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鉴赏是一种包含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的心理活动,这个活动的结果是鉴赏者形成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反应,领会到美术作品的表现力,理解到美术作品的意蕴。而在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将自己的体验投身到美术作品中,同时揣摩、深化和丰富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象,以主观的意识和充分的想象力,进行主观的再创造。想象力作用于美术鉴赏中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让人开阔眼界,起到提高文化修养、完善人格和人文精神、培养创造力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想象力;意义;情趣与人文素养;创造力]
美术鉴赏是一种包含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的心理活动,这个活动的结果是鉴赏者形成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反应,领会到美术作品的表现力,理解到美术作品的意蕴。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修养进行充分地想象与联想,但如何才能理解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呢?这就需要借助欣赏者的精神力量,古语云:心在方寸,浑身是心,把各种精神力量综合起来,投入其中。不过审美反应虽说有赖于一切精神力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并贯穿欣赏活动始终的是想象力。
一、想象力在美术鉴赏中的意义
西方有位哲人曾说过:想象力是世界的创造者。一件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它作为定形化了的思想载体,在鉴赏一幅作品时运用想象力才能发现作品中的乐趣,并获得更多的美感,如果鉴赏时没有了想象我们也就无法体会艺术的美,比如看到郑板桥的《墨竹图卷》图中高峻挺拔的竹子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就只能看到一些毫无生气的竹子,而不能和一种君子贫贱不能移的高洁品行相联系起来,也就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会把中国画中的松鹤象征长寿,梅、兰、竹、菊比喻成品德清高的“四君子”了。可以说,象征、寓意、隐喻、暗示等,都是与联想相关的表现手法。在生活中,各种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相互的联系着,具有不同联系的事物会给人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鉴赏活动中,想象力就可以加强和丰富鉴赏赏者的美感。每个人在美术鉴赏之前,都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经验认识、感情记忆和美术修养。只要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将这些因素积极地调动起来,并通过想象力给作品的美术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就会发现原作中作者在创作时尚未意识到的一些生活形象和蕴涵的意义,使美术更加生动而有意味。
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不仅直观看作品的形态,还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内在美,我们只有借助想象,才能与美术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美术作品很大程度上借助想象力被艺术家创造出来,于是我们更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目的。
二、想象力在鉴赏中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正如爱因斯坦认为的:“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于鉴赏者感性活动的原动力,它提高审美感受的敏锐度,增强欣赏者感知审美对象完整性的能力。美术鉴赏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抚慰人们的心灵、充实人的生命、使人的心灵与智慧能够更加健全为目的的。美是非功利的,美能使人排除自己的私利,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感,将这种高尚的行为变成自觉的、由内在情感所支配的方式。如引导学生鉴赏康定斯基的《构成第七号》,画家自己认为“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这是他的原话。在他的绘画中,学生透过想象,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种音乐相通的气息流露出来,感受到康定斯基构图的技巧,因为画面中有着无数的重叠和变化的布置,画面中央出现的黑色的点和线,像旋风一样牵动着整个画面的色彩。只要慢慢地运用更多的想象与联想把自身生活体验转变为审美体验,平时觉得平淡的生活也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对美的感受会不断加深,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三、想象力在鉴赏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
“没有想象力,一粒沙子就只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就只是一朵花;但若有了较强的想象力,就可从一粒沙子中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到天堂。”想象力来自我们的智慧和知识的相互结合。中国龙的形象,是在多种动物的形象上进行造型而得的,没有想象,中国的崇拜物将从何处来呢?所以说艺术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而这种创造和创新依靠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现中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力,美术鉴赏则恰好有利于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在鉴赏中我们要对绘画作品的形式结构,肌理等等进行思维的训练,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深度与广度上得到思维上的开启以及知识的储备。这种开拓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深度与广度上得到思维上的开启是我们智慧和知识结晶,因此可以说想象力和联想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是以作品的意图和外形为依傍,融合鉴赏者固有的经验和自主意识,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欣赏中的想象活动既受制于美术作品,也受制于欣赏者本身,是在两者相辅相承中进行的。让我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术鉴赏这一片美丽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術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虹.教学新模式②教学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3.
