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使命—2013”:异国的眼神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习进程
  上合组织本轮军演与2007年的同类演习有颇多相似之处,作业地点都保持在切巴尔库利靶场和沙戈尔空军基地,只是2007年的“和平使命”还有些起点缀作用的中亚成员国兵力,这次参演的只有中俄武装力量,规模也不大。演习企图立案是:装备精良的“非法武装”占领帕什诺村,构筑防御阵地,搭建野战营地,储存充足的武器、弹药和粮食,随时准备与政府军队展开战斗。谈判期间,“匪首”提出让政府不能接受的条件,并威胁血洗村庄,屠杀平民。中俄双方立即进行总参谋长级会晤,制定联合反恐行动计划,随后中方开始集结部队,并用专列向俄境内运送兵力与装备。
  2013年7月29日,中国空军一架波音737专机降落在沙戈尔机场,首批参演的沈阳军区军官代表团抵达演习场地,俄方第2空防指挥部司令员V·M·谢沃斯季扬诺夫中将亲自迎接,中国客人与俄中央军区司令部军官一起查看位于切巴尔库利靶场的营地,并准备在沙戈尔机场迎接下一批中方参演官兵和装备。8月1日至2日,搭载中国第39集团军地面力量的军列抵达南乌拉尔的米西亚什火车站,而中国陆军航空兵和空军也从1日开始飞抵沙戈尔机场,首批降落的是4架直9WA多用途直升机和2架米-171运输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完成4000千米的长途奔袭,期间在俄境内多个机场进行补给,同时有俄军米-8MT武装运输直升机进行护航。1日当晚,中国空军的首批歼轰7A歼击轰炸机也抵达沙戈尔,当时正下着大雨,天气条件十分复杂,但中国飞行员还是很好地降落下来,每架战机之间间隔几分钟,展现出较高的训练水平。
  8月3日,沙戈尔机场举行隆重的中俄联演开幕式,两军高级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军乐队演奏两国国歌。4日,中俄空军代表会晤,制定下一周飞行计划,讨论一些技术细节问题。随后,中方飞行员乘坐俄军米-8直升机查看演习场地。5日,中国空军首次完成计划飞行,并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联。接下来的几天里,天气都非常不好,云层很厚,可见度极低,还没完没了地下着大雨,演练计划被迫多次推迟。
  8月15日,实兵演习正式开始,地面部队首先进入目标村庄前沿,升空的俄军“熊蜂-1L”战术无人机查明敌人作战能力、火力分布和机动路线等,这些数据被实时传送到演习指挥部。指挥部迅速制定出航空兵战术计划,中国空军的歼轰7A战机立即起飞,它们装备5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和250千克普通炸弹,随后装备250千克爆破炸弹的俄空军苏-24M歼击轰炸机也加入作战行列,两军对“非法武装”的后备营地进行攻击,切断他们与帕什诺村被孤立的团伙的联系。接下来,俄陆军的BM-21“冰雹”和BM-22“飓风”自行火箭炮对敌主要据点进行毁灭性打击。然后,中俄摩步分队与坦克分队迅速包围敌营地。此时,米-8与米-171直升机已将中俄特种兵运抵敌据点南侧,在俄军米-24和解放军直9WA直升机的火力支援下,特种兵突入营地,与此同时,米-26直升机开始对被解救的平民进行疏散。“非法武装”迅速被剿灭,被占村庄获得解放。战斗时间持续约2小时。
  军事行动结束后,联演指挥部进行总结,指出参演部队在演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并对下一次“和平使用”演习情况进行简单磋商。在热烈的气氛中,中俄双方最高演习指挥员为参演官兵颁发奖章。
  战机评价
  参演的中国歼轰-7A战机绰号为“飞豹”,它们来自于沈阳军区空军第11航空师第31航空团,该师组建于1951年2月2日,其前身是陆军的一支英雄部队,参加过抗日战争,被授予过荣誉称号。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曾经为该师题词:“刻苦学习,争取百战百胜。”该师涌现出的多名英雄也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至今空11师坚持的口号仍是“不怕牺牲,顽强作战,能打胜仗”。多年来,该师圆满地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战斗与训练任务,其中包括一些危险性极强的新机型试飞任务。同时,该师还率先完成武器与编制的改革行动,是人民空军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支部队。直到今天,他们仍是中国陆海空军中唯一参加过中俄联合作战行动的师级单位,并因表现出色而获得褒奖。
