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以此为目标,积极对中小学传统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逐步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招生与考试的相对分离,尤其是升学与平时教学考试分离的改革,力求剔除应试教育考试评估的弊端和危害,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评价机制。
考试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和行为之一,具有导向激励、诊断矫正和评价检测等多项功能。不同类别和形式的考试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科学的考试可以给教学或学习活动以正确的指引,不断发现和矫正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为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
考试的意义和功能划分
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考试都有着存在必要性和有效性,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最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应试教育危害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 把考试当作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谴责考试的呼声也日趋高涨,这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忽视社会现实、不了解考试功能的肤浅认识和不理智行为。“考试”无罪,它如同战场上的“武器”,关键是看掌握在谁的手里,掌握在“素质教育者”的手中那就是改进教学、改善学习、推动社会公平竞争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手段;掌握在“应试教育者”的手里,那就是固化教学、机械学习、扼杀学生天性和教育进步的罪魁祸首。所以不能全盘否定考试,在中小学中取消考试或弱化考试的做法,都是极端的、短期的行为,关键是如何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和考试功能的不同,进行科学化的、多种形式的考试,来满足教学诊断、学业评价以及公平选拔的需要。
中小学考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控制功能、研究功能、选拔功能和分流功能等等,但从其发挥的作用来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选拔性考试虽与学校教育有关并可以引导学校教育教学走向,但它是由学校外部主持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就是此类。选拔性考试主要是用来选拔和分流学生,它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不能起到直接的指导和诊断作用,而这个作用是由检测性考试完成的。检测性考试是为了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水平,是以教学目的是否达成为目的的常规考试。检测性考试要求学校依据本校师生的实际和自己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自行编制和组织的考试,如阶段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就是此类,具有较强的诊断、检测、改进和研究功能。通过检测性考试,学校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和正确评价。因此, 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考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考试作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做的不是削弱它、取消它,而是要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来改进它、完善它,使考试更加规范化、科學化,并服务于、服从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考试目标。
一是选拔性考试仅具有选拔功能、分流功能和控制功能,而忽视了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研究功能。选拔性考试,如中考和高考,不仅是要选拔人才和分流学生,虽然它不能知道诊断学校教学的具体行为,但是它还有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宏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选拔性的考试必须在完成选拔和分流任务的基础上,研究并编制出能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整体目标的命题。要对学校整体管理和学科教学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减少命题的单一性和随意性,使命题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更要逐步摆脱仅仅通过考试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逐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群体的相互评价、家长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单一考试评价的局面,会更加有利于引导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二是检测性考试却具有了选拔功能、分流功能和控制功能,而忽视了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还统一组织一次或多次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甚至阶段考试,不管各学校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差异,都步调一致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排名,借此来管理、控制和评价学校。这种行为危害很大,不但使学校丧失了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也损害了检测性考试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等的有效发挥。同时,无论高中、初中甚至小学考试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尤其是儿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品格兴趣,也直接违背了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
考试是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为考试服务;考试是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对这两个问题认识的模糊不清,或者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教学也是为了考试,就是当前考试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究其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是教育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管理和考试评价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改革或考试改革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学校外部环境。二是急功近利的作风使人们有意混淆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这两种不同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对学校评价体制和评价内容的偏颇和缺失,对学校缺乏整体科学的客观评价,对分数和名次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学校、班级、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唯分数论。
考试问题的矫正策略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关乎着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关乎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富强与未来发展,更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所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小觑,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改进考试工作,并制定有效策略及时矫正考试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中小学教育能够按照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发展。 一是要创设中小学考试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创设良好的办学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十分重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主管部门不但要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且要为学校办学和考试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按教育规律管理和评价学校。
二是充分重视并发挥选拔性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考试不是为了取得暂时的成绩,而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选拔性考试要做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兵,选拔性考试在完成选拔和分流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应着力于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研究,这是选拔性考试深远的、最有价值的行为目标。选拔性考试命题更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即要为全体学生负责,也要为了学校教学方向负责,更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负责。
三是要正确认识检测性考试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学校检测性考试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检测性考试的首要目标。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身心特点,减轻学生考试的畏惧心理和课业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兼顾后进生,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同时要依据反馈的结果,积极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策略,大力提高课堂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提高的可能和成功的喜悦。
四是要逐步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学校考评体系,避免唯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学校评价体系的确立,关乎教育的公平和学校办学的导向。不要仅仅关注教育现象和表象的因素,如考试分数、档案记录、总结汇报等等,更要关注深层次的、不可见的因素,这是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教育是科学的、潜移默化的长期行为,是需要充分深入学校之中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使考评体系既有客观性、指导性,也有发展性、灵活性,才能为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服务。
五是要強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避免唯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要彻底改变仅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做法,实行多因素综合评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是要把检测性考试的权利还给学校和教师。选拔性考试功能发挥好,已能充分引导和激励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所以要把检测性考试的权利还给学校和老师,才能真正发挥考试效益,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信学校,给学校教学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办学的主动性;相信老师,给老师教学的反思权,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必须彻底改变掌控学校检测性考试的不良倾向和不当行为,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 )
