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应激的生物学致病机制研究——Ⅰ:几个基本观点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应激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更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一方面,适度的精神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激发机体的活力,有利于生存与创造;另一方面,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精神应激则可以作为直接的病因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影响疾病的发展与预后,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馈疗法合并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并与单用丁螺环酮相对照,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笔者前期对柳州市四所小学(示范性小学与非示范性小学各2所)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性、家庭环境做了调查,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65%[1].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家庭环境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进行相关分析, 以了解本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个性及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依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作为增效剂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对31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在原SRI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并以28例继续应用SRI类药物治疗的难治
目的 评估系统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和对照料者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2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对治疗组辅以系统家庭治疗,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疗效及亲属的心身健康状况.结果 在随访1年末,治疗组和对照组年复发率分别为19.0%和35.4%(P<0.05),随访2年末分别为15.9%和33.8%(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