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学术镜鉴、政策应用与未来实践展望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变迁与多元化发展进程,并在学术镜鉴与政策应用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展望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未来实践方式.研究发现:第一,"大缓和"时期,货币政策更多关注"总量"问题,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基本能够满足宏观经济调控需求,"新共识"框架成为主流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第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相继暴露,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需求日渐明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陆续步入政策前台.第三,新形势下,货币政策当局应该在互补机制、使用频率和操作风险等方面探索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机制.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涨,并呈现出与国际趋势背离、风险不对称、居民储蓄率下降、债务过度扩张等风险特征.从居民杠杆率的发展肇因看,可归于中长期消费贷款领域的货币政策宽松促使房地产贷款过热,以及短期消费贷款领域的金融科技驱动消费金融机构的野蛮生长.通过采用法律金融学理论,重点分析不同法系下居民杠杆率的发展演进,充分借鉴海洋法系(以美国为代表)与大陆法系(以日本为代表)的居民杠杆率高企的风险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居民部门的风险境况,提出我国防范居民杠杆率高企的风险治理路径.
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经过智能算法处理过的数据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智能算法具有二重属性,既可以充当生产资料提升劳动效率,也可以充当监控手段,成为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从任务分配、劳动过程监管、绩效考核和非雇佣化无酬劳动四个方面考察智能算法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重塑,智能算法就像是一个隐形的大脑和与之串联的"神经系统"监管和支配着劳动者的一言一行,充当虚拟管理者的角色主导并控制整个劳动过程,深化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因此,应该反思数据和智能算法技术的
在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政策支持、生育政策放开等背景下,在线教育企业迅速发展,企业投融资、并购等经济活动频繁,如何科学、合理评估在线教育企业价值成为难题.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附加值)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一种新方法,自产生以来备受瞩目.因此,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在线教育企业价值评估EVA法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明确研究现状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如何从外商投资(FDI)角度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对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3年-2017年中国262个地级市的市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FE)和杜宾空间模型(SDM)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碳赤字的影响及相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首先,FDI可以有效抑制中国的碳排放和促进碳固定,进而有效抑制了中国碳赤字的扩大,有利于当地“碳中和”目标完成.其次,FDI通过产业聚集、技术溢出和结构效应减少其所在城市的碳赤字,并对周边地
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1995-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转换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换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不显著;(2)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应对经济形势采用的产业政策,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正面作用;(3)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仍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要素流向虚拟经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流的新载体,已深度渗透至生产各领域,被誉为"未来的新石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充分挖掘数据"新"要素潜能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总的来看,这一进程是"生产要素化"与"配置市场化"双重内涵的叠加;关键在于赋予数据以"商品"属性,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利益主体内部的封闭式流通向不同利益主体间开放式流通的转型过渡.以可交易数据范围的合理界定为前提,竞争、供求和价格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内生驱动;而数据双边网络效应、成本结构及效用敏感性等特征,使市场机制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政定位的全新论断,开启了财政理论建设的新阶段.围绕这一重要阐述,学界展开了对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学科属性、财政活动主体等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出应以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经验为路径深化对财政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本文以"基础和支柱说"为基础,重点梳理了国家治理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公共风险财政论发展脉络,阐明了关于财政学科研究范畴及学科属性的重要观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财政社会学和财政政治学的研究情况,并进行简要客观地
小微企业是中国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构成.新经济发展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驱动经济社会深度变革,深入理解并引导重塑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这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小微企业生存能力内涵,并围绕数字经济从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范围、缓解融资约束等方面进行机制分析.依据数字经济影响小微企业生存能力的机制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搭建创新平台、提升数字支撑能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零,百业待兴,为恢复发展经济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于1953年开始实施以统购统销政策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但后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越来越僵化,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分析国内外局势后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并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国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并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后凯恩斯主义从反向因果关系和金融创新两个维度诠释了货币内生的机理和过程,但却由于把关注焦点集中于传统商业银行而受到Palley的批评,后者提出用内生金融概念取代内生货币以涵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创造.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负债可以代替货币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然而其流动性终究是虚拟的,离不开商业银行"真正"流动性的参与和支持.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个金融体系在带来远大于内生货币理论描述的金融弹性的同时,也导致更大的金融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从内生货币到内生金融理论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