  歼轰7A是歼轰7双座歼击轰炸机的改进型,后者由西安飞机研究所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完毕。在设计方面,歼轰7坚持标准的航空气动布局,并采用高置后掠翼。动力装置由两台涡扇9(WS9)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组成(为英国罗·罗公司的RB-168“斯贝”MK202发动机的复制品),发动机都是带加力燃烧室的。在歼轰7A机上装备新型脉冲多普勒机载雷达等火控设备,可以实现对现代制导武器的指挥,其中包括“鹰击”-91反舰巡航导弹、50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等。目前,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装备有歼轰7A战机,用于战术突击。
  中国陆军航空兵投入的直9WA多用途直升机也很有意思,它是直9通用直升机的改进型,后者是从法国宇航公司引进AS365N“海豚-II”直升机的技术专利,在哈尔滨进行本地化生产。中国制造的首批直9完全使用法国零部件,后来中国逐步提高国产化,进而开发出直9A和直9WA直升机,其中直9WA是由中国人自主研制。上述3种直升机是目前中国陆航装备最多的机型。直-9WA在武器搭载方面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具体如下:4~8枚“红箭”-8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两部外挂式机枪/航炮吊舱(可使用12.7毫米机枪或23毫米航炮);2部57或90毫米口径火箭弹发射巢;8枚“天燕”-90红外近距空空导弹。直9WA直升机具备夜间打击能力,于2005年首次出现在解放军部队序列里,该机装备有液压稳定光电转塔,就安装在机首下方。我(指皮丘金,下同)本人对直9WA直升机的感觉很难形容,这种直升机太小,在低空飞行时也不是很平稳,火力也不强,也许它会像俄军的米-24直升机那样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吧。不过,就连车里雅宾斯克当地居民也对它感到惊奇,当听到直9WA发出的古怪声音后,当地人会抬起头来问道:“你们看,在那群蜻蜓(指俄军米-24)旁边飞的是什么东西?”   毫无疑问,我对解放军的航空装备也非常感兴趣,尽管他们使用的并不是国内最先进的战机和武器。2007年,歼轰7A也在车里雅宾斯克参加同样的演习,当时中国人只使用普通航空炸弹和航空火箭弹。在2013年的演习中,他们拿来激光制导航空炸弹。尽管进步的幅度不大,但终归是进步了。我曾经听说过,此次演习规划阶段,中国方面想派来几架轰6轰炸机,但切巴尔库利靶场不允许使用战略轰炸机。长久以来,我们从未想过在俄罗斯天空中看到中国仿制的图-16轰炸机(轰6),但展望未来,也许机会快要来了,甚至能在俄罗斯欣赏到中国更加先进的战机。
  保密意识
  “和平使命”联合军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的军事合作,它还是两国加强经验交流与文化沟通的机会。中俄双方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充分地准备。为此,沈阳军区文工团专门为联演官兵举办一次文艺演出,地点选在车里雅宾斯克文化广场,观众除了军人以外,还有大量当地居民。演出进行了两个小时。
  演习期间,我在沙戈尔基地的学员宿舍里住了两个星期,这些宿舍是专门腾出来安排中国飞行员和地勤技术人员的。为了工作需要,基地领导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单间,对此我非常感谢。基地的住宿条件相当不错,房间经过重新装修,宽敞整洁,一个楼层内安放台球桌,另一个楼层安放乒乓球台,供中国飞行员在闲暇时娱乐用。与中国军人同住一楼,让我有更多了解他们的机会,他们也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把我浸入到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当我刚刚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中国气味,走出房门,周围都是我不熟悉的异国语言,机场上整齐地停放着中国战机,偶尔从窗口还会飘出悠扬的中国笛声。有时,我甚至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是不是来到上海的某个街区?”整个学员食堂全都交给中国厨师,他们从国内带来所有食物和饮用水,大约装了好几节车厢。