[4]腾守尧.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美术鉴赏;想象力;意义;情趣与人文素养;创造力]
美术鉴赏是一种包含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的心理活动,这个活动的结果是鉴赏者形成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反应,领会到美术作品的表现力,理解到美术作品的意蕴。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修养进行充分地想象与联想,但如何才能理解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呢?这就需要借助欣赏者的精神力量,古语云:心在方寸,浑身是心,把各种精神力量综合起来,投入其中。不过审美反应虽说有赖于一切精神力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并贯穿欣赏活动始终的是想象力。
一、想象力在美术鉴赏中的意义
西方有位哲人曾说过:想象力是世界的创造者。一件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它作为定形化了的思想载体,在鉴赏一幅作品时运用想象力才能发现作品中的乐趣,并获得更多的美感,如果鉴赏时没有了想象我们也就无法体会艺术的美,比如看到郑板桥的《墨竹图卷》图中高峻挺拔的竹子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就只能看到一些毫无生气的竹子,而不能和一种君子贫贱不能移的高洁品行相联系起来,也就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会把中国画中的松鹤象征长寿,梅、兰、竹、菊比喻成品德清高的“四君子”了。可以说,象征、寓意、隐喻、暗示等,都是与联想相关的表现手法。在生活中,各种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相互的联系着,具有不同联系的事物会给人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鉴赏活动中,想象力就可以加强和丰富鉴赏赏者的美感。每个人在美术鉴赏之前,都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经验认识、感情记忆和美术修养。只要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将这些因素积极地调动起来,并通过想象力给作品的美术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就会发现原作中作者在创作时尚未意识到的一些生活形象和蕴涵的意义,使美术更加生动而有意味。
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不仅直观看作品的形态,还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内在美,我们只有借助想象,才能与美术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美术作品很大程度上借助想象力被艺术家创造出来,于是我们更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目的。
二、想象力在鉴赏中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正如爱因斯坦认为的:“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于鉴赏者感性活动的原动力,它提高审美感受的敏锐度,增强欣赏者感知审美对象完整性的能力。美术鉴赏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抚慰人们的心灵、充实人的生命、使人的心灵与智慧能够更加健全为目的的。美是非功利的,美能使人排除自己的私利,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感,将这种高尚的行为变成自觉的、由内在情感所支配的方式。如引导学生鉴赏康定斯基的《构成第七号》,画家自己认为“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这是他的原话。在他的绘画中,学生透过想象,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种音乐相通的气息流露出来,感受到康定斯基构图的技巧,因为画面中有着无数的重叠和变化的布置,画面中央出现的黑色的点和线,像旋风一样牵动着整个画面的色彩。只要慢慢地运用更多的想象与联想把自身生活体验转变为审美体验,平时觉得平淡的生活也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对美的感受会不断加深,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三、想象力在鉴赏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
“没有想象力,一粒沙子就只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就只是一朵花;但若有了较强的想象力,就可从一粒沙子中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到天堂。”想象力来自我们的智慧和知识的相互结合。中国龙的形象,是在多种动物的形象上进行造型而得的,没有想象,中国的崇拜物将从何处来呢?所以说艺术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而这种创造和创新依靠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现中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力,美术鉴赏则恰好有利于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在鉴赏中我们要对绘画作品的形式结构,肌理等等进行思维的训练,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深度与广度上得到思维上的开启以及知识的储备。这种开拓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深度与广度上得到思维上的开启是我们智慧和知识结晶,因此可以说想象力和联想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是以作品的意图和外形为依傍,融合鉴赏者固有的经验和自主意识,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欣赏中的想象活动既受制于美术作品,也受制于欣赏者本身,是在两者相辅相承中进行的。让我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术鉴赏这一片美丽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術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虹.教学新模式②教学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3.
[4]腾守尧.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