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匆匆,回北京已经十多天了。
  几乎每一天,我的头脑里都会想起在雪域高原上独特的经历:难忘那蓝得澄澈透明的拉萨天空,置身其中,多少次都努力伸伸手,好试着触摸那么近的天;难忘那些有着与天空一样清亮眼睛的可爱学生,那些与泥土一样朴实热情的老师,那些支教中点点滴滴真实的小故事,那些目睹或切身体悟后的心灵洗礼……
  那些日子,那些人
  米真老师,脸膛黑红,眼睛又大又亮。她爽朗的笑声、温暖的热情、健谈的性格,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能量,总能在一大群老师中脱颖而出。“我们的学生普通话是拉萨小学中最好的,因为我们的老师普通话都说得很好。”“我的丈夫很了不起,他是我头上的天!”一群学生从我们身边走过,与米真老师打招呼,她大声地回应着。“就那个孩子,上个月去了北京,代表拉萨参加珠算比赛。她聪明得很。”她的口中从没有抱怨,总是充满着微笑、感谢、赞美。
  初到高原,我有点高原反应,走起路来,脚下总像灌了铅似的。细心的米真老师发现了,她从我肩上取下装有电脑、日用品的重包扛在自己肩上,继续热情地笑着、说着,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不露声色。望着被众人围着的米真,你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让米真产生了一种催生生命活力的正能量?是什么能使她用欢乐与激情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难道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难道真是西藏高原的土壤、阳光与水,孕育了珍贵的虫草,也孕育了像米真一样能够感染、激励学生的一群群教师?城关雪小学的张校长,早年因父亲的一个援藏举动,全家人从湖南迁到西藏,一住就是几十年。如今,她早已在拉萨阳光的沐浴下,烙下了雪域高原的印记:高大健壮,黝黑如泥。城关雪小学是她扎根的土壤,只要不外出,校园里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雪顿节马上就要到了,她陪伴着即将参加演出的孩子们仔细排练每一个节目。党支部的周书记,一个矮小、黑瘦、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只因为距拉萨100多里地的山上村小急缺教师,他便主动请缨,一人支撑起一个学校。山路崎岖难走,天气变幻无常,为了不让藏民的孩子们缺课少课,他常常半年才能下一次山。支教五年了,那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堆积起来的五年,他如山上的雪松一样,坚守在环境最艰苦最需要教师的寺庙小学。信息学科带头人周老师,英俊可人,妻子是城关区教育局的副局长,也是一位优秀的语文学科带头人,模范夫妻,比翼齐飞,为了共同的事业,两人30多岁了,还没顾得上要孩子……
  面对这样全心悦纳、甘于奉献的教师群,我觉得自己不是来支教的,而是来受教的,因为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对“奉献精神是教师崇高的操守”这句话的深刻体悟,对人生职业价值心灵叩问的深思!
  那些日子,那些歌
  拉萨是个盛产歌声的城市。一上车,导游就用嘹亮的藏歌《拉萨欢迎你》迎接了我们。辽阔的音域,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把我们带进了真实的雪域高原。
  到西藏听歌,是我们此行的一大向往。晚上九点钟,大家顾不上白天的劳顿,兴奋地走进歌厅。拉萨的歌厅到处充盈着高原的背景,美丽的草原、壮实的牦牛、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曲曲折折的山脉,就是静坐在那儿,都有逼人的天籁声充盈着你的耳朵。果然,拉萨的歌手对音乐有极其敏锐的捕捉和把握。在歌声里,我们渐渐看见了布达拉宫的身影,隐隐闻到了大昭寺禅香和酥油茶的香味。“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西藏是那样圣洁、美丽、宁静又安详;“回到了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里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西藏人用江水洗净心灵的尘垢,透出旷古而雄浑的气魄。
  尽管歌厅有时尚、先进的音乐设备,但那里的歌声,还是没有城关雪小学老师们的歌声动听。在饯行的晚宴上,拉萨教育局的局长、城关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齐聚一堂,在最富有西藏特色的藏味餐馆里,哈达献上来,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藏歌唱起来,每一个音符都透着情与爱。我们手拉着手,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真实而质朴,清澈的眼睛里流淌着热情与不舍。包围在音乐歌声中的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歌声就是心声!“……我的梦都装在行囊中,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我爱你,就像山里的雪莲花。”当《遇上你是我的缘》在餐厅里回荡的时候,谁还能控制住自己澎湃汹涌的情感?大家的眼圈开始红了,热热的泪水不住地流淌下来。简单、纯净、虔诚的西藏的歌,丰富、淳朴、诚挚的支教的情,让我想起了老舍的《草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啊,藏汉情深又何忍别呢?