  有一天,因气象条件差,演习指挥部没有安排飞行,中方政治军官邀请俄方飞行员进行一次座谈,当时我也参加了。我对任何一点儿涉及解放军战斗训练的信息都非常感兴趣,但是中国飞行员并没有讲很多内容,而是作好认真聆听的准备,期间,大部分都是俄方飞行员在讲话。中国飞行员的战斗准备制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在飞行前一天,中国飞行员绝对不会走出营区,他们会在机场特别安排的房间内进餐和休息,中国歼击机飞行员在白天的平均飞行时间为5~6个小时,强度远比俄军同行要大。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解放军政治领导在与我们会谈时明确谈到,中国飞行员从来不在气象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飞行,但有一天突降倾盆大雨,能见度非常低,却丝毫没有影响歼轰-7A的飞行和降落,飞行员在这种条件下表现出非常高超的飞行技艺和训练素质,显然是经过无数次演练的。
  给我触动最深的是解放军严明的纪律。他们在每次用餐前必须排着队走入餐厅,带队的是一名普通士兵,不具有较高的军衔,但我们发现走在队伍里的竟然有带着大校军衔的空11师师长和一名团长,这在俄罗斯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哪位上校(俄军没有大校军衔)会与其他官兵一同走在队列里。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中国军人严格的保密观念,中国飞行员不仅不与俄罗斯同行谈论自己的工作,甚至碰面时连个招呼都不打,显然是不想与对方进行过多交往。从在营区前往机场的途中,中国方面特别要求单独乘坐一辆大巴车,而不愿意与俄罗斯飞行员乘坐同一辆车。
  中国方面的信息保障设备具有较高水平,共有30多名军官负责拍照与摄影工作,他们几乎将本国官兵每一个动作都制作成影像资料。这些新闻与文献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设备绝对不差。
  背景材料:“和平使命-2013”:中国航空兵参演实录
  陆航“八连跳”,万里赴戎机
  中俄“和平使命-2013”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重要一环是中方航空兵的长途转场投送,北京时间8月1日14时10分,随着最后一架米-171直升机安全降落在俄罗斯沙戈尔机场跑道上,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陆航团参加“和平使命-2013”演习的六架直升机编队顺利到达演习地域。期间,编队克服境外飞行地域生疏、通信导航资料有限、沟通联络不便、指挥协同复杂等诸多困难,横跨4个时区,历时5天,经过8次起降,全程飞行5000多千米。这是首支到达演习配置地域的中方参演部队,此次飞行创造中国陆军航空兵境外转场次数及航程的新纪录。
  首次境外飞行如何克服航线陌生地形复杂等困难?飞行中直升机一旦出现特情该如何处置?如何与俄方的引导机保持顺畅的沟通联系……受领任务后,一连串的疑问让有着30年飞行经验的团长郭耀东眉头紧锁。得知要长距离空中转场至演习地域时,参演飞行员都很激动。由于出境后俄方两架米-8直升机作为引导机,中方编队的长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团长郭耀东主动请缨担当长机机长,这也让其他飞行员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了便于观察,他们决定由一架米-171在前担任长机领航,四架直9采取菱形编队位于中间,另外一架米-171在最后跟进。如此这般,所有直升机能够实施目视跟进飞行,防止迷航掉队。由于整个空中转场要在9个不同的机场起降,被大家亲切地形容为“八连跳”,有的相邻两个机场的距离达到800多千米,接近直-9的最大航程。
  虽然此前多次经受低能见度、低云、大雾、持续降雨等复杂天候考验,但在坎斯克飞向乌茹尔的过程中才知道类似的考验真不算什么。在坎斯克起飞时预报的天气比较好,其云底高300~400米,能见度大于4000~5000米。“但从前些天飞过的航程来看,俄罗斯的天空即便有云,云下能见度也很好,很少起雾。但我们也做好天气变化可能带来特殊情况的处置准备。”事后,副团长尹向明这样说道。在坎斯克抵近乌茹尔的最后50多千米时,天气突变,云底高越压越低,压至近50米,能见度1000~2000米。此时,长机发出指令,做好低能见度飞行准备,保持队形不解散,同时做好天气继续变坏的打算,按协同解散处置。   当云层低到20米时,俄方引导机不知何故,一前一后自主脱离编队。怎么办?凭借之前对俄罗斯地形地物的研究,中方飞行员了解到,这一段航程是平原地带,没有丘陵,比较平坦,且俄罗斯境内的高压线限高不会高于树冠。此时,云层低至20米,云下能见度不足1000米,并伴有小雨降落,陆航梯队保持密集的战斗队形,大家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处乱不惊,一直保持无线电静默,严格协同。云中飞行两分钟后顺利出云。俄直升机引导员一脸的疑惑:“中国飞机咋跑到云上去了呢?”“因为我们的任务是战术背景下兵力投送,情况多变。俄机只有两架直升机领航,来去没顾虑,而中方飞的是编队,当时他们并没有通报云层高度,而地面的高度可以看到,一旦解散后穿不到云上去,危害性会非常大。如果天气持续变差,我们也做好了编队解散并单机自行前往目的地的准备。”谈起这次超低空飞行,郭耀东这样说道。
