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前夕,正值国内的学校也准备招生之际,但是,有很多准备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在六一儿童节前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家里的孩子还不知该去哪里上小学。在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朋友,我的女儿今年也要上小学,还好她的妈妈是小学的教师,所以享受了优惠政策,免试入学。否则,此时我一定也和很多家长一样加入到了“择校观望”的队伍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已是很多家长的一种信念,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看清“哪里是起跑线”。“抢跑的人多了,后面的就跟着跑”,从众心理竟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我所在的英国圣彼得小学的招生倒是有不一样的方式。在英国小孩读小学,家长必须在一年之前到当地的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并填写入学志愿,就像我们国内高考一样填写第一、第二、第三不同等级的志愿。教育当局会把相应的注册表转发到各个学校。作为圣彼得学校的招生顺序是这样的:第一层级,收养和寄养的孩子。这些孩子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所以放在第一层次解决;第二层级,教会提供的学生名单,这点可能在英国的教会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带有一种慈善性质(圣彼得学校是教会学校,每年教会都会拨一些经费给学校);第三层级,已有兄弟姐妹在此入学的孩子。如果有哥哥、姐姐已经在这里入学,那么弟弟、妹妹就应该在这里入学,这样家长接送就方便了;第四层级,教育当局划定的学区内的学生;第五层级,各种各样的申请。如果在解决了前面4个层级的学生,预订的招生名额还有空缺,就解决各种情况的学生。有几位中国的访问学者的孩子在此就读,估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了。
招生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分班,有很多的小学如果没有平行班就不存在分班,不过像圣彼得小学这样还是存在分班的。为了把班级的学生分得匀称,圣彼得小学每年都重新分班,这个做法是比较有学校特色的。该校按成绩、种族、家庭、性别、伙伴等因素,每年6月底要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2个班,教师也不一定是循环跟上的,一年一个班级。除去这些个性化的做法,有一个分班中的细节值得关注,分班时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朋友、尊重友情,学校请每一个学生写下想与自己同班的3个好朋友的名字,学校一定能保证有一个好朋友和他同班。平时,我们都说孩子的伙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在英国小学的这种分班过程还考虑到学生的朋友,让人感觉很温馨。在一个“摇号”模式盛行的时代,在随机的背景下多一些人情,显得特别珍贵。孩子虽然小,但是也已经开始有“朋友”了。从英国新课程的蓝图中,重视个人发展已成为核心素养,重视交往建立友情正是具体体现。
现在,国内的小学在分班时为了公平起见,都是“摇号”。但是能不能分班的时候把学生的情况再做些分类,能不能允许孩子提一个想同班的人的名字,哪怕我们先暂时承诺“争取解决,但不能保证”,也是对孩子友情的一种呵护。
另外,在分班的人数上,英国的小学也有一种常见做法,就是低年级的人数少一些,通常20多人一班,到高年级再并成30多人一个班,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低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等方面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一个小的细节,总是折射出教育的人文气息。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 310006)
我所在的英国圣彼得小学的招生倒是有不一样的方式。在英国小孩读小学,家长必须在一年之前到当地的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并填写入学志愿,就像我们国内高考一样填写第一、第二、第三不同等级的志愿。教育当局会把相应的注册表转发到各个学校。作为圣彼得学校的招生顺序是这样的:第一层级,收养和寄养的孩子。这些孩子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所以放在第一层次解决;第二层级,教会提供的学生名单,这点可能在英国的教会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带有一种慈善性质(圣彼得学校是教会学校,每年教会都会拨一些经费给学校);第三层级,已有兄弟姐妹在此入学的孩子。如果有哥哥、姐姐已经在这里入学,那么弟弟、妹妹就应该在这里入学,这样家长接送就方便了;第四层级,教育当局划定的学区内的学生;第五层级,各种各样的申请。如果在解决了前面4个层级的学生,预订的招生名额还有空缺,就解决各种情况的学生。有几位中国的访问学者的孩子在此就读,估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了。
招生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分班,有很多的小学如果没有平行班就不存在分班,不过像圣彼得小学这样还是存在分班的。为了把班级的学生分得匀称,圣彼得小学每年都重新分班,这个做法是比较有学校特色的。该校按成绩、种族、家庭、性别、伙伴等因素,每年6月底要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2个班,教师也不一定是循环跟上的,一年一个班级。除去这些个性化的做法,有一个分班中的细节值得关注,分班时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朋友、尊重友情,学校请每一个学生写下想与自己同班的3个好朋友的名字,学校一定能保证有一个好朋友和他同班。平时,我们都说孩子的伙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在英国小学的这种分班过程还考虑到学生的朋友,让人感觉很温馨。在一个“摇号”模式盛行的时代,在随机的背景下多一些人情,显得特别珍贵。孩子虽然小,但是也已经开始有“朋友”了。从英国新课程的蓝图中,重视个人发展已成为核心素养,重视交往建立友情正是具体体现。
现在,国内的小学在分班时为了公平起见,都是“摇号”。但是能不能分班的时候把学生的情况再做些分类,能不能允许孩子提一个想同班的人的名字,哪怕我们先暂时承诺“争取解决,但不能保证”,也是对孩子友情的一种呵护。
另外,在分班的人数上,英国的小学也有一种常见做法,就是低年级的人数少一些,通常20多人一班,到高年级再并成30多人一个班,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低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等方面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一个小的细节,总是折射出教育的人文气息。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