举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范卿泽、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吴薇、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等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周智良出席会议,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杨立国、北京体育大学原校长池建等学校体育领域专家莅临指导,重庆市各区(县)体育教研员、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
一、意识“破”旧,重视“课课练”作用  案例:在技巧前滚翻动作的学习中,由于受到组织、讲解、保护与帮助以及教材性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多是采用分组轮换的练习方式,教学的重心放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上。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及运动量明显不足,体能的积累和提高相对低下。  分析:以往的教学中,通常会在主教材后面增加一些接力跑等较为激烈的游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但是这类游戏和比赛,存在个
校园网球比赛无须在标准的网球场地进行,可利用校园场地进行,比赛内容均围绕日常教学内容,由易到难,自然划分竞赛等级,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竞赛内容与方式。校园网球比赛形式由单一的竞技对抗变为合作计分方式,将单人或双人击球的准确性或回合数换算为分数进行比较,最终决出胜负。校园网球比赛分为6个竞技单元,即0.5级定点击球打准、1.0級线性球打准、1.5级二维空间击球打准、2.0级合作式网球比赛(初级
读了杨娜老师的教学案例《孩子,加油》我有3个感动和2个建议与同仁们分享。  第1个感动:感动于杨老师对教学案例结构的把握。在该教学案例中,杨老师首先简单说明“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有一少部分学生,他们可能身体素质条件并不好,甚至有的患有先天性身体疾病或缺陷,但是学生的内心同样渴望运动、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肯定”。然后通过课中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想运动的事例来体现作为一名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与处理,最后作
编者按:2018年5月21-25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龙锦小学承办的“2018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次活动呈现了42节现场展示课,现场观摩与研讨围绕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器材的创新开发和运用、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目标制订与内容选择等内容展开,本刊结合这些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专题稿件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