  从鄂木斯克机场到沙戈尔机场是这次演习转场的最后一站。8月1日10时35分,在俄方引导机的引导下,6架直升机在大雾中依次升空。在鄂木斯克飞往沙戈尔的途中,空中突遇大雨和超低云。雾越来越浓,将直升机团团包裹。由于目视无法看清前方的情况,仪表便成了机长们的眼睛。他们根据各类数据调整好直升机的高度、速度和飞行姿态,按照机上导航系统提示实施跟进飞行。两个小时后,大雾刚散,然而雨却逐渐变大。雨水拍打在座舱玻璃上啪啪作响。中方战役指挥部指挥员、第39集团军军长潘良时说:“后来我们才得知,地面塔台上的飞行、气象各类值班员都做好了让我陆航梯队中途返航的准备。而俄方引导机并没有通知我们返航。我们理解,由于上一次云中飞行,已对我们飞行技术有了充分信任,也不排除考验一下我们飞行技能的可能。”郭耀东操纵直升机不断下降高度。当仪表显示直升机高度为50米时,终于看到了机场跑道。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平时实战化的训练,6架直升机最后全部安全降落在沙戈尔机场,他说:“这次飞行虽没有上次飞行中云层低带来的困难,但大的考验是雨比较大,对外观察极其困难。在即将抵达沙戈尔机场时,大雨瞬间变成了暴雨,所有飞行员在直升机上无法看到机场跑道。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在这种气象条件下降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战斗待命中迎接“八一”
  当地时间8月2日20时26分,随着中国沈阳军区空军航空兵“兴化团”团长郝云涛率领的5架歼轰7A战机依次在沙戈尔机场跑道上平稳着陆,标志着“和平使命-2013”演习的中方空中投送梯队圆满完成兵力投送任务。随后,他们与先遣抵达人员一道,与俄方展开兵力部署、战役筹划等阶段性任务。据悉,5架歼轰7A战机和百余名官兵编成的中国空军战斗群,在伊尔-76运输机的引领下从中国本土起飞,数度转场,跨国长途奔袭6098千米,在探索新模式中填补了歼轰7A战机与伊尔-76大型运输机的引领协同作战等领域的多项空白。
  7月31日,歼轰7A战机降落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托尔马乔沃机场进行中途转场。降落后,中国飞行员得知终降点沙戈尔机场大雨如注,能见度太低,不符合歼轰7A的降落条件。原来没有打算在此留宿,现在看来不得不作短暂停留。8月1日凌晨4时,郝云涛和后舱飞行员潘凯匆匆起床,就赶赴机场,寻思今天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天空如同少女的心思难猜难解,转瞬大雾弥漫了视野。大家坐在机场上待命,一等就是小半天,托尔马乔沃天气早晚特别冷,早上出去的时候,大家特别加了衣服,可太阳一出来,机场温度急剧飙升到近40摄氏度。中国空军战斗群临时党委副书记王金峰看到这种情况,拿着几瓶矿泉水来到飞行员中间,说:“同志们,八一节快乐!大家喝点水,凉快凉快吧!”几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像战前动员一样,大家意识到今天是解放军的生日,一定要铆足了劲把任务完成好。尽管因天气原因这一天没有转场,但在战斗待命中迎来人民解放军的节日,更体验到了一种枕戈待旦的使命和责任。
  8月2日上午,气象预报沙戈尔机场会稍有好转,托尔马乔沃机场大雾有散开的迹象。不能错过一切机会!北京时间20时00分,收到起飞命令,我们前双机开始编队起飞;间隔15秒,后双机也编队起飞,最后一架跟进起飞。郝云涛想:“终于离开了这个雾窝子!”起飞15分钟之后,歼轰7A战机在空中集合完毕,开始沿着航线飞行。30分钟后,团团点点、密密麻麻的云朵越聚越多。40分钟后,厚厚的浓积云包围了机群。相对着陆而言,担任长机的郝云涛最担心编队问题,因为在航路上积雨云比较多。但如果在绕云的时候跟伊尔-76编队的五架飞机互相看不到,就相当危险。一旦丢失,战机就如同没有参照的风筝,没有了坐标,飞行员不知道往哪儿飞,间隔距离也不知道了,很容易相撞,危险系数比较大。
  航程快到一半的时候,眼看浓积云越来越多,郝云涛给三号机下令:“云多了,跟紧点,采取密集编队,防止丢失!”就这样,我们时而绕飞,展翅穿梭在云隙;时而穿云,扬帆远航在云海。从托尔马乔沃往沙戈尔飞的整个过程中,中国飞机一直向西飞,正好太阳也在西边,强烈的金色光线照射在飞机前舱,晃得连显示屏都看不清楚,大家只能采取目视的方法跟随伊尔-76编队。正当此时,歼轰7A飞机跟着伊尔-76一起压坡度进入云中。实际上,伊尔-76已经改平,歼轰7A的飞行员以为大飞机还没有改平,因为这个时候角度一变,阳光的明暗也产生了变化。郝云涛立即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很可能产生错觉,便立即通报僚机:“注意状态,防止错觉!”   