考试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和行为之一,具有导向激励、诊断矫正和评价检测等多项功能。不同类别和形式的考试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科学的考试可以给教学或学习活动以正确的指引,不断发现和矫正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为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
考试的意义和功能划分
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考试都有着存在必要性和有效性,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最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应试教育危害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 把考试当作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谴责考试的呼声也日趋高涨,这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忽视社会现实、不了解考试功能的肤浅认识和不理智行为。“考试”无罪,它如同战场上的“武器”,关键是看掌握在谁的手里,掌握在“素质教育者”的手中那就是改进教学、改善学习、推动社会公平竞争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手段;掌握在“应试教育者”的手里,那就是固化教学、机械学习、扼杀学生天性和教育进步的罪魁祸首。所以不能全盘否定考试,在中小学中取消考试或弱化考试的做法,都是极端的、短期的行为,关键是如何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和考试功能的不同,进行科学化的、多种形式的考试,来满足教学诊断、学业评价以及公平选拔的需要。
中小学考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控制功能、研究功能、选拔功能和分流功能等等,但从其发挥的作用来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选拔性考试虽与学校教育有关并可以引导学校教育教学走向,但它是由学校外部主持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就是此类。选拔性考试主要是用来选拔和分流学生,它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不能起到直接的指导和诊断作用,而这个作用是由检测性考试完成的。检测性考试是为了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水平,是以教学目的是否达成为目的的常规考试。检测性考试要求学校依据本校师生的实际和自己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自行编制和组织的考试,如阶段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就是此类,具有较强的诊断、检测、改进和研究功能。通过检测性考试,学校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和正确评价。因此, 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考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考试作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做的不是削弱它、取消它,而是要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来改进它、完善它,使考试更加规范化、科學化,并服务于、服从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考试目标。
一是选拔性考试仅具有选拔功能、分流功能和控制功能,而忽视了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研究功能。选拔性考试,如中考和高考,不仅是要选拔人才和分流学生,虽然它不能知道诊断学校教学的具体行为,但是它还有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宏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选拔性的考试必须在完成选拔和分流任务的基础上,研究并编制出能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整体目标的命题。要对学校整体管理和学科教学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减少命题的单一性和随意性,使命题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更要逐步摆脱仅仅通过考试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逐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群体的相互评价、家长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单一考试评价的局面,会更加有利于引导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二是检测性考试却具有了选拔功能、分流功能和控制功能,而忽视了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还统一组织一次或多次的具有检测功能的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甚至阶段考试,不管各学校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差异,都步调一致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排名,借此来管理、控制和评价学校。这种行为危害很大,不但使学校丧失了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也损害了检测性考试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等的有效发挥。同时,无论高中、初中甚至小学考试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尤其是儿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品格兴趣,也直接违背了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
考试是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为考试服务;考试是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对这两个问题认识的模糊不清,或者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教学也是为了考试,就是当前考试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究其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是教育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管理和考试评价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改革或考试改革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学校外部环境。二是急功近利的作风使人们有意混淆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这两种不同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对学校评价体制和评价内容的偏颇和缺失,对学校缺乏整体科学的客观评价,对分数和名次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学校、班级、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唯分数论。
考试问题的矫正策略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关乎着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关乎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富强与未来发展,更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所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小觑,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改进考试工作,并制定有效策略及时矫正考试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中小学教育能够按照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发展。 一是要创设中小学考试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创设良好的办学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十分重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主管部门不但要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且要为学校办学和考试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按教育规律管理和评价学校。
二是充分重视并发挥选拔性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考试不是为了取得暂时的成绩,而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选拔性考试要做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兵,选拔性考试在完成选拔和分流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应着力于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研究,这是选拔性考试深远的、最有价值的行为目标。选拔性考试命题更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即要为全体学生负责,也要为了学校教学方向负责,更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负责。
三是要正确认识检测性考试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学校检测性考试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检测性考试的首要目标。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身心特点,减轻学生考试的畏惧心理和课业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兼顾后进生,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同时要依据反馈的结果,积极调整学校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策略,大力提高课堂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提高的可能和成功的喜悦。
四是要逐步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学校考评体系,避免唯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学校评价体系的确立,关乎教育的公平和学校办学的导向。不要仅仅关注教育现象和表象的因素,如考试分数、档案记录、总结汇报等等,更要关注深层次的、不可见的因素,这是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教育是科学的、潜移默化的长期行为,是需要充分深入学校之中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使考评体系既有客观性、指导性,也有发展性、灵活性,才能为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服务。
五是要強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避免唯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要彻底改变仅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做法,实行多因素综合评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是要把检测性考试的权利还给学校和教师。选拔性考试功能发挥好,已能充分引导和激励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所以要把检测性考试的权利还给学校和老师,才能真正发挥考试效益,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信学校,给学校教学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办学的主动性;相信老师,给老师教学的反思权,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必须彻底改变掌控学校检测性考试的不良倾向和不当行为,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