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已至末路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YFACYFA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速一下子降到了7.7%,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下降,PPI也下降了。这些都让经济学界感到吃惊,但最让人吃惊的是财政收入出现下降,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几十个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这让我们感觉压力很大。
  出口情况还可以,但是3月比2月下降3.6%,这也有点儿让人吃惊。固定资产投资比较稳定。总的来说,经济形势在企稳,但有一定下降趋势。
  中国经济将在新的较低的次高速平台上运行,这将成为常态,是经历过35年高速增长后的正常调整。现在到了可以切实解决过去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要更加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
  增长中的水分大多与投资有关,一边是很高的增长率,一边是产能过剩,这两种矛盾并存很长时间了,并且愈演愈烈。这与传统的投资带动的发展模式有关。现在到了改变这种发展方式的时候了。面对增速下滑的情况,有一些刺激经济的呼声。我本人坚决反对这种政策取向。
  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是相当扩张的。财政政策方面,收入速度下降了,但是支出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结果是赤字在增加,是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一季度M2增长15.7%,贷款增长14.9%,社会融资总量增加2.27万亿,这些数字均超出预期。因此,从数量指标来看,货币是扩张的。此外,利率下跌,国债收益率下移,也是货币扩张的明确指示。如果此时再放货币、压低利率,在财政方面进行扩张,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不宜进行刺激。
  面对这样的局势,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要进行改变。我本人认为必须立刻止住需求管理。这些年要刺激就出台4万亿、9.6万亿贷款,以至于M2/GDP比重从1982年开始不断攀升,直到2005年才止住上升势头,2009年又跳跃上升,这是由于政策造成的,我们把需求管理用到了非常过分的程度。
  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全世界都在大剂量的使用需求管理。美联储多年维持超低利率;欧洲央行开始扩张;日本高调推行“安倍经济学”,表示要搞负利率、正通货膨胀,无限制购买债券,导致日元贬值。
  美元在泛滥、欧元在泛滥、日元在泛滥、人民币在增长,未来会如何?现在谁都不敢去做预测。引用资本论中“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世界各国都没有明确的机制来回收货币。
  需求管理变成一种维稳手段,却延缓了结构调整。而中国的问题就在结构和发展方式上,不调整结构,这个危机是过不去的,但是大剂量的需求管理使得结构调整问题无限度延后。
  需求管理已至末路,必须排除万难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第一位,宏观政策转向供应管理,这已成为一个共识。总的来说,供应管理要使得供应机制市场化,政府少干企业多干,激发企业调整的活力,企业承担调整的责任,同时获得调整的收益。解放各种限制要素价格的束缚,劳动力、土地、资金能够自由流动,价格能反映供求。释放改革红利,这是供应管理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划清楚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把政府的手砍断装上市场的手。(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根据公开演讲整理,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其他文献
现在使用Windows XP的用户越来越多.因为Windows XP功能多而且使用简便。可如果您的硬件设施不够先进的话.那么她的运行速度可实在不敢恭维。当然也不是只有升级硬件才能满足XP
就像所有的新事物,物联网除了会被拿来进行概念炒作之外,不清晰发展路线始终制约着其不断进步。  曾经有人用“雾联网”来形容它的模糊性,在许多时刻,它也常被看作是极具忽悠的项目。物联网缘何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众多大公司纷纷涉足物联网的情况下,物联网还将发展向何方?资本将如何流向这个充满诱惑的产业?  虚火难掩  大雾迷城,阴霾不停,行迹于北京街头,路人嘴里不停地抱怨着倒霉的天气。从2013年1月13日起
通过对泰州市区54科120属162种(含栽培品种、变种、变型)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其不同观感、长势、抗性的综合表现进行使用建议分类,并分析市区地被植物应用普遍存在的问
一部《黄金时代》,没有赢得票房,却引来争议,有人为萧红的个性叫好,有人讽刺她是“贪吃的贱人”,还有人评价说,她的思想还来不及成熟,人便走了……太多人对她的人生、感情指手画脚。可是,你我皆不是萧红,皆不在那个时代,怎知道萧红的“黄金时代”是停留在哪一刻?抑或是从未到来?  在今天此消彼长的文化快餐年代,“萧红热”也许并不能影响什么,但却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个特立独行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并不现实的理
1个多月前,国内首单“B转H”成功收官——中集集团正式由B股转H股登陆港交所。对于沉闷的B股市场而言,转板H股的预期多少算是吹来了徐徐清风。  新年伊始,一条新政再度落地: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456门槛”被取消。“456门槛”即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发布的境内公司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请的硬指标,要求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5000万美元筹资额和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  如今,在A股I