北京时间10时许,空中转场梯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沙戈尔区域。当时,沙戈尔机场天气比较复杂,云底高只有180米。郝云涛一边默想着低气象的着陆方法,一边带领五架战机按照协同与伊尔-76解散,五机通场加入降落航线。10时26分,随着最后一架战机徐徐降落在沙戈尔机场,中方空中兵力投送任务顺利完成。紧接着,中国空军战斗群群长金林贵带领先遣人员与俄军在机场会议室里共同研究确定实兵出动细节,在悬挂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总统普京握手的巨型相框下,他们就中俄双方战机出动方式、投弹方式、投弹高度等,展开了深入细致地研究磋商。就在此时,空军某场站站长郑瑞树正对照《联演常识手册》学说俄语,下午,一场“友谊杯“台球赛开始了,参演干部贾国厚和俄空军领航学院的学员之间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最后双方互有胜负,虽然时间不长,中俄两军之间的友谊却更加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我去兵营参观,你来文化体验
  “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不仅仅是中俄之间军事领域的一次沟通,同时也是两军官兵在文化、情感、理念等方面很好的交流机会。8月6日是中俄军营开放日,中方官兵和中俄媒体记者走进俄军野战兵营参观。走进俄军野战兵营,一座座帐篷排列整齐,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俄军后勤军官介绍,他们的野战兵营由64顶帐篷组成,有指挥帐篷、医疗帐篷、住宿帐篷和餐厅帐篷,甚至还在帐篷里设置了心理治疗室和教堂。
  实用、利于实战是俄罗斯野战兵营的最大特点。在每一顶帐篷里,都整齐摆放着官兵日常使用的饭盒、水壶、毛巾和防毒面具,床铺连成一排,一个个睡袋排列有序。俄参演部队物资技术保障主任瓦切科夫说:“这样可以方便大家迅速地集合,就是有利于战争,有利于作战。这种睡袋保暖性能非常好,可以在帐篷内或野外使用,而且它可以折叠成很小的一个小方块,很方便地塞到背囊里。”在每顶帐篷的背面,都有一个擦鞋箱和一个擦鞋架。据了解,俄军十分注重军人仪表,穿戴、着装、发型甚至如何擦靴子,在他们的内务条令里都有明确规定。有俄军官兵说,一个人的靴子就像是他的脸,要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在俄军的野战兵营,饮食区、洗漱区、武器区和加油、装备维修区等各种区域划分清楚,一目了然。生活或作战装备实用且都具有良好的野战性能。他们的野战淋浴站,由两台方舱组成,通过发电机工作,可以同时保障34个人洗澡,架设好只需要30分钟,而且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仍能正常运行。在野战兵营里,俄军十分注重体能训练,每天早上和晚上,他们都会组织长跑等耐力训练,保证官兵以充沛的体能投入到接下来的实兵演练中。
  在中方野战兵营里,由参演官兵搭建的中华文化体验馆,成了俄罗斯官兵最感兴趣的地方。中华武术、雕刻、茶艺、书法、剪纸等体验区极具中国特色,很好展示了京剧、国画、美食等中国传统文化。俄官兵跃跃欲试,22岁的俄罗斯士兵安德烈第一次拿起中国的毛笔,新奇而又无奈,并在中国军人的帮助下,用毛笔歪歪斜斜写出汉字——“友谊”。武术中的一些冷兵器也引起俄官兵们的好奇,一位士兵问道:“这是什么,是武器还是运动器材?”中方下士韦少杰回答:“这是咱们中国十八般兵器之中的软兵器。”体验馆里,中俄官兵相互交流、互赠礼物,气氛热烈。俄罗斯军官很是激动:“这次参观让我们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历史悠久。”
  而在炊事作业现场,“6个人45分钟内就可以保障500人的主食,真是不可思议!”看着刚刚“出炉”的一屉屉香喷喷的馒头,俄方保障人员戈里茨感叹地说:“你们的后勤保障能力一流!”在中方餐厅的后侧,中方的野战主食加工车吸引了戈里茨眼球。“和面机、压片机、馒头机、发酵槽、饼铛电机……”中方炊事班长张涛向戈里茨一一介绍主食加工车的功能。说话间,戈里茨拿出手机拨通电话,10分钟后,制作俄式面包的原材料送到这位大尉手中,他兴致勃勃地走上主食车,在军需科长关海全的帮助下,不到20分钟,俄式面包出炉,大家抢着“尝鲜”。炊事员刘杰吃上两口后,礼貌地通过翻译告诉戈里茨,中俄双方饮食习惯存在差异,能否改进一下加工方式,俄方欣然同意。刘杰随即登上加工车,按照戈里茨演示的步骤一步不落地操作,戈里茨频频向刘杰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赏。15分钟后,改进后的俄式面包制作完成,外观上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吃一口后,大家相互点头示意,戈里茨兴奋地说:“东方风味面包,味道好!”