  那些日子,那些洗礼
  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自古就是苦寒地带,氧气稀薄,一年四季气候变幻无常。盘旋在崎岖蜿蜒的高原山路上,我常常对着好不容易出现的彩色房顶发愣:每一个能在此环境中安扎下来、生存下来的西藏先民,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与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繁衍,到今日,形成了多少内地人心中向往的神秘圣地,难道不值得敬重吗?
  甚至,漫步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你随处可见虔诚的教民,他们把一年中的吃穿扣除,带上积攒下的富余钱财,九步一叩首,前往大昭寺朝拜;甚至,在大昭寺,你会看见成群结队的藏民有序地排着队,等着把最珍贵的家当奉献给寺庙的场景。那一刻,我脑海里闪现着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在藏民的心中,修行的一生,就是追求善良和纯真与心儿相伴的一生。“选择当教师,就是选择不断修炼的过程。”“选择当清华附小教师,就是选择了更高的人生修炼的境界。”此言,与藏民的修行一脉相承!
  坐在离别西藏的车上,耳畔、眼前抹不去的是久久的感动。“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我知道,那是一座座山,一座座山脉相连,那就是青藏高原,那就是雪域高原!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闲居信州期间所作。矢志疆场的将军怎么成了困居田园的田舍翁?他自号“稼轩”,一心冀望收复失地,同时也切实感受着朴素、安定的乡间生活。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描摹农民生活的词作,《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上阕前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点明了地点和环境。一条清澈平缓的溪流,两岸青草如茵,一所低矮狭小的茅屋就建在溪流边上。寥寥两笔,借青草、溪流和茅屋将清新秀丽的环境
当今世界,大国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能源博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因为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对外依存度在年年攀升——201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0.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3%。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为此,国家提出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我国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深层或多是非常规资源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  和大部分语文教师一样,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和超越的。  前一段时间,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教授关于教学研究思路的报告。她认为,发现问题的思路有三种,其中一种是“历史的、逻辑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而
写在前面  人,是需要童年的。  小的时候,人在童年中自由徜徉;长大后,人也常喜欢在童年里畅想;老的时候,人更是喜欢将童年翻出来,在冬日暖阳下晾晒。所以,肖伯纳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我的心就是被“童年”这个词一直牢牢拴住的。其实,每一个人有关童年的回忆,一定逃不脱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情景,而每一次
摘 要: 人们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分析,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 榜样引领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和、扇、薄”3个多音字,会写“透、皂”等生字;在语境中理解“轻清脆丽、光影零乱、和弄和弄”等12个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通过多元朗读,感受泡泡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学习支架把吹泡泡的过程说清楚、说有趣。  3.研读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迁移运用,书写泡泡的美好旅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境导入,以学定
摘 要: 老年教育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内容,构建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的老年教育办学新格局将推动普惠制老年教育发展,繁荣文化养老事业。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同时也推动了老年教育发展,给传统养老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湖州市人口老龄化全省排名第三,趋势日渐严峻,在增加养老工作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文化养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文章结合湖州实际,基于问题导向,从动态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之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教育理想。选择“教中学”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中学”阐释  1.含义。  “教中学”就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组织探究活动,在亲历躬行教学的全过程中体验当教师的快乐与艰辛,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  2.模式。  “教中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三个关键词语:民主,合作,活动项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教学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甚至不亚于教师。那么,这篇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以下是我的教学尝试以及一些反思。  一、关注人物形象  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一、课程缘起——板书如此多彩  2014年,我初识并热爱上了思维导图。经过专业的学习后,我将思维导图广泛地运用在了学习、生活、工作中。一次上课,当我在黑板上画上代表课题的中心图时,我发现台下的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笔直,一双双熠熠闪光的眼睛里写满了惊喜和不可思议,他们做笔记的样子也前所未有地专注和认真。  下课后,学生纷纷跑到讲台上,对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板书指指点点。当值日生拿起板擦准备擦掉时,有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