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陈学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9
定价:35.00元
林徽因的生命格外丰盈。在她的光影之下,旁人自然黯淡几分。
越了解林徽因,越会着迷。她远远超出人们对女性范畴的解读,她是一颗钻石,是一道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她都剔透万千。她的完美时而是由一些不完美构成,她是一个活灵灵的。耐读的生命。
林徽因的一生,越往后,越加厚实与浓重。在她的早年,其非凡的诗情与风华自不必说,我最为我们叹服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中年时代。在他们的身上,品识了一对价值不凡的志同道合者的灵魂质地。学识是固定的,你有,我也可以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品格与气节却是难得之物,在他们夫妇身上充沛地体现着,令人钦服。
曾经羡慕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高起点,但出身与境遇并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一切成就源自个人的资质与秉性,也许还有一个宿命的词汇——“造化”吧!
说到名门,记得林徽因自己也说过:“在中国,一个女孩最大的价值就是她的家庭背景。”20年代的她娇艳欲滴,那时她是人们嘴上的“林长民的女儿”,30年代的她游刃有余,那时她是人们言谈中的“梁思成的太太”。 明星般地被人宠着,身边簇拥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但是一个心性绝高的女子所需求的,远不止于此。
林徽因在精神的塔尖,栉风沐雨的是内心的孤寂。她的迷惘,不足以与普通女伴说。了解她、与她相契的同性只有费慰梅,一个美国人。这是否有点滑稽的意蕴?受着中西方双重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她骨子里是传统的,有一种新旧时代过渡期所特有的精神状态。
万人仰慕的背后,主角欲说还休。那时,她把灵魂付与诗篇,抑制不住地发出真切的叹息与渴望。
40-50年代才是她真正的“林徽因时期”:艰苦的抗战岁月,恶劣的乡村生活催残了她的健康,却极大地磨练了意志。足不出户,长期卧床,不再有“太太客厅”式的物质与精神的优待,却有手不释卷的宁静,坚实思考的时间。
建国初期,执政者给予她的身份和信赖,正是她渴求的东西。一个在诗人与学者口中“极赞欲何言”的女子,一生最为光辉的、留存历史的成就诞生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兰……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幅多彩的画,但却不可以随意为之增色添彩,它本来就有它的模样。看到那么多谈及她的书,煞有介事、虚张声势地漫描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不禁为林徽因感到不平。直到读罢陈学勇的这本林传,我才第一次有了真正走近林徽因的感觉。她原来就是这样,本色而又天真!
翻着一本好书,思维不免跑马无缰。手捧《莲灯微光里的梦》,我会去细细研究照片里人像旁边的物品,一对桌椅或一座小石墩,它们似在说话,又似默不作声,见证着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的存在。哪怕那张空无一人的李庄农舍的照片,也让我出神片刻。有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气息的地方,就仿佛有了一道特别的磁场,世间竟有一等人的魅力能透过时间,停留在后世的绵绵感触之中。他们的山河岁月,贫穷而不潦乱,有事业,更富信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对真正的人格者来说,是抵着生存之脉的尖刃,同时更显清贵的面貌,就像最好的黄花梨被剥去了表皮的华漆,痛不欲生,却露出了无与伦比的木纹。
我没有读过仰之弥高的《中国建筑史》,在他们的许多资料和书籍中,每见跳出此书名,不免默诵一遍,诚敬而未敢唐突。林徽因和梁思成,有着投身炼炉铸宝剑的意志,抛出生命成就了事业的高度。
人是需要榜样来不时激发的,再读林徽因的生平,唤醒了我失落良久的理想之志。我可以平淡,但不允许自己无光,如果忽悠悠此生而无稳固的、可彰显的价值,那宁可现在就停止呼吸。
陈学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9
定价:35.00元
林徽因的生命格外丰盈。在她的光影之下,旁人自然黯淡几分。
越了解林徽因,越会着迷。她远远超出人们对女性范畴的解读,她是一颗钻石,是一道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她都剔透万千。她的完美时而是由一些不完美构成,她是一个活灵灵的。耐读的生命。
林徽因的一生,越往后,越加厚实与浓重。在她的早年,其非凡的诗情与风华自不必说,我最为我们叹服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中年时代。在他们的身上,品识了一对价值不凡的志同道合者的灵魂质地。学识是固定的,你有,我也可以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品格与气节却是难得之物,在他们夫妇身上充沛地体现着,令人钦服。
曾经羡慕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高起点,但出身与境遇并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一切成就源自个人的资质与秉性,也许还有一个宿命的词汇——“造化”吧!
说到名门,记得林徽因自己也说过:“在中国,一个女孩最大的价值就是她的家庭背景。”20年代的她娇艳欲滴,那时她是人们嘴上的“林长民的女儿”,30年代的她游刃有余,那时她是人们言谈中的“梁思成的太太”。 明星般地被人宠着,身边簇拥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但是一个心性绝高的女子所需求的,远不止于此。
林徽因在精神的塔尖,栉风沐雨的是内心的孤寂。她的迷惘,不足以与普通女伴说。了解她、与她相契的同性只有费慰梅,一个美国人。这是否有点滑稽的意蕴?受着中西方双重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她骨子里是传统的,有一种新旧时代过渡期所特有的精神状态。
万人仰慕的背后,主角欲说还休。那时,她把灵魂付与诗篇,抑制不住地发出真切的叹息与渴望。
40-50年代才是她真正的“林徽因时期”:艰苦的抗战岁月,恶劣的乡村生活催残了她的健康,却极大地磨练了意志。足不出户,长期卧床,不再有“太太客厅”式的物质与精神的优待,却有手不释卷的宁静,坚实思考的时间。
建国初期,执政者给予她的身份和信赖,正是她渴求的东西。一个在诗人与学者口中“极赞欲何言”的女子,一生最为光辉的、留存历史的成就诞生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兰……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幅多彩的画,但却不可以随意为之增色添彩,它本来就有它的模样。看到那么多谈及她的书,煞有介事、虚张声势地漫描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不禁为林徽因感到不平。直到读罢陈学勇的这本林传,我才第一次有了真正走近林徽因的感觉。她原来就是这样,本色而又天真!
翻着一本好书,思维不免跑马无缰。手捧《莲灯微光里的梦》,我会去细细研究照片里人像旁边的物品,一对桌椅或一座小石墩,它们似在说话,又似默不作声,见证着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的存在。哪怕那张空无一人的李庄农舍的照片,也让我出神片刻。有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气息的地方,就仿佛有了一道特别的磁场,世间竟有一等人的魅力能透过时间,停留在后世的绵绵感触之中。他们的山河岁月,贫穷而不潦乱,有事业,更富信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对真正的人格者来说,是抵着生存之脉的尖刃,同时更显清贵的面貌,就像最好的黄花梨被剥去了表皮的华漆,痛不欲生,却露出了无与伦比的木纹。
我没有读过仰之弥高的《中国建筑史》,在他们的许多资料和书籍中,每见跳出此书名,不免默诵一遍,诚敬而未敢唐突。林徽因和梁思成,有着投身炼炉铸宝剑的意志,抛出生命成就了事业的高度。
人是需要榜样来不时激发的,再读林徽因的生平,唤醒了我失落良久的理想之志。我可以平淡,但不允许自己无光,如果忽悠悠此生而无稳固的、可彰显的价值,那宁可现在就停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