  像这样的交流,在中俄官兵中无处不在。8月9日上午冒雨训练归来的双方参演官兵100多件迷彩服放在待洗区,面对大型洗衣机和烘干机,官兵显得束手无策,通过简单的俄语和手势与俄方士兵里斯诺夫交流,随后几分钟后,里斯诺夫耐心细致地演示洗衣机使用方法,和官兵一道注水、甩干、熨烫……在野战兵营,中方参演官兵的歌声最亮,还时时听到俄罗斯歌曲,唱得铿锵悠扬的是名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这令俄方官兵很惊讶。8月6日晚上,中方组织文艺晚会,请来俄方官兵参加。晚会结束前,中俄官兵一同跟着指挥节拍唱起了《喀秋莎》,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你说“和平”,我道“使命”
  8月6日上午,中方参演的第39集团军的四架直升机在俄罗斯沙戈尔机场顺次升空,飞赴切巴尔库利合同训练场进行单要素训练。在模拟实弹攻击训练中,两架武装直升机在实施导弹攻击时,改变了以往悬停攻击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利于搜索、识别和瞄准目标,打得准,然而在开阔地域因没有障碍物作遮挡,很容易遭受地面火力的打击。在现场,当直升机进入攻击航线后,机长何松利用昼夜观瞄装置对“敌”目标进行搜索,30秒后发现目标。当综合显示系统出现“允许发射”的提示后,机长何松果断按下“击发按钮”。在整个搜索、跟踪、识别、锁定、发射等攻击环节中,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丝毫没有减慢,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这次训练中,首次尝试了直升机在一次攻击行动中先后使用导弹和火箭弹实施火力打击,以此提升毁伤能力。以往训练和演习中,直升机只挂载一种弹药,攻击方式单一。在这次联合军演中,他们将导弹挂架和火箭弹挂架同时挂载在直升机上,这样,飞行员可以根据目标的距离、样式选择不同的弹种和攻击方式实施火力打击,针对性更强,毁伤能力更大。在现场,同时挂载导弹和火箭弹的直升机紧贴着地面实施超低空掠地飞行,进入攻击航路后,立即搜索目标,由于距离较远,便使用导弹进行攻击。瞄准、发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区域。对目标毁伤进行评估时,发现还有“残余力量”没有被消灭,决定使用火箭弹再次进行攻击,转眼间就完成了武器系统转换和目标搜索,将残余目标彻底消灭。   此次演习机降分队由中俄参演官兵各抽组六人混编,他们同乘俄方的米-8运输直升机实施机降。8月9日上午,中俄双方的机降人员从野战兵营乘车前往沙戈尔机场路途中,发生了一个让座的动人故事。“你坐吧,我站一会儿!”“远来是客,还是你坐吧!”刚一上车,中方下士班长王坤和俄机降组组长斯卡拉比画着,二人相持不下,谁都不肯就座。“等会儿你们都要参加战斗,我站着,你们两个都坐下吧。”中方翻译张旭生赶紧过来打圆场,但斯卡拉还是执意坚持。经张翻译协调,二人各坐半程,班长王坤先坐,斯卡拉才勉强同意。大巴快速前行,二人在翻译的帮助下愉快地交流着,途经一个小镇,一家三口惬意的坐在小院的木凳上,斯卡拉微笑着说:“和平”,班长王坤接着说:“使命”。说罢,俩人相视一笑,握手示意。
  8月9日,实弹协同训练结束后,切巴尔库利雾气迷漫,天空中一时下起了大雨,中俄双方参演的特战兵聚在了一处棚架下避雨。眼尖的中方士兵王鑫发现,俄一名特战兵帽沿下露出了一根细绳,随着风向在不断飘动。中方士兵不解,前去探问。这名特种兵明白意思后,立即从帽子里抽出这根绳,缠在左手指上,绳子迎风飘动,他用右手拇指和食指配合,把线绳拉向地面垂直,而后松开,让绳顺风向飘动,尔后用手指拉着线绳不断变换着角度,比画着演示,像是在做一个实验。把大家搞得一头雾水,这时中方军官、作训参谋刘军一语道破:“我猜这根绳子是用来判风的,角度代表风速大小。”原来,在狙击射击中需要修正偏差,中方使用的是测风仪。而俄特种兵这种简易的判风法,700米距离内精准度可达60%以上。之后,中俄双方特种兵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交流活动,枪械、猎人捕捉器、伞刀等装备器材展示,攀登、格斗、楼顶速滑、房屋突入等技能演示。
  8月9日,联合军演实弹协同训练正在进行中,“封控分队已完成夺控营地任务,成追歼残敌队形,请求在帕什纳山东南侧补给油料”。随即,只见一架米-26直升机飞抵阵地,降落在中方履带战车群附近,加油人员跳出座舱,迅速补给油料……在军演进程中,中俄油料官兵从理解到了解,从磨合到默契,始终只为一个目标,全力为演习圆满成功加油。前几天,俄切巴尔库利合同训练场装备技术区里,6名中俄军官正在就油料保障问题进行蹉商。中方参演的陆军战斗群保障部长杨春庭说:“我们的加油计划会提前一天给您。”“没问题,我们24小时准备为中方部队供油。”俄中央军区第7坦克旅副旅长维塔利坚定地回答。俄方油料主任萨乌特大尉说:“好吧,明天这个时间,我们会带来最好的油料。请放心,你们战车会动力十足的!”
