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9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治疗,1个月为1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后查血常规、血浆白蛋白、尿蛋白定性、24h尿蛋白定量、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缓解率及血浆白蛋白、Scr、TC、TG、24h尿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药;西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7-078-02
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我院收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57例,其中29例采用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经对比观察,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拟定:①尿蛋白>3.5g/24h;②血浆白蛋白<30g/L;③明显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项必备,并排除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将符合上述标准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14~62岁,平均22.4±11.6岁;病程3~48个月,平均16±14.2个月。对照组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17~67岁,平均23.4±13.9岁;病程2~47个月,平均15±14.8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用强的松、复合维生素、低分
子肝素钙、潘生丁等治疗,用法用量同文献报道[2]。有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治疗。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20g,赤芍、当归、川芎、党参、泽泻、仙灵脾各15g,黄芪、白术、丹参、茯苓各3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5枚。水煎2次取汁300ml,早晚分温服。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1.3 疗效判断

参照文献标准[1]判定。①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3个疗程后测尿蛋白连续3次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0.3g,镜下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血浆白蛋白>35g/L,血TC、TG、Scr正常。②基本缓解:水肿基本消失,3个疗程后测尿蛋白,连续3次减少1~2个“+”以上,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0.3~0.5g之间,Scr基本正常。③部分缓解:症状体征好转,尿蛋白量减少,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0.51~2g之间,血TG、TC及Scr较治疗前有改善。④无效:未达到部分缓解标准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3个疗程治疗后,总缓解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Scr、TC、TG变化情况比较,见表3。治疗组在Scr、TC、TG改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未见严重激素副反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的“水肿”、“虚劳”范畴。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气虚、阳虚,气虚不摄,精微物质下泄则形成大量蛋白尿。气虚不能制水,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从西医病理生理发现本病常存在高凝状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肾病患者在排出大量蛋白尿同时,某些分子量较小的凝血因子也从尿中漏出,反而刺激肝脏代偿性合成大量大分子凝血因子,使血中浓度明显升高,造成高凝状态。②血液中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和α抗胰蛋白酶因分子量小从尿中丢失,加重血液高凝状态。③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肢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脱水,高脂血症致血流缓慢,均增加了血液粘稠度。④反复利尿使血容量不足,应用激素刺激血小板生成、抑制纤维蛋白降解、抑制肝素释放等,均易致肾静脉血栓形成[3]。
本病的治疗中,西医以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因药物副反应而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导致治疗中断,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笔者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未见明显严重副反应,总缓解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亦明显改善。这可能与本方剂不但有益脾肾、泄湿浊功效,且有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等作用[4]。本方剂疗效的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R].1993:158-162.
[2] 刘家生,胡顺金,王亿平.肾康冲剂配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4):49.
[3] 谢彤.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8):22.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53.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药;西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7-078-02
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我院收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57例,其中29例采用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经对比观察,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拟定:①尿蛋白>3.5g/24h;②血浆白蛋白<30g/L;③明显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项必备,并排除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将符合上述标准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14~62岁,平均22.4±11.6岁;病程3~48个月,平均16±14.2个月。对照组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17~67岁,平均23.4±13.9岁;病程2~47个月,平均15±14.8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用强的松、复合维生素、低分
子肝素钙、潘生丁等治疗,用法用量同文献报道[2]。有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治疗。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20g,赤芍、当归、川芎、党参、泽泻、仙灵脾各15g,黄芪、白术、丹参、茯苓各3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5枚。水煎2次取汁300ml,早晚分温服。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1.3 疗效判断

参照文献标准[1]判定。①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3个疗程后测尿蛋白连续3次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0.3g,镜下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血浆白蛋白>35g/L,血TC、TG、Scr正常。②基本缓解:水肿基本消失,3个疗程后测尿蛋白,连续3次减少1~2个“+”以上,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0.3~0.5g之间,Scr基本正常。③部分缓解:症状体征好转,尿蛋白量减少,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0.51~2g之间,血TG、TC及Scr较治疗前有改善。④无效:未达到部分缓解标准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3个疗程治疗后,总缓解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Scr、TC、TG变化情况比较,见表3。治疗组在Scr、TC、TG改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未见严重激素副反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的“水肿”、“虚劳”范畴。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气虚、阳虚,气虚不摄,精微物质下泄则形成大量蛋白尿。气虚不能制水,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与血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从西医病理生理发现本病常存在高凝状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肾病患者在排出大量蛋白尿同时,某些分子量较小的凝血因子也从尿中漏出,反而刺激肝脏代偿性合成大量大分子凝血因子,使血中浓度明显升高,造成高凝状态。②血液中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和α抗胰蛋白酶因分子量小从尿中丢失,加重血液高凝状态。③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肢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脱水,高脂血症致血流缓慢,均增加了血液粘稠度。④反复利尿使血容量不足,应用激素刺激血小板生成、抑制纤维蛋白降解、抑制肝素释放等,均易致肾静脉血栓形成[3]。
本病的治疗中,西医以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因药物副反应而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导致治疗中断,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笔者自拟化瘀血益脾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未见明显严重副反应,总缓解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亦明显改善。这可能与本方剂不但有益脾肾、泄湿浊功效,且有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等作用[4]。本方剂疗效的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揭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R].1993:158-162.
[2] 刘家生,胡顺金,王亿平.肾康冲剂配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4):49.
[3] 谢彤.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8):22.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