  回顾中方参演的陆航直升机群在俄罗斯境内万里飞行,8次“蛙跳”,7次中途补给油料,顺利抵达俄沙戈尔机场,这是中方某陆航团首次完成境外“换血”飞行。中方战役指挥部后勤部长霍冈上校介绍:“这次参演部队所需的航空油料、地面油料、炊事油料全部俄方提供,俄方严格履行承诺,油料补给进展非常顺利。”在俄沙戈尔机场的油料化验间,整齐摆放着每批次加油的留样瓶,醒目地印记着中方封存标志。在俄军加油车跟前,一位俄方士兵饶有兴趣地介绍他们的装备性能:“这是加热系统,机油能加温到90摄氏度,即使寒冷的冬季也能给坦克加机油。”
  中俄联演:战术层面实现深度联合
  8月14日,“和平使命-2013”演习进入最后的战役实施阶段,并于8月15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切巴尔库利合同训练场进行实兵演习。在一线演习场,中俄两国特种兵虽语言不通、装备不同、训练基础和战术动作有所差异,但为了共同的任务,演练中双方官兵进行混合作战编组。他们以战术手语为基础,围绕清剿主要建筑、抓获“恐怖分子”头目任务,相互磋商、互相交流,既有战术动作上的协同,也有战术行动上的配合。
  协同训练刚开始,一架米-8直升机在帕什纳镇南侧500米处机降,中方狙击组长董银皓向中俄7名队员发出指令,双方狙击队员从两侧跳下,屈身“蛇”形向前跃进,并呈“一”字形散开。中方观察到帕什纳镇中心一幢三层白楼房顶有两名“恐怖分子”手持重火器,对中方人员进攻威胁较大。此时,董银皓用战术手语向俄方狙击队长报告,同时两名组长通过单兵通话系统将情况通报给自己的队员。双方队员立即采取小组协同狙击的方式,调整射向,瞄准目标。随后,他们用随身携带的数字侦察仪测定距离和俯仰角度,手持气象站测定风向和风速,将所得数据输入弹道计算仪,修正数据。待狙击手调整完毕,董银皓下达了“开火”的口令,随着枪响,只见楼顶的“恐怖分子”应声倒下。此时,中方与俄方各6名特战队员搭乘俄米-8直升机至白色三层楼房南侧150米后悬停约1米高。中方特战队员跳降后分别以后三角队形交替掩护跃进至楼房后侧,4名队员倚靠墙壁迅速穿戴防毒面具,另2名队员在楼两侧实施警戒。接着4人从楼房两侧绕至楼房正面。在中方两名特战队员的跟进掩护下,俄方2名队员协同将两枚发烟手榴弹从楼前窗户扔至楼内,并从窗口实施射击。很快,中俄双方联手将“恐怖分子”头目抓获。
  “联合军演,贵在联合也难在联合。这次联演,我们既注重与战区空军军种之间的联合,也更加注重与俄军的深度联合,首次尝试与俄军进行联席会议机构混编和战役指挥作业,双方共同分析判断情况,定下统一作战决心,组织指挥协同,指挥实兵行动。”中方战役指挥部指挥员、第39集团军军长潘良时说:“同时,在兵力编组上,我们也尝试了情报信息全时共享、地空火力和特战兵力混合编组等全新模式。”担任此次联演的中方战役指挥部综合组组长孙猛则表示:“打破以往实兵行动两军界限分明、各自指挥所属部队行动的做法,实行混合编组,联合指挥,统一行动,火力上相互支援,从战术层面实现真正联合。”
  战场侦察是任何作战概不例外的重要环节。孙猛说,为探索两军情报协调、共享的有效机制,双方综合运用空中、地面侦察力量,采取划分区域、区分目标的方式,实施了联合侦察。“通用侦察车侦察6号地域、雷达侦察车侦察9号地域……”指挥部侦察参谋通过指控系统下达侦察命令后,两车依命前出,只见侦察情况自动标绘在侦察车车载计算机地图上,形成了“敌情”态势图,经超短波电台通过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侦察分系统上传到战斗群指挥所。接收到中、俄双方侦察到的“敌情”信息后,双方进行融合处理、分析判断,定下处置决心,并迅速下发至作战单元。极短时间内,全部单车接收到了“敌情”结论和处置决习。
  帕什纳镇南侧上空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放眼望去,俄军一架米-8直升机和解放军陆航部队米-171直升机正在实施联合战术空降,这是中俄双方侦察分队在侦获“恐怖分子”的营地和大型装备集结地域后,及时将获取的“敌情”信息通报各方指挥所,实现情报信息共享。战役指挥部根据战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了作战决心。当获得“恐怖分子”后勤补给车队通过的情况信息后,双方使用空中力量组成联合编队,实施联合火力突击,实现了对“恐怖武装”要害目标“发现即摧毁”。对增援的境外“恐怖武装”进行火力打击时,中方使用激光末制导炸弹进行精确打击,某自行榴弹炮与俄方火力联合对集结的“恐怖武装”实施火力覆盖,并命中目标,有效打击了增援的“恐怖武装”。机降打援中,俄方两架米-8直升机首先开辟空降场,而后双方三架运输直升机联合编队搭乘特战队员,在中方两架武装直升机护航下,在“敌”来援方向上实施联合机降,双方特战队员对增援之“敌”实施联合围歼。
  “双方着重在‘联’上下工夫。这次演练,地面炮兵同时打击同一个目标和不同目标时,炮弹实现了几乎同时落地、同时命中。”中方战役指挥部指挥员、第39集团军军长潘良时说:“中方部队更加熟悉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双方配合得也更加默契。自从演习进入战役筹划阶段后,部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协同训练,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参加这次联演的后装保障组组长霍刚介绍说:“中方这次火力打击能力、射击准备时间大幅缩短,射击精度和效率提高近三倍;83式自行榴弹炮试射12发弹,11发全落在一个弹着点……”据悉,中方此次动用各类主战装备数十辆、信息指控装备近十辆。信息装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方战场侦察能力,还可实时获取情报信息,提高了指挥控制能力,构建了战斗群、营连信息链,像89式履带式综合信息车,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为旅、团指挥人员提供作战情报保障,用于接收装甲侦察车上传的情报信息,并分发到各主战单元。而同样基于89式装甲车开发的通用侦察车,集激光、热成像、无人机多种侦察手段于一体,用于对“敌”装甲目标和集团目标的侦察并实施测距、测角,也可在昼间、夜间实施高低空巡航侦察。
  (以上内容摘自《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解放军画报》等媒体,仅供参考)
  编辑:亦翔
其他文献
4月19日,美国空军4架A-10C“雷电II”攻击机和2架HH-60G“铺路鹰”特种作战直升机飞入了中国黄岩岛附近空域,在所谓“国际空域”执行了飞行任务。时隔3天,美国空军太平洋司令部在官方网站上表示,此次行动是为推动国际海域与空域行动的透明度与安全,显示美方遵守对盟邦伙伴与亚太区域长期稳定的承诺。  对于这次有预谋的飞行巡逻,中国政府严正指出,这充分反映出了美国仍然坚持一种“冷战思维”。中国外交
2017年1月13日,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美国水兵和海军人员正在检查一枚MK-48操雷  一位美国后勤官员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海军的武器研发人员正在研发一种高科技、更长的射程和更致命的潜射重型Mk 48。这种鱼雷可以更好地摧毁敌方舰只、潜艇和小船。  美国海军升级MK48鱼雷最新版本洛-马公司已获研究合同  目前该项目已向业界发出新邀请,向业界征集升级的Mk 48鱼雷控制系统、制导系统以及
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带动了民用无人机时代的来临,一个“天空遍布传感器”的人类社会或许即将出现宗教与生命奥义——无人机技术的隐喻  无人机技术本质上是机器人技术向空中的延伸,而对机器人技术的渴望却是一个古老的、神秘的人类诉求,隐含于人类对生命奥义的探求之中,以至于可以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前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追溯。  中国古籍《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偃师向周穆王敬献“能倡者”,“趣步俯仰,信人也”,“千变万
PAK-FA最重要的作战用航电系统称为MIRES(多用途整合式无线电系统),意即包括雷达、无线电预警、电子战、通信、敌我识别等在内的所有无线电系统在一开始就被视为单一的复杂系统而进行研发,而不是将独立的系统加以整合,如此一来各无线电系统的兼容性更高,能够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各系统可使用通用技术,甚至能加以整合(例如同一天线兼具探测与识别功能等),从而降低重量与成本。  探测、火控与电子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而这场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空军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参战数量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战果之显著、所起作用之大,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空军辉煌战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航空工业的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到二战爆发时,世界各工业强国的航空工业科研与生产水平都已达到空前高度。以美国为例,其在二战期间共生产各型飞机30余万架,而其他
空中战略投送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战略空运能力的无不是超级大国,也只有超级大国有这样的实力和气魄。谈到空中战略投送,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气势磅礴的驼峰航线、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柏林空运、海湾战争前夕的战略空运,这些奇迹的缔造者就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然而很多人郜有意无意地遗忘了曾经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事实上,前苏联依仗着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强大组织能力,打造了一支颇具实力
无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期问,德国的空中力量都创造过辉煌的时刻,两次大战的头号空战王牌均出自德国就证明了这一点,出色的机型设计和精良的制造技术自然功不可没。不过在形形色色的“德国造”机群当中,也混杂着臃肿笨拙之辈,尤其是那些步履蹒跚的“巨兽”一族。  照猫画虎成“白象”  一战的爆发让新生不久的飞机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不仅是前线的大兵们,连后方的平民也很快闻到了死神从天而降的恐怖气息。在这方面,倒
寻求新的双座机  在一战中与索普威斯、皇家飞机制造厂和爱尔科齐名的英国布里斯托飞机制造厂,最早是以布里斯托“侦察兵”单座双翼机而为人所知。  问世于一战爆发之前的“侦察兵”出自公司首席设计师弗兰克·巴恩威尔之手,原本用于参加在欧洲非常时髦的飞行竞速比赛,后来在开战后被英国皇家陆航紧急征调为一种侦察机型。在战场上,该机以其简洁的外观和快速的飞行性能而赢得“子弹”的别称,也树立了布里斯托产品最初的声望
莱特兄弟中的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图1左),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图1右)。兄弟两个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自己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制造、修理自行车,积累了丰富的机械工艺技能。1899年开始,莱特兄弟开始对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其他的飞行家学习飞行理论和飞行经验。1900年他们制造了一架翼展5米的滑翔机,曾在一个山丘上进行了上千次的滑翔飞行试
2015年11月8日,为期5天的第14届迪拜国际航空展在迪拜南部的马克图姆国际机场隆重开幕。本届航展盛况空前,迪拜酋长与阿布扎比王储出席并剪彩。来自60多个国家共1100家企业参展,160多架飞机展出,6万名贸易商务人员聚集展会。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扼守印度洋通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要道,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中东地区各产油国依赖充足的石油、美元,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